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17-03-11 09:44王耀光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4期
关键词:新建应用型体系

王耀光

(百色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百色 533000)

一、前言

我国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始于2002年。2010年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以来,该领域的研究热度逐渐提升。自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之后,该领域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重点研究领域。截至2017年下半年,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在该领域先后发表了496篇论文,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

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和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方面,我国研究者基本形成如下共识:

第一 、“三段式”人才培养体系;

我国研究者普遍认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基本由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创新创业专业技能教育和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三个子系统构成。其中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负责塑造学生的创业理想,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灌输创业基础知识。创新创业专业技能教育负责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所需的创新技法、管理学知识和经济学知识。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则主要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

第二、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

我国创新创业高等教育研究者普遍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隐性知识的教授过程,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关键。

第三、强调创新是创业的灵魂;

我国创新创业高等教育理论来源于西方。受到德鲁克“既没有创造出新的令人满意的服务,也没有创造出新的顾客需求的创业不属于创业”观点的影响,我国基于管理学角度研究创新创业高等教育研究者普遍认为创新是创业核心,失去创新的创业严格意义上不属于创业。

第四、创新创业教育的宗旨是“使所有大学生接受创业普及教育;使部分毕业生接受创业专业教育;使少数学生成功实现自主创业”[1]

我国创新创业高等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适合从事创新创业工作。创新创业教育本身虽然具有大众教育属性,但是创新创业却属于精英活动范畴。因此三段式创业教育体系之中除了通识教育部分之外,其他内容应该以选修课形式向具有创新创业潜质的学生开放。而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是“遍地撒网重点捞鱼”的过程。

目前,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三段式”人才培养体系各个部分之间界限清晰,并没有有效融合;

如前所述,我国的“三段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是由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和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三个相互联系的子系统构成的。但是在具体的研究之中学者们主要关注三个子系统的平台建设,而忽略了三个子系统之间的互动和兼容问题。

第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和路径研究中很少有对特定学生群体自身特性的考虑;

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主要是以普适的高等教育理论为基础构建的。而大学生是具有多种鲜明个性的复杂群体,其内部可以根据学习能力、兴趣爱好、自制力、性格特点等多种因素进行更深入地次级分解,每一种类型的学生都会对人才培养体系提出特殊的要求。

第三、对地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研究尚属空白;

在496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论文中,针对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体系研究的论文有12篇,针对应用型大学的创新创业体系研究的论文有159篇,没有针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体系建设研究的论文。而地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师资力量、学生素质、基础设施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上均与传统应用型本科存在差异,针对传统应用型本科的创新创业体系研究在地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上并不完全适用。

第四、切入点不明,突破口不清,发展路径单一千篇一律;

针对高校创新创业体系建设和路径探讨的论文主要讲研究重点集中在目标系统和平台系统的建立、复合式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方面。上述论文虽然从宏观上系统研究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却没有从微观上研究人才培养过程中具体的切入点、发展方向和突破口。

二、概念辨析

考虑到既有研究在地方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空白和路径研究的不足。本文以地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以学生是有限理性人为假设,通过研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的切入点、突破口和立足点,探索地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核心概念辨析: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路径是指“到达目的地的路线”或“办事的门路、方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将不具备创新创业素质的人培养为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潜力的人的复杂系统过程。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项目。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的见解或思路,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业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对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创新是解决创业问题的智慧源泉,创业是创新赖以产生的土壤,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三、研究假定

“有限理性人”是与“完全理性人”相对应的一个经济学概念。它是指认知能力受到限制,对物质利益没有固定标准,在决策时介于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人。它具有如下特点:

1、人的认知能力是限的。决策者是以自己感知到的世界为参照进行决策的,而不是以真实世界中素有相关信息为参照来决策的。

2、现实生活中作为决策者或管理者的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的“管理人”,其价值取向和目标往往是多元的,不仅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而且处于变动之中,有时还彼此矛盾。由于“管理人”的知识、信息、经验和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他们不可能、也不追求达到绝对的最有结果,只以大大满意结果为目标。

