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才高效流动引领京津冀协同创新

2017-03-11 12:16付革王静
理论建设 2017年3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京津冀协同

付革 王静

(清华大学,北京100084;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49)

科技人才高效流动引领京津冀协同创新

付革 王静

(清华大学,北京100084;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49)

京津冀协同发展,科技协同创新是重要的驱动力量,而科技人才是承担科技协同创新的首要资源。京津冀科技人才资源的高效自由流动,是实现三地协同发展目标的必要条件。目前,京津冀区域科技人才资源存在分布失衡与人才流动僵化等问题,而三地要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以中央部署和政策统筹为龙头,立足于协同发展中的功能定位,遵循“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以科技平台建设为抓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设符合三地定位的科技平台,形成人才集聚效应;以政策激励为导向,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强化中央顶层设计,实施央地联动机制,破除行政区划和地方保护主义,提高户籍管理灵活度,引导科技人才合理有序、高效自由流动。本文标题和正文中提到的高效流动,既是指政府相关部门在科技人才流动管理与服务工作中的宽松灵活和优质高效,也是指科技人才在京津冀地区的物理空间上通过三地共同打造的高速交通网络实现高效流动。

京津冀协同发展科技人才资源高效流动平台建设政策激励

一、引言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唯一不可逆转和无法抗拒的推动力量就是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和改进,也就是理论和实践不断创新和变革带来的具体成效。促进人类社会各领域持续发展的创新驱动战略是发达国家早已实施且行之有效的兴国大计,近现代的科技创新强国往往都迈进了综合实力强国行列。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质是充分展现科技人才资源价值的战略,就是要高效发挥科技人才资源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引领作用。京津冀协同创新战略的实施,需要以人才优先发展之功,收人才引领发展之效。〔1〕三地协同创新战略的贯彻落实涉及各类科技资源的重组以及合理分配,这必然会引起科研项目、资金投入、技术成果和科技人才等科技资源要素的大量流动。其中,科技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会极大地激发京津冀区域的科技创新活力。因此,国家中央政府层面的专门机构应如同在产业布局、治霾合作和交通共建等方面发挥强有力的号召协调作用一样,持续高度重视京津冀三地科技人才资源的培育发展和适当分布,以求真务实和变革创新的姿态以及权威有效和统一共享的政策措施,消除或缓解影响人才资源高效流动的政策性障碍和技术性障碍,为三地科技人才资源的高效率、高效益自由流动创造适宜的综合环境。只有这样,京津冀协同创新战略的贯彻落实才不会陷入长期的理论探讨和务虚空谈的境地。

二、科技人才的高效自由流动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核心要素

(一)人才资源价值的充分发挥是社会快速发展的第一要素

培养和吸纳人才并激发既有的人才充分发挥活力是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强盛之所依。创新驱动,人才为先。人才是创新、创业的根本。人才问题是关系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问题,有效整合京津冀科技人才资源是推动三地创新发展的基础和保障。通过了解北京、天津、河北的实际情况发现,人才是制约京津冀区域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北京在三地协同发展中的功能定位之一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而创新中心一定是科技人才聚集的高地,对比国外创新中心的建设,顶尖科技人才不足是制约北京建设创新中心的重要因素。天津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无论是大飞机项目实施还是对中关村科技产业的承接,基础研发能力不足,高科技人才的缺乏影响其发展后劲。而根据河北实际调研情况来看,无论是高校、企业还是科技社团,人才匮乏是河北发展中的最大障碍。如河北高校的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即使具有较好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支持,也无法留住人才,人才流失问题严重。所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必然要求在人才建设方面实现实质性突破,对区域内的科技人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释放科技人才发展红利,发挥科技人才要素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二)京津冀三地科技人才自由流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

京津冀作为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活跃区域,长期以来吸引了大量的流动人口。京津冀内部各方面差异都比较显著,其中流动人口高度集中在京津两地,而河北又是京津两地流动人口的主要来源地之一。〔2〕

