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根据企业需要培养工程人才路径探究

2017-04-06 09:30郭东旭刘海峰王友林
中国市场 2016年50期
关键词:电气

郭东旭 刘海峰 王友林

[摘要]培养工程专业人才是我校生存发展、学生就业的需要。为了满足用人单位对工程人才的需求,结合电气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学生毕业实习为契机,实例分析了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对工程人才培养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人才;生产实际;电气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167

1引言

2016年5月,又开始了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同往年一样,应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带着毕业实习岗位的得到收获,回到了学校参加毕业答辩。学生们毕业设计的题目有近70%是来自生产实际,基本是自己所在的实习岗位的课题,诸如来自航空材料工业园的课题“PLC铝带卷取机控制系统设计”、来自氧化铝厂的“35/10kV变电所设计”、来自电厂的“500MW热电厂电气工程设计”课题等,有的则是侧重于对老设备进行改造的课题,为企业的设备改造做出了贡献。

学生们在实习期间取得了一定的收获,那么为什么在毕业实习期间能取得很大的进步,能很快适应生产岗位,工作起来游刃有余呢?这完全得益于我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以及适应于培养方案的教学资源。

2应用型本科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从南山集团发展阶段看应用型本科人才需求。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人才培养工作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存在与社会需求脱节,与真实应用脱离,与实际要求脱轨,与企业脱钩等问题。以山东南山集团为例,新建的航空材料工业园、南山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南山氧化铝、南山铝型材、南山铝业、南山热电厂等,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紧跟国际发展的先进水平,包括德国西门子公司的控制技术、西马克的冷轧设备、ABB低压电气传动设备和技术、三菱的热轧设备等,需要更多的是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可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并用理论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培训需求的工作落后于时代,在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上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而是加深了矛盾出现。

第一,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相脱离。当地专业的本科大学生,无论是教学水平还是教学条件都不如重点院校,但在人才培养模式和类似的重要机构方面,是建立在学科专业结构上。按照专业的社会需求,这些设置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其职业工作要求,没有重点院校的扎实的理论知识,不具备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课程设置与真实应用脱离。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设置没有以真实应用为基础实现培养与需求的无缝对接,没有重视学生的应用能力,造成了理论课过多,实践课过少的现象。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仅把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作为实践环节,而这些实践环节往往没有和企业应用相结合,脱离了实际,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造成了学生实践能力差,无法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第三,实际的硬件与实际脱轨。地方高校简陋,设备陈旧,以及实验的一部分实验室无法执行,不能达到实验的预期效果。实验课依附理论课程,几个小时,大部分的实验是验证实验,实验设计的内容,很少或没有,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和运用能力,也不会考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内部地方高校是相对封闭自足的,所以没有行业和企业直接参与,没有与企业资源共享。

第四,教师和企业脱钩。专业教师必须经过培训,到企业生产车间,建立与企业非常密切的关系。但作为招生院校,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既没有接触外界的机会,也没有机会实践自己增加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储备的知识有时会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他们必须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的时间很少接触。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不强,不能给学生的实际应用提供正确的指导,这样就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五,当地的大学都是以教师的“学历”来评估教师,没有真正建立灵活的用人制度和“双师型”教师队伍。

3以企业对人才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

为了满足职业发展和岗位需求之间的社会需求,提升人才培养的方案,需要增加实用课程,增加教学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培训、实习机会等。以人才市场的需求为导向,根据就业岗位的实际需要确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本科教学以基础理论够用为度,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到企业进行调研,针对某个具体的岗位所设计的课程,结合本专业现有的课程完善培养方案,以及对院校毕业生在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跟踪。以南山航空材料园为例,薄板厂的电气运行岗位是我校本专业就业率较高的岗位,包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专业的学生,2014年实习毕业生近30人,由于培养方案制订合理,符合生产岗位专业技能的需要,对于新建的航材园来说,这些学生到岗位以后,经过安全教育,岗位生产工艺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培训,对于电气图纸掌握基本上是比较快的,而且对于采用先进控制技术的智能控制程序也能读懂,使学生在实习期间就能够在本岗位上是生产安全能够得到保证。

4建立双师队伍

第一,双师型教师知识渊博,尤其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所以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得到企业的认可和欢迎,而且很快就能掌握了岗位技能。开发双师型教师成长计划,每年专业课教师必须完成40小时的专业培训,专门业务培训的教师行使率达到100%。坚持“工学结合”,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专业生产服务一线的岗位培训。教师的专业实践基地要严格要求,建立每两年必须超过两个月的时间在实践基地或一线生产服务的做法。专业技能学校教师获得高级技能证书达到70%以上。而且,要在企业或科研院所聘请兼职教师。

第二,本科教学以基础理论够用为度,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确定核心专业课程和专业能力体系,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来说,包括电路、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工厂电气控制设备、可编程序控制器、电机及电力拖动等,这些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构成了本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体系。而电气CAD、Protel 99等課程构成了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等专业能力体系。

5增强生产实习教学环节

第一,根据企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整合实验内容,确定相应的实践技术系列,专业实践技术系列和模块实践技术系列,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比例。在实验教学的方式上,要注重因果式引导、成果型训练,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与钻研的好奇心,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与研究氛围的养成有积极作用。

第二,生产实践是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际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实践中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在生产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能力,有办法明确学习目标。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通过实践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扩大知识面,牢固树立社会意识。

第三,在毕业设计时,采用导师组制,对于年轻教师,利用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充分发挥每个导师的专业特长,由学生所在的生产岗位设计出适合本专业的题目,使学生在毕业实习的同时,作出紧密与生产实际相联系的毕业论文。

6开放式实验教学,双证书教育

课程设计必须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尤其是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设计过程中,力求通过职业鉴定,使更多的学生获得初级、中级和高级维修电工资格证书。大胆引入校内与校外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外培训和实践,与企业紧密衔接,制订出新的方案来实现专业能力的最大提升。

实践证明,我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是正确的,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而且有的毕业生成了企业的骨干,担任副总工程师、厂长、车间主任,保证了生产的安全,就业率在90%以上。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2]庄华洁,周金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13(6)

[作者简介]郭东旭(1963—),女,烟台南山学院,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猜你喜欢
电气
八方电气
人工智能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DCS在电气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关于建筑电气造价超预算的探讨
菲尼克斯电气控制系统Axiocontrol
施耐德电气 Foxboro Compact 200系列I/O
小议我国电气自动化的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