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下的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探讨

2017-03-11 09:44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4期
关键词:合一理论小学生

闫 静

(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 621000)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实施的深度广度不够。学生对生命、社会责任淡漠,缺乏感恩之心,家庭、学校对感恩教育不够重视,浮在表面,时效性不高。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包含“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三方面。小学又是青年教育的开端,对后期一系列的教育具有深远影响。本文试图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探索创新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方式,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引导教育回归以人为本的本质,进而对小学生感恩教育时效性做出有益探索。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以及理论依据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学。

(二)感恩教育的理论依据

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性理论和权利义务观,为感恩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作为社会中的人,既享受自由权利,又必须履行责任和义务。懂得感恩才懂得付出与回报的辩证关系,才会勇于担当责任,形成社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2 西方思想发展史中的感恩教育理论。罗马斯多葛学派哲学家塞尼卡在《论利益》一文中首先提出感恩理论。意大利神学家阿奎、英国著名哲学家、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培根等,均对感恩教育做出了阐释。

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教育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感恩占据着不可小觑的地位,感恩也是儒家提倡伦理道德的基础。包括报亲恩、报君恩、报夫恩、报友恩。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感恩教育理论。感恩教育理论可以促使人积极向上,倡导人们的处事方式和谐有序,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使人对社会更富有责任,对自然更为尊重敬畏,从而和谐共处、促进社会安定有序发展。

二、当前我国青少年感恩教育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一)当前我国青少年感恩教育缺失的表现:

近年来,青年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案件层出不穷:阅读解析相关文献以及调查表明,目前,我国青少从自身利益出发,以自我为中心,情感淡漠,认为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是天经地义,不顾及他人感受。

一些中学生认为父母生我,养我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丝毫不懂感恩父母养育之恩;一些学生自私自利,不考虑家庭实际状况,无休止向父母索取,甚至出现杀害父母的情况。

(二)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位:我国独生子女在计划生育国策下急剧增加,孩子是全家人的心头肉,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导致青少年独立自主性不强,严重以自我为中心。

2、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应试教育导致教育目标偏离教育本质,只注重科学文化知识方面的“智育”,小学阶段的课程多以“启智”、“”启蒙”为主,缺乏对学生的“德育”,导致部分学生人格不健全。

3、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社会、互联网的发展加速,小学生辨别力和自制力的缺乏,许多不良思想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滲入到校园,功利化、拜金主义等思想侵蚀,容易腐蚀中学生对生命、生活的敬畏和感恩。

三、生活教育的内涵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 生活即教育

生活教育是用生活来教育,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汲取教育能量。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二者效用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和教育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2 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指明了实现生活教育这一理论的途径,标示了与旧教育制度的界限。陶先生指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学生处在狭小空间里,不到外面的世界去接触了解社会,会导致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实际。

3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贯彻生活教育这一理论的根据措施和方法。陶行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传统的旧教育方法是先生讲,学生听,单向传播,完全脱离实际。“教学做合一”正是针对这种状况提出来的。

四、生活教育理论下的小学生感恩教育举措创新

(一)用生活教育理论,营造小学阶段感恩教育的浓厚氛围

小学生处于人生发展初步阶段,他们的感恩意识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生活环境的重要影响。因此,要实实在在从生活入手,结合点点滴滴的实际事件细节,对他们开展感恩教育宣传。

(二)“教学做合一”,在小学教育体系中引入“生活教育”

将“生活教育 ”引入小学生课程,纳入教学体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真正让“生活教育”走入教材、进到课堂,深入学生内心。改变目前我国德育中刻板单一的模式,提高德育的时效性,通过生活教育,更有实效地促进小学生德育的提高,进而提高感恩教育时效性。

(三)围绕“生活”这一中心,加强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

陶行知认为:“整个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因此,要在全部社会生活中,推广感恩教育的范围和内容,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货事例当教材,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经常组织和引导小学生,到社会、企业之中,去了解、感受、认识现实社会,教育、引导他们形成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以“生活”为基础,从学校向家庭渗透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只靠学校不够,还应该积极探索“学校为主、家庭配合、社会参与”的感恩教育新模式。应该主动建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联系机制,强化现有家校联系渠道,拓展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新的空间,让感恩教育的知识始于学校、行动落实于家庭。

(五)制度为本,构建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

感恩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朝一夕养成,也不可能仅靠几次活动。就让学生学会感恩。必须努力构建感恩教育的新型长效机制,宣传感恩文化,表彰感恩事迹,传承中华民族知恩、感恩、报恩的传统美德。

(六)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把“生活教育”的内容进行分类分级考核,从理论、技能、实践等方面,根据小学的教育落实情况,以及小学践行情况,分别给出各项成绩,以学分的方式记入学生的学籍;建立和巩固感恩教育的评价体系,将对小学生的感恩素养,具体地量化为若干可以考核的指标,并以此来规范教师的教学、家长的教育以及学生的日常行为,把感恩教育规范化、具体化、制度化。

[1]小学感恩教育实践研究[D]. 王律言.上海师范大学2012.

[2]基于儒家文化启示的当代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刘勉.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4.

[3]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 梁菲菲.鲁东大学 2015.

猜你喜欢
合一理论小学生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人剑合一
由“三线合一”到“两线合一”
我是小学生
早期对外汉语中的“语”“学”合一
关于“三规合一”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