北京作为首都,聚集了各种高端金融、市场、商业、教育、科研、医疗、网络传媒等其他大城市无法比拟的区位优势,众多资源的聚集在市场化和城市化催生的聚变效应下,转化为倍增的资本升值。由于各类资源聚集,市场催生称为“虹吸”效应的极化效应,再加上北京无可比拟的行政区位优势,使北京成为人口流入的强大永恒磁力。在这种强磁场的作用下,人口只进不出,形成人口流动的梗阻。〔2〕

天津的科技人口流动情况处于上升趋势,随着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天津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科技创新园区的建设和完善,再加上天津开放港口的地缘优势以及制造业等产业基础,天津在京津冀区域内吸引科技人才的能力在逐步提高。“北京的项目到天津进行产业化,现在是很流行的事情。”〔4〕北京有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愿意跟随科技项目到天津安家。如今京津两地的协同发展已成为常态,科技人才在两地之间的流动频率很高。

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才发展环境与京津两地差距明显,由此导致科技人才大量外流,成为京津冀区域内的人才净流出地。从探究人口流动现象的受教育程度视角来看,京津冀三地的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10.8年、9.7年、9.3年,进入河北省的流动人口文化水平在三地之中处于最低,而且,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流动人口占比在三地之中为最高〔5〕。由于“京津双核”的经济和环境优势,“虹吸”现象严重,导致河北的高学历人口大量流入京津两地,高水平人才资源流失严重,造成此方面河北省与京津两地之间的巨大落差,表现为区域内部技术承接能力不强,技术消化能力薄弱,区域协同创新动力不足。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京津科技人才聚集效应明显大于扩散效应,“虹吸”现象严重,而河北由于经济和环境的劣势,京津的科技人才向河北流动的内在动力极度不足。这种情况造成京津冀区域内科技人才资源分布不平衡,因此,存在京津科技人才浪费、而河北在承接产业转移时迫切需求科技人才支撑的供给不足的问题,破除不平衡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京津冀区域内科技人才的高效自由流动,这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目标的重要环节。

三、以平台建设为抓手,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产生人才集聚效应

(一)平台建设是人才集聚的基础性工作

平台是人才发挥作用的关联岗位组合体。平台建设是凝聚人才、创新创业的基础性工作。好平台能够吸引到好人才。完备的科技平台建设具备良好的科技环境支撑能力。科技环境是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是科技人才流动、聚集及经济效应产生的关键因素。良好的科技投入系统能使科技投入合理有效,科技资源达到优化配置,促使科技人才聚集产生最大化的经济效益。〔6〕平台建设的种类可以分为人才交流平台、科技创业平台、产业协作平台、信息共享平台、创新研发平台、政策扶持平台等。成熟的科技平台建设是集多种平台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包括大科学装置、仪器设备和重点实验室,从事基础研发的科研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企业以及配套的金融机构。高水平的科技平台园区能形成大规模科技人才集聚。

(二)京津冀平台建设的基本情况

京津冀三地在科技平台建设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从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情况来看,北京市拥有重点实验室120家,居三地区首位,天津市拥有重点实验室61家,数量居中,河北省拥有重点实验室最少,仅为9家。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方面,北京市拥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0家,占京津冀地区此类中心总数的63%,天津市拥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家,而河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仅有5家。从研究基地数量情况来看,北京市370家,数量最多,是天津市和河北省研究基地总和的2倍以上,河北省132家,天津市仅有29家研究基地。①

北京市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中心,其组织、人力和财力资源比较集中,科技基础设施丰富,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北京市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依托,向外发力,充分发挥着人才、科技和知识的优势,在京津冀三地的平台建设中起着引领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是最为优质创新资源的聚合体。天津的科技平台建设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上充分借用北京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天津滨海新区与中关村携手打造了中关村—武清创新社区、中关村—北辰创新社区、中关村—滨海创新社区、中关村京津科技新城、中关村—东丽创新社区等一大批科技创新平台,吸引了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天津,充分实现了两地科技与产业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与互补共享。河北的科技平台建设刚处于起步阶段,正在陆续推动建设的科技创新平台有石保廊区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河北秦皇岛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河北省沧州市的“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北京中关村曹妃甸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承德节能环保及大数据产业集聚、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石家庄(正定)中关村集成电路产业基地、以白洋淀科技城、固安高新区、亦庄·永清高新区等“一区多园”为核心的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验区等,河北的科技平台建设现在处于遍地开花的状态,还未找到明确的发展定位,在平台建设初期集聚科技人才的效果并不明显,还不具备较好的科技环境支撑能力。

