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国学文化渗透到小学音乐教学之中

2017-04-10 15:25马晓荣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30期
关键词:相辅相成传承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学成为了我国在国际社会交往中的软实力和巧实力,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传播国学的重点人群。音乐与国学之间有许多相契合的地方,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国学的传承可以帮助双方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关键词:国学文化;音乐内容;相辅相成;传承发展

G623.71

一、国学与音乐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学成为了我国在国际社会交往中的软实力和巧实力,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传播国学的重点人群。音乐与国学之间有许多相契合的地方,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國学的传承可以帮助双方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音乐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这应该是国学与音乐最早的融合,我们往往只重视到《诗经》的文字内容,却很少考虑到诗经其实就是最早的国学音乐,其后的宋词,元曲等等都是音乐继承与发展国学的典型之作。到如今的《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等都是有国学意味的音乐继承,甚至流行歌曲中也出现了国学发展的中国风音乐。如《青花瓷》、《东风破》等都将古诗词美轮美奂到了极致。现如今大量优秀的合唱作品也融入了国学内容,如《关雎》、《桃夭》《芣苢》等诗经作品都经过改良,以声部的变化、和声的魅力再现了古诗词的无限魅力,扩大了民众热爱国学的范围,推动了国学的传承。

应当说,中国文学史中的半壁江山存在于中国音乐史中。”由这一方面可见,中国的国学和传统文化与音乐的发展联系紧密,音乐中继承与发展国学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音乐与国学发展的自身要求。

二、音乐中国学的继承和发展

(一)内容上的继承和发展。

中华民族圣贤教育的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 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影响深远.在我的音乐课堂上,我一直坚持让让低年纪段的学生将背诵《弟子规》作为课前准备,因为低段的学生自制力较差,很多习惯有待养成,往往上课铃响后还不能马上安静下来,齐读《弟子规》就能使学生在朗朗的背诵声中平和下来,沉浸在国学的氛围中,为接下来的音乐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我还要求学生一定要用轻柔优美的声音背诵,这样不仅加强了背诵的美感也为之后的发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不仅将国学用于学生的养成教育及课前先导,在音乐教学中我也乐此不疲。例如我在教授《游子吟》、《春晓》、《咏鹅》等经过古诗词改编的歌曲时,首先以诗词的内容导入情境,再以演唱的形式再现古诗词,学生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特别是《咏鹅》的教学我首先以猜谜的形式导入,而后加入动作范唱表演,童趣的诗词及其活泼的演绎使学生很快就喜欢上了这首歌,也对作者骆宾王及其作品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比读诗和唱诗的不同,学生更迷恋于唱诗的形式,流动的旋律再现了经典文学,亦适应了学生的年龄需求,并通过念白、齐唱、领唱、表演唱等丰富的演唱形式使学生学之所趣,唱之盎然。较之以前更深的体会了古诗词的意境与美妙。还有一些教材如:《保护小羊》、《小宝宝睡了》,《小乌鸦爱妈妈》等歌曲,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国学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保护小羊》是教育学生爱护动物、爱护大自然。在学唱的时候,除了告诉学生上述道理的同时,可以延伸到《小羊跪哺》,让学生体会小羊闭目吮母液,感念母恩,受乳恭身体,膝落地,姿态如敬礼的天性,懂得父母恩德重如山,知恩报恩不忘本 ,做人饮水要思源,才不愧对父母恩的道理。引导学生理解《弟子规》“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的含义。国学经典走进音乐课堂并与音乐教育完美结合,让孩子在音乐中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在学习和一点一滴的实践中解行相应,在以爱为源头的教育教学中,师生能够身心受益,共同成长!

(二)形式上的继承和发展。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不同的音乐形式和音乐表达方式,为体现音乐与国学的相辅相成,在音乐教学中首先我要加强理论研究。中国古诗词教学应在系统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历代音乐家都曾对民族声乐艺术作过理论总结,如唐代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论》、明代魏良辅的《曲律》、清代徐大椿的《乐府传声》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音乐论著,不仅精辟地论述了歌唱中的咬字、呼吸、发声、润腔等技巧,而且详细地规范了民族声乐的审美标准。将这些典籍中有关声乐艺术的理论进行精选,并从现代声乐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加以系统整理,从而为古诗词教学夯实丰厚的理论基础。其次,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声乐专业的教学实践,探索、创新一种“以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吟诵、咏唱为原点,并吸纳民歌、戏曲演唱技巧”的教学方法,在演唱中要求学生做到以情带声,以气出声,气息流畅,字清腔纯,尤其是注重无声状态下的气息连贯,培养学生在演唱中逐步进入和谐的情趣意境、淡定沉稳的气韵神态。

(三)思想上的继承和发展。

国学内容的精髓在于其思想内容上的魅力,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数千人击缶而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些有价值的国学思想,通过现代音乐的演绎,既继承了原有思想所要表达出的内涵,又赋予了时代气息。当我校在“六一”儿童节的汇演中,全体学生在悠悠的古乐声中齐读“大学”的一幕至今历历在目,台上领读的几位学生一袭淡蓝色古衣情绪盎然的背诵,气势斐然,千人一语的场面将国学淋漓尽致的发挥到了极致,现场无一不动容,无一不震撼!,国学中对于音乐赋予了更深刻的含义,提升到修身养性,提高自身境界,抒发自身情感,净化心灵的高度。音乐与国学的相融,使得两者都得以最大限度的体现。

三、总结

国学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结晶,音乐是国学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音乐课堂上将音乐与国学相结合,使学生们从优美的音乐中也能轻松的学到中国传统文化,显然这是一项无可推卸的文化担当。尤其是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们,可以说,是陶冶情操的良方。在当今中小学,音乐课的重要性逐步提升,而“国学热”的再一次兴起,也引起了中小学教育的广泛关注,所以通过多样的渠道将国学内容和思想融入到音乐当中,通过音乐普及国学,也通过国学带动音乐的发展,使两者相辅相成,需要每一个音乐教学工作者任重而道远的探索并且实践下去。

作者简介:马晓荣(1976.4)女,汉族,甘肃兰州市安宁区,十里店第二小学,一级教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相辅相成传承发展
浅谈家庭教育与学习教育的关系
浅谈平面设计与印刷工艺的结合
例谈散文中的借景抒情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实践述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的探讨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实体法与程序法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