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哲学内涵
——基于“三个面向”的分析

2017-03-12 12:50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范式科学科技

陈 跃 瀚

(岭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哲学内涵
——基于“三个面向”的分析

陈 跃 瀚

(岭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了其特有的科技创新观。科技创新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这“三个面向”为我国科技创新指明了主攻方向,呈现出习近平科技创新观在科学技术哲学、经济学哲学与产业哲学三个层面的哲学内涵。

习近平;科技创新;三个面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他在对广东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中提出“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特别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及“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支撑”,这与他的科技创新观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时俱进的新要求,具有丰富哲学内涵。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1]这“三个面向”是当前我国科技事业创新发展的价值所在,为我国科技创新指明了主攻方向,呈现出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思想在科学技术哲学、经济学哲学与产业哲学三个层面的哲学内涵。

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基于科学技术哲学视角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首先要看清世界科技发展大势。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确实很快,可以说是突飞猛进、一日千里。我看了不少介绍世界科技发展的材料,一些新突破新趋势值得我们高度关注。”[2]76“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革命性突破先兆。物质构造、意识本质、宇宙演化等基础科学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信息、生物、能源、材料和海洋、空间等应用科学领域不断发展,带动了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国家抓紧制定新科技发展战略,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这一动向值得我们高度关注。”[2]13-14

世界科技的前沿就是正在经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如何解读科学技术革命的本质意义?我们可以借鉴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著名学者托马斯·库恩(Thomas S. Kuhn)的工作进行思考。库恩关注了科学革命,如天文学的哥白尼革命、物理学的爱因斯坦革命与生物学的达尔文革命。每一次革命都导致了科学世界观的根本变化。

库恩展示了科学进步的图景如下:

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危机

大多数科学都处于常规科学阶段,库恩对这一阶段的解释运用了一个核心概念——范式(paradigm)。它可以理解成联结科学共同体并且允许常规科学所发生的一系列共享的假设、信念和价值观,可以包括两个部分:某一科学共同体内部的所有成员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都接受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假设;成员们运用上述理论假设解决了的、出现在相关学科教科书上的一系列“范例”或特定科学问题。常规科学家们为解释和适应实验,阐明和发展了范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无法避免地经历困难,遇到明显的证伪。有朝一日对这类困难失去了控制,“危机”状态就会发展起来。面对危机,科学家们亟需新工具、新方法甚至新理论来解决。由此就会催生新的范式,并吸引越来越多的科学家遵循,直到原先那个漏洞百出的范式不得不被放弃。这样就出现了不连续变化,从而构成一次科学革命。新的范式,指引着新的常规科学活动进行,直到它也陷入了新的麻烦与危机,引起新的革命。按照库恩的理论,存在一个能够维持常规科学传统的范式,是区别科学与与非科学的标志,牛顿力学、波动光学和经典电磁学则是例证。

归功于库恩的工作,我们就有了“范式思维”这一概念。“范式思维”就是承认共同体的科学成就,它包括科学概念、科学判断、科学推理,还可以囊括规律、形而上学理论、解题模型、范例、应用及工具等等在内。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视其是否具备范式或者需要转换范式来加以考虑。是否具备范式,适用的是前科学到常规科学阶段,转换范式是危机阶段。有危机出现,才有创新发展。

科学技术革命重在创新,这要求对旧范式进行理论和观念上调整。调整趋于明显就标志着科学革命已经发生。科学革命是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结构的过程,其主要的实质在于用新范式取替旧范式。科学革命是一场深刻革命,它不仅使科学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且还会引起人们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一旦新范式产生并立稳脚跟,科学便进入新的常规时期,向前发展。革命功能和创新作用本身就是科学内在特有的,科学在其内部含有足以突破一种范式进入另一种更好的范式的手段。“范式思维”在这个意义上就以“创新思维”的形式呈现。

习近平同志指出,当前我们强调创新思维培养的时候,“要打破旧的思维定式和条条框框”[3]就是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破除迷信经验、迷信本本、迷信权威的惯性思维,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3]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

创新思维能够产生出前所未有的有价值的认识成果,这是区分创新思维与非创新思维的根本标准。从库恩的角度来看,创新主要源于两类:事实的新颖性;理论的新颖性。而理论的新颖性则是基于对事实(观察)的反常提出,因此创新的关键在于如何从反常中提出新颖性。如库恩所言,“若理论事先预期的发现,那也只是常规科学不会产生新类型的事实。”[4]56“新类型的特点为在于,先意识到反常,观察概念认识上逐渐地并同时实现,以及范式范畴与程序随之改变,改变又伴随着阻力。”[4]58

