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的现实困境和逻辑进路

2017-03-11 12:16刘琳琳张志明
理论建设 2017年3期
关键词:影响力话语体系

刘琳琳 张志明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100091)

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的现实困境和逻辑进路

刘琳琳 张志明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100091)

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就是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及其指导生成的党的相关理论通过党员干部的政治话语、理论研究者的学术话语等话语形式,在一定的传播手段下影响群众心理和行为的能力,其本质就是话语权。不断提高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有助于更好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领导权、扩大党的执政合法性资源、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目前,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面临话语内容理论性与普及性之间“貌合神离”、话语表达形式与内容之间“词不达意”、话语体系传统与创新之间“势不两立”、说话者言与行之间“言行不一”等现实困境。以提高话语的艺术性为切入点、以推动话语体系转换为支撑点、以增强说话者综合素质为关键点、以满足群众利益期待为落脚点,是当前提高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的逻辑进路。

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话语权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交锋逐渐增多,各种社会思潮的渗透力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对多元思想观念整合力、引领力有所下降,其话语体系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也有所弱化,这会严重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领导权,会削弱党的思想理论基础。因此,充分认识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意义,客观分析影响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的现实困境,不断提升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已经成为当前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的本质

话语体系是政党意识形态的外化形式和规范表达,集中反映着政党的价值理念和政策纲领,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独立性,其内涵要素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即“说什么”(话语主题)、“由谁说”(话语主体)、“向谁说”(话语对象)“怎么说”(话语载体);其外延要素就必然要考虑为什么说,以及说的效果。其中,“效果”就是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社会影响力。话语体系拥有解释、规范和指导社会发展方向与进程的资格、能力、身份和地位,〔1〕在话语活动中对社会成员产生能动的、导向性的影响。因此,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的本质在于话语权。“哪里有话语,哪里就有权力,权力是话语运作的无所不在的支配力量。”〔2〕但是,对于话语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应该辩证的看,权力不是取得话语权的必要条件。话语要想获得一定的话语权,必须赢得话语对象的认同与支持,对话语对象思维与行动产生影响。如果利用手中的权力单方面强硬地灌输意识形态理论,不仅掌握不了话语权,甚至会适得其反,丧失意识形态话语权。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想要产生社会影响力,赢得话语权,需取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最大公约数。

(一)话语体系的科学性

科学的本质在于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为人们形成正确的思维、采取正确的行动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主流意识形态,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科学。因此,话语体系作为意识形态的外在表现形式,一定要遵守话语表达规律,即说话者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说话方式符合受众的接收习惯、说话载体要多样灵活等,最大限度地还原理论本质。如果话语体系脱离实际、脱离理论,没有按照规律进行表达,那么话语就成了“空话”、“假话”,这样的话语体系不能指导人们的思维和行动,毫无社会影响力。

(二)话语体系的价值性

话语体系虽独立于话语主体,但并非完全客观中立,带有话语主体的价值观。任何话语都具有一定得价值指向,当话语主体的价值指向与话语对象的利益期待和情感需求相吻合时,话语主体就能获得话语对象的认可,即取得话语权。我们党的话语体系就是以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为根本价值取向的,围绕着这一价值取向,我们党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理论体系,尤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两个百年目标”等等,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凝聚了伟大的中国力量。

(三)话语体系的时代性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品质,也是对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基本要求。从横向上看,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由现实社会向网络虚拟社会延伸,传统的话语体系在网络用语的冲击下支离破碎。因此,作为统领和整合社会各种思想的党的意识形态,其话语体系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网络话语的特点以及网民的用于习惯,不断地创新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能否在网络社会产生影响力,直接决定着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牢固;从纵向上看,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也要完成从革命话语体系向发展话语体系的现代化转向,切忌依然延续革命战争年代的宣传标语、宣传口号等语言符号,更不能固守传统的革命思维指导改革发展的实践,否则就会陷入“革命运动”的泥沼而遭人民群众的反对。因此,脱离时代的话语体系,其社会影响力将会直线下降,话语权也会受损。

(四)话语体系的国际性

话语体系的国际性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以及国际话语权的强弱。话语体系要想获得社会影响力,必须保持开放性和包容性,与其他话语体系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要增强党的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3〕尤其在改革开放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来自国际上的各种社会思潮、话语体系不断被引进,如果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在面对“话语挑战”,如“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话语论调的时候“失声”,那么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国际社会影响力就会受限。

