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发展

2017-03-12 12:50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恩格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侯 波

(岭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发展

侯 波

(岭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习近平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不断赋予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以新的内容,其内容博大、思想深邃,具有时代性、开拓性和前瞻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为建设美丽中国谋划了蓝图,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

生态问题关乎经济发展,民生健康,关乎民族和国家未来。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我国实际,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内涵,科学分析了在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途径与方式,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思想,又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过程

中国共产党自全国执政以来,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尊重自然规律、“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加强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治理、开展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活动、工业化的发展要考虑环保问题等生态平衡观念[1]480。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十分繁重,各种任务之间,如经济与教育、科学、经济与政治、法律等等,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2]250,确定了环境保护为基本国策,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开发利用中,做好生态平衡。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来自国际社会压力不断增大的形势下,把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提出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生态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清醒认识到,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发达国家几百年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在我国被压缩到几十年集中呈现,再加上经济发展方式还未根本转变,生态文明观念还未普遍树立,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还没有根本遏制,一些城市灰霾现象凸现,环境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因此,党中央审时度势,把建设生态文明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和新世纪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积极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明确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习近平无论在国内主持重要会议、考察调研,还是国外访问、国际会议活动,围绕生态文明、生态安全讲话、论述、批示超过60多次,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直接关系到“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中华民族有序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发展做出贡献”的重要性。2013年4月,习近平参加北京植树节活动,指出:“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把我国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天蓝地绿、山青水清,生动形象描绘了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图景。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荐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全面总结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最新理论成果并对未来发展做出重大战略部署,深刻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特征。

2016年1月,习总书记到重庆调研,指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一定要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这事关重庆和国家发展全局。2016年5月,习近平到黑龙江伊春考察林区转型和生态保护情况。8月到青海三江源地区考察生态环境。2016年12月,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在浙江召开,习总书记做出了重要批示,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要继续加大督查工作力度,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不断感受到生态环境的改善。

2017年4月,习总书记到广西考察,专程到北海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保护区考察,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一项,不仅秉承了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付出生态代价的发展没有意义。保护生态、和谐发展,是现在我们建设方方面面都要体现的理念。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要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基本目标,使八桂大地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念,为新时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一)习近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理念,提出了人与自然同属“生命共同体”的思想

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3]95观念,提出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同属一个生命系统的论断,这表明我们党在尊重自然、开发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方面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自然界也是人类活动的前提,自然界不仅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环境,还为人类物质生产提供生产资料[4]586。人类的一切活动,要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自然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而此时英国工业革命已进行到100多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5]274”?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由于近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大规模展开,技术与人类社会、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不仅构成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的动力。到1830年,英国煤炭产量占全球的比重达到70%,英国生产面纱和铁的产量超过世界的一半。但英国早期工业化的负效应也不断呈现出来。工厂的烟囱林立,把城镇变成“焦煤镇”、“褐色的浓雾”;呼吸新鲜的空气已经变成一种奢望;原本清澈见底的河流变成了工业有毒废水的排放池、地下水严重污染、各种水生物几乎绝迹。虽然英国的惨痛教训,也引起了后起工业国家的关注,但上述负面效应,在美国匹斯堡、德国鲁尔与英国曼彻斯特、谢菲尔德等工业区一样,形成了世界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最为严重的工业区。1875年,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人类对自然界的统治,不同于征服者的统治‘人类社会’不要太陶醉于自然界的征服”,因为自然界会采取对人类进行报复手段,恩格斯强调,人并非置身于自然界之外,相反“人存在与自然界,并属于自然界,包括人的血肉和人的头脑等”[6]517-518。

历史上我国的黄土高原、渭河流域等地区也曾是森林覆盖率高、土地肥沃、河水清澈、水源充足、人类宜居的地区,但由于人为的毁林开垦、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事实证明,如果不把自然界看作一个生态系统,片面强化某种要素的发展,忽视其它要素的发展,就很容易导致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失衡,也会最终伤及人类自身。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有尊重自然规律,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一个时期存在“重改造自然”而“轻顺应自然”、“重征服自然”而“轻尊重自然”、“重索取自然”而“轻回馈自然”,严重违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际,习近平一再强调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对历史经验和教训要深刻总结和反思,不断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二)习近平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生产力的理念,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即劳动在无机界发现的生产力,即自然界本身蕴藏着有助于物质财富生产的能力”[7]122。自然生产力“包括土壤的肥力、盛产丰富渔产的水域等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的自然资源;也包括奔腾的瀑布以及煤炭、金属、河流、森林等为人类提供劳动资料的自然资源”[5]586。自然生产力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相结合,形成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人类更好利用自然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但人类不对利用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加以制约,毫无节制的攫取和破坏自然资源,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固有平衡就会被打破,一个社会的经济就不可能持续发展。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保护我国社会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借鉴历史经验与教训,探索出一条代价较小、排放较低、效益明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长期以来,我国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强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善,粗放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2012年,我国经济总量约占全球11.5%,却消耗全球21.3%的能源,其中原油、铁矿石对外依赖度分别达到56.4%和60.5%,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已据世界第一。2015年、2016年原油进口依赖度突破60%,分别达到60.6%、65%。