创新在常规科学阶段则表现出“反动”,在危机阶段呈现为“反常”,在革命阶段展现为“新颖”,革命之后的“新常规科学”阶段又是“平常”。因此从功能层面看创新思维,出新是创新思维的本质所在,是创新思维的题中之义。钱学森把创新思维理解为人类智力的核心,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运用[5]28。这一观点也得到较多的支持。

创新思维的新,至少包括以下三种理解:

第一,用新思路或新方法去解决新领域或新问题; 第二,用新思路或新方法去解决旧领域或旧问题; 第三,区分思维成果与实践结果,创新思维的新不在于运用思维成果所获得的实践结果,而在于通过思维所获得的认识成果[5]28。

创新的根源在于反常的意识。而这种创新思维应该理解为新思路、新方法与新成果三个方面的内容。习近平同志的创新思维观启迪我们:要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不断“反常”来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创新,创新,再创新”。

二、面向经济主战场——基于熊彼特主义的经济哲学视角

科技创新一直以来是作为一个生产过程的经济学范畴。在熊彼特(J.A.Schumpeter)的理论中,科技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他提出“创新理论”以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解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结局。其“创新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作用。

熊彼特指出,创新是生产函数的变动,就是把一种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经济发展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而言,它包括:引入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原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建立新的工业组织形式。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对创新的认识也是在不断演进的,特别是知识社会的到来,要求进一步研究和认识创新模式的变化。

熊彼特进一步举例阐述了创新的五种情况:新生产方法(机械化的工厂、电气化的工厂、化学合成和类似的东西);新商品(如铁路服务,汽车、电气用具),新的组织形式(产业合并运动);新供应来源(拉普拉塔的羊毛,美国的棉花,加丹的铜);新商业路线及销售市场等等,周期地改造现存的产业结构,他还把创新解释为一个“不断地破坏旧结构、创造新结构”的“创造性破坏过程”。“国内国外新市场的开辟,从手工业作坊和工场到美国钢铁公司这种企业的组织发展,说明了产业突变的同样过程——如果我可以用这个生物学术语的话——它不断地从内部使这个经济结构革命化,不断地破坏旧结构,不断地创造新结构”[6]146-147熊彼特强调,创新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唯一因素,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由于创新的千差万别、断断续续(如前所述的科学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也表现为周期性的、波浪式的运动。随着创新的出现、普及、消失以及新一轮创新的开始,资本主义经济呈波浪式的周期性运动,从而推动资本主义“螺旋式上升”。

习近平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要激发调动全社会的创新激情,持续发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7]创新就是要不断打破旧的经济结构,使新的经济结构得以确立。在熊彼特的理论中 ,创新并没有真正在经济体系中得到内生化。虽然他试图通过论述产业层面和社会制度层面的“创造性破坏”构建一个内生经济变迁的理论 , 但他建立的这个理论是不完整的。它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是,熊彼特式企业家的职能是实施新组合而不是发现、发明新组合;二是,熊彼特缺乏或排斥对经济组织内部和经济组织之间的创新机制的分析。

如何克服以上两个缺陷?关键在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党全国要统一思想,切实提高认识。”[2]17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同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抓这个‘牛鼻子’,切实营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体制机制和良好环境,加快形成我国发展新动源。”[2]17

简而言之,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有了熊彼特的理论借鉴,我们的具体工作还应落实在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上,习近平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这篇文章怎么做?……那就是要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2]58因此,习近平强调“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的论述建立在对产业哲学理论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丰富了科技创新的哲学内涵,明晰了科技与社会的关系。

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基于产业哲学角度

从概念分析上看,由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论述到经济学范畴中的创新,再扩展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在内的全面创新,将创新贯穿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表明了习近平对科技创新理论的产业哲学的新高度。

邓小平指出,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科技革命必然引发产业革命。科技创新及其成果决不能仅仅落在经费上、填在表格里、发表在杂志上,而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推动力,转化为人民福祉。要坚持产业化导向,加强行业共性基础技术研究,努力突破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提供有力支撑。要以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2]97。

