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日的”认知研究

2017-04-08 06:28
关键词:义项语义框架

尹 铂 淳

(湖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狗日的”认知研究

尹 铂 淳

(湖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狗日的”为一詈语,常见于日常汉语口语中。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狗日的”进行了形式、语义和语用的多维考察。其经由“狗入的”演变而成,进一步演变出“日了狗了”等,形式演变的方式为概念转喻、语言单位转喻和概念角色移位;“狗日的”可作主语、宾语和定语等;语义演变的方式为概念转喻和语言单位赋义;语用上具有表粗俗、气愤和抱怨等语用功能。

“狗日的”;句法功能;语义演变;语用功能

网络出版时间:2017-02-28 14:21

狗是人类接触最多的动物之一,“狗”及其相关表达在国家语委语料库出现的频次为1 541次,为所有动物词之最。值得注意的是,汉语中,附加于“狗”的情感色彩多为贬义,如“走狗”“狗腿子”和“狗日的”等。“狗日的”为一詈语,句法功能较丰富,除可作定语外,还可以作主语、宾语与同位语等。

张胜隆[1]、张谊生[2]和方舟[3]对动物詈语进行了相关研究,成果颇丰,但未对“狗日的”进行个案考察。该文拟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对“狗日的”进行研究。

一、“狗日的”的形式演变

“狗日的”的形式处在一个动态的历时的变化之中,详述于下。

(一)从“狗入的”到“狗日的”

源形式指语言单位在演变最初阶段的形式,该形式可为语篇、句子或短语等,如“不明觉厉”的源形式为“虽然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但觉得你很厉害”。在国家语委语料库搜索发现,“狗日的”的源形式可能为“狗入的”,后者于元朝便已出现,如:

例1.伍圣道这两个狗入的也作贱的我们够了!(《醒世姻缘》)

此处,“狗入的”指代低贱且令人厌恶的人。下文将论述“狗日的”形式演变的动因及方式。

1.动因

语言是基于使用的,使用过程中的诸多因素皆会对语言的产出造成影响。如果一段文字或言语中掺杂了过多的粗俗成分,这势必令人反感。“狗入的”在元朝时便附加了“粗俗”的色彩,而在国家语委语料库查询可知,古代汉语文献中并未提及“日”存在“性交”义,一般指太阳和时间。为摈弃“粗俗”这一色彩,故有可能用方言谐音的“日”代替“入”,这样较委婉。汉语网络语言中,也常用“牛逼”或“牛B”代极粗俗的“牛屄”。故可以认为,语言使用过程中对于“粗俗”色彩的摈弃是“狗入的”形式演变最为可能的动因之一。

2.方式

语言单位转喻是一种认知操作,基于邻近性(包括语言单位层面和语音层面等)原则,用语言单位的一部分来代其整体或用一个语言单位来代替另一语言单位,整个过程需要对语言单位所表征的概念进行充分考究。其可划分为缩略式语言单位转喻,如以“不明觉厉”代“虽然不明白,但却觉得很厉害”;另一方式为谐音替代式语言单位转喻,如以“杯具”代“悲剧”[4]。

从“狗入的”到“狗日的”,形式演变的方式为以与“入”谐音的“日”代替“入”,该方式为谐音替代式语言单位转喻。

(二)从“狗日的”到“日了狗了”,再到“日了萨摩耶了”和“日了动物园了”

当今,网民在表达自身的郁闷时常用“我真是日了狗了”,其为“狗日的”的演化产物。之后,相继产出“日了萨摩耶了”和“日了动物园了”。

1.动因

语言单位初始表征的概念提供了一个通往与该概念相关的百科知识网络的接入点,由此激活一个百科知识网络,该知识网络便是概念框架。基于前述可知,概念框架指关于某个概念的框架性的百科知识网络,且是一个有组织、有层级和有逻辑的概念系统。概念框架可划分为事物概念框架和事件概念框架,事物概念框架可进一步分为具体和抽象事物概念框架,事件概念框架可进一步分为行为、领有、存现和状态事件概念框架。

