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红包

2017-03-24 06:33
紫禁城 2017年1期
关键词:荷包皇帝

曾 诚

任教于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为东方艺术与美学

皇帝的红包

曾 诚

任教于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为东方艺术与美学

近几年流行微信红包,大家你来我往,不亦乐乎。

年节时分,皇帝也喜欢给皇子宫眷、王公贵胄、内外臣工发「红包」。不唯金钱,御笔「福」字、文玩绸缎,甚至食物都可算在「红包」之列。皇帝的「红包」,花的是钱,赐的是福,图的是吉祥,立的是规矩。

年末岁首,辞旧迎新,国人之间有馈赠年节礼物的风俗,称「红包」。过年发红包,图的是喜庆和欢喜,讨个好口彩,欢欢喜喜过新年。不唯民间,皇家内府过年也发红包。皇帝给功臣勋贵、宫眷外戚、内外臣工打赏发红包,既有论功行赏、教化治理的意味,同时也是示以恩宠、联络感情的手段。天子的红包,自然有着不一样的富贵与喜庆意味在其中。

御笔赐「福」与赏祭祖银子

清代皇帝有御笔书「福」字赏赐臣下的定制。康熙年间始有先例,至乾隆年间,每逢十二月初一日,宫里会举行「开笔书福」典礼。这天皇帝先赴阐福寺拈香行礼,再回宫里用「赐福苍生」笔御笔亲书「福」字多幅,其中第一幅悬挂在乾清宫正殿,其余若干幅赏赐臣工。有此机会领受御笔「福」字的,包括皇子、近臣以及各省督抚等封疆大吏,甚至御前侍卫亦有机会领受双钩「福」字。有司票拟领「福」人员名单并呈请圣裁,再将结果通传至本人。「开笔书福」当日,领「福」人等齐集宫外听传,皇帝在乾清宫西暖阁挥毫书「福」,领「福」之人至御案前谢恩跪领,再将「福」字捧在手上迎出以示恩遇。外省督抚封疆大吏受领的「福」字则要由驿站快递传送,一般来说还会另赏一份鹿肉,以喻「福禄」之义。写「福」字的纸是宫里特制笺纸,其上绘有金色云龙图案表示吉祥贵重。

阅读链接:

定制,列圣于嘉平朔谒阐福寺归,御建福宫,开笔书福字笺,以迓新禧,凡内廷王公大臣皆遍赐之。翼日,上御乾清宫西暖阁,召赐福字之臣入跪御案前,上亲挥宸翰,其人自捧之出,以志宠也。其内廷翰林及乾清门侍卫,皆赐双钩福字,盖御笔勒石者也。其余御笔皆封贮乾清宫,于次岁冬间,特赐军机大臣、御前大臣数人,谓之赐余福云。

—【清】昭梿《啸亭续录》卷一“赐福字”

能够领到皇帝御赐年礼,在臣下眼里是一种极大的荣宠与恩典,《红楼梦》第五十三回里贾珍夫妇的一段对话足可窥见大小官员的此等心思:

贾珍因问尤氏:「咱们春祭的恩赏可领了不曾?」尤氏道:「今儿我打发蓉儿关去了。」贾珍道:「咱们家虽不等这几两银子使,多少是皇上天恩。早关了来,给那边老太太见过,置了祖宗的供,上领皇上的恩,下则是托祖宗的福。咱们那怕用一万银子供祖宗,到底不如这个又体面,又是沾恩锡福的。除咱们这样一二家之外,那些世袭穷官儿家,若不仗着这银子,拿什么上供过年?真正皇恩浩大,想的周到。」尤氏道:「正是这话。」

此回另有后文如下:

(贾珍)一面说,一面瞧那黄布口袋,上有印就是「皇恩永锡」四个大字,那一边又有礼部祠祭司的印记,又写着一行小字,道是「宁国公贾演荣国公贾源恩赐永远春祭赏共二分,净折银若干两,某年月日龙禁尉候补侍卫贾蓉当堂领讫,值年寺丞某人」,下面一个朱笔花押。

明 智舷 草书元旦立春七律册故宫博物院藏

贾珍所说「又体面,又是沾恩锡福的」,就是皇帝所赐荣、宁二府过年祭祖的银子,装于黄布口袋里,「净折银若干两」是荣、宁二府世袭的恩典,也是皇帝发给荣、宁二府的「红包」,虽然曹雪芹没有在文中写明具体折合多少银两,但结合曹雪芹的家世与经历,从这段文字中大抵可以窥见康雍乾时期皇帝新春赏赐功臣勋贵的一些实情。

