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闻,大传播:论纸媒新闻可视化表达方法研究

2017-03-25 15:10
关键词:图表可视化受众

王 晶

(四川文理学院 党委宣传部, 四川 达州 635000)

小新闻,大传播:论纸媒新闻可视化表达方法研究

王 晶

(四川文理学院 党委宣传部, 四川 达州 635000)

“读图时代”的到来,新闻的报道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新闻的报道“动”起来、“活”起来,吸引受众,增强可看性,是传统媒体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纸媒新闻报道的文字、图片以及整个产业形态进行统筹研究,以期形成新闻的可视化表达对策。

新闻;传播;可视化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的阅读习惯逐渐转向为通过阅读照片或图像为主。新闻可视化的处理,是满足读者的最佳的方式,能够更加直观地反映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也能让读者更容易、更喜欢接受。“展示”而非“告诉”的叙述方式让新闻更具有可视性,让新闻的叙述方式更加灵活,促发着新闻的灵动性。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如何使新闻的报道“动”起来、“活”起来,新闻的表达方式,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与传统的新闻表达方式有较大的不同。

一、纸媒新闻的可视化特征

第一,以数据为内核。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新闻的可视化前提要以数据作为新闻的内容支撑,简单的事实的罗列已然不足以满足受众的需求,把传统的新闻敏感和新闻的叙事方式与海量信息化处理相结合给新闻的可视化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以数据为前提,通过在寻找众多数据间的关系去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满足新闻的报道的事实性、科学性、真实性的要求,从广度和深度拓展了新闻的维度空间;帮助受众在碎片化、海量化的信息中发现规律及其趋势,使其复杂的新闻信息变成可读性新闻内容,构建立体的受众品读印象。

第二,形式丰富多样。在传统的纸媒新闻报道中,文字始终是新闻报道的重中之重,虽然也有相关数据和图片的呈现,但也只是简单的数据罗列,作为新闻事件的报道的补充和说明。在当今新闻的可视化报道的大背景下,新闻的可视化报道意味着要通过照片、文字、图表多种元素提高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富有吸引力,促发读者的阅读快感,让读者达到视觉上的震撼。如何使新闻的报道“动”起来、“活”起来,新闻报道方式不仅仅需要主要文字的叙述方式发生改变,同时也要求照片、图表的表达方式发生质的飞跃,在意识形态上发生观念的变化。

第三,内容形象直观。可视化新闻的打造是一个信息不断加工提炼的过程,作为新闻工作者,就应该有相对清晰的思路和头脑, 帮助读者过滤掉无用的信息,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图片、清晰的图表,将信息加工处理成为可视化新闻。在这个过程当中,繁杂的信息将不断地被提炼深化,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更为简洁直观的新闻产品。通过这样的方式,令新闻事实的关系变得更加清晰明了,不但降低了读者的阅读难度,也增强了新闻传播的有效性。

二、纸媒新闻可视化表达的具体方法

(一)文:让新闻的语言形象化

1.观察:好的新闻,不是简单的说教,没有作者干预、强加的痕迹,自然而然,充满着即视感。如何形成一幅生动的图像?主要的方法就是观察。观察,可以让一堆杂乱无序的线索串联成为一幅清晰的画面。这不仅需要记者对新闻事件中的每一个细节高度警觉,同时还需要去了解细节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意义。如嘴角的抽动,是在什么特定的环境下做出的,代表着人物的什么状态,这种状态对于新闻事件的发展有着哪些意义?这就要求记者务必要亲临现场,对现场的一切了如指掌。通过别人的口述,是无法获得即视感的。在2015年度好新闻评选中,由《吉林日报》选送的新闻稿《一水激活万水流》获得2015年好新闻一等奖,作者在文中写到:“深秋的莫莫格,眼前的美景似乎在证明着生态‘回归’。成千上万的白鹤、天鹅、大雁、野鸭在天空翱翔,在水波中踱步,在苇海间穿行……”如果没有作者亲临现场的体验,怎么能够将莫莫格生态回归后一片欣欣向荣之貌展现得如此的透彻淋漓。