二、提高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意义

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社会影响力的本质是话语权,因此,影响力之大小直接决定着话语权的强弱。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4〕,意识形态是党的灵魂支柱和理论根基,其社会影响力是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成效的“风向标”,也是党能否得到群众拥护与支持的“晴雨表”。

(一)有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

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成立之初便树立起来的理论旗帜,是共产党的唯一指导思想。作为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其话语体系的社会影响力如何直接关系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激烈的思想竞争中能否站稳脚跟,获得民众的支持与认可,其实质就是“塑造政党形象,提升政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扩大政党在公众中的影响力和认同度”。〔5〕(P242)葛兰西认为,意识形态领导权指一定历史集团在意识形态或者文化的、精神的、道德上的领导权,主要通过非暴力的形式使统治阶级的价值观被被统治阶级所信仰,体现为一种同意或赞同。〔6〕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大小直接决定着党的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能否实现。如果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社会影响力深远,就能够激发全体党员和社会成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并自觉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规范和调整行为方式。

(二)有助于扩大党的执政合法性资源

“合法性是指政治系统使人们产生和坚持现存政治制度是社会的最适宜制度之信仰的能力。”〔7〕(P47)政党执政的合法性资源按其来源可分为上游资源和下游资源,下游资源来自物质利益满足社会生存发展需要的程度,即政党解放、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大“经济蛋糕”的能力;上游资源则来自意识形态理论满足社会心理需要的程度,即政党针对社会的现实困境以及民众的实际问题提供思想解释、提供精神家园的能力,更具有稳定性、长期性和根本性。提高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社会影响力,能够契合群众的精神期待、满足群众的心理诉求,是获取上游合法性资源的根本渠道。

(三)有助于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良好的政治秩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题中应有之义,而良好的政治秩序有赖于政治权威的牢固树立,政治权威的树立则取决于政治生活中合理的“权威—服从”关系的树立。其中,“权威”的生成靠统治者不断扩大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影响力,进而赢得公众的同意;“服从”行为的产生是社会公众发自内心的认同和遵守约束自己行为的各项制度规定,而不会站在社会的对立面与社会发生冲突。因此,不断提高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社会影响力,能够消除公众对统治者及社会制度的不满情绪,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有助于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四)有助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政党的意识形态通过话语体系掌握的民众越多、越深刻,其社会影响力就越大,其文化领导权就越稳固,其文化软实力就越强大。经济的全球化催生并发酵着各种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的交流交融,甚至是交锋,在一定范围内抢占了部分民众的“思想空地”,尤其当全球范围内的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困境之后,加之“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影响,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合法性遭到了严重的质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直线下降。因此,不断创新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扩大其社会影响力,提高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有助于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三、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的现实困境

一般而言,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核心要素包括:由谁说、对谁说、说什么、如何说,外延要素就必然要考虑为什么说,以及说的效果。其中,“效果”就是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社会影响力。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是赢得话语权、巩固执政地位的充分必要条件。然而,诸多现实因素导致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弱化是个不争的事实。

(一)话语内容理论性与普及性之间“貌合神离”

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内容是社会影响力大小、强弱的关键要素。然而,意识形态理论往往是以比较晦涩难懂的政治术语、学术话语等话语形态表现出来的,其理论性很强,但是普及性却相对较弱。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在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之间没有完成实然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大大降低了人民群众的接受程度。在“快餐式”的文化背景下,话语的可理解性决定着话语的传播速度,传播速度直接决定着话语的接受范围和话语的社会影响力。传播学认为,“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8〕(P114)这就是说,群众接受意识形态越费力,意识形态越难以被认同。同时,面对晦涩难懂的政治学术话语以及纯粹的理论说教,人民群众甚至是部分党员会进行“偏好伪装”,明明没有真懂,反而假装已经明白,满足于简单的背诵、教条主义地记忆、表面的文字理解,而没有悟透真正的理论意义,导致党得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产生了虚假的社会影响力。

(二)话语表达形式与内容之间“词不达意”

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要产生社会影响力,就必须通过一定的表达方式“说出来”,不仅要“说出来”,还要“说清楚”、“说明白”,这样才能让人民群众“听得进”、“听得懂”。然而,囿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灌输式的传播方法,系统性的理论在话语的层层传递过程中变成了碎片化的知识,甚至被曲解。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碎片化的理论只能导致碎片化的行动,整个社会就会被这种个性化、碎片化的行动撕裂,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如果要产生这样的社会影响力,不要也罢。与此同时,说话者的政治素质、知识结构、语言风格、表达习惯等也直接影响着意识形态理论本质能否被人民群众所掌握。如果说话者在说话时态度蛮横、行为乖张,人民群众根本不会接受其所传播的意识形态理论。

