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写作叙事研究综述与启示

2017-04-01 20:39周雪婷薛菽莉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叙事文二语学习者

周雪婷, 薛菽莉

(长沙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76)

国外写作叙事研究综述与启示

周雪婷, 薛菽莉

(长沙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76)

认为写作叙事是写作者对叙事事件的书面表达形式,写作叙事不仅反映二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语篇技巧,而且可以通过写作叙事构建个体身份,叙述文化故事,发出自己的写作声音。指出国外写作叙事的研究备受关注,而我国对此研究还鲜有涉及。回顾梳理了国外学者对写作叙事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并结合中国现今写作教学现状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写作教学研究提供些许启示与建议。

国外; 写作叙事; 写作教学

随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这一提案的提出,在英语教学领域如何创新传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引起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叙事学的研究也因此成为了研究热点。叙事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起初其学术探讨基本集中于文学研究,至20世纪80年代,人们逐渐认识到叙事无处不在,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人文学科领域,如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学及教育学科[1]。熊沐清教授将叙事划分成想象型叙事、口头叙事和书面型叙事(即写作叙事)3类[2]。而本文将研究对象定为写作叙事,主要基于写作的重要性及国内不容乐观的写作教学现状。

不仅仅在我国,在现今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例如美国2010年实施的通用核心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并对幼儿园、小学至中学12年级的学生写作提出了不同的评价基准,由此可见,写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文献进行梳理,不难发现,写作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叙事文章的教授。这源于人们对于叙事文的认识,认为在所有文章体裁中,叙事是最基本的语篇形式之一,是最早被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学习者获得的一种文体[3],因此不以为重要。对此,Kormos提出:叙事不仅在外语学习初级阶段的写作教学中频繁出现,而且也出现在大学生写作课堂教授中[4]。Heejeong jeong从学生语言水平、评分人的感受及写作行为标准(performance criteria)对叙事文及说明文这两种体裁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说明文对于学生写作中词汇和句子的使用要求更高,而叙事文中则展现学生更全面的写作能力[5]。

同时发现在二语研究中口头叙事的研究明显多于写作叙事研究。然而写作却能更好地反映二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语篇技巧及其语言和文化知识。但国内对于写作叙事研究仍鲜有涉及。因此本文尝试梳理国外学者对写作叙事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并结合中国现今教学现状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写作教学研究提供些许启示与建议。

一、 叙事与写作叙事

什么是叙事,即通过语言或其他媒介再现发生在特定时间和空间里的事件[6]。叙事有广泛的意义,叙述这一行为可以通过语言或者其他形式——例如文字——而得到实现,而此“事”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口头叙事,也可以是历史叙事,等等。不同于叙事学中将小说视为中心研究对象,Lavoc开创了经典的个人经验叙事方法,认为叙事是通过一些句子及其事件发生的顺序而对过去经验的概述。Lavoc以个人经验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个人经验的口头叙事,描述个人经验叙述的篇章结构,揭示出讲述者的身份构建及其社会背景。许多学者对其理论进行发展[7]。例如,Qchs and Capps发展了个人经验叙事,强调同一个故事由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情景讲述都具有不同的意义[8]。Richardson深入理解,将叙事界定为“人们将其经验组成具有时间顺序且有意义故事的基本方式。认为叙事是推理和表达的模式,人们既可以通过叙事‘理解’世界,也可以通过叙事‘讲述’世界。”[9]突出了叙事的工具性和意义。此外,Genette将“叙事”概念细分成3层含义:第一是讲述事件的口头或书面话语,即叙事话语;第二是叙述某事件的行为;第三是叙事话语中讲述的真实或虚构的故事[10]。

Bamberg和Georgakopoulou提出“小故事”。每个个体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可以是生活故事也可以是个人自传,通常发生在交际活动中,具有规约性和情境性[11]。“小故事”与Lavoc的经典叙事相比,更具碎片化,强调交际情景中真实事件的发生。“叙事是呈现和理解经验最好的方法,经验就是我们所研究的东西。我们叙事地研究经验,因为叙事的思考是经验的一个关键形式,也是撰写和思考经验的关键方法。”[2]

