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移植术后防治丙型肝炎复发相关药物的研究进展

2017-03-31 19:44李淑娟张弋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药学部天津300192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17年1期
关键词:丙肝移植术肝移植

李淑娟,张弋(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药学部,天津 300192)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相关肝病是欧美国家肝移植的主要病因之一,在我国,HCV相关肝病的发病率仅次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相关肝病。在不采取有效防治措施的情况下,肝移植术后丙型肝炎(丙肝)的复发率较高,并且病情进展比非移植的丙肝患者快。肝移植术后最早的丙肝复发可发生于移植术后第9天。术后1年时有半数肝移植受者在肝组织活检中可见丙肝复发的组织学证据。肝移植术后5年,多数丙肝的肝移植受者患有慢性丙肝,约9%~28%的丙肝复发患者出现移植肝硬化[1]。因此,防治肝移植术后丙肝复发是临床上一项重要的课题。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干扰素(interferon,IFN)、利巴韦林(ribavirin, RBV)等抗病毒药物及新型的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 acting antiviral, DAA)。

1 药物种类及作用机理

1.1 IFN:英国科学家Isaacs于1957年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病毒干扰现象时首先发现,IFN是一种细胞因子,具有抑制细胞分裂、调节免疫、抗病毒和抗肿瘤等多种作用。IFN的本质是蛋白质,可分为α、β、γ、ω等几种。IFN能够诱导细胞对病毒感染产生抗性,通过干扰病毒基因转录或病毒蛋白组分的翻译过程,从而阻止或限制病毒感染,是目前最主要的抗病毒感染和抗肿瘤生物制品[2]。

普通IFN的特点:分子量小、作用时间短,一般情况下,普通IFN注射12小时后基本完全排出体外,因而需要进行多次注射,普通IFN可以隔一天注射一针或一周注射三针。

长效IFN的特点:长效IFN,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PEG-INF)的半衰期长,长效IFN的半衰期长达40小时,能够在患者体内持续作用168小时,因而,长效IFN只需一周注射一次,使用较方便,并且提高了IFN治疗的安全性。

1.2 RBV:RBV又名病毒唑、三氮唑核苷,是口服的鸟苷类似物,无诱生IFN的作用,能够抑制RNA病毒和DNA病毒复制,属于广谱抗病毒药物。RBV可能通过影响宿主免疫反应而发挥作用,其主要抗病毒作用机制可以分为间接作用和直接作用。间接作用机制包括通过启动T细胞表型从2型向1型转化,增强宿主T细胞介导的抗病毒免疫及抑制宿主单磷酸次黄嘌呤核苷脱氢酶;直接作用机制是直接抑制DNA依赖的RNA多聚酶,从而抑制HCV复制,同时作为RNA诱变剂,能够使快速突变的RNA病毒加速错误突变[3]。

1.3 DAA:DAA能够特异性作用于HCV复制周期,抑制病毒的复制从而发挥作用。DAA包括3类:NS3/4A抑制剂、NS5A抑制剂和NS5B抑制剂[4]。

1.3.1 NS3/4A抑制剂:NS3/4A蛋白酶可以通过阻断宿主体内IFN调节因子3(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3, IRF-3) 通路,抑制内源性IFN的产生进而诱导病毒免疫逃逸。NS3/4A蛋白酶抑制剂抑制了NS3/4A蛋白酶的活性,从而阻碍病毒复制[5]。根据其作用位点,可以分为2类:可逆共价结合抑制剂和非共价结合抑制剂。可逆共价结合抑制剂的代表性药物是特拉匹韦(telaprevir)、博赛匹韦(boceprevir, BCV),非共价结合抑制剂的代表性药物是西美普韦(SMV)[6-8]。

1.3.2 NS5A抑制剂:NS5A是一种多功能蛋白质,在病毒复制和装配中具有核心作用。NS5A基因编码的蛋白质C末端第2 209~2 248位氨基酸区域被称为“干扰素敏感决定区”,该区域决定不同基因型的HCV对于IFN的治疗反应。直接针对NS5A的抗病毒药物正在研制中,对于其抗病毒机制目前尚缺乏了解,可能通过干扰NS5A - PI4KⅢα络合物的生成来实现。进入2期临床试验的NS5A抑制剂包括奥比他韦(ABT-267)和GSK2336805等;进入3期临床试验的NS5A抑制剂包括达卡他韦(BMS-790052)、雷迪帕韦(GS-5885) 和MK-8742 等[9]。

