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多维特色探析

2017-03-25 15:10陈良兵
关键词: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特色

陈良兵

(四川旅游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多维特色探析

陈良兵

(四川旅游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0)

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逐步呈现出多维的特征。从民族特色上讲,符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知理念;从时代特征上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是顺应世界潮流合乎时代要求的理论创新,充满了“和平与发展”鲜亮的时代特色认知;从实践探索的观点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新时代的理论创新,充满了鲜活的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和实践特色;从理论特色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构成框架,是对共产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八大精神

胡锦涛同志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发展道路,它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由的光辉之路,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现之路;作为理论体系,是“中国梦”实现的“指南针”、“望远镜”和指导思想,全面系统地回答了十几亿人口大国、发展中大国、国情复杂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弘扬;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它构建了在治国理政进程中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与国防、依靠力量、领导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各个层次、各个领域互相关联、相互衔接的全面而系统的制度体系。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三个层级的不同表达形态已经在中国社会主义火热实践中、在中国文化的深度陶冶下,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期的理论结晶和现实支撑。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性创造,体现在实践上,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在政治上,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举伟大旗帜,既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又要在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

毋庸置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3]因此,“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4]实际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以上述四种“特色”为底色和基调的理论创新,突出地呈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鲜亮的时代特征和鲜活的实践特质。

一、民族特色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认知理念,充满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

从主体选择来看,社会主义的选择是实现独立自主的民族复兴的必要基础。对于刚刚跨入20世纪门槛的中国人来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洋物”,当时为了挽救中华民族,中国人的先进分子,向西方学习,政治实践的主流是模仿外国模式,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希望找到救国良方,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多阶级、多阶层、多民族、多宗教信仰、封建意识浓厚、政治经济落后且又极不平衡的大国,究竟选择怎么样的社会道路才能适合中国的国情呢?这是中国近代革命家们和先进知识分子都在极力探求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实际上,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史,也是一部近代化、现代化进程中的探索史。从器物层面学习西方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开始,到模仿日本的“戊戌维新”政治运动;从学习模仿西方政体,用“三民主义”救中国“建立合众政府”开始,到孙中山“以俄为师”依靠改组国民党来挽救革命的“新三民主义”救国方案,结果均宣告失败。模仿西方模式的救国方案遭遇的沉重失败,使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半封建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扭转;严峻的形势呼唤着“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呼唤先进的人们、先进的阶级。巨大的社会需求必然需要更加先进而适合国情的思想和理论作指导。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5]1408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十月革命的辉煌胜利给我们送来崭新的世界观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认识到:不能搬用西方社会模式和发展道路来救中国,必须走出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新路。然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指引,并不代表问题得到解决。恩格斯曾经明确地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他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6]也就是说,要挽救民族于危亡之中,实现民族崛起,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过实现具体的、特定的和民族的形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才会发挥作用,在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需要在特殊国情下的表达,这就是后来我们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此后在这一光辉思想的指引下,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得到改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任务,并对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基本制度,对中国的国情做出了理论判断和实践探索,尽管这些探索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毕竟从整体上看、从趋势上看、从远景上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就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最为基本的社会制度保障。

历史地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沿着毛泽东思想的指引,在世界进入和平和发展的新形势下,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来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来考察中国实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换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始终从我国自身实际出发,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之中,深深地烙上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相适应的政治愿望,也充分地显示华夏民族的风格和气派,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某种意义上,这个“中国特色”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特点的新时代的理论创新,萃取民族思想之精华,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民族特色。我们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有“天人合一”、“兼相爱”、“协和万邦”、“和为贵”的“和合”理念,有天地之间“莫贵于民”的民本思想,有“因势而变、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直接或者间接地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追求。

从语言表达上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表达体现了华夏民族的整体思维方式,是用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动语言来阐述自身理论范畴的。譬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三步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一国两制”、“和平发展”、“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概括性强、简明活泼的结论和判断,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化繁为简、统筹审视问题的整体观念,体现了生动活泼、要言不烦、微言大义的中华民族语言风格。这样的语言风格清晰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选择、战略决策、方式方法和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强烈政治愿望。

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生成过程中,语言新鲜活泼、简明清晰,具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民族特色,因为这样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也只有采取这样的民族形式,才容易被中华民族所接受,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拥护和支持。

二、时代特色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顺应世界潮流、合乎时代要求的理论创新,充满了“和平与发展”这一鲜亮的时代特色认知

从我国自身的发展来看,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是“和平、发展、合作”世界潮流的当然反映。邓小平曾经深刻地指出:“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7]78他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8]64,认为这是当代世界的基本特征。他在深刻总结我国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经验教训时,意味深长地指出:“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的。”[9]64因此,“历史的经验教训说明,不开放不行。开放伤害不了我们。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就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恐怕我们有些老同志有这个担心。搞了一辈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忽然钻出个资本主义来,这受不了,怕。影响不了的,影响不了的。肯定会带来一些消极因素,要意识到这一点,但不难克服,有办法克服。”[10]90

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人是把社会主义建设放在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整个世界发展进步中去考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把中国的发展变化放在人类社会发展潮流中去审视的,是中华民族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对人类进步事业的理论贡献。任何理论的发展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当前,世界正朝着多极化转变,当下一些政治事件也表现出了孤立主义和去全球化倾向。“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了新问题,但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11]冷战后,随着新科学技术革命加速推进和全球化深入发展,“我们越来越生活在‘地球村',各国利益交融交汇越来越密切,大家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这是一个全新的形势。我们不能再用‘我兴你衰’‘零和游戏’冷战思维来看世界。”鉴于此种情形,世界各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融入现有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广泛开展合作交流,努力争取自身的国际话语权,最大程度地争取自身的国家利益。在开放的时代潮流中,假如不积极参与到国际社会中来,就会限制自身的发展,就不能在国际竞争中缩小差距,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极其鲜明的特征就是改革开放,就是要追赶时代潮流。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12]242我国发展就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在应对国际变化和时代发展中改革创新,实现和平的、合作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借鉴了世界各国治国理政科学经验,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崭新贡献。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遵循现代化建设基本规律,在世界潮流和时代要求上具有科学的适应性,表现出了具有世界意义的、耦合时代特征的特有的“中国模式”,引起了世界的瞩目,为其他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参照。

