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应用技术型院校通识教育现状分析及启示
——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为例

2017-03-12 02:56刘会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体系学院

刘会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重庆 401520)

民办应用技术型院校通识教育现状分析及启示
——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为例

刘会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重庆 401520)

通识教育正以一种强有力的姿态与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相融合,越来越多的高校将通识教育改革作为大学改革的重中之重。2017年8月22日在北京大学召开的第二届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年会上,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为首的高校再次以重锤敲响鼓,提出通识教育在国内高校改革之路上的重要性。应用技术型院校跨学科、跨专业的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之路也由来已久,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取得成绩的同时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为例,研究通识教育在国内民办应用技术型院校的开展现状及带来的启示。

通识教育;民办应用技术型院校;现状;启示

庞海芍老师在其编著的《通识教育困境与希望》一书中指出:“通识教育还远远没有成为我国大学的办学理念,具体表现在师生(含管理人员)对通识教育内涵理解缺乏深度,把通识教育附属于专业教育,大学没有明确的通识教育目标等。”本人根据在移通学院工作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认为学院虽然提出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完满教育”三位一体的大学教育理念,将通识教育融入到大学教育中,但通识教育的践行之路仍然荆棘丛生。

1 学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卢梭所提出的三种教育观实质是自然教育与个性教育,人的教育与适应教育,事物的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统一。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提升,国内高校正在积极践行通识教育,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深入转化的关键期。通识课程作为实施通识教育的基础平台与重要途径,课程体系的设置至关重要。移通学院将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与学校学生构成相结合,针对自己的办学特色,明确提出学院开展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批判之精神,将学生塑造为一个完整的人,而非机器。

1.1 构建以人文学科为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辅的课程体系

工业经济孕育并产生着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正以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发展与成长,在杨叔子《人文教育现代大学之基》的演讲中提出了知识经济下的“五精五荒”。即:精于科学,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网情,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利,荒于道力。现代大学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人文教育。移通学院作为典型的应用技术型院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90%的学生来自于自动化系、通信与信息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等工科院系。构建以人文学科为主的通识课程体系成为移通学院通识课程体系设置的重要指导思想。

1.1.1 模仿移植优秀课程体系,在地化课程特色明显

移通学院目前开设的通识课程多源自于国外,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改革,并服务于地区。移通学院坐落在重庆市合川区,这座城市的底蕴多源自于钓鱼城文化。据说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率10万大军进入川峡四路,欲效西晋灭吴之法,先取长江上游,然后水师顺江东下,配合陆路平定江南。却在钓鱼城中炮重伤而亡。临终前留下“若克此城,当赭城剖赤,而尽诛之。”的遗诏。蒙哥驾崩之后,为争夺皇位,各路蒙军纷纷回到草原。这使得南宋的历史又延续了20年,也使得蒙古西征的高潮至此终结。

移通学院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开设《钓鱼城与世界中古历史》这门通识课。带领学生深入探索、研究钓鱼城在整个中国古历史中的价值。类似这种通识在地化的课程还有结合合川佛寺文化所开设的《禅宗文化》等课程。

1.1.2 注重学生写作与语言艺术的培养

精湛的专业技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当代大学毕业生的要求,移通学院的通识教育注重学生写作与交流表达能力的培养。开设《创意写作》《经典演讲》等课程,并创新性的开设“创意写作实验班”举办写作大赛等活动。

1.1.3 通识课程数少,且优质课程少,课程结构不够优化

移通学院目前共开设26门通识课,涵盖哲学、文学、艺术、政治等。与哈佛大学、北京大学相比,通识课程数量极少,有待进一步增加。部分课程出现同质化问题,比如《西方哲学史》与《苏格拉底、孔子及其门徒建立的世界》在西方哲学史部分出现重复现象。

1.2 强化儒家修身思想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由大学制度的发展史来看,现代大学教育是以科学知识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学生进入大学后按专业分开,实行学分制。从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到现在的全球化“地球村”,大学教育已经逐步从“学”上升为“行”的阶段,进而到目前社会需求的“君子”的高度。移通学院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强化儒家修身思想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开设《苏格拉底、孔子及其门徒建立的世界》等哲学类课程。

1.3 目前学院通识课程版块设置及学生修读情况

1.3.1 学院通识课程版块设置情况

2014年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面向全院学生开展通识教育,通识课成为学生大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三年的建设,逐步形成了完善的通识教育体系,现目前,学院将通识教育分为:人文精神与生命关怀、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艺术创作与审美经验、社会变迁与文明对话、交流表达与理性评价、道德承担与价值塑造六大版块。学院作为典型的应用技术型院校,在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加大了对人文学科类课程的开设。