清 「岁岁平安」荷包及内装元宝、金钱、玉等故宫博物院藏

赏赐荷包

皇帝的「红包」除了赐「福」字,赏「家祭」银子,还会赏荷包。清宫的除夕之夜,皇帝赏给军机大臣、皇子皇孙、后宫嫔妃乃至总管太监、首领等人精绣辞岁荷包一个,包内一般放有一个五钱银锞子。皇帝除了发红包,也会收到红包—太后会赏赐皇帝一个极为精致的荷包,荷包上绣「岁岁平安」四字,内装五分重的金银钱、金银锞、金银八宝各一个,荷包口上还插有一个长约两寸的小型金如意,上刻「连年如意」字样的吉祥话。礼亲王昭梿在《啸亭续录》卷一「赐荷包灯盏诸物」中写道:「……岁暮时诸王公大臣皆有赐予,御前王大臣皆赐岁岁平安荷包一,灯盏数对及福橘、广柑、辽东鹿尾、猪、鱼诸珍物无算。外廷大臣择其圣眷优隆者亦赐荷包一,皆佩于貂裘衿领间,泥首宫门前以示宠眷。盖堂廉之间,情意欢洽,浑如家人父子……」

清嘉庆 红色缎口满纳福寿双钱纹鸡心荷包故宫博物院藏

精致的内廷「红包」与隆重的藩王、使臣「红包」

皇帝除了赏赐皇室宗亲、大小臣工「红包」,也会通过内廷后妃给外戚恩典,这一点在《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妃省亲」一段里亦有描写。

少时,太监跪启:「赐物俱齐,请验等例。」乃呈上略节。贾妃从头看了,俱甚妥协,即命照此遵行。太监听了,下来一一发放。原来贾母的是金、玉如意各一柄,沉香拐拄一根,伽楠念珠一串,「富贵长春」宫缎四匹,「福寿绵长」宫绸四匹,紫金「笔锭如意」锞十锭,「吉庆有鱼」银锞十锭。邢夫人、王夫人二分,只减了如意、拐、珠四样。贾敬、贾赦、贾政等,每分御制新书二部,宝墨二匣,

金、银爵各二只,表礼按前。宝钗、黛玉诸姊妹等,每人新书一部,宝砚一方,新样格式金银锞二对。宝玉亦同此。贾兰则是金银项圈二个,金银锞二对。尤氏、李纨、凤姐等,皆金银锞四锭,表礼四端。外表礼二十四端,清钱一百串,是赐与贾母,王夫人及诸姊妹房中奶娘众丫鬟的。贾珍、贾琏、贾环、贾蓉等,皆是表礼一分,金锞一双。其余彩缎百端,金银千两,御酒华筵,是赐东西两府凡园中管理工程、陈设、答应及司戏、掌灯诸人的。外有清钱五百串,是赐厨役、优怜、百戏、杂行人丁的。

以上文字可见,相比外朝所赐「福」字、「家祭」银子、荷包,内廷「红包」赏赐不但分量重,而且更为精致—不仅有金银制钱,还有文玩书籍,富贵气、斯文气溢于言表。

每逢年节新正,除了外朝内廷,各藩属国家也会进京面圣朝贡贺年,皇帝也会给进京朝贡的各国使臣赏赐礼物,发红包。同样是《啸亭续录》,其卷一「除夕上元筵宴外藩」即有如下记录:

国家威德远被,大漠南北诸藩部无不尽隶版图。每年终,诸藩王贝勒更番入朝,以尽执瑞之礼。上于除夕日宴于保和殿,一二品武臣咸侍座。新岁后三日,宴于紫光阁,上元日宴于正大光明殿,一品文武大臣皆入座,典甚钜也。

每年除夕皇帝临御保和殿,赐宴入宫朝贺的蒙古等外藩部落王公,席间赐给蒙古王公装有玉石八宝、金银八宝和元宝的大小荷包以示恩宠。正月初三日,皇帝临御中南海紫光阁,赐宴蒙古王公及各国朝贡使节,正月十五日皇帝临御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再赐外藩宴招待各属国进京朝贡使臣,每次宴请必有恩赏。清代姚元之在《竹叶亭杂记》一书中详细记录了皇帝对朝鲜来使的赏赐情况:

