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葫芦“”杏林“”堂的”典故由来

2017-03-23 05:12插图
中老年保健 2017年4期
关键词:杏林张仲景老翁

文/晓 谊 插图/刘 帅

“药葫芦”—许多人不明白一些正宗的中药店门前都挂着一个药葫芦是何意思?其实这是有一段来历的:相传汉代的某年夏天,河南一带闹瘟疫,死了许多人,无法医治。有一天,一个神奇的老人来到这里,他在一条巷子里开了一个小小的中药店,门前挂了一个药葫芦,里面盛了药丸,专治这种瘟疫。凡是来求医者,老人就从药葫芦里摸出一粒药丸,让患者用温开水送服,就这样,喝了他的药的人,一个一个都好了起来。此事一传十,十传百,便在许多地方传开了,后来一些行医者就以药葫芦作为中药店的标志,这一习俗一直传了下来。

关于药葫芦的由来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东汉时期,有个叫费长房的人见一老翁在街上卖药,凡吃过他的药的患者,立即见效,药到病除。费长房看了以后,就想拜老翁为师。于是待人散后尾随跟踪,见老翁跳进一家酒店墙上挂的葫芦内,心想这老翁绝不是等闲之辈,更增加他拜师的决心。于是,他便在酒店挂葫芦处备好一桌上等的酒席,恭候老翁出来。不多时,老翁便从葫芦内跳出来。费长房立即磕头跪拜,认师求教,老翁见费长房诚心求学,便收他为徙,将自己的医术传授于他,后来费长房便成为当时的一代名医。他为了纪念老翁,行医时总将葫芦背在身上。从此以后,郎中行医,便用葫芦当招牌,以表示医术高超,人们也因此把葫芦当作医生的标记。

其实,葫芦本身也是一味中药,味甘、淡,性平,有利水通淋之功,可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黄疸、腹满等症,每次15~30克,水煎服,也可配入复方中应用。葫芦籽还可治疗牙痛及牙龈肿痛,配牛膝煎水含漱即可见效。

“杏林”—我们常常看到有人赠送给某某中医师的锦旗或者匾上这么写着:“誉满杏林”或“杏林春满”,这是为何呢?《三国志卷四十九》中记载了这个典故的来历:相传三国名医董奉,隐居江西庐山期间,对众多慕名而来求医的百姓,从不收取任何费用,但要求被治愈者种植杏树作为纪念,患重病而被治愈者种五株,轻病治愈者种一株。数年后,被他治愈者不计其数,种得杏树蔚然成林。董奉在此修身养性、读书看病,很是惬意。杏熟以后,来购买者一律不收钱,只用米交换。一担杏子换一担米,他得了米,就用这些米救济山上山下穷困百姓。董奉死后,庐山的百姓非常怀念他,就把他的精湛医术和高深医德称之为“誉满杏林”。此后,那些类似董奉的医生也受到了此尊称,相沿至今,久传不衰。

“堂”—凡是历史悠久的中药店都称作“堂”,比如北京的同仁堂、长沙的九芝堂、宁波的寿仁堂、济南的宏剂堂、沈阳的天益堂、贵阳的同济堂等等。这个典故由何而来呢?它是出自名医张仲景。张仲景是河南南阳人,其医术高明,深受百姓好评。东汉建安7~10年(公元202~205年),张仲景官至长沙太守,当时这里瘟疫流行,死人很多,作为父母官的张仲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打破阶层界限,放下官架,工作之余,就在他的“办公室”接诊病人,自称“坐堂医生”,并规定每月农历初一、十五,停止公务,专门在大堂之上设案为百姓治病,这种行为在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是需要何等的胸怀、勇气和爱心。后人为了学习这位名医的高深品德,就沿用这个名称,一些行医者也把自己的中药店叫“某某堂”,意为像张仲景那样不计名利、救死扶伤。

猜你喜欢
杏林张仲景老翁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张仲景:经方善用姜
杏林组曲·蜀医经
杏林组曲·天使赞
杏林组曲·寻原曲
杏林春满
张仲景脾胃理论探析
“医圣”张仲景临证之我见
为了忘却的等待
幸福就是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