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2017-04-11 01:31赵洁玮周希正
社会科学动态 2017年9期
关键词:楚剧声腔剧种

赵 静 赵洁玮 周希正

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赵 静 赵洁玮 周希正

楚剧是湖北省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在从农村到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它平民化、通俗化、地方化、生活化的剧种特色。由于它贴近生活,多讲述的是平民世俗、家长里短的故事,长期以来被世人认为是 “俗”的艺术。但是,2016年12月29日,武汉楚剧院的楚乐剧院迎来了一次楚剧发展史上“雅”的演出活动——湖北高校楚剧声腔迎新演唱会。高校的教授们和楚剧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在舞台上以有别于楚剧演员的方式表演了 “学院派”楚剧,展现文化楚剧的另一种独特的风采,接受了一次传统文化的洗礼,它是楚剧发展史上第一次文化的交融、艺术的交流。

楚剧;文化交融;艺术交流

一、楚剧融于高校的前情

楚剧的发展历史不长,近百年来它从草根的“哦呵腔”发展到楚剧现代形态,完成了由三小戏过渡到有完整的戏曲表演语言、独特的剧种文化、有固定受众群体的阶段。楚剧的表演语言融合了楚地众多的本土艺术基因,最典型的是楚剧的声腔将湖北地方方言音韵作为旋律的骨干,把劳动人民在生活中的悲歌、呼泣的音调作为最有特色的悲迓腔。湖北人一听到楚剧声腔,一种亲切感就会油然而生。因此说楚剧是湖北人的音乐方言、湖北人的歌剧,根据就在此。然而,丰富而有特色的楚剧声腔长期以来主要面对广大农村和城市市民阶层,其演唱形式和受众面的局限造成了其声腔虽然优美、歌唱性强,但疏于创新的程式化演唱的痼疾;观众的审美情趣单一化,阻碍了楚剧声腔向更广泛的空间发展和传播。面对这种情况,楚剧的当家人宋涛、王文华没有停止过思考与探索。他们希望以楚剧声腔的创新为基点,带动楚剧剧种的发展和传播,借鉴高校师生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文化底蕴向世人展示楚剧声腔的全新美学特征。楚剧人追求的开放、创新、融合的剧种文化和湖北高校传承地域文化,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的宗旨不谋而合。因此,湖北高校楚剧剧社应运而生,剧社的成立寄希望在地域文化的传承、地方戏曲的研究、楚剧的活态展示及从楚剧的外延到内涵进行历史、文化、艺术、美学等方面进行研究,以夯实湖北高校传统文化的基石、挖掘楚剧的现代价值。

高校楚剧剧社如同一颗文化的种子,伴随戏曲进校园的春雨播撒在湖北高校文化土壤中,并迅速生根发芽。湖北高校楚剧声腔迎新演唱会就是以活态的形式用多种审美视觉呈现楚剧传统的声腔艺术,演出阵容大,涵盖了湖北多所重点院校的教授、副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涉及艺术传播、音乐学、美学、民族音乐学和社会学系等多个专业。演员的高学位与多种交叉学科的文化背景,使这次演唱会从筹备开始就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资深戏迷期待楚剧在这次演唱会中碰撞出新的火花,用他们的话讲,就是希望听到“文化楚剧”“高品位楚剧”“美的迓腔和悲迓腔”,他们希望看到用阳春白雪的方式演绎下里巴人的艺术,更希望看到楚剧声腔和美声、民族唱法的融合。高校师生们对这样一次和传统文化的对话同样也充满了期待,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家一致认为参加演唱楚剧声腔是夯实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一次传统文化的回归,更是民族文化的自觉。