2.描写:我们常说新闻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报道,用记者的笔法去描写,是否与之相悖违?记者们常常在新闻的写作中运用硬新闻的写作方法,对于会议性质的报道常常通过格式化的方式去叙述会议的流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一件不落地交代了个遍,但是留在读者脑子里的信息却少之又少。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新闻缺乏美感,缺乏可读性,很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简单的、对新闻事件程序化的报道使得新闻生硬而信息感较少。那么描写究竟该怎么做?描写不是用大量的优美的词汇,用大量的形容词、副词去堆砌、去修饰。在客观的叙述上,是用事实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感受。新闻描写更不是虚构、胡编乱造、任意想象,要尽量地使用准确的数据、词语去叙述,让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新闻的始末。当然,在写作时要注意运用到细节的描写,我们说,细节往往能够决定文章的成败。添加细节描写,能够使新闻稿件顿生点睛之笔,发挥出文章的光芒。

3.对话感:增加人物的“引话”、“对话”,是制造现场感和即视感的另一个有效的技巧,让读者能够参与到新闻事件中来,直接与人物对话。许多的记者在采写新闻的时候,常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代替别人说,其实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新闻是对事件的还原和再现,更多的时候是反映新闻事件的真相,不宜过多地加入记者的主观态度和主观情绪。当主人公作为一个新闻事件的亲历者,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反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推动事件的发展,也更具有说服力,具有可信度。所以,在符合法律规范、新闻道德伦理的范围内,要选择能够推动新闻事件的发展、符合人物主人公特性或者能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的人物对话。从语言的状态来看,要尽可能地选择短句和口语化的语言,让读者读起来有生活化的感觉。

(二)图:让新闻表达的语言更多样

就新闻性而言,新闻照片以反映新闻事件本身为主,用光和影构图交代事件,直接反映的是当时震撼的情况。新闻图表主要是描绘前因后果,交代各个新闻事实的的关系。因此,在通常的情况下,新闻照片反映的是新闻的瞬间,图表则交代的是一个过程,两者都可作为文字报道的配合和补充出现。

1.照片:让照片动起来

照片的视觉冲击力,就是对照片的吸引力、表现力、感染力的营造。好的新闻照片往往是新闻性和形象性的统一。好的新闻照片要有一个主题、反映一个中心、交流一种思想,让读者在阅读中达到一种共鸣,这就要求记者对于题材、主题、中心思想有一个宏观的把握。是交代物体还是渲染人物、是交代场景还是交代过程?这也许是很多记者在新闻现场中首先会思考的问题。就新闻的吸引力来说,要尽可能地通过一张照片就能够全面地交代清楚当然更好,如若不能在,就应该把握住读者的心理——“他们最想、最急于想知道什么”,这样才能够一下子吸引读者的目光。[1]

好的新闻照片一定是重点突出、图风简洁明了。照片的主体是记者精心构思选取的。从效果来看,如何能将读者的目光吸引过来,完全是摄影记者对于“光和影”的运用。在光影的世界里,对事件氛围的营造更能够使读者感受到真切的参与感。在记者选取拍摄角度、拍摄对象的时候,要尽可能考虑能够突出新闻主题、能够交代新闻背景。当下的读者喜欢追求新鲜、新奇、新颖的主题,在照片的角度的选取上,如果运用过于直白、朴素或白描的手法拍摄,无法吸引读者的视线。

当然,记者们也应该注意到,照片也是新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需要真实客观,如果违反新闻的真实客观性原则,过度地加入渲染的色彩,过多地将照片的信息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就会成为虚假新闻的众矢之的。

2.图表:让新闻读起来更加轻松

图表的应用能够使新闻通俗易懂、接受度高,从而提高纸媒的服务性和可读性。同时,新的媒体技术的诞生也给图形、图表制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为新闻媒介更加广泛地使用图形、图表的表现方式铺平了道路。[2]

第一,要化繁琐为简单。在新闻报道中,会有大量的数据呈现,让读者非常头疼,如何在这些千丝万缕的,大量的数据中去抽丝剥茧、高度提炼、发现联系,一直是新闻记者在视觉报道化的过程中所面临的课题。目前,新闻图表的运用多为展示型。采编人员通过整理,提取有用信息,用图标加要点,进行信息归纳,用图标、色块、符号进行组合。在2016年5月1日《新京报》报道了《中国领导人的非洲足迹》一图,将非洲的地图重现,通过版块的组合,一一地再现了我国领导人到达非洲每个城市的次数。又如,在2016年新华网上刊发了一条新闻:一图读懂“十三五”规划草案,通过图形、图表的呈现,将“十三五”规划的几万字浓缩在了一张图片上。通过图表,读者能够深刻直观地认识“十三五”的历史定位、指导思想、发展主线等,省去了读者反复研读的时间,直观并且清楚。