(三)科技平台建设要以市场为主体来配置资源

科技平台建设要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以市场为主体来配置资源,尤其是在科技人才资源方面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中央领导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的七个着力之一就是要着力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破除闲置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机制体制的限制,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的精神,平台的搭建需要京津冀三地合作,瞄准以北京为核心着力科技研发、在天津河北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定位,让人力、资金、技术等要素由市场决定市场选择,做到公平发展高效发展。

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云集了全国一流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人才优势、科技优势、信息优势十分明显。但是作为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需要汇聚更多的高端人才,着重顶尖科学家和创新团队的引进和重点培养。其科技环境支撑能力的进一步提高,需要以主攻学研结合的高端研发平台的建设与完善为核心,将科技的生产链条大力向域外投射。好的平台建设是吸引科技人才的基础条件。天津、河北需要紧抓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功能定位,完善科技平台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提高科技环境支撑能力,吸引科技人才汇聚。尤其是河北,科技环境支撑能力较低,科技人才规模不足,无法集聚科技人才。若要突破人才匮乏和科技人才流失严重的困境,最有效的措施是紧抓与京津协同发展的大趋势,瞄准科技平台建设的功能定位,结合自身发展优势,如医药产业和农业等特色产业,努力建设链条完善的综合性科技平台,集聚京津科技人才。

本着“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基本原则,京津冀在进一步推进协同创新过程中需完善京津冀科技创新平台机制,充分发挥京津冀科技创新平台的作用,加强跨行政区域、跨层级、跨部门资源整合和统筹协调,完善央地联动、联合审议、分工协同、强化督办的平台机制,强化创新支持与服务支撑。统筹用好各类科技研发和产业资金,强化政策服务,在科技人才、科技金融、知识产权、工商等方面形成一站式服务模式,更好地满足创新创业需求。

(四)京津冀科协组织联合打造开放型、枢纽型科技服务平台,发挥好科协组织的纽带作用

科学技术协会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趋势下,三地科协应基于“四服务一加强”的定位,积极对接,主动服务,联合打造开放型、枢纽型科技服务平台,做强联系三地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

组织学会联合举办学术活动。加强京津冀区域内科技工作者的学术交流,增进共性学科领域的共识与发展。如三地科协可以联合举办多种类多形式的学术研讨会和科技论坛,或者引导三地对口学会联合开办年会,加强学术交流,促成项目合作和人才合作。北京科协还可以发挥引领带动作用,针对津冀两地发展的人才需求,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技交流和人才培训。

建立京津冀学会联合体。为顺应当前学科交叉融合的新特点,学会联合体则是一种好的平台建设,可以促进三地学会的专家或科技工作者在同一学科领域或不同学科领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搭建人才互动、学科融合、资源共享的平台,有利于形成联合攻关、共谋发展、共推改革的工作机制,有利于汇集科技领域的创新和各个学科领域的集群发展,有利于推动科技领域产业链的政产学研融合,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联合搭建京津冀高校合作平台。促进三地高校的合作交流。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以项目或者协同创新中心为纽带,在产业转移的带动下,促进对口专业的人才合理向河北流动,缓解河北用人之急,疏解北京人口密集的压力。在产学研结合趋势的驱动下,鼓励引导高校、学会与京津冀产业园区合作,形成园区教育联动,既可以为科技工作者提供创新空间,又可以联合培养科技人才,有利于让三地的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发挥出最大效能。

联合增设京津冀科技社团奖项。建立京津冀科技社团奖励制度。唤醒三地科技工作者的合作意识,激发区域内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形成出色的创新创业团队,加强三地的技术交流和人才合作,促进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