产业哲学将产业和产业过程视为研究对象,进而延伸到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特别要求“确立起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四元论’的观点,从哲学视角考察产业、产业结构和产业演化,反思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撑”[8]21。

从产业哲学角度来看,科学、技术、工程与产业的“四元论”要求梳理从科学、技术到工程和产业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是工程、产业的基础;同时,工程、产业又是科学、技术获得良性发展的重要条件。”[9]6通过“内在逻辑”(内部知识流)与“外在逻辑”(外部知识流,与社会文化和制度的相互作用)以及内外逻辑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梳理[10]50-51,我们能够对四者的联系与区别有一个更明晰的认识。“工程、产业中的科学与技术,具有直接或间接的规模效应,以保证工程和产业能够持续运行。当代的科学、技术、工程与产业的关系,是一个既区别又相互四位一体的关系,它们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这中。”[9]6一般而言,科学研究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运行,存在着所谓市场失效的问题。它自身并没有办法解决,因此需要科学共同体之外的政府为主导进行资助;相比之下,技术或应用研究,视情况而有所不同,市场技术的行为主体是企业,公益技术和国家安全技术的行为主体往往是政府。工程(尤其是大型工程)与政府行为有紧密联系。产业的行为主体则是企业。产业则是人类借助科学技术手段,经由工程的设计与建造从而建立起来的,并加以运转的生产与服务体系。通过体系的运作,我们可以直接或间接面对自然界,生产出各种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讲,科技创新就是产业实践。唯有通过产业实践,科技方能以真正地大规模作用于社会,实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现实结合,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产业实践正催生着人们的现代生活方式,也促进了社会的系统实在的演变,总体上是一个指向价值增殖的过程。

那么,要利用创新来达到价值增殖的目的,我们该如何着手?习近平强调,必须疏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渠道,有三点要求: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

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努力在重大领域抢占先机、实现突破。在世界性的科学技术引领下,我们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习近平同志非常关注科技发展的最新进展和趋势,他说道:“我很注意这方面的情况。综合起来看,现在世界科技发展有这样几个趋势:一是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芯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将带动众多产业变革和创新,二是围绕新能源、气候变化、空间、海洋开发的技术创新更加密集,三是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四是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带动形成庞大的健康、现代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环保等产业。”[2]75他指示我们在一些重大创新领域,布局组建一批体量更大、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成为抢占国际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战略创新力量。

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拓展新空间。“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2]8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关键在于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全球产业发展趋势,顺应国际产业变革潮流,瞄准世界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强行业共性基础技术研究,努力钻研突破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力支撑。以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实到产业发展上。科技创新并非一座“孤岛”,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才能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扩散的障碍,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最终打通从科学、技术、工程到产业、经济、国家的通道。

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努力营造人尽其才的创新环境。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要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盘活人才资源合理有序,用好用活各类人才。那就需要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不拘一格地选拔和引进人才。坚持使用和激励相结合,坚持科研与教育相结合,坚持学术导向和价值导向相结合,这样才能建成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总之,我们要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理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牢记使命、勇于担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科技创新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这“三个面向”的要求,不断出创新思想、创新成果、创新人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1] 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EB/OL].(2016-05-31)[2017-08-17].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31/c_1118965169.htm.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3] 习近平谈创新[EB/OL].(2016-03-01)[2017-08-17].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301/c1001-28159755.html.

[4]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邱仁宗,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5] 张义生.论创新思维的本质[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4(4):28-31.

[6] 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7] 习近平.谋创新就是谋未来[EB/OL].(2015-07-19)[2017-08-17].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7/19/c_1115970819.htm.

[8] 万长松.产业哲学引论[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

[9] 吴国林,等.产业哲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0] 曾国屏.产业·时代·哲学[J].晋阳学刊,2005(6):50-54.

ThePhilosophicalConnotationofXiJinping's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Analysis Based on “Three Facing”

CHEN Yuehan

(School of Marxism, 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Guangdong 524048, China)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puts forward its unique concep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it as to accelerate the comprehensive innovati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ust adhere to the road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acing the forefront of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acing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the economy, and facing the country's major needs. This "Three Facing" for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China points out the main direction, showing three different philosophical content separately in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hilosophy of economics and industrial philosophy.

Three Fac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2017-09-11

陈跃瀚,男,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B0-0

A

1006-4702(2017)05-0006-07

(责任编辑陈尚真)

猜你喜欢
范式科学科技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