叙事是社会和文化构建的产物,不同个体不同群体所叙述的故事都具有独特性。写作叙事是叙事的书面表达形式,写作者将自己所感受的事件和经验以逻辑时间顺序进行写作表达,可以从叙事结构和内容中对自我经验进行分析思考,同时向读者传递出自己的身份及所处的文化背景。

二、 写作叙事的实证研究

叙事能力是所有文化中人们最早获得的,出现于人们每个年龄阶段[12]。而且每个社区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叙事都是独特的。Bruner提出:在不同文化和语言中,构建故事的语言方式和文化阐释具有很大差异性,而叙事可以揭示写作者的语言能力,在这种程度上可以说,叙事具有文化和语言特性[13]。

写作叙事应用的重要性引发了学者们对写作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高度关注和持续兴趣,写作叙事理论性研究不断完善,同时其许多实证研究的开展也进一步为理论层面研究提供了证据和支柱。概括来说,写作叙事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写作叙事的文化特性

有关写作叙事的文化特性研究,主要集中于多元文化下个人叙事研究、多元文化身份构建以及自传性写作、个案研究,等等。 写作叙事研究对象基本上都为双语学习者或多语学习者,旨在探讨研究对象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征及其特点。例如,Pomerantz和Kearney对一位身处美国的台湾大学生与其讲师、导师和同学互动的写作故事进行整理收集,并通过Ochs和Capps的多维度视角对其写作故事进行分析,探讨其在这种多样文化背景下身份的构建,以及其个人写作模型的构建[14]。除了研究个人写作叙事结构,更多的研究集中于某一社区或者某一文化团体的写作叙事特点。例如,Stapleton和Wilson 基于某一团体的文化特点,对其叙事话语进行分析,以此了解不同的叙事行为及其团体的身份定位[15]。通过对二语写作叙事语篇分析,可以看出对二语学习者来说写出如本族语者一样的叙事文具有很大挑战。Hickman及其同事发现英语、法语及汉语叙事者在处理叙事文本中的信息时会选择不同的指称。对比不同语言叙事语篇的差异性,更加凸显了文化对于语言的影响[16]。这类研究无疑再次验证了叙事的文化特性。

2. 写作叙事涉及的修辞特点

绝大部分关于写作叙事的实证研究都集中于叙事的修辞特点研究,主要包括叙事结构(narrative structure)、衔接手段(cohesive devices)和修辞语法(rhetorical grammar)这三方面的实践应用。这一类研究主要使用相应的理论模型,对实证研究中的写作叙事文本进行具体分析,总结个人或某一群体的叙事修辞特点。接下来笔者将分别针对这3种修辞特点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分类阐述。

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下二语写作叙事结构具有独特性。尽管基于不同文化的研究使用了相同的叙事结构成分,但这些成分使用方式却不尽相同[17]。在叙事结构分析中,绝大多数是基于Labov提出的个人经验叙事结构进行分析,Labov认为:一个完整的叙事文包括一系列的从句,而这些句子需以时间和逻辑顺序进行排列,包括概要(abstract)、指向(orientation)、进展(complication action)、结果或决心(result or resolution)、评议(evaluation)、回应(coda)这6个部分[7]。然而Labov提出的叙事结构趋向于西方写作特点,但以此为基础的实证研究也数不胜数,包括个人经验叙事结构构建、不同语言的写作叙事结构对比。但大部分是通过对比分析本族语与二语写作者的写作叙事结构,从而找到写作者语言文化背景下的独特叙事结构。例如,Kang通过对比总结出韩国成人二语学习者的叙事结构[3];Ozyildirim分析土耳其大学生个人口头和写作叙事结构的差异性[18]。这类研究的出现使各国进一步了解到自己语言文化中写作叙事结构的特点,从而对二语写作教学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叙事文的修辞语法是由Burke提出的,指出其主要包括5个元素:行为动作(act)、情景(scene)、参与者(agent)、实施或方式(agency or means)、目的(purpose)[19]。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不同的群体写作叙事语篇中对这五种元素的呈现也不尽相同。例如,Soter研究发现:英语、越南语及阿拉伯语使用者写作故事中,阿拉伯学生更凸显故事的情景,而越南学生却更关注人物角色的关系和对话[20]。