朝鲜国遣使年贡有例赏,由礼部具奏。新正宴紫光阁,又例有加赏。及该使臣在圆明园献诗,复有加赏国王及使臣物件,俱由军机具奏,在山高水长颁给。赏国王物件:龙缎二匹、福字笺二百幅、雕漆器四件、大小绢笺四卷、墨四匣、笔四匣、砚二方、玻璃器四件。赏献诗使臣物件:大缎各一匹、笔各二匣、墨各二匣、笺纸各二卷。紫光阁宴加赏物件:正使锦各三匹、漳绒各三匹、大卷八丝缎各四匹、大卷五丝缎各四匹、大荷包各一对、小荷包各四个。副使锦各二匹、漳绒各二匹、大卷八丝缎各三匹、大卷五丝缎各三匹、大荷包各一对、小荷包各四个。

可见若外藩宴上来使文化修养高,能唱和诗歌的话,皇帝的赐予会更为优渥。朝鲜国、琉球国来使经常获得此殊荣。如道光五年,朝鲜副使李光宪、书状官李镇华、琉球正使向廷楷、副使梁光地四人恭和皇帝御制诗,道光皇帝即依例赐朝鲜、琉球两国国王及献诗使臣各式锦缎丝绸、笔墨文玩等。

承应戏打赏「红包」

清宫过年还有一个习俗,便是上演承应戏。清代帝后爱听戏,每至精彩之处必行恩赏,也就是给年节唱承应戏之人发红包。随着京剧的不断发展成熟,逮至晚清,帝后对唱戏伶人的恩赏最为丰厚,尤其慈禧太后听戏时极尽声色之娱,兴之所至出手格外大方。据丁汝芹先生《清代内廷演戏史话》里的研究,「光绪十二年正月初一日,赏《膺受多福》的福星扮演者绸料一件,钟馗(或称判官)四十名,每名银一两,此乃旧例,百余年间没有变动。初二日,『赏总管、首领、里外各处承差人等』银七百一十七两,二十一日,又赏这些人四百六十九两」。另外还有「光绪二十八年……正月初一日除演出《膺受多福》得赏相同外,另赏给『总管、首领、里外承差人等银一千三百五十九两』,十九日又赏给他们一千零九两。与十六年前相比,仅正月里的赏银就要多出一千一百八十二两」。

清乾隆御笔岁朝图轴(九幅)故宫博物院藏

《岁朝图》兴于宋代皇宫中,内容以冬天不易看到的花卉、树木为主,表明春天很快就要到了,借以增加节日气氛。到明清时内容主要还以花卉为主,旁边添绘五供器中的一件。清代每逢新春,宫廷画师们、擅长绘事的皇亲贵胄以及朝廷词臣们往往以进《岁朝图》的形式向皇帝恭贺新禧。甚至皇帝本人也会亲绘《岁朝图》,表达新年的喜悦和祝福。

本套弘历御笔岁朝图轴共有九幅,分别为甲申“开韶”、丙子“同风”、丁亥“盎春”、己丑“履庆”、乙亥“遄喜”、庚辰“韶华”、辛丑“同豫”、壬子“履安”、癸未“春藻”。

慈禧太后看戏不光赏唱戏伶工,也打赏陪同听戏的臣工。晚清名臣曾国藩在他的日记中有一段文字记载了同治年间内廷正月时节演戏的情况:

(同治八年正月)十六日

早饭后清理文件。辰正二刻起行趋朝。是日廷臣宴。午正入乾清门内,由甬道至月台,用布幔帐台之南,即作戏台之出入门。先在阶下东西排立,倭艮峰(即倭仁)相国在殿上演礼一回。午正二刻皇上出,奏乐,升宝座。太监引大臣入左、右门。东边四席,西向。倭相首座,二座文祥,三座宝鉴,四座全庆,五座载龄,六座存诚,七座崇纶,皆满尚书也。西边四席,东向。余列首座,朱相次之,三座单懋谦,四座罗惊衍,五座万青藜,六座董恂,七座谭廷襄,皆汉尚书也。桌高尺许,升垫叩首,旋即盘坐。每桌前有四高装碗,如五供之状。后八碗亦鸡、鸭、鱼、肉、燕菜、海参、方饽、山查(楂)糕之类。每人饭一碗,杂脍一碗,内有荷包蛋及粉条等。唱戏三出,皇上及大臣各吃饭菜。旋将前席撤去。皇上前之菜及高装碗,太监八人轮流撤出,大臣前之菜,两人抬出,一桌抬毕,另进一桌。皇上前之碟不计其数。大臣前,每桌果碟五、菜碟十。重奏乐,倭相起,众皆起立。倭相脱外褂,拿酒送爵于皇上前,退至殿中叩首,众皆叩首。倭相又登御座之右,跪领赐爵,退至殿中跪。太监易爵,另进杯酒,倭相小饮,叩首,众大臣皆叩首。旋各赐酒一杯。又唱戏三出。各赐奶茶一碗,各赐汤元一碗,各赐山茶饮一碗。每赐,皆就垫上叩首,旋将赏物抬于殿外,各起出,至殿外谢宴、谢赏,一跪三叩。依旧排立,东西阶下。皇上退,奏乐。蒙赏如意一柄、瓷瓶一个、蟒袍一件、鼻烟一瓶、江绸袍褂料二付。各尚书之赏同一例也。