第二,要化枯燥为生动。大量的数据让人读起来复杂又头疼,单纯的文字信息可能不会吸引大多数读者的注意力,但数据的简单叠加、罗列反而会造成读者的厌烦感。与网络等新媒体相比,纸媒具有较高的媒体公信力,这就呼唤图表的呈现方式要从“速读”走向“深读”,也就是说,要赋予图表深度解读的功能。在数据中提取相关联的信息,通过图形模式,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将主旨信息提炼整合,是编辑、记者的基本功。如今很多纸媒的信息图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饼图、柱状图等,而是巧妙地将数据分析绘制成为漫画、图画,通过巧妙的图形搭配,既能更好地为文字信息所服务,又能够一下抓住读者的眼球,让读者快速明确地读懂作者的意图。

三、可视化新闻引领新闻变革

(一)拓宽报道思路,重树新闻发布模式

大数据技术渗透到新闻制作的核心,重拾新闻大数据技术的质量标准,进一步提升大数据技术的受众反馈,扩大用户的广度和深度。在大数据技术中的多种因素的推动下,新闻事业也将会做一些调整方向,尤其是对纸质新闻媒体,视觉新闻的出现是解决其生存发展之路的一剂“良药”。在新闻制作过程中,采访是新闻生产传递的一个重要环节。可视化新闻采写和编辑将利用数据分析的方式,使信息图层显示新闻和事件,将拓展新闻传播的思路,为重造新闻发布模式提供方向。

纸媒作为新闻传播媒介,因其受众日益缩减,变更新闻的采写方式,通过可视化新闻发布模式将更加注重观众参与信息度,提升信息的价值。在新闻大数据技术的模式下,视觉呈现的新闻报道,为纸媒的新闻报道模式打开了新的篇章,大多数的受众可以通过自己掌握的信息或数据直接参与新闻的重建和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可相互转换,让读者能够参与到新闻发生、发展、传播的整个过程,使读者对于新闻的整体性有个全面的了解。让受众通过可视化新闻呈现,看到不同的受众思考和表达的态度,使受众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思想的碰撞与交流。这种形式的信息价值远远超过新闻本身的价值。

(二)改变传播意识,建立新闻产业链

纸媒的新闻产品的后期成品往往是通过编辑进行整理,并提出构想,美编具体负责实施。好的新闻的可视化的表达,就必须要编辑在新闻稿件整理的时候进行有目的的整理,将新闻采访的素材进行模块化分类,以明白:哪些部分可以直接通过文字呈现、哪些部分可以通过照片呈现、哪些部分可以通过图形图表等进行二次加工塑造。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庞大的新闻数据需要专人专职进行整理、提取。然而在新闻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时,往往缺少这样的团队去具体负责,大部分的传统的媒体仍没有专门的机构或者人员去负责新闻数据的加工整理。有时因为记者、编辑的可视化意识强烈,也可能造成新闻产品在生产和加工的时候脱节。

新闻产业化路径发展反复证明,新闻的打造从整体策划、到新闻采编,再到平台发布需要,一体统筹、环环相扣,形成产业链的报道格局。通过重大新闻题材和战略的多角度、全方面的处理,丰富报道形式,打造新闻品牌。

同时,产业链理念下的可视化表达,表面看似是新闻事件的叙述的多元化,其实更深层次体现的是媒体对信息源的信息化级层处理和对新闻的梯次酝酿与深度加工。在当前倡导打造先进的产业化格局、发展文化产业的创新模式的背景下,用产业链的理念去延伸新闻价值是有必要的,在新闻产品的输出中,只有通过信息的分层、提炼,用有特色的产品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3]。

四、结语

在传统的纸媒新闻的报道中,新闻的可视化表达,已然与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也体现着新闻在通过数据化的加工、提炼、处理的过程中,为挖掘新闻的深度和广度起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今后纸媒的发展中,新闻的可视化表达将会不断地发展,将对新闻的追根溯源、新闻的内容呈现以及新闻的传播理念产生重大影响。

[1]夏青.新闻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浅析欣赏和评价新闻照片的标准[J].美学视野,2011(6).

[2]唐润华.新闻图表——日受青睐的新闻形式[J].中国记者,1994:47.

[3]郭津.用产业链理念延伸新闻价值[J].新闻战线,2012(2):15-16.

(责任编辑:刘晓红)

2016-02-15

王 晶(1982-),女,四川文理学院党委宣传部助理研究员,硕士。

G213

A

1004-342(2017)03-07-04

猜你喜欢
图表可视化受众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思维可视化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图表
用心感动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