叙事能力发展与语言能力发展密不可分。写作叙事不仅具有文化特性,同时也可以检测学习者的语言能力[3]。叙事者受限于其使用的语言资源,通过其所掌握的语言,选择并组织叙事事件[21]。因此,写作叙事能较好地反映叙事者语言能力掌握的情况。而写作文本的质量同衔接手段的灵活使用和使用频次有很大的关联性。Halliday和Hasan指出衔接手段的五个主要类别是:指称(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词(conjunction)及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22]。这类研究主要将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通过定量分析研究某二语学习者群体衔接手段的共同特点;高水平与低水平写作者在衔接手段方面的差异等;定性分析二语学习者通过一些技巧使用和学习,写作中衔接手段的使用情况[4]。其中最为典型的为Kang在2005年的一项研究中,分析对比了韩国成人二语学习者与美国本族语者在叙事文中衔接手段的使用情况[23]。

3. 写作叙事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及评测方式

许多语言能力的测试都会用叙事任务来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叙事体裁本身在写作文本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叙事也可嵌入其他文本中,例如可以支撑议论文写作中的论点[4]。Clark和Rossiter提出叙事学习模板包含两个主要方式:通过故事学习(learning through stories)并视学习为一个叙事过程(seeing learning as a narrative process)。并提出了成人学习的相关策略[24]。写作叙事在教学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将叙事作为教授和学习第二外语的工具,通过叙事评测学生的语言水平,研究影响双语学习者写作叙事能力的因素。例如,Devine等人论证了故事在宏观叙事和微观叙事中的重要意义,对成人二语教学具有启示作用[25]。 Kormos 研究指出叙事任务的复杂性会影响叙事文本语篇特征,词汇使用及复杂度,等等[4]。Minami在其书中对比分析了母语为日语和英语的学习者所进行的英语叙事,从而总结出母语对二语学习者叙事能力的重要影响[26]。

上述论证了叙事能力的重要性,特别是写作叙事的重要作用,那么要如何来评测叙事者的叙事能力呢?首先当然可以先区分叙事文本属于哪一类别,是否为个人经验叙事、宏观叙事、“小故事”或者其他,继而根据自己想要研究的内容,从修辞手法的3个方面出发,或从不同的叙事分析模型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思路可行。而2008年Linn提出了评价叙事能力的两种方法:常模参照评量(将测试参与者同其他学生进行比较排名);标准参照评量(将测试参与者同所预设的标准和学习要求进行匹配)[27]。在常模参照评量中主要通过四种类别进行评判: 信息,句子长短,复杂性和独立性[28]。而标准参照评量包括叙事复杂性评分标准,其中包括人物,情景,行为动作等13个评价类别。这种评价方式认为叙事越复杂,则叙事者的叙事能力越好。

三、 启 示

写作教学是英语教学中重要的环节,由于写作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写作教学也一直备受关注。现阶段我国的写作教学偏重于语言能力的培养,学生为了考试死背模板,一味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却导致内容空洞,千篇一律,没有写作者独特的声音和观点呈现。而写作叙事不仅可以作为评测语言的工具,同时也是学习语言,发出写作声音的一种有力工具。所以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写作叙事进行尝试。

叙事方法的中心需要从教师或研究者意义构建向学生自身意义的构建转变[14]。这样将写作学习的主动权交与学生,让学生能从自己的故事叙事开始,构建写作的真正意义。孙有中等学者认为运用语言培养学生构建社会文化的能力是极其重要的[29],学生不仅要叙述好自己的故事,同时也要运用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用外国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中国文化,使我国在世界舞台有更大的话语权。

四、 结 语

本文回顾并梳理了国外写作叙事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且探讨了写作叙事对我国写作教学的启示,发现国外对于写作叙事的理论研究已较完善,国内2010年熊沐清、邓达提出了叙事教学法,将叙事理论应用于外语教学中,也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但关于写作叙事类的实证研究仍然不多,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比英语本族语者的叙事结构,总结中国写作叙事文的结构。因此,今后我国的研究学者可以尝试将叙事应用于写作教学中,应用于中国故事叙事和中国文化传播中,以此为写作叙事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语言能力及社会文化能力的说法提供有力的证据。

[ 1 ] 邓达,熊沐清. 外语教学的叙事表达:一种教学论视角[J]. 外国语文, 2010(3):105-110.

[ 2 ] 熊沐清,邓达. 叙事教学法论纲[J]. 外国语文, 2010(6):104-113.