“狗日”所表征的行为概念框架中,施事为“狗”,行为为“性交”,受事为“某人”,而在“日了狗了”中,施事为“某人”,行为为“性交”,受事为“狗”。可见,“人”从受事变成了施事,故“日了狗了”出现的可能动因是网友酷爱标新立异以及现代人喜爱叛逆的心理。“日了狗了”固然新鲜,但网络语言每日都在不停地更新,为了不至于被淘汰,便需要进一步演变,由此便相继产出了更“精确”的“日了萨摩耶”和更“泛”的“日了动物园了”。可以认为,语言使用过程中对于个性的追求是“狗日的”形式演变的可能的动因之一。

2.方式

在概念层面将“狗”从“施事”转换为“受事”,在形式层面从“狗日的”到“日了狗了”,其演化方式为概念角色的移位。因“狗”位于基本范畴,“萨摩耶”位于下位范畴,而“狗”又隶属于“动物园”,故从“日了狗了”到“日了萨摩耶了”和“日了动物园了”,其方式为概念转喻,即以“萨摩耶”和“动物园”指代“狗”。和“狗日的”不同,“日了狗了”“日了萨摩耶”和“日了动物园了”的句法功能有所局限,多作表语,如:

例2.名字真是日了狗了,《幻日》明年登陆移动平台。(手游网 2015年08月27日)

“日了狗了”可用以表达“郁闷”和“气愤”,但语义明显不如“狗日的”丰富,语用功能多为“表抱怨”。

二、“狗日的”的句法功能

句法功能指语言单位在句中所承担的语法功能,如作主语、谓语和宾语等。“狗日的”的句法功能有以下几种。

1.作主语

例3.那狗日的把我打了五回,说一句话不中听,就打;走一步路不顺眼,又打!(摘自《高干大》)

2.作宾语

例4.有人说:“反正活不成了,干脆把八路请来打狗日的吧!”(摘自《碉堡线上》)

3.作定语

例5.“狗日的癞蛤蟆,翻天印打在老子头上来了!”(摘自《立体交叉战争》)

4.作状语中的一个成分

例6.除了那狗日的,旁人,谁能说出原因?(摘自《空谷兰》)

5.做同位语

例7.可他狗日的,领着三五家有钱人,硬要修离河远的外堤。(摘自《大地》)

“他狗日的”后接逗号,表征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概念结构,表明“狗日的”可用来补充说明“他”即“狗日的”。

例8.弄你狗日的。(长江网 2015年03月21日)

同理,此处,“狗日的”用以补充说明“你”,作“你”的同位语,因为“你”和“狗日的”具有等同效力的指代功能。

6.作独立语

独立语是句中相对独立的特殊成分,不同于主语、谓语和宾语等成分。根据独立语与句子的关系,可分为句子独立语和句子成分独立语,前者指可单独成句的独立语,后者指作为句中某一成分的独立语;句子成分独立语又可分为句前、句中和句末独立语。“狗日的”可作句子独立语和隶属于句子成分独立语的句前和句末独立语,但不能作句中独立语,如下所示:

例9.狗日的!(《大地》)

例10.他从来不骂粗话的,现在破例骂开了:“狗日的,让你们再拿中国的枪打中国人!”(《初试锋芒》)

例11.我告诉你,今黑儿你必须来跟我喝酒,酒还得你提,看我怎么灌醉你,狗日的!(《秦腔》)

“狗日的”不可作句中独立语,一般不说“这场电影真狗日的好看”,但可以说成“这场电影真他妈的好看”。

总之,“狗日的”作独立语时,语义基本丧失,仅用来表说话人的情绪和态度等。单独成句时,以句号或感叹号结尾;作为句中成分时,位于句首时以逗号衔接,位于句尾则以句号或感叹号衔接。

三、“狗日的”的语义演变

“狗日的”的语义演变较复杂,下文从动因和方式两个层面进行论述。

(一)动因

语言是基于使用的,使用过程中的诸多因素皆会对语言的产出造成影响。使用过程中,说话人如需增强语言的修辞性及展现说话人的个性,便可活用词语,如用原本施指某保健产品的专有名词“安利”去陈述一种“强势推销”行为,相较于“他给一位老人家强势推销一款产品”,“他给一位老人家安利一款产品”除了修辞性及形象感的增强外,语言的表达似乎也更经济了。同样,原本施指人的“狗日的”,为了追求修辞等效果,将其用作形容词,随即演变出属性义。因此,语言使用过程中对于修辞、个性及语用功能等的追求是其语义演变的可能的动因之一。