1.3.2 学院学生修读通识课基本情况

自2014年开始,学院2014级、2015级、2016级的学生均在不同程度上修读了通识课。就目前学生修读过的通识课程来看,不论是从大一学生修读量还是从课程设置、课程版块隶属情况来看,学生在大一期间修读的通识课程偏重于文学,也就是偏重于人文学科类的知识。从大二课程学生修读量上来看,每门课程学生修读量较为统一。对于大三的学生而言,按照学科类型来划分,在修读的通识课中,哲学类的权重较高。通过对三个年级开设通识课情况的比较分析,说明目前学院开设的通识课程面非常广,学生接受文学、艺术、哲学、政治历史、心理学等知识的概率非常大,接受科技、地理等知识的可能性较小。

2 学院通识课教师现状分析

2.1 通识课教师仍为专业教育体制的“产品”

通识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进入其他专业领域的可能,教师的任务任重而道远。通识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有本质的不同,目前国内各大高校通识课教师多数仍为专业教育的“产品”。通识课教师接受的是专而精的专业教育,提升的是专业研究方法,并不能符合通识教育的基本诉求。据调查,移通学院通识课教师部均为专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本身并不具有跨专业、跨学科的基础,无法达到融会贯通“通识”的要求。

2.2 教学方法上的专业教学移植

目前通识课教师普遍将专业教学方法移植到通识课教学过程中,没有将专业教学活动与通识教学活动区别开来,难以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且缺乏实践教学,尚未建立实践教学机制,教师多以课内讲授为主。

2.3 教师流动性较大,无法长期坚持通识教学

目前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多源自于对专业领域知识的不断探索,各项评优工作也基本围绕在专业教学上所取得的成果,加之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通识教育教师晋升制度,导致通识课教师流动性较大,无法长期进行通识教学。移通学院的优势在于开展通识教育之初,便成立了专门负责通识教学的通识教学部,劣势在于至今仍未走出制度上的困境。

3 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理解现状

注重社会本位,重视专业教育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大学教育体系的诟病,大学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中心,通识教育已然面临成为“课后甜点”的尴尬境地。为深入了解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理解程度,我与同事特针对该问题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与学生座谈等工作,归纳出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知理解现状。

3.1 学生对通识教育的理解随年级的提高逐渐深入

大一年级的学生对通识教育的理解是浅层次的,有的甚至是未知的。这足以说明,通识教育理念的提出绝大部分出现在高等教育中。学生虽然在中学时代接触学习过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不等于通识教育。大三年级的同学对通识教育的认识相对更为准确,并且认为自己综合素质的提升与通识教育的渗透息息相关。

3.2 学生对通识教育的学习随年级的提高“惰性”加强

虽然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与认可随着年级的提高而加强,但修读通识课程却呈现出惰性提升的现状。究其原因,学生表示由于大三面临实习的压力,故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专业课学习上。更有部分学生大三期间已经步入职场,根本无暇顾及通识课程的修读。

3.3 学生对通识教育的整体认知比较理想

根据数据结果显示,有79.71%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通识教育的目的是拓展学生知识面,开拓视野,占比远远高于其他选项,55.96%的学生选择了“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完整人格”,53.30%的同学选择了 “提高艺术审美情操与艺术创作能力”,46.09%的学生选择了“完善知识结构,为专业学习打基础”。可见学生对通识教育的整体认知是较为理想的。

4 启示

4.1 进一步优化通识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的建立作为践行通识教育的依据,应该作为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重点工作。根据自身院校的实际情况,结合社会所需求的综合素质人才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通识课程体系是深入开展通识教育的必经之路。

4.2 强化通识课教师培训力度

面对通识课教师无法达到通识教育要求的情况,高校要制定科学的教师培养战略,逐步加强通识课教师的培训力度,建立起适应通识教育的通识课教师队伍。通识课教师的培养还要注重通识的观念、思维、活动方式等方面的培养,引导专业教育下成长起来的通识课教师尽快适应通识教育的教学工作。

4.3 提高、加深学生对通识教育的内涵理解程度

学生作为接受通识教育的主体,是践行通识教育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做到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关键在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通识教育内涵的理解程度。只有在认识上有进一步的提升,才行在行动上更加努力。

[1]庞海芍.通识教育困境与希望[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杨叔子.人文教育现代大学之基[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1(1):101-102.

[3]丁洪浩,张宇.卢梭的三种教育观与现代大学教育[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2010.

G712.4

A

2096-4110(2017)04(b)-0123-02

刘会(1988-),女,山东临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教育、戏剧影视、通识教育。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体系学院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