3、人们对于自身物质利益的判断不仅决定于人的理性,还取决于直觉、感情、态度和记忆等更为复杂的因素。容易以偏概全、以小见大或者用典型代表一般。

4、对于损失的痛苦感受程度超过对于收获的喜悦感受成都。

5、人们对于财富的相对变化敏感程度超过对财富绝对变化的敏感程度。

6、有限理性人追求的终极目标不是极大化的财富而是幸福。

大学生受到自身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的影响,在日常工作和学习的决策与执行过程中体现出鲜明的有限理性特征,本文以“有限理性人”为基础假设对其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四、培养路径探索

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人的发展过程是对自身五大层次需求的满足过程。我们应该根据马斯洛层析需求理论,柔性的将学生引入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之中。

(一)以学生的兴趣和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为切入点

唤醒学生的创业兴趣和创业需要,将其引入到创业教育体系是无法通过单纯地行政命令和说教实现的。作为有限理性人,大学生做出决策的参照时自己的认知水平。他们的判断不仅要基于理性,更取决于感情、直觉等因素。因此,我们应该从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中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入手,培养学生的创业兴趣,发现学生的创新张力,并通过巧妙的手段将学生引入大学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之中。生理需求是人类维持自身作为一个自然生命体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对食物、衣物、住房和伴侣方面的要求。在大学生入学时,他们的生理需求是已经得到局部满足的。比如除了贫困生之外,其他学生都有稳定的生活费,其衣食住行问题都不面临威胁。但是他们对于伴侣的需求和对于更好的衣食住行的需求则会成为激发他们创业的动力。该类需求虽然是五大需求层次中最第一层的需求,却是对人产生最大驱动力,也是最容易对人产生驱动力的需求。安全需求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与生理需要不同,安全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就不会产生激励作用。具体到大学生来讲,安全需要主要是其对顺利毕业的需要。因此,应该将创业素质和创业经历纳入到大学生毕业条件之中,使之成为始终悬挂在大学生头顶的“莫里克利斯之剑”,才能发挥其长期激励作用。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因此,在大学生初入学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将成为激励大学生创业热情的主要因素。

(二)以学生的自我实现需求和被尊重的需求为发展方向

作为有限理性人,大学生的终极追求目标是个体的幸福感,而非财富的极大化。根据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大学生的被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是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凸显的。被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内涵上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自我实现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而最稳定和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敬之上,是个人能力发挥到最大程度的结果。

为了充分发挥自我实现需求和被尊重需求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以施展学生的个人抱负,实现学生的个人理想为导向,以开发学生的个人能力为方向开展。

(三)以基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体验经济为突破口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体验是指人在具体的环境中接受来自外部的刺激,而产生的内在反应。反应分为感官体验和心理体验两种。感官体验是指来自视觉、听觉等外部刺激所带来的内在反应。心理体验是指由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等产生的感受。在经济学领域,体验是一种稀缺资源。它是因人而异的精神需要。体验的经济价值通过使消费者感受到独具意义的感官或心理过程而体现。体验过程是暂时的,但是体验的记忆将长期留存于人的心理或意识之中,对人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体验已经成为新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和重要产品。

地方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往往地处非核心城市。与传统本科高校相比,在区位、学科、底蕴、师资和生源上都处于劣势地位。非核心城市往往蕴藏着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在发展体验经济方面体现出独特的区位优势。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突破口上必须另辟蹊径,通过体验经济将创新创业基础设施的落后转化为创新创业资源的优势。

(四)以综合性专业实践平台为落脚点

创新创业本质上是运用既有专业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或改进原有方法的过程。因此,创新创业高等教育必须以各个专业的职业教育为基础进行发展。对既有知识进行跨专业融合是创新的重要方式。为了适应创新和创业的特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必须重点打造专业性和综合性并重的专业学习平台和实践平台。