(二)方式

“狗日的”的语义演变方式为概念转喻。概念转喻是一种认知操作[5]143,其运行机制为利用某事物概念框架/事件概念框架中熟知的或易感知的元素来指代该事物概念框架/事件概念框架或其它元素,亦或是用某事物概念框架/事件概念框架来代隶属于该概念框架的元素,两者间具有邻近性或相关性[6]10。概念框架中存在诸多元素,在具体语境中只凸显其中的一部分,凸显的方式可以是基于相似性的隐喻,也可以是基于邻近性的转喻,如“我看了几本莎士比亚”,因为“莎士比亚的著作”与“莎士比亚”具有所属和领主的关系,故在具体事物概念框架“莎士比亚的著作”中存在诸多元素,“莎士比亚”便是其中之一,依靠框架凸显“莎士比亚”,隐略其它,凸显方式为用“莎士比亚”代“莎士比亚的著作”(框架内的一个元素代整个框架),即概念转喻。

“狗入”的字面义为“狗入”,即表征了行为事件概念框架“狗入”,位于逻辑结构的第一层级存在施事“狗”,行为“性交”,受事“某人”,逻辑结构的第二层级存在对行为的评价“低贱且令人厌恶”、行为的方向“入”等元素,依靠框架,凸显施事“狗”和行为的方向“入”,隐略其它,凸显的方式为以位于逻辑结构第一层级的施事“狗”和位于逻辑结构第二层级的行为的方向“入”代替位于逻辑结构第二层级的行为评价“低贱且令人厌恶”,此为概念转喻,随即“狗入”建构出语义“低贱且令人厌恶”,接着,“狗入的”建构出字面义“低贱且令人厌恶的”;又因在事物概念框架“低贱且令人厌恶的人”中,存在属性元素“低贱且令人厌恶的”等,依靠框架,凸显属性元素“低贱且令人厌恶的”,隐略其它,凸显的方式为以属性元素“低贱且令人厌恶的”代整个框架,此为概念转喻。最终,“狗入的”由字面义演化至义项1“低贱且令人厌恶的人”,如例1。

因“日”和“入”谐音,故“狗日的”和“狗入的”产生了基于语音的联系;又因前者被赋予了“粗俗”色彩,故需使用在当时还较“纯洁”的“狗日的”代“狗入的”,这种手段叫谐音替代式语言单位转喻,随即使“狗入的”的义项1进入“狗日的”,最终成为了“狗日的”的义项,这种机制被称之为语言单位赋义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语言单位赋义机制

在说话人心智中的事物概念框架“日本人”中,存在诸如“侵略中国的人”“残害我同胞的人”和“低贱且令人厌恶的人”等元素(这些元素存在于说话人的心智中,具有个性,不具普遍性),依靠框架,凸显“低贱且令人厌恶的人”,隐略其它,凸显方式为用“低贱且令人厌恶的人”代“日本人”,即概念转喻,随即“狗日的”生成义项2“日本人”,如:

例12.你们没来以前,狗日的非叫我们搬家,要把咱们这个村子给烧光,常言说:穷家难舍,故土难离呀!(《红军强渡大渡河》)

在领有事件概念框架“低贱且令人厌恶的人具有属性‘低贱且令人厌恶’”中,领主为“低贱且令人厌恶的人”,所属为“低贱且令人厌恶”,两者在概念层面相关。此外,在抽象事物概念框架“低贱且令人厌恶”中存在诸多元素,“低贱且令人厌恶的人”隶属其中,依靠框架,凸显“低贱且令人厌恶的人”,隐略其它,凸显方式为用“低贱且令人厌恶的人”代“低贱且令人厌恶”,该方式为概念转喻,如此“狗日的”生成义项3“低贱且令人厌恶”,如例13:

例13.让狗日的白匪知道,我也会杀人的!。(《梅岭星火》)