拓展科技社团与企业在产业合作、技术合作、人才合作的项目渠道。进一步推进“首都科技工作者助力河北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合作建立京津冀科技交流活动基金,争取三省市财政部门支持和有关部门或企业的资助,对有实质效果和影响的项目予以支持。推进建立不同类型的京津冀科技交流与合作基地,并且逐步向集学术交流、科学普及、技术培训、项目合作、新技术示范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基地发展。

四、以政策激励为导向,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引导人才流动方向

(一)正确认识政府在人才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

科技人才通过各种方式的有序流动并从中展现其社会价值,离不开好的科技人才资源政策环境。政策制度环境是人才聚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科技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全面而深刻,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产生与提升都直接地受到制度环境的制约。〔6〕政府在统筹协调解决京津冀科技人才流动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正确认识自身在人才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坚持“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基本原则,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坚持使市场在科技人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需要找准定位,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准确把握京津冀在协同发展中对科技人才的现实需要,制定引导性的规划和政策,为三地的科技人才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和有效的制度保障,使科技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自然发展的过程,避免政府的政策引导与市场调节之间的错配问题,造成资源的低效与浪费。经过对河北的实地调研了解到,河北省的基础研究资源与产业发展之间存在错配,这是河北科技发展中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这表明政府的政策引导出现偏差,并没有使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导致科技研发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问题。所以政府的统筹协调要以尊重市场规律为前提,转变政府职能,避免政府出现越位、错位、缺位、不到位的现象。

(二)京津冀三地现有科技人才政策的得失

通过梳理京津冀三地的科技人才政策,我们发现,三地科技人才政策在国家科技人才政策体系的引导下,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促进科技人才创业创新的政策体系,并且,京津冀共同出台的《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17—2030》、《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部际协调小组工作机制》、《京津冀人才协会联盟建设方案》等政策文件均在陆续推进。而且在2016年10月,京津冀三省市的毗邻区域在人才资源共享方面实现了实质性突破,“通武廊(北京通州区、天津武清区、河北廊坊市)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在天津市武清区揭牌,该区域将率先实行京津冀人才互认的共同标准,建立人力资源共享的平台。

2015年以来,北京市共颁布各类科技政策60项②。截至目前,天津市共颁布各类科技政策25项③,河北省25项④。北京市的科技政策数量位于京津冀地区之首,超过了天津市和河北省颁布的科技政策之和,北京市科技政策资源相较于天津、河北两地更为丰富。通过对三地相关科技政策的分析可以看出,三地的科技人才政策各具特色。北京的科技人才政策体系完备、政策特点鲜明,尤其是目前相关人才政策紧盯海外高端人才的引进,并且顺应京津冀协同发展趋势,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如“全球顶尖科学家及其创新团队引进计划”要建立人才与项目的对接机制,“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要依托高校引进一批战略科学家,形成国内外创新资源深度融合、前沿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创新紧密结合的体制机制,并且在北京自然科学基金中还要增设“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海外及港澳台学者合作研究项目”和“境外青年学者研究项目”,柔性开发国际高端智力。在京津冀一体化方面,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以及《关于深化首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均提出要加强区域科技人才制度衔接、健全跨区域人才流动机制、强化人才一体化发展顶层设计、协同推进区域人才管理改革等措施。天津的科技人才政策地方特色鲜明,聚集于企业的创新创业和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从2015年起,陆续出台了《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若干意见》、《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天津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实施细则》、《天津市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市科委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天津市实施科技创新券制度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关于打造科技小巨人升级版的若干意见》、《新型企业家培养工程升级版实施方案(2015—2020》、《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和《天津市引进人才“绿卡”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企业、人才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政策、资金、服务等全方位保障。天津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也提出要探索建立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机制,推动科技人才联合培养和自由流动。河北省今年出台的一系列人才政策,相比于往年在人才引进投入和政策优惠力度等方面有明显提高,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如《河北省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加快培育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以及要“壮大创新型企业家和‘燕赵工匠’队伍”等。河北也在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趋势,在各项人才政策中提出要积极引进京津人才,推进区域人才协同发展。但是河北的人才政策特色仍不突出,与天津的政策有很大的趋同性,没有体现出地方优势,并且在支持企业、人才创业创新方面指导性政策多,实操性细则和配套政策偏少,力度仍然不够。

