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共生视角下的民族教育研究

2017-03-11 09:44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4期
关键词:共生跨文化价值观

胡 媛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西安 710000)

基于文化共生视角下的民族教育构建,需注重协调好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共存关系,树立多元化的民族教育价值观取向,在发展本民族传统文化时要结合现代文化价值观的发展趋势,作出适当的取舍。新时期背景下,学校应以文化共生理念为指导思想,积极构建民族教育新体系,根据社会发展的主流文化需求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挖掘一切潜在的教学资源,从而有力地推动校内外教育制度的联动变革,为我国民族教育的发展指明新的方向。

一、文化共生视角下发展民族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不同文化群体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

在文化共生视角下开展民族教育,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异质文化群体间的跨文化交流和协同发展。从本质上来看,任何一种教育都应当包括对学生跨文化适应力的培养,即引导其形成关于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正确观念。

首先,要充分了解各个民族的文化习性。文化习性是指特定环境背景下,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和耳濡目染所逐渐形成的一种心理品质,包含了人们对于本民族文化内涵的高度认同和深刻理解,是学校开展民族教育的重要前提基础。

其次,要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情感。文化共生视角下,学校应尽可能地拓宽学生们的知识视野,丰富其跨文化活动经验,使其从情感态度上产生对多元文化共生的认同。

最后,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多元文化的快速变迁使得当今的教育格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异质文化价值观、经验的差异也令许多受教育者陷入精神困境。因此,学校应加强民族文化教育,提高学生们面对跨文化差异时的适应能力,引导他们形成平等、民主、自由、宽容的文化共生观。

(二)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理念的融合

跨文化背景下,如何重塑自身文化身份,与现代价值观理念相融合是民族教育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民族文化教育不仅仅是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还强调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包容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民族文化教育的创新发展。因此,文化共生视角下,学校在开展民族教育时应尤为注重解决其地域性、民族性以及选择的双重性等问题,强调以一种客观、理性的眼光来看待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共同发展,而不是一昧地保留和排斥。此外,民族教育还应当包括对自身传统文化的反思,一方面,要突破地域、情感的限制弘扬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也要充分汲取现代价值观思想的精华,只有这样在能在当今文化共生格局下推动民族教育的发展。

二、文化共生视角下促进民族教育发展的教学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民族教育价值观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基本上都是以主流文化的传授为主,并且以学生们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教育方式是对其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漠视”,过于注重对现代文化价值观的崇拜和追求,导致民族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逐渐被削弱。不可否认,新时期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应以加快经济建设为首要任务,努力缩小地区间的差异,提高人们的生活条件水平。在“知识改变命运”的价值观导向下,不少民族地区都纷纷寄发展地区经济的希望于学校教育,希望通过教育能够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从而为当地的发展作出贡献。这就使得许多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就开始接受主流文化的灌输,只知道自己应当履行的社会职责,却从未对生活进行反思,缺乏必要的民族文化自觉性。因此,在当今文化共生的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应树立正确的民族教育价值观,以培养人格健全、有文化的人才为基本出发点开展教学活动,在传授学生主流知识文化的同时,还应当引导他们用批判性的眼光来反思生活,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文化人。文化共生视角下的民族教育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应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这一教育理念。

(二)增强文化共生对民族教育的基础意义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仍然以“考试升学”为最终目的,故其教育活动主要呈现出单一性、灌输性、无民族性等特征。文化共生视角下强调民族教育应“饱满”且富有个性,无论是其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充分体现出一种人性化的特征,包含了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相互包容、尊重与协调发展。与主流文化教育相比,民族教育更多的是侧重于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生态系统,使学生们在跨文化交流实践中逐渐将民族文化内化为自身思想价值观的一部分,从而实现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因此,文化共生理念指导下,民族教育应当在充分汲取其他文化的优秀思想精华的基础上,积极转变原有的制度化教学方式,使民族教育回归本质,开展以交往性、互动性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活动,而不是用一系列的指令去要求学生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进一步增强民族教育对于个体生命文化成长与发展的基础意义。

(三)创造良好的联动教育环境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教育要想与校外教育保持良好的协同发展关系,有必要构建一个稳定的联动教育环境,营造出和谐的教学风气。例如,学校可以充分整合校内外优质的教学资源并适当调整相应的课程体系,使民族文化的个性化特征在每一位学生的身上得到良好延续。少数民族学生要积极参加一些重要的传统文化活动,深刻地体会到本民族文化丰富的内涵,在实践中传承民族文化。此外,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之间还应采取有效的联动措施,以形成对双方发展都有利的教育环境。例如,社区可以配合学校教育构建“第二课堂 ”,既保持了民族教育的完整性,也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外生活,强化他们对民族文化的感知与理解;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其自身的教育辐射功能激发当地民众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自豪之情,从而使其自觉形成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总的来说,任何一种教育都离不开文化环境的依托,因此,在文化共生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应当积极地与校外教育构建起稳定的联动教育环境,充分整合各个方面的优质教学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对多元文化共存的认同,提高他们的民族文化自觉性,进而为民族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实施环境。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文化共生视角下开展民族教育,实质上就是建立一个多元、和谐的文化教育环境,包括各个教育要素如学生、教师、课程、校园文化等相互之间的和谐关系。因此,学校在开展民族教育时应深入了解各个民族的教育习俗,将其纳入现代化教育体系当中,同时还应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以充分发挥民族教育的功能,促进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理念的相互融合。

猜你喜欢
共生跨文化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