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经济效应研究

2017-04-06 22:52金文翰
中国市场 2016年50期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

[摘要]文章按三个阶段对1978—2014年我国经济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进行了分解,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产业内部增长效应,即技术进步,而整体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却主要依靠产业结构转换效应,即资源配置。整体经济和三次产业结构转换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日渐减弱,但这并不表明结构红利已经消失,各产业间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差别的长期存在,使得我国依然可以通过推进改革来提升生产效率。

[关键词]Shift-Share分析法;产业结构变动;劳动生产率;三次产业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038

1引言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表明我国经济进入了“结构性减速”阶段,即劳动力由生产率较高的第二产业部门转移到了生产率较低的第三产业部门,从而导致了我国整体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这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亟须解决的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经济增速问题,防止我国经济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需要深入分析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判断我国经济增长是来自产业结构变迁(即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移动)还是来自产业内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并以此确定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进而制定一系列有效措施更深层次地挖掘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2模型构建

本文利用Shift-Share分析法研究劳动生产率变化中的结构变迁效应,将劳动生产率结构分解为三次产业内在劳动生产率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动两个部分,即分析各产业自身的内部增长效应以及产业结构变动的动态转移效应和静态转移效应。模型如下:

[SX(]ΔP[]P0[SX)]=[DD(X]i[DD)]([SX(]Pi0ΔSi[]P0[SX)]+[SX(]ΔPiΔSi[]P0[SX)]+[SX(]Si0ΔPi[]P0[SX)])

123

式中等号的左边表示从基期到T期整体经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等号右边的第一部分代表产业结构变动中的静态转移效应,该效应是衡量当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保持不变时,劳动力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产业向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业转移对整体经济劳动生产率产生的影响。若该项为正值,则表示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产业吸引了更多的劳动力,因而增加了该产业的就业比重,即存在“结构奖赏”;相反,若该项为负值,则表示存在“结构负担”。第二部分代表产业结构变动中的动态转移效应,该效应是衡量在就业结构变化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共同作用下,整体经济的劳动生产率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就业比重同时出现上升或下降,则该项值为正;若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业的就业比重下降,或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产业的就业比重上升,那么该项值为负。如果该项值为负,说明劳动力再分配对整体经济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构成“结构负担”。第三部分代表产业内部增长效应,该效应是衡量当不存在结构变动,即各产业的就业比重保持不变的情况时,三次产业自身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对整体经济的劳动生产率产生的影响。

3实证分析

根据以往国内外学者所作的研究,产业结构变动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可能会对劳动生产率产生不同的影响。为平滑产业结构变动的波动以提高其贡献率度量的准确性,需要对各经济阶段进行划分。自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有两个历史事件对我国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二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因此,将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划分为三个阶段:1978—1992年、1993—2001年和2002—2014年。三个阶段我国整体经济的劳动生产率及其分解如下表所示。

总体来看,1978—2014年产业内部增长效应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为6063%,而产业结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则有3937%,其中静态转移效应的贡献率仅为085%,动态转移效应的贡献率为3852%,说明整个经济存在一定的“结构奖赏”。分阶段来看,三个阶段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均以产业内部增长效应为主,产业结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虽然低于内部增长效应,即整个经济的“结构奖赏”还比较弱;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产业结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了2501%,为三个阶段的最高水平,未来我国经济很可能出现越来越强的“结构奖赏”。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我国产业结构和劳动生产率的状况,我们对三次产业分别测算其在三个阶段中的劳动生产率及分解,结果显示,第一产业结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无论是从长期还是分阶段来看都是负数,仅存在“结构惩罚”,这是因为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出进而导致劳动力份额下降;而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主要依靠产业内部制度变革和技术进步。

第二产业结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4268%)长期来看只是略低于产业内部增长效应(5732%),说明资源配置和技术进步对于第二产业的发展同样重要。但从各个发展阶段来看,结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与产业内部增长效应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分别为2690%和7310%、-070%和10070%、3590%和6410%),说明第二产业的发展需要以技术进步为主,辅之以产业结构的调整及资源的配置。

第三产业分阶段来看,三个阶段其结构变动效应对其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先下降后上升(分别为4546%、3322%和3588%),但从长期看,产业内部增长效应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960%,远远低于结构变动效应(7040%)。说明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资源配置特别是劳动力的转移,其技术水平还比较低。

4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第一产业而低于第二产业,劳动力從劳动生产率低的第一产业转移至劳动生产率较高的第二、三产业这一资源配置过程显著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对于第一产业应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来保证其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而不是单纯依靠劳动力转出效应;对于第二产业应摒弃粗放式的生产方式,通过资本积累、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等,特别是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于第三产业,其生产率要低于第二产业且难以提高,因而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上追求技术效率以降低生产成本,加速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小平,陈勇劳动力流动、资本转移和生产率增长——对中国工业“结构红利假说”的实证检验[J].统计研究,2007(7):22-28

[2]干春晖,郑若谷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对中国1978—2007年“结构红利假说”的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09(2):55-65

[作者简介]金文翰(1990—),男,安徽人,南京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猜你喜欢
劳动生产率
转移效应、增长效应与劳动生产率增长
——基于两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
中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
应该重视提高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研究
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4%
要素禀赋变化与中国农业增长路径选择
我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6-2008年体育产业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