结论:

受到师资力量、生源质量和区位等方面的限制,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面临着底子薄、条件差、动力不足等多方面问题。要实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必须在系统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以学生的需求为切入点,以需求的层次提升为发展方向,以体验经济为突破口系统地建设不同于传统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路径。

政策建议:

(一)打破“三段式”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哑铃式”一体化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第一、广泛开设各个层次的创业启发课程。

传统的“三段式”人才培养体系并不能充分适应地方新建应用型本科的师资力量和生源水平,地方新建应用型本科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教师的专业特点和行业背景广泛开设特色创业启发课程,允许学生自由选择,从而以较精确的方法将新生引入创新创业高等教育之中。

第二、建设统一、规范的创业技能培训课程体系;

基础创业技能主要是由财务技能、管理技能和谈判技能等技能构成。应该抽调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商科教师开发面向全校的规范化创业技能课程,使校内各个专业的学生都得到平等的技能培训。

第三、打破二级学院的藩篱,建立校级层面的师生互选创业实践平台。

经过系统的创业技能培养,学生会产生自己独特的创业兴趣和创业理想。而学生的创业趋向未必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相符。因此应由校方出面打破二级学院的组织壁垒,建立起校级规模的创业导师库。学生在经过系统创业技能学习后,根据自身的创商水平和创业取向,选择与自己创业方向相结合的导师,从而实现创业学生与导师的最优组合。

(二)发挥地方特色优势与学校专业优势,建设特色创新创业课程;

如前文所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通常地处边缘城市。虽然从商业角度来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具有区位劣势,但是在发展体验经济方面却具有独特的优势。为了实现与传统本科院校的差异化发展,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当积极发挥地方特色优势,并将其与学校的专业优势结合在一起,打造出具有特色创新创业课程,从而实现创新创业高等教育的差异化发展。

(三)明确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分工。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师资力量薄弱,师资队伍整体呈现年轻化、低学历化和低职称化特征。在整体实力偏弱的情况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对自身的师资队伍进行优化整合,以发挥其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具体来讲就是明确“谁来做创新创业基础教育、谁来做创新创业专业教育和谁来做创新创业项目的导师”的问题。根据前文分析,基本可以按照以下思路进行分工:

第一、年轻教师从事创新创业基础教学工作;

青年教师具有接受能力强、思想前卫和社会关系和行业背景较弱的特点。创新创业基础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介绍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青年教师的特点可以提高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趣味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

第二、商科教师从事创新创业的通用技术教学工作;

各行各业的创新创业工作都需要基础的财务技能、管理技能等商业运营技能。而上述技能均属于商科专业范畴。安排商科专业教师从事创新创业的通用技术教学工作可以实现通用技术课程的标准化和专业化发展,显著提高创新创业技能培养水平。

第三、高职称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承担项目导师工作。

高职称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普遍具有较深厚的阅历、社会关系和行业背景。由高职称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担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导师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创业成功率。

[1]仇晓星.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看大学生创业的必然性[J].出国与就业,2011,(12):19.

[2]童卫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路径[J].学生工作,2013,(3):133-134.

[3]郁萍.大学生创业教育优化路径探究[J].经贸实践,2017,(5):48-52.

[6]车丽萍,李守成.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路径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93-96.

[7]陶思亮.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现状与教育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2(2):64-68.

[8]南晓芳.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与设计——以昌吉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3(5):348-349.

[9]李祖全.独立院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2016(4):136-137.

[10]黄潮,何燕.服务地方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研究——以玉林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科技视界,2017(1):56-57.

[11]赵放.体验经济思想及其实践方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12]罗道友.需要——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从马斯洛需要理论看人的发展[D].湘潭:湘潭大学,2007.

[13]胡春阳,刘晓燕,金怀玉.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47-150.

猜你喜欢
新建应用型体系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曹新建水彩画作品欣赏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