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四优良”增产高效新技术

2017-04-02 18:18王朝江高春燕
食用菌 2017年2期
关键词:潮菇金针菇出菇

王朝江 高春燕 李 慧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石家庄050051)

河北灵寿县是我国太行山东缘-燕山食用菌优势区金针菇主产县,产业辐射带动正定、平山、行唐、唐县等县,栽培模式是半地下菇棚层架式两端出菇。依据金针菇的生物学特性和产区气候条件,最适头潮产菇季节应在12月初,但为了避免与其它农艺设施生产菇和工厂菇同时上市,提高效益,产菇季节一再提前,由当年11月上旬逐渐提至10月中旬。开始几年,栽培季节提前后,虽然产量降低了,但由于产品占领了市场空挡,售价高,效益并不差,以低产高价换取了效益;近五年来,生产连续遭受劳动力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升、市场不断被工厂菇占领以及早产菇商品性差的多重打压,减产换效益之路再也走不下去了,迫切需要早产、高产、高效的技术面世。

为此,笔者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指导下,开展了有关产业调研,发现金针菇提早出菇低产的表面原因是发菌时间延长(50 d延至70 d)、现蕾慢、不整齐和菇丛小,随后针对性进行了有关试验检测和分析,确认内在根源是品种不适、菌种混杂、灭菌不彻底和料内细菌污染导致的出菇优势分散,从而确立了筛选优良品种、提高菌种纯度、克服细菌干扰、改变出菇方式的解决方案。经过三年的试验示范,形成了品种、菌种、发菌、出菇“四优良”集成增产高效新技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促进了产业的健康发展。现将主要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 选用优良广温浅色菌株

选择温型特性和子实体性状满足早出菇、低温出菇和产出优良商品菇需要的菌株。目前,表现好的菌株有苏6、F2927和Fv093。

苏6 特点是生物学效率100%~120%,出菇温度2~20℃,高温、低温均现蕾出菇整齐,转潮快,低温菌柄褐变少。F2927(川金10 号)是经过严格小试、中试、示范,引进筛选出的适合太行山气候和农艺设施要求的新品种,其显著特点是菌柄未褐变部分长度占总长的三分之一以上,有亮丽的白色,基本无绒毛不粘连,深受加工企业欢迎,生物学效率105%~128%。Fv093特点是生物学效率60%~80%、高低温出菇均细密整齐,低温时畸形菇少。

2 制作优良高纯栽培种

建议一般种菇户走简约的制种路线,即外购二级种,仅扩繁栽培种,既免除了繁琐制种程序,又大幅度减少了因制种知识不足,造成的菌种细菌和霉菌污染。

制种方法上,采用了棉子壳装输液瓶机装料、高压灭菌、接种箱接种集成高纯菌种制作技术。棉子壳装输液瓶机,突破了小口径容器填料障碍,并可循环利用且比塑料袋明显具不易破损、高温不变形;口小易封堵滤菌性强的输液瓶用于菌种生产,装瓶速度为每人每小时装83.2 瓶,效率比手工装瓶提升8 倍,若工资按5 元/h 计算,手工装瓶人工成本为0.54 元/瓶,机械装瓶人工成本为0.06 元/瓶,降低0.48 元/瓶,降幅88.8%,每栽培5 000 kg 栽培料,节省菌种制作用工支出360元。高压灭菌进一步保证了培养料的无菌水平。因此,制作的菌种萌发及吃料后,外观均表现为洁白,发菌过程中及满瓶后,不再有以前常压灭菌制种时常见的菌丝发灰、发暗、发黄、发红等现象,高纯菌种比例达到96%以上。