京津冀三地的科技人才政策在进一步推进协同发展进程中还有很多有待完善的空间。三地政府需就以下方面进一步协调统一,提高政策的契合度与协同性:北京应发挥好引领作用,天津应用好本地以及联合运用北京的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京津双核作用,河北应突出地方优势,突破人才引进困境,津冀两地应统筹协调,规避在人才引进方面的竞争。

(三)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下制定引导科技人才流动方向的激励政策

立足中央对于京津冀的总体部署和功能定位,顺应国家政策导向,京津冀三地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区域协作与联合,补齐短板,真正做到协同发展。

强化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中央顶层设计。京津冀区域科技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北京需要将一些科技人才缓释到天津、河北,三地共同实现角色各异、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人才分布模式。三地人才实现一体化发展,需要联合制定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推动重大人才工程实施和重要创新政策落地,健全完善京津冀人才工作部门联席议事机制。并且,还可以根据三地产业准入目录,动态调控和优化人才结构,逐步形成人才随产业有效集聚、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在推进市场一体化的同时,建立规范、统一、灵活的京津冀人力资源市场,搭建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建立跨区域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推动京津冀在人才职称互认、医师多点执业、博士后联合培养、外籍人才出入境等方面开展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协作试点,还可以建立京津冀干部人才挂职交流的常态化机制。

实施央地联动的科技推进机制。借鉴珠三角和闽台科技人才资源整合中的优秀经验,第一京津冀三地可以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建基金项目,如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京津冀联合基金,形成国家、三省市联合机制,加快提升京津冀地区原始创新能力。第二在科技奖励方面,三地政府可以联合增设京津冀科技合作奖,奖励京津冀科技合作成果,鼓励三地的科技工作者进行深度合作。

破除区域特殊行政区划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壁垒,强化开放合作意识。一个国家对外开放,首先要引导和激发公民的对外开放意识,特别是要推进人才的对外开放。小区域内人才的对外开放也至关重要。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打破以行政区划为基本经济区域的思维定势,以产业和项目为纽带,采取多向兼职、联合聘用、交叉任职、技术入股、人才基地等促进人才流动的办法,推动区域间人才资源的多形式开发共享,最大限度发挥区域内各类人才作用。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注重三地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紧密衔接,以更大力度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改进人才培养支持机制,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健全人才顺畅流动机制,强化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建立人才优先发展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解放人才,增强人才活力。〔1〕

户籍管理制度更加灵活,不因户口问题限制人才引进和人才流动。三地应立足发展的现实情况和人才需求,柔性引进人才,并加强三地在户籍管理制度上的政策衔接。北京加快制定实施积分落户管理办法,研究设立创新创业指标和高端人才引进指标,对创新创业人才或核心团队、企业骨干、海内外高端人才等,给予优先引进的条件,并且在指标积分的比例上给予优惠;天津全面实施“人才绿卡”制度,落实“A卡”面向高层次人才,“B卡”面向两类青年优秀人才的定位,实现“一张绿卡管引才”,加强对京津人才的吸引力,加快人才引进步伐。河北立足于人才服务“绿卡”制度,加强人才服务窗口建设,设立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建立线上线下人才服务模式,组建人才服务专员队伍,解决人才个性化需求,为京津人才在河北落户、子女入学、社保、医疗、住房等方面提供便利。

北京建立以“迁出”为方向的科技人才政策,合理有序引导人才向津冀地区缓释。北京人才流动面临人才“只进不出”的梗阻,北京需要通过政策激励,在北京的毗邻地区疏导高校转移、产业园区建设、设立科技项目等方式,有序引导不愿流出的科技人才向北京周边地区流动,缓解人口压力,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

天津需要紧跟北京人才流动政策,根据自身产业定位有重点地引进和输出人才。天津面临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不高,高层次人才尤其是领军型人才紧缺、产业结构不够优化等问题。在人才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北京中关村的产业技术合作,落实“人才绿卡”制度,加强对京人才的吸引力。并且根据产业发展重点,有序疏导非重点发展产业的人才向河北输入。