1.3.3 NS5B抑制剂:NS5B是HCV复制必须的依赖RNA的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RdRp)。由于 RdRp 缺乏 3′~ 5′端的纠错功能,因而存在大量变异株。根据NS5B抑制剂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分为2大类:核苷酸类似物抑制剂(NI)和非核苷酸类似物抑制剂(NNI)。非磷酸化的NI进入感染HCV的细胞后,通过胞内磷酸激酶的催化,转变为具有活性的三磷酸核苷(nucleoside triphosphate, NTP)。作为NS5B的底物与胞内NTPs竞争,从而抑制RNA链的延伸。而NNI是通过与NS5B聚合酶表面的变构位点结合,改变酶的空间构象,从而抑制其活性[10]。

索福布韦(SOV)是一种NI,体外对所有HCV基因型都具有相似的活性,SOV是自2011年以来第1个被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批准无需与IFN联合使用的药物,其疗效已在HCV 1、2、3或4型感染受试者中确定。SOV与PEG-IFN/RBV联合治疗近期未治疗过的基因1、4、5、6型患者,给药12周时病毒学持续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 SVR)达到90%;SOV与RBV联合给予未治疗过的2型、3型患者,2型患者的SVR高达97%,3型SVR达到 56%[11]。

2 治疗方案

2.1 联合应用IFN和RBV:目前仍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案能够很好地预防术后丙肝的复发,在移植前用IFN联合RBV能够降低病毒载量,减少术后丙肝复发的机会和严重程度,但由于药物不良反应、移植术前患者的肝功能状态及移植时间的不确定性,很难在术前常规使用IFN等药物进行治疗。目前主要有两种治疗方案:① 优先治疗,即在移植后4~6周,移植物尚未受到侵害之前进行治疗,此时如果没有组织学损害且病毒复制水平较低,则会增加病毒的应答;② 在明确出现丙肝复发后治疗,与术后早期相比,此时患者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剂量和浓度均较低,因此,由IFN导致的排斥反应风险低于术后早期[12]。

应用IFN联合RBV治疗肝移植后丙肝复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有清除病毒、改善肝功能和肝组织学表现、减少发生肝排斥反应的作用。肝移植后早期联合应用IFN和RBV能够阻止或延缓丙肝相关疾病的进展。临床上稳定的肝硬化患者,即使过去患有肝硬化并发症,采用IFN和RBV治疗也是合理的;相反,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在治疗中较难得益。PEG-IFN分子量大、半衰期长、肝脏中分布浓度高,使用时可有效避免普通IFN出现的峰谷效应和IFN抗体的出现,其高病毒应答率和低反弹率明显优于普通IFN。尽管可以联合使用血细胞生长因子,但PEG-IFN的粒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IFN,尤其是血小板减少,值得引起重视。就个体化治疗原则而言,低病毒载量基因型为2或3型者可采用普通IFN,而基因1型或高病毒载量者应选择PEG-IFN治疗[13]。皮下注射PEG-IFNα-2a (1.5 μg/kg)每日一次,同时口服RBV(800~1 000 mg/d),疗程为12个月,若为普通IFN,则为每次3~5 MU,皮下注射,每周3次,在用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及不良反应并采取相应的措施[14]。

2.2 DAA与PEG-IFN/RBV方案的结合或两种DAA的联合应用可使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HC)患者的SVR率提高到90%以上,并且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作用靶点的DAA对病毒复制的各个环节进行多重抑制,可显著提高病毒的耐药屏障,避免过早出现耐药性,从而减少感染复发。而且这种联合方案可在无IFN情况下有效治疗CHC,实现了通过口服药物治愈CHC[15]。

