浅析传统书院文化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2017-03-11 09:44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4期
关键词:书院学术思想

祁 琦

(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 710100)

中国书院始于唐末五代,兴盛于两宋,又经元、明一直延续到晚清,持续了一千多年。书院作为中国独特的教育组织形式,为中国教育、学术、文化出版、藏书等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那一时期读书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世纪初的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颁布“书院改制诏”使书院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让当时的文人学者或多或少的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中国几千年教育特色,同时使得书院一千多年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弱化。现今看来,在书院千年之久的发展历程中沉淀下来的特色教育模式和教学理念以及独特悠久的书院文化对解决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何为书院文化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专门的、有规模的、也是特有的教育机构,多建立于远离市井喧嚣的名山大川,有讲堂和供师生学习生活的斋舍。主要从事书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它虽然主讲和宣传稳定的学术流派的思想,但也兼容别家学说,具有学术的包容性和开放性。除去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书院还有收藏图书和供祀两个重要功能。书院设有专门的祭祀场所,被膜拜的人物大多是文化教育方面的先哲名儒。这种祭祀包含了尊师、重道、崇贤等含义,是一种榜样教育同学术研究的相结合的形式,也是一种人格教育与学术传承相结合的形式。书院在这种师徒讲授和名师交流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书院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曾出现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繁荣景象,但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文化就奠定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也是我国书院文化的主要内容。我国先秦时期的《大学》是第一篇系统地论述儒家教育理想的经典。《大学》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济世,修齐治平”是儒家教育理想的核心,也是古代书院的教育目标和书院文化的主要内容。

二、书院的教育特点

1 倡导德育优先

中国传统教育强调“明人伦”,将教育的价值定位在建立和谐的社会群体,其核心是培养“知识与道义”兼备的仁人志士。儒家思想坚持“亲亲”、“尊尊”的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建构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古代书院以儒学为指导思想,倡导以德育优先的教育理念,把四书五经作为主要教学内容,重视个人品行的修养,在人格的培养上注重人的德行、待人接物、学问之道以及处世之道等的教育。还通过祭祀活动让学生领受先贤的生平业绩、思想品德,学习到“尊师、重道、崇贤”的优良品德。

2 重视环境育人

中国书院大多依山傍水,选址在风光秀美、清净怡人的地方,旨在营造一个清幽的读书场所,便于陶冶情操。如白鹿洞书院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岳麓书院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嵩阳书院在河南嵩山脚下,石鼓书院在湖南衡阳石鼓山回雁峰下。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有译为“智者乐,水”即智者之乐,就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仁者乐,山”即仁者之乐,就像大山一样,岿然矗立、崇高、安宁。还有一种意思理解为智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的;仁者之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书院选址依山傍水都体现了仁人志士对智和仁的追求。

3 主张师生平等

古代书院中,师生朝夕相处同吃同住,既可以讨论学术问题,也可以交流生活、思想,从而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书院采取师生互动讨论的教学方式,老师在授课时,往往是提纲挈领,其教学重点在于指导学生读书,与学生共同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行领悟。老师和学生平等的交流和探讨,不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提高了自己的学术水平,而且学生耳濡目染老师的言行举止,真正体现了既言传又身教。

三、传统书院文化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 以立德树人为使命,强调德育优先

马克思认为:人应当是全面发展的,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所以,现代高等教育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秉持思想道德教育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专业素质是主干、身心素质是保障的原则开展教育工作。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会中,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 建设良好的教育环境,重视隐性教育

高校要加强校园环境的建设。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建设独具特色的建筑与人文景观,用以体现每个高校独特的办学风格和文化内涵。利用校史校训和办学理念等教育资源,重视建设校园人文景观,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组织社会实践和调研,让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中深入了解社会和国家的发展,熏陶思想道德情感。组织爱国主义为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革命前辈的光荣事迹中增强爱国热情。

3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沟通、交流的过程,不仅在于传递知识,更是在于传递理解、传递情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才能对人的言行产生激励、诱发和调节的作用。所以必须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诲人不倦、融洽和谐的超功利、纯净的师生关系。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才能使其讲授的内容被接受和认可,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同时,教师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要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德才兼备,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使学生从身边就能获得榜样的正向情感体验,被师者的博学、人格所折服,尊师的情怀也日渐深化,从中受到潜移默化和深远的影响。

[1]章兢.从书院到大学:湖南大学文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

[2]杨秦,杨万文.中国书院文化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启示[J].学术探究,2014.3:153-156.

[3]张红艳.中国传统书院对现代大学的启示[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69-71.

[4]张晓婧.中国传统书院文化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启示[J].江苏高教,2016(1):46-48.

[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6]张丽红.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路径以内容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8):133-136.

猜你喜欢
书院学术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朵云书院黄岩店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思想与“剑”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