(三)话语体系传统与创新之间“势不两立”

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需要在“变与不变”,即创新话语形态与保持理论本色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维持合理的张力。既不能忘了“老祖宗”,也要树立自我更新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影响并引导人民群众的心理和行动方向。然而,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却失去了平衡:一方面“理论话语”变的太多太快,部分专家学者打破了原有的话语体系,脱离中国实际,一味的推崇、引进并宣扬西方的话语体系,甚至置换了广为人们熟知的传统话语体系,造成了思想认识层面的混乱,让人们无所适从,大大降低了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固守传统话语特色,“以不变应外变”。面对互联网无边界、无中心、开放性等特点带来的大众话语表达方式的多样化、个性化,代表党的意识形态的政治学术话语却置若罔闻,没有及时更新话语风格、话语表达方式。在网民数量成几何倍增长的情势下,失去了网络空间的主动权就等于降低了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社会影响力。

(四)说话者言与行之间“言行不一”

意识形态的价值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距最能引起人们的困惑,尤其是一些消极腐败的党员干部,其所作所为严重消解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没有什么比这种言行不一,比这种对自己和对人们的双重标准,更容易使党的意识形态失去群众的信任了。虽然这种问题在资本主义国家也存在,但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承受能力远低于其他社会制度下的人民。因为,社会主义国家立国之根本就在于人民当家做主,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实现人民利益的工具。所以,人们对贪污腐败等行为就更为敏感,也更为反感。部分党员干部一边讲权为民所赋,一边却以权谋私;一边讲政治纪律,一边却搞封建迷信。这些势必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认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是虚伪的。

四、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建设的逻辑进路

推进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配合、协调发力,找准切入点、把好支撑点、突破关键点、立足落脚点。

(一)以提高话语的艺术性为切入点

如何说话、如何让话语还原思想是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产生社会影响力的基础,属于技术操作层面,涉及到说话的艺术。只有改善话语表达,增加话语情感,让社会大众“听的下去”、“听的舒服”、“愿意听”才能提高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一是有选择地使用不同的话语资源和技巧,创新笔法、体裁及叙事方法,使空洞理论具像化。例如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批判理论,把现实中虚幻的物与物关系还原为人与人的关系,让人们在接受理论的时候有现实代入感,引起共鸣;二是打造全方位、立体化、复合式的话语传播模式,利用大数据等先进的网络技术,分析大众喜爱的传播方式,综合运用口头传播、书面传播、图像传播、微信传播等形式,扩大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受众面,提高社会影响力;三是赋予话语以真情实意。亚里士多德曾经在《修辞学》中提出“感情”在说话中的重要性,指出说话者调动听众的感情能产生说服力。〔9〕(P25)庄子也曾经指出“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因此,“说话者”首先要成为一名“情感专家”,深入研究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等新形势下大众主体的情感规律、情感需求,并对准大众的心理,拨动情感的心弦,打感情牌。当然,这里的“情”不是虚情假意,而是真心实意,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大众在心理与感情层面对党的意识形态的认同。〔10〕

(二)以推动话语体系转换为支撑点

在复杂多元的话语语境中,主流意识形态要发挥调控功能,其话语必须依据“听众”和“受众”的不同进行划分和转化。一般而言,话语按性质可以划分为感性话语与理性话语、抽象话语与具体话语、简单话语与复杂话语,而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往往是理性的、抽象的、稍显复杂的话语。因此,要完成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与学术话语体系、生活话语体系之间的相互转化。一是宏大的抽象话语与微观的具体情境相结合,将抽象的概念、范畴、原理生活化、时代化、大众化,从而将其转化为生活用语。比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中国梦”这一话语,以“梦”为话语核心,吸收生活话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融入个体、微观,从而产生了非常深远的社会影响力;二是深奥的理性话语与感性的生活话语相结合。列宁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11〕(P46)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道理往往是“深入浅出”,用通俗的话讲深刻的道理,把理性的意识形态用感性的大众话语讲出来,才能让人民群众产生亲切感,潜移默化地接受党的意识形态;三是消除不同话语体系之间的藩篱。社会思想的统一依赖话语体系的相互衔接,切忌自说自话。因此,政治话语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既要吸收生活话语体系中生动形象、鞭辟入里的话语,也要创造特色话语以便大众理解、接受,正如马克思在区别社会制度时形象地比喻到“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12〕(P142)四是提炼话语新概念、新范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的,“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13〕当然,我们在创新话语范畴的同时也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既不能丢掉老祖宗,也要发展老祖宗,不断扩大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社会影响力。