生成义项3后,其语义进一步虚化,仅用于实现一定的语用功能,如例14:

例14.康顺风看着他出去了,狠狠地说:“狗日的!看谁能熬过谁!”(《吕梁英雄传》)

综上所述,“狗日的”的语义演变过程为:由“狗入的”的字面义到义项1“低贱且令人厌恶的人”;接着,“狗入的”将义项1赋予“狗日的”;义项1在“狗日的”语义范畴中继续演变至义项2“日本人”;义项1再演变到义项3“低贱且令人厌恶”;最终,语义几乎完全丧失,此时,仅用于实现一定的语用功能,下文将详述它的语用功能。

四、“狗日的”的语用功能

基于语境对语料进行分析,发现“狗日的”的语用功能有以下几种:

1.表粗俗

毋庸置疑,“狗日的”最常见的语用功能之一便是表粗俗,如:

例15.前两天我跟高拴儿说了两句话,叫那狗日的知道了,今天早上又要打我,我实在气不过,跟那狗日的对打了一阵,叫那短命鬼把我的腰给打坏了。(《高干大》)

2.表气愤

例16.康朗映从地上趴起来,恶骂了一声,又重新扭紧马缰,踏着马蹬,几乎把马头扭成了个直角,重重地骑上了马,伸手擦了擦鼻子上的几粒汗珠,急急地策马驰向广场,远远地看见连长陈胜才一面系着皮带,一面匆匆挎上手枪,连声吼叫着:“他娘的,这简直无法无天了,我得亲自揍他狗日的!”(《寨上烽烟》)

3.表抱怨

例17.狗日的火车票(深圳晚报 2013年1月29日)

上为一则新闻标题,内容在抱怨一票难求。

4.表说话人与听者亲密度高

因仅关系较亲密的朋友间才会使用粗俗的言语,故为了表示双方的亲密度高,朋友间的言语常添以“狗日的”,如“狗日的,最近干嘛去了,电话也不接”。

5.展现说话人个性

如上文“狗日的,最近干嘛去了,电话也不接”这句话,本可不用添加“狗日的”,但说话人为了展现出自己的直率爽朗等,便添加了“狗日的”。

该文对“狗日的”的形式演变、句法功能、语义演变和语用功能进行了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个案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基于对“狗日的”的考察,可对“日了狗了”“日了萨摩耶了”和“日了动物园了”进行预测:形式上,基于类推,它们还会进一步演变为其他相关形式;句法功能上,它们可能将会在句中承担更多的语法角色,不再仅限于表语;语义上,它们的语义范畴将进一步扩充,如可施指具体事物等;随着被使用频次的增多,语用功能也会更丰富。

[1] 张胜隆.汉英(美)詈语对比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7.

[2] 张谊生.试论骂詈语的词汇化、标记化与构式化——兼论演化中的骂詈语在当代汉语中的表达功用[J].当代修辞学,2010,(4):1-13.

[3] 方舟.汉语动物类詈骂词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3.

[4] 尹铂淳.汉语词意义建构模式及意义演变机制的认知研究——以“红”、“白”等词为例[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16-21.

[5] Ungerer F,Schmid H 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6] George L,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

(责任编辑 白 晨)

A Cognitive Study onGouride

YIN Bo-chun

(Foreign Studies Colleg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China)

Gourideis an abusive expression frequently used in spoken Chinese.The paper studies this expres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ts form,its semantic extension and its pragmatic function.The original form isgourude,and laterrilegoule.Its form develops by three means,namely conceptual metonymy,linguistic unit metonymy,and conceptual role shift.It is normally used as subject,object and attribute.The semantic extension is expressed in conceptual metonymy and linguistic unit connotation.The pragmatic function the expression performs is to mean vulgarity,anger and complaints.

gouride;syntactic function;semantic extension;pragmatic function

2016-06-21

湖南省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专项课题(XYJ2015GB13)

尹铂淳(1989-),男,湖南邵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

H 034

A

2095-462X(2017)01-0046-004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70228.1421.022.html

猜你喜欢
义项语义框架
框架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语言与语义
“社会”一词的语义流动与新陈代谢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基于Hadoop的DDoS检测框架
Enhanced Prec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