二、地域文化的寻根之旅

如期进行的声腔演唱会为大家进行了一场歌唱方式多元的展示,师生们以各自的演唱方法对楚剧声腔的演绎,既是歌又是戏,既是唱又是说,既是学又是研究,在传统的审美、受众的欣赏习惯,楚剧声腔的内涵与外延,及国际视野下的民族音乐的价值和民族自信等方面,让观众受到深度的洗礼和震撼。走进音乐会的台前幕后,这次高校师生“接地气”的艺术与文化的交流碰撞,留给我们深深的思索和更多的期望。

第一,艺术的源泉在哪里?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是艺术教育者和艺术工作者进行艺术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的艺术反映生活了吗?一场演唱会花费近百万元,并标榜慈善的名义,却没有太多人喝彩。为什么?楚剧声腔演唱会给了我们答案。刘丹莉、吴姿霖是被观众鼓掌不让下台的两位教授,戏迷观众激动地喊道,“刘丹莉唱的楚剧的绝唱《李双双》今又重现,她把楚剧声腔唱到我们心里了,是我们骨子里想要的声音……吴姿霖的《看长江》是我们近年听到的最美的楚剧声腔,这样的江姐我们爱,她唱的烈士真实可信……”她们如此的受欢迎显现出楚剧艺术深厚的群众基础,楚剧声腔广博的地域人脉。刘丹莉总忘不了楚剧艺术对她的滋养,吴姿霖受热爱楚剧的妈妈的影响,经常按妈妈的喜好方式唱楚剧。楚剧是广大劳动人民喜欢的声音,是湖北人联系亲情、延续血脉的纽带,来源于人们的生活,是我们艺术创作的源泉。

第二,什么是老百姓认可的艺术?我们曾经在讲台上给学生讲《艺术概论》。什么是艺术语言、艺术直觉?楚剧声腔直接回答了我们,和乡音结合完美的旋律,唱的像不像李雅樵?这就是艺术语言、艺术直觉。当楚剧的悲迓腔如歌如泣传来,剧场总会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就是楚剧声腔的魅力。在这种长歌当哭的氛围中,楚剧以悲剧的形式完成了它高台教化的社会功能。楚剧声腔根植于民众,能够在情感上,在审美习俗上引起老百姓的共鸣,这就是老百姓认可的艺术。参加演唱的袁渊博士说,读博士期间研究演唱,但多年和家里长辈在艺术上很少交流,这次唱楚剧竟然成了与家人交流最多的话题。赵静老师说,妈妈非常喜爱楚剧,这次为了学习“赶会”还经常教她,楚剧的黄孝韵味是书本上学不到的。袁玥说,在家练习《双玉婵》时没有多少文化的奶奶也能够说出“子丑寅卯”。确实,我们平时追求更具深度和广度的知识,却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本土艺术忽略太久。艺术不是高深莫测的东西,它是我们祖先对生活的感悟,就如我们的悲迓腔可以媲美希腊的悲剧,它是真正的艺术,是以最通俗的形式、最自然的表演流露最真切的情感,是老百姓心目中的艺术。

第三,追寻楚剧声腔非主流艺术的价值。高校作为人类文明传承的重镇,它传播的知识一直是艺术传播的主流导向,特别是艺术传播内容追求西方评判体系下的“高大上”。所谓的高雅艺术,典型的案例是高校的声乐教学主要内容,以欧洲歌剧的演唱方法和演唱片断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这种脱离本民族基础的培养模式使我国音乐人才没有民族文化根基的支撑,艺术之路越来越窄。为了寻找“接地气”的艺术实践活动,引源头活水进象牙塔,地域方言与地域文化结合的楚剧声腔成为我们的首选。高校楚剧声腔演唱会是希望在声乐演唱与人才培养领域有所突破的同仁们一次真正的田野采风之旅。当楚剧特有的十枝梅、应山调、迓腔等由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唱出时,剧场爆发的热烈掌声比我们唱西洋咏叹调、矫情的口水歌来得真实,真诚,这种和观众心很近的感觉才真正地做到了艺术为广大人民服务。其实,我们演唱楚剧声腔还做得不是很到位,甚至有个别的地方唱出声腔以外的声音,但是观众还是毫不吝啬地给予好评。他们说,“我们不懂你们的咏叹调,但是今天我们喜欢你们的演唱,你们唱的是我们熟悉的声腔,而且把我们的声腔唱得好听、好美”。甚至称我们几个唱美声的教授创造出美声楚剧学院派。华中科技大学的段传娅教授感慨地说:“楚剧声腔让我的美声演唱有了新的活力,马上到巴西演唱我一定唱楚调咏梅。”中南民族大学的杨国亮、赵洁玮教授认为,楚剧声腔能够让我们唱中国歌曲更有民族的韵味。民族声乐专业的吴莉、余敏老师说,楚剧声腔让她们找到了为人民歌唱的朴实风格。的确,楚剧声腔带给我们的是一次传统文化的洗礼,零距离地拥抱它,它会带给我们更多新的价值和体验。