[ 3 ] KANG J Y. Producing culturally appropriate narratives in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a discourse analysis of Korean EFL learners’ written narratives[J]. Narrative Inquiry, 2006,16(2): 380-401.

[ 4 ] KORMOS J. Task complexity and linguistic and discourse features of narrative writing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11,20(2):148-161.

[ 5 ] JEONG H. Narrative and expository genre effects on students, raters, and performance criteria[J]. Assessing Writing, 2017,31:113-125.

[ 6 ] 申丹,王丽亚. 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7 ] LABOV W. Language in inner city[M].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72.

[ 8 ] OCHS E, CAPPS L. Living narrative: creating lives in everyday storytelling[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 9 ] RICHARDSON L. Narrative and sociology[J].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thnography, 1990,19(1):116-135.

[10] GENETTE G. Narrative Discourse[M]. Lewin J E, Tran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0.

[11] BAMBERG M, GEORGAKOPOULOU A. Small stories as a new perspective in narrative and identity analysis[J]. Text amp; Talk: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Language, Discourse Communication Studies, 2008,28(3):377-396.

[12] McCABE A, BLISS L. Patterns of narrative discourse: a multicultural life span approach[M]. Boston: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3.

[13] BRUNER J. Acts of meaning[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14] POMERANTZ A, KEARNEY E. Beyond ‘write-talk-revise-(repeat)’: using narrative to understand one multilingual student's interactions around writing[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12,21(3):221-238.

[15] STAPLETON K, WILSON J. Telling the story: Meaning making in a community narrative[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17,108:60-80.

[16] 王重. 中国学生英文叙事文写作的修辞特点的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4.

[17] PORTER M L. A comparison of narrative structures of English-speaking and Spanish-speaking students.[J]. Ideal, 1989,4:69-83.

[18] ÖZYILDIRIM I. Narrative analysis: an analysis of oral and written strategies in personal experience narratives[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9,41(6):1209-1222.

[19] BURKE K. A grammar of motives[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9.

[20] SÖTER A.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 and cultural transfer in narration[C]∥Writing 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Issues in Contrastive Rhetoric. Newbury Park, CA: Sage, 1988:177-205.

[21] BERMAN R A, SLOBIN D I. Relating events in narrative: a crosslinguistic developmental study[M].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4.

[22] HALLIDAY M AK,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M]. London: Longman, 1976.

[23] KANG J Y. Written narratives as an index of L2 competence in Korean EFL learners[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05,14(4):259-279.

[24] CLARK M C, ROSSITER M. Narrative learning in adulthood[C]∥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Third update on adult learning theory. San Francisco, CA: John Wiley amp; Sons, 2008:61-70.

[25] DEVINE J R., QUINN T, AGUILAR P. Teaching and transforming through stories: an exploration of macro- and micro- narratives as teaching tools[J]. The Reference Librarian, 2014,55(4): 272-288.

[26] Minami M. Narrative, cognition, and socialization (the handbook of narrative analysis)[M]. Wiley Blackwell, 2015:76-96.

[27] KWON H, KWON H T, WAN C Y. An Information-theoretic evaluation of narrative complexity for interactive writing support[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6,53:219-230.

[28] PETERSEN D B, GILLAM S L, GILLAM R B. Emerging procedures in narrative assessment: the index of narrative complexity[J]. Topic in Language Disorders, 2008,28(2):115-130.

[29] 孙有中. 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座谈[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4):603-608.

【责任编辑张跃双】

ReviewandEnlighteumentofForeignWrittenNarrative

ZhouXueting,XueShul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6, China)

Written narrative is the written form of narrative events. Written narrative not only reflect the linguistic ability and discourse skill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but also it can construct the individual’s identity, narrate cultural stories and get writers’ own writing voice. The research on written narrative abroad has achieved adequate attention while the situation in China so far is different. The relevant theorie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f foreign scholars concerning written narratives were reviewed, and some inspirations and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background of China’s EFL writing instruction.

narrative; written narrative; writing teaching

2017-07-19

2017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X2017B497)。

周雪婷(1971-),女,重庆人,长沙理工大学教授,博士。

2095-5464(2017)06-0720-05

H 31

A

猜你喜欢
叙事文二语学习者
在相关领域吸收与剥离中自张一军——中国叙事文化学第二生长时段的学术背景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
叙事文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