河北需要突出产业需求导向,合理引才。河北面临人才基础薄弱、培养能力不足、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在这种条件下,河北必须树立开放合作、重点引进的理念,借势借力集聚京津人才,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为核心的柔性引才模式,破解“引才难、留才难”的问题〔1〕。并且在科技平台建设方面也需要强有力的政策制度作为支撑,这既有利于吸引京津人才,又有利于盘活本地人才资源。

五、结语

百年大计,科教先行。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对人才资源的培育开发。强化京津冀三地科技人才资源的一体化发展,要高度重视和遵循中央政府的顶层设计安排。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一项国家层面的宏观规划,三地都应立足中央政府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而制订的总体部署和功能定位,高度重视并积极顺应国家政策导向,加强区域内的相互协作和行业联合,扬长补短,改进创新,真正实现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还涉及到省市产业布局、区域内省际交通共建融合、房地产市场政策的协调对接、优质教育卫生资源的合理均衡配置等多个方面。京津冀三地在信息网络、能源环境、道路交通、保障住房、教育机构和医疗卫生等事关居民生存与发展方面均质化程度的提升以及统筹兼顾的科技事业促进政策,是科技人才资源合理分布的基础条件。

科技人才的自由高效流动,既是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才自身社会价值充分体现的需要。为实现这个“两全其美”的目标,国家政府层面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目标的贯彻落实方面,情况也是如此。既然已经确立了三地“协同”发展,那么,三地区域内统筹兼顾的一体化通盘考虑以及具体方案措施就要逐步地落实到位,真正切实地造福于三地的百姓众生。在针对科技人才的管理与服务方面,至今仍存在着某些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陈旧意识和保守制度。在科技人才管理制度上的创新和在服务职能上的改进都远远不能适应科技人才高效流动的客观现实需求。通信信息网络的科技进步已经为人类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极其便捷的手段,但信息流不能消除仍然大量存在的物质流和人员流。从近些年来高速公路网和高速铁路网等交通设施建设的成功案例来看,京津冀三地居民实现当天往返的出行目标早已实现且正处于不断改进和完善中,可以说,京津冀区域内包括科技人才在内的居民在物理空间上的高效流动基础设施条件已经在很大程度和范围上变为现实。

京津冀三地科技人才自由流动政策的共同制订上仍需进一步深化创新突破和灵活开放。探讨科技人才自由高效流动问题不可回避的户籍制度本身无可厚非,它不过就是国家政府管理人口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手段。但是,由于受中央政府长期的、过多的国家层面统一规划和运行发展以及其他的历史因素影响,不同城市间在教育、科学、文化、医疗、卫生等多个社会领域的生产、生活等重要资源方面,逐步形成了较大的差异,甚至是巨大的差异,所谓的“一线”城市居民户口上往往“拴绑”着各类优质资源。消除或减少这些差异,更深程度地“模糊”三地的省市边界,形成一个政令统一、机会均等和保障一致的“京畿特区”,该是促进京津冀科技人才自由高效流动的一个努力方向。

〔1〕彭清华.以人才大开发推动广西大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人才工作重要论述〔J〕.求是,2016,15.

〔2〕叶裕民,李彦军,倪稞.京津冀都市圈人口流动与跨区域统筹城乡发展〔J〕.中国人口科学,2008,02:57-64.

〔3〕李伟东,马丹,李洋.北京社会发展报告(2014~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32-44.

〔4〕让科技创新“创造”新动能——京津冀三地加速“营造”协同创新共同体〔EB/OL〕.〔2016-12-04〕.http://www.gov.cn/xinwen/ 2016-12/04/content_5142740.htm

〔5〕北京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39-51.

[6〕姜兴.区域科技人才聚集效应支持能力评价研究——以京津冀为例[C〕.全国人事人才科研年会,2011.

〔责任编辑:梅林〕

2016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调研课题《京津冀科技资源整合策略研究》(bjkx201601)

付革(1967—),男,辽宁省开原市人,清华大学高级职员,博士,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史和教育经济与管理;王静(1992—),女,河北省石家庄市人,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史。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京津冀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深入推进科技人才组团式援藏模式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