3 促优良发菌,蓄高产潜能

主要措施是选用两低配料、厚袋短装、灭菌袋缓出锅、散播接种和松绑通风技术,保证了高温期发菌成功。

“两低配料”指的是在配料时降低含水量、降低辅料添加量。早投料时,白金针菇料水比由原来的125%~130%降为110%~115%,黄金针菇料水比由原来的125%~135%降为115%~120%;白金针菇配料中麸皮的量应由30%降至20%,黄金针菇配料中麸皮的量由20%~30%降至15%~20%。从而克服了料袋水分过多、原料过密、透气性差的不足,使料利于菌丝正常生长,不利于残存细菌的爆发性生长。

“厚袋短装缓出锅”技术作用:一是改变用袋规格,由原来投料季节晚时的袋长度33 cm,厚度0.035 cm,改为早投料时的袋长度30 cm,厚度0.004 cm,袋厚可以降低机械磨损所致的污染、改善了袋内氧气不足状况,降低袋长缩短了发菌时间;二是采用栽培料的常压灭菌生物监测和缓出锅技术,标定出了农户土法灭菌设施的灭菌参数,提高了常压灭菌效果,尽量保证料内杂菌灭得净,空气中杂菌不再吸入。

“散播接种松绑通风”的技术作用:一是在接种时强调提高菌种分散度,提高封面速度,增强防污染能力;二是当菌丝封面过肩或刚出现菌丝生长停滞、变黄苗头时要及时松动绑绳透气,避免了菌丝生长微环境恶化而导致的发菌期延长。

4 变开袋方式,促优良菇体产出

采用的主要技术措施是变两端同时出菇为两端轮番先后出菇,变菌袋不补水为出菇间期补水。

“两端轮番出菇”是指在进行出菇开口时,先开菌袋两端袋口的一端,等这一端出过两次菇后再改由另一端出第三潮菇。为便于管理,开口时一般在整架菌袋的一侧开。单侧开口后,菌袋水分蒸发由两个端面减为一个端面。水分蒸发面减小后,现蕾期吐水多、原基密、分支增加1 倍,这时,增加风口通风量,不但不会象原来两端开口时那样,菇体发育的长短不齐,反而刺激菇丛竞相伸长,整齐一致,产量和商品外观得到极大改善。

“出菇间期补水”是指每采一潮菇后随即注水一次,补水量基本上是上潮菇出多少菇即补多重的水。通过补水实现了栽培料出菇耗水的前亏后补,即低含水量拌料所亏欠的水分,在出菇阶段得到了补充。第一次补水通过头潮菇采后的料面注入,第二次补水在第二潮菇采摘后通过没开口的一端注入。这种管理方法,第一次注水后发生的第二潮菇,正值菇棚温度走低初期,恰适于金针菇发生生长,加之水分充足,该潮菇的产量和质量往往比第一潮菇还好。第二次补水约一天后,将先开口的那端袋口拧紧,未开口端袋口打开,倒出多余水分,恢复一段时间后即在该端发生第三潮菇,这潮菇是该端料面第一次出菇,端面菌丝未曾受损活力强,原基形成数量同样多而整齐,长大的菇体仍具有高的外观商品性。这样,以上三潮菇在产量构成上就形成了采菇量头四、二五、三三(两)的格局,即使以后再产的菇不计产,也易达到120%的生物学效率,比两端同时开口时提高20%~30%,且菇体商品性潮潮似头潮。

上述四个生产环节相关技术的集成应用,保证了从优良品种,经优良菌种、优良菌袋菌丝体到高商品性优良菇体的有序转变,克服了金针菇生产常见的菌种不纯、发菌失败等关键环节“一着不慎、满盘皆输”问题,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

猜你喜欢
潮菇金针菇出菇
不同菇潮香菇农艺性状和营养成分变化研究
工厂化高产优质栽培茶树菇培养料配方试验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不同注水处理对香菇产量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香菇白棒出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白银地区玉米芯金针菇高产栽培技术
袋料香菇阴雨季节出菇管理技术要点
金针菇的品种介绍
不熟的金针菇会造成中毒吗?
白灵菇二次出菇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