如何落实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指出了实现的路径:一是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动力,“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7]208。二是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严守生态红线。三是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四是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环境保护和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五是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多方参与、各行齐抓共管的格局。六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三)习近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让人们享有更多生态福祉的发展思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共产党人完成解放无产阶级进而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5]411。共产党“不是同其它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无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利益”[5]413。马克思主义关注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8]187,“‘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9]286。“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1]295。坚持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著标志。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1]544。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都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是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共有的常态思维与行为方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丰富的理论成果,是对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但却不是亘古不变的绝对真理。时代在前进,理论也在发展。如果某一理论脱离了现实,违背了人民的利益,甚至被偶像化和神圣化,那么这种理论的结果必定要陷入教条化和绝对化的窠臼。建国以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理念发展正是体现了承继性和修葺性的特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唯物主义原则和基于时代的创造性及批判精神。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和“关注和解放人”的价值追求,“树立新的发展理念,首先要解决为什么人、由谁享有这一根本问题”[12]127-128,鲜明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念“以人为本”的崭新时代特征,契合马克思主义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旨趣, 进一步端正了“为谁发展”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前提,就是首先要保障好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能喝上清洁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安全的食品。民之所往,施政所向,这样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执政为民,以实际效果取信于民,才能顺应新时期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和新期待,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四)习近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制度是造成生态危机根源的理念,提出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是生态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在带来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劳动力与制度异化问题。社会、劳动异化使人与自然的环境关系更加尖锐、矛盾更加突出,从而导致资本主义制度本身难以克服的生态危机。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曾记下一位英国工人写的一首诗,以此表达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劳动异化以及工业文明繁荣背后所隐藏着各种危机。在诗中工人作者把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先进设备同时比作“国王”和“魔鬼”:“世界上有这么一位国王,不像故事里的那样和善,他是个专杀白奴的魔王,大家叫他蒸汽,非常凶残。虽然暴君的手只有一只,但他力气大,谁都比不上,像是一只烧红了的铁手,他能使人民成群地灭亡……他的祭司像他一样凶狠,用铁腕操纵人民的命运,贪得无厌的给他找牺牲,用人们的鲜血铸造金银。没有心肝的凶残的国王,在邪恶的王国布满死亡,他用劳动折磨人的肉体,他把人们活的灵魂杀光”[13]472-473。恩格斯进一步分析:“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达到这样的高度使社会不再能够消耗掉所生产出来的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而且毁灭生产力本身的一大部分,以此来重建平衡;因此,所谓生存斗争就采取了如下的形式……这就是社会主义革命”[14]548-549。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这时的人不仅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同时也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15]817。

马克思、恩格斯以超出同时代思想家、哲学家的非凡洞察力、思考力,在肯定技术发展对社会进步所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和危机,他们通过深入全面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状况,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和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一般特征做了科学预测和设想。“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主要是理论上的,如何付诸实践,是后来人的使命”[12]21。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未得到根本改善,首先存在着历史、自然原因和经济发展过程的矛盾、问题,也同在生态文明问题上思想认识不足、工作不到位、体制存在漏洞、制度不完善密切相关。如有的地方以片面追求速度,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高速增长;如对地方政绩考核体系还存在片面性等。由于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第一要务。治理环境污染、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长期任务,不能急于求成,只能坚定决心,有信心、有恒心、打攻坚战、打持久战。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加大推进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最严格、最严密的环境源头保护制度、生态损害赔偿制度,“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完善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从制度建设上来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指出,一个地方的生态环境指标很差,表面成绩再好也不行,“要给你们去掉紧箍咒,生产总值即便滑到第七、第八位了,但反过来,如果就是为了简单的生产总值,但生态环境问题越演越烈,或者说面貌依旧,即便搞上去了,那也是另一种评价了”[16]107。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习近平运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和底线思维把握生态文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深刻阐明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强烈的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的战略部署,指明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路径。

(二)指明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历史经验证明,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当代民生福祉,也关系民族未来发展。自然界哺育了我们的先辈,给予了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宜居条件,还将承担养育我们的子孙后代。“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正确处理好资源、环境、生态的平衡关系,不断提高大自然对人类的永续供养能力,也同时给人类后代留下更多的生存发展空间。

(三)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以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理论成果。加快形成生态文明制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与机制,才能满足人们群众对良好的生态环境的迫切要求,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建设美丽中国,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中国梦是民族复兴之梦,也是生态复兴之梦,把生态文明建设好,才能真正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

[1]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2]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1[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TheDevelopmentofMarxismofXiJinping'sEcologicalCivilization

HOU Bo

(School of Marxism, 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 Guangdong 524048, China)

Xi jinping historically constantly endowe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with new contents. Those deep, timely, innovative and forward-looking new thoughts not only greatly enrich and develop marxist ecological thoughts, but also point out the direction of constructing Chines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new era.

Xi jinp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arxism

2017-08-03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马克思主义专项课题(MYZX201622);广东省教育厅2017“教学质量与教改工程”项目(粤教高函2017-85);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专项课题(LSMY201707)。

侯波,女,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A811

A

1006-4702(2017)05-0012-06

(责任编辑陈尚真)

猜你喜欢
恩格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