据以上曾国藩的文字可知,亲贵重臣陪帝后看戏真是一桩苦差事—规矩森严,容不得丁点儿僭越失仪。陪席听戏之官员臣工亦会有所赏赐,而且这份「红包」分量颇重。同治八年正月内廷演戏,赏给陪席曾国藩的礼物有「如意一柄、瓷瓶一个、蟒袍一件、鼻烟一瓶、江绸袍褂料二付」,分量不可谓不重。随着清末内廷演戏活动的频繁与隆重,帝后看戏的「红包打赏」已成为清宫内府很大的一笔开销,其用度之奢华靡费从正月演戏的红包即可窥见一斑。《红楼梦》第五十三回里就有一段描写荣国府元宵夜宴看戏赏钱的文字:

清乾隆 弘历御笔岁朝图轴之“新正重华宫诗”故宫博物院藏

当又有林之孝之妻带了六个媳妇,抬了三张炕桌,每一张上搭着一条红毡,毡上放着选净一般大新出局的铜钱,用大红彩绳串着,每二人搭一张。共三张。林之孝家的指示将那两张摆至薛姨妈李婶的席下,将一张送至贾母榻下来。贾母便说:「放在当地罢。」这媳妇们都素知规矩的,放下桌子,一并将钱都打开,将彩绳抽去,散堆在桌上。正唱《西楼·楼会》这出将终,于叔夜因赌气去了,那文豹便发科诨道:「你赌气去了,恰好今日正月十五,荣国府中老祖宗家宴,待我骑了这马,赶进去讨些果子吃是要紧的。」说毕,引的贾母等都笑了。薛姨妈等都说:「好个鬼头孩子,可怜见的。」凤姐便说:「这孩子才九岁了。」贾母笑说:「难为他说的巧。」便说了一个「赏」字。早有三个媳妇已经手下预备下簸箩,听见一个「赏」字,走上去向桌上的散钱堆内,每人便撮了一簸箩,走出来向戏台说:「老祖宗、姨太太、亲家太太赏文豹买果子吃的!」说着,向台上便一撒,只听豁啷啷满台的钱响。贾珍贾琏已命小厮们抬了大簸箩的钱来,暗暗的预备在那里。……却说贾珍贾琏暗暗预备下大簸箩的钱,听见贾母说「赏」,他们也忙命小厮们快撒钱。只听满台钱响,贾母大悦。

荣国府老太太元宵看戏往场上撒钱只听得豁啷啷满台的钱响,给唱戏唱得好的孩子打赏,于是「贾母大悦」,真真是砸银子听响图个乐。所谓上行下效,荣国府虽是世勋外戚的大族,但是和皇宫内府的天家富贵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虽说有「止乎于礼」的训戒,皇帝过年看戏打赏应该场面更大,派头更足,砸银子听响,只图「龙颜大悦」。

皇帝的新年赏赐除了御笔赐「福」,更多是金银青钱、如意元宝、文玩绸缎这些实打实的看赏,当然打赏发红包也多半是在赐宴、赐听戏的娱乐活动中进行。此外还有赐饭。每逢腊月初八清廷会在雍和宫架上两口大锅熬腊八粥供奉佛祖释迦牟尼,花销达白银十万两之巨。粥煮成后除了供佛祭祖,皇帝会将腊八粥分赐内宫嫔妃及外朝臣工,是为赐「食」。赏赐给外朝臣工的粥由一名太监押送,两名太监抬着宫里专用的黄食盒,盒内再有一个黄盒子,盒中盛有腊八粥一碗,领赏臣工必须跪迎、跪送。所以说皇帝的红包花样繁多,花的是钱、赐的是福、图的是吉祥、立的是规矩。

明人绘镇朔将军唐公像轴绢本设色 纵二〇五·四厘米 横一三三·三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猜你喜欢
荷包皇帝
剪下个荷包样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皇帝怎么吃
戴荷包
皇帝需要帮忙吗(下)
小话痨
小孩子的天长地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