Pungpapong等[16]进行了世界上首次移植术后抗HCV治疗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研究表明,SOV+SMV+RBV无IFN抗病毒治疗12周可使移植术后HCV复发的患者在治疗终止时SVR率、8周SVR率、12周SVR率分别为98%、92%、91%。肝硬化程度较低的患者(METAVIR F0~F2级)比肝硬化程度较高的患者(METAVIR F3~F4级)具有更高的12周SVR率,而将治疗周期延长至24周时,METAVIR F3~F4级患者的SVR率可达90%。在整个临床试验中,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不足1%。也未观察到抗排斥药物浓度的明显波动。这些结果充分显示了以DAA为基础合并或不合并IFN的抗病毒方案在移植术后HCV复发患者中治疗的有效性。该治疗方式不仅为既往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NF)/利巴韦林(RBV)无效或不耐受的患者提供了治疗的选择,同时也为移植术后再发肝炎肝硬化的患者带来了希望,延缓了HCV所致肝纤维化的进程,改善了患者预后。

3 不良反应及局限性

3.1 IFN:主要不良反应包括流感样症状、骨髓抑制症状、精神神经系统症状、甲状腺功能障碍症状及其他脏器损伤。由于IFN能够诱导自身抗体和自身免疫反应,因而可诱发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炎、免疫性肝炎等,从而使肝炎加重,诱发和加重胆汁性肝硬化,使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谷氨酰转肽 酶(glutamyltranspeptidase, GGT)水平升高,出现自身抗体,致使治疗中断。IFN还能产生免疫反应,诱导胰岛β细胞损伤而形成糖尿病,甚至可产生细胞吞噬脂膜炎。对于眼、耳等器官,可发生眶下出血,视网膜出血等;听力损害主要为耳鸣,听力丧失等;对于心血管系统,可发生心律失常、心肌瘤、心包炎;对于呼吸系统,可产生致死性间质性肺炎以及溶血性贫血。

IFN具有抗病毒及抗纤维化作用,使ALT水平下降,HCV-RNA阴转及肝脏组织学改善,已被广泛应用于HCV感染的治疗中,但对肝移植后复发的丙肝效果差,且易发生排斥反应,IFN可以增加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1型及2型抗原的表达,从而引起细胞免疫应答,导致移植物排斥反应。随着疗程延长或剂量增大,其不良反应也随之增加,所以IFN作为治疗丙肝复发的单一药物,其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3.2 RBV:RBV最主要的毒性是溶血性贫血,在口服治疗最初的1~2周内出现血红蛋白下降,其中约10%的患者可能伴随心肺功能方面的不良反应。应注意监测血红蛋白,有地中海贫血,不推荐镰刀细胞性贫血患者使用RBV。有胰腺炎症状或者明确有胰腺炎的患者不可使用RBV。伴随有贫血的患者服用本品可引起致命或非致命的心肌损害,因此,具有心脏病史或明显心脏病症状的患者不可使用RBV。应用RBV单独治疗肝移植后丙肝的复发效果亦不理想,在病毒应答率和组织学改善方面均未取得成功。

3.3 DAA:基于P/R标准方案,DAA的上市使得术后抗病毒治疗SVR率提高到60%,但与非移植丙肝患者一样,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仍然很高。由于该类药物对细胞色素P450 3A酶具有抑制作用,使术后免疫抑制剂(环孢素、他克莫司等)的代谢受到干扰,因此,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一度陷入困境[17-18]。

由于DAA临床应用的经验有限,其潜在用药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还在临床摸索阶段,现有的研究多数是在高加索人中进行,在亚裔丙肝患者中的用药情况还尚待进一步临床证实。

4 展 望

综上所述,控制肝移植后丙肝的复发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同时如何寻找更好的防治方法以达到更好的近、远期疗效也成为该领域的一个研究重点,需要临床工作者经验的积累及新型药物的研制。

猜你喜欢
丙肝移植术肝移植
人-人嵌合抗丙肝抗体检测阳性对照品的研制及应用
让活体肝移植研究走上世界前沿
急诊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冠心病介入失败后的应用
一例心脏移植术后继发肺感染行左肺上叶切除术患者的护理
miRNA-122与丙肝病毒感染及肝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体外膜肺氧合在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应用研究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研究现状
肝移植术后患者的健康之路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
精密吻合移植术在眉毛自体毛发移植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