(三)以锤炼说话者综合素质为关键点

党员领导干部是高举党的意识形态的旗手、传播党的意识形态的布道者,是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产生社会影响力的“新闻发言人”,其自身理论、形象、作风等直接关系着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的大小甚至有无。一是增强党的信誉度,信守承诺,实话实说,真话真说。党员领导干部要在实践中践行“诚信”价值观,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台上一套、台下一套,绝不能透支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信任,否则将会陷入“塔西佗陷阱”;二是培养党员的实干作风,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我们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为,不是看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实际是怎样一个人”。〔14〕(P561)判断一个人如此,判断一个党员更是如此,要听其言、观其行,不能说一套、做一套,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培养良好形象,为提高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社会影响力奠定良好的人格基础;三是坚定党的政治立场,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下,人民群众的思想很容易发生波动、摇摆,稍不注意,就可能沦为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鼓吹手”。作为共产党员,一定要守住政治阵地,明确“党员姓党”,坚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同时,有责任也有义务宣传党的意识形态,扩大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社会影响力,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人民群众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四)以满足群众利益期待为落脚点

意识从来都是与利益相关联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的扩大也从来离不开对群众利益期待的满足,只有解决了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才有底气谈论党的意识形态的正当性和科学性。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本人从根本原理上做了揭示,他说:“所有的意识都是以某种方式和某种程度由物质生活条件和形式决定的。”〔15〕(P30)所以他认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5〕(P103),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关于利益与思想矛盾运动的基本观点。基于此,毛泽东同志认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16〕(P467)话语得以表达靠的是“理”,传播的远靠的也是“理”,而“理”离不开“利”。因此,提高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社会影响力,必须增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利益支撑。一是自觉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保障各族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必须坚持人民性,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根本落脚点;二是以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保证利益分配的公平公正。“民不患寡而患不均”,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伦理的内核,要这么说,更要这么做,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避免因社会贫富差距过大而丧失广大群众的意识形态认同;三是积极回应社会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关注人民群众具体而微的民生诉求、关怀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为要点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让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才能掌握群众、说服群众,扩大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社会影响力。

〔1〕杨昕.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成要素及其实现〔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3(03).

〔2〕付春晖,彭金定.话语权力关系的社会学诠释〔J〕.求索,2007(05).

〔3〕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

〔4〕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

〔5〕王韶兴.政党政治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6〕程洪宝.话语体系创新:实现网络化条件下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先决条件〔J〕.领导科学,2016(08).

〔7〕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

〔8〕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陈亮,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9〕ARISTOTIE.Rhetoric〔M〕.Roberts W.trs.New York:Randon House,Inc.,1951.

〔10〕操奇.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说服机制:一个结构性分析〔J〕.探索,2016(05).

〔11〕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王星闽〕

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马克思社会实在理论中的个性和共同体

作者:〔美〕卡罗尔·C.古尔德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者:王虎学

出版年:2009-12

内容简介

《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马克思社会实在理论中的个性和共同体》内容简介:《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的核心论证是马克思对于个人主义主题与社群主义主题的独特综合。我将这种综合称为“关系中的个人”,而“关系中的个人”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要素。从规范的意义来说,马克思的解释赋予了强调平等性和社会相关性的自由以解释特权,在那里,对于个人的平等自由的承认也引起了对于正义的含蓄的解释。尽管马克思将这些规范看作是在一个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或许马克思对这个历史给予了一种过于狭窄的“西方的”解释),但我同样将马克思归于强调人的自我改变(不管是个人还是集体)的创造性潜能的人道主义传统。然而,马克思又不同于传统的人道主义进路,他强调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基本的自由和政治权利)于个人和共同体兴盛的必要性。随后我指出,这些不同的能动性条件可以根据一个被扩展的人权(尽管马克思本人批判权利)观念而得到具体说明。简言之,马克思十分坚定地信奉个人的平等自由。当然,个人被理解为需要某种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发展和免于一切压迫和剥削形式的自由。

刘琳琳,中央党校研究生院15级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党建专业博士,中共聊城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张志明,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执政党建设。

猜你喜欢
影响力话语体系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天才影响力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
传媒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