三、实践特色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为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最紧迫的重大理论问题的理论创新,充满了鲜活的问题意识和实践特色

列宁曾经指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觉创造出来的,我们向往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需要很长时期才能建设起来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在实践基础上长期探索和试验的过程。”[13]既然是探索和试验,就要不断地提出各种方案和措施,通过实践检验,对了的就毫不迟疑地去坚持,错了的就认认真真去改正。列宁说:“我们初次从事新的事业,聪明才智从哪里来呢?我们这样试试,那样试试。我们曾经随波逐流,因为那个时期区分不出正确的东西和错误的东西,要做到能够区分是需要时间的。”[14]283又说,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准备忍受几千次困难,准备作几千次尝试。”[15]379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也是在不断探索和试验的过程中进行的,建国后的前三十年的建设实践,为我们反思“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教训,使得中国人民更加具体、更加深刻地认知“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更加具体地理解“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这三十年的探索、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事业的发展、制度的完善提供了理论反思的素材、事业进步的借鉴、制度完善的框架。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是历史地、具体地、创新地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和时代特征而形成的。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前中国社会最大的实际。任何滞后或者超越这一事实的观点、理论、制度,都是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都将被历史规律无情地击得粉碎。正如列宁同志所强调的那样,“一定要以实践而不是书本作为认识社会主义的标准。”[16]经历过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苦难岁月和建国后前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确实让人想起了列宁的话语,“现在一切都在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17]“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18]221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中华民族实践者的建设事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者们,始终以科学的实践思维、非凡的实践智慧和勇于进取的实践精神直面出击,踏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个坚实足迹。

对于这项亘古未有的伟大事业,邓小平同志曾经谆谆告诫说:“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19]258-259“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20]221江泽民同志号召全党“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21]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要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全面科学地判断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克服困难,把加快发展的立足点放到真抓实干上。”[22]

正是这些基于丰厚实践基础的认知,从“不争论”的“摸着石头过河”到“顶层设计”的深化改革,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渐渐融化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大包干”的农村社会主义实践到“土地流转”;从“画了一个圈”的改革开放春风,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全面开放;从“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提前实现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懈追求,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奋斗出一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成绩,响亮地回答了国外政客“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质疑。中国逐渐从现行国际体系的游离者、挑战者,成为国际体系的融入者、改革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就是为了中国人民的梦想追求,为了老百姓过上美好生活的期许,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现象”,“中国案例”,“中国精神”确确实实震撼并击溃了发达国家别有用心的“中国威胁论”,而且在全世界树立起一个负责任的东方大国的良好形象。这一切正如小平同志所言:“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23]382“实践出真知”。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期许美好生活的实践,造就、促进、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四、理论特色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的构成框架,本身就是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文中曾经这样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4]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方面在实践中突破原来的模式,大胆探索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路子;另一方面在理论上又不断探索、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与时俱进,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个有特定内涵的历史概念。中共十三大报告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当时主要是从“道路”的视角出发来论述的,标明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既然是“开始"“开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时期。这即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中共十四大报告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所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中共十七大报告鲜明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全党中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概念,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个层面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特色。”[25]10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26]74。随后,习近平从理论的高度分析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的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把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经见成效的方针政策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社会主义。”[27]74-75深刻阐述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关系,从理论上搞清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的意义构成和逻辑结构。在三者中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实践的理论依据和逻辑支撑。简而言之,三位一体的构成中,三者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构成层面。制度的形成与变迁、实践的发展与延伸都要靠理论去发挥“行动指南”的重大作用。基于此,本文在多重语义维度中,逐渐弄清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逻辑支撑和实践取向,深化、探索和扩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多维认识。

行文至此,我们不禁想起:在苏联解体的时候,邓小平说过:“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中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问题是要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么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28]369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上,我们取得了卓越成就:1981年至2015年,中国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28亿,这一数字比拉美或欧盟的人口还要多,而同期世界其他地区脱贫人口仅有1.52亿[29],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跃升为世界第二位。这些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和辉煌成就,蕴藏着理论创新的巨大动力、活力和潜力,深化、活化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认识和认同。历史曲折地教导我们,不是要抛弃马克思主义,而是要结合民族特征、结合时代特征、结合中华优秀文化核心精髓,继承、融合、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根本方法,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结出累累硕果,在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上取得新的更大的胜利!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J].求是,2007-11-01.

[2][3]习近平.在新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EB/OL].新华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6944359.html,2008-03-01.

[4]胡锦涛.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07-24(1).

[5]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2-734.

[7][8][9][10][12][19][23][2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习近平畅论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全球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01-18(1).

[13]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9.

[14][15]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6]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08.

[17]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66.

[18][2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1]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2.

[22]胡锦涛.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继续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N].人民日报,2004-01-13(1).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

[25][26][27]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29]中国减贫成就令世界赞叹(海外话两会)[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03-13(12).

(实习编辑:郑 舒)

2017-03-14

陈良兵(1966-),男,四川旅游学院创新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四川旅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D616

A

1004-342(2017)03-01-06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