三、楚剧文化空间的重构

楚剧声腔以其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荆楚文化底蕴让高校教授们认知了它的价值,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参与将给楚剧这样一个草根性的剧种带来全新的文化上的审视。湖北高校楚剧声腔迎新演唱会的现实意义与社会影响将成为楚剧发展与传播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第一,剧种的文化品位。源于湖北农村的楚剧比起汉剧、京剧来说,历史虽然短,但是楚剧凭着极强的融合性和兼容性迅速地成长为湖北的主要剧种,无论是剧种规模,还是剧种表演程式,都形成了楚剧特有的剧种特色,它用艺术的形式完整地保留着荆楚之地的民俗,在戏曲程式中再现地域的世俗风情情态。尤其是楚剧《葛麻》戏曲电影的拍摄,将楚剧擅长表现底层小人物的生活化表演,通俗易懂的戏文以及来自民间声腔的特点定格在这样的属性上,为楚剧在湖北广大的农村、城市市民阶层中吸引到众多戏迷。楚剧标上“俗”的文化特色就是这个原因。然而,楚剧艺术大师沈云陔先生认为,楚剧的发展不能将剧种的文化品位定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希望采用文化阶层的视觉对楚剧进行关注。在《楚剧大师沈云陔》一书中有许多文化人与沈先生交往的轶事,沈先生为楚剧设计的进入高校、让校园文化影响楚剧的愿望在这一代楚剧人身上得以实现。湖北高校楚剧声腔迎新演唱会是楚剧由文化人以不同于专业楚剧演员的演唱方式来诠释楚剧,从这次活动开始,我们的楚剧将在其剧种文化上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

第二,受众文化层次的变化。中国戏曲的生态群体中,戏迷是戏曲发展中与之息息相关的特殊现象。戏迷懂戏,也爱对戏曲演员的表演、戏曲的演出效果及发展方向等发表看法,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是戏曲发展和戏曲表演风格形成的推手,他们的文化层次甚至对剧种的文化起着一定的决定作用。楚剧的发展同样需要有文化层次较高的戏迷群体参与其中。湖北高校楚剧声腔迎新演唱会的举办,是楚剧院在为培养多元的受众群体,为楚剧观众的年轻化、高学历化,布下的重要一招棋。本次湖北省十几所高校的师生参加演唱会,是楚剧院在各高校洒下的楚剧文化种子,种在湖北高校文化的土壤中,并将会很快发芽。华师的大学生演唱楚剧,将楚剧唱到美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高校戏迷的文化特质成为楚剧受众群体中一股有传播能量的生力军,将楚剧传播的领域提高到另外一个境界。他们熟悉现代传播媒介,也能运用现代技术。微电影《楚剧班》的拍摄完成并获奖就是楚剧文化受众群体的优势体现,我们甚至可以预言,在这些文化戏迷中一定会出现楚剧的“齐如山”。

第三,声腔特色与创新。在世界三大戏剧中,中国戏曲是唯一还活态留在舞台上的艺术形式,在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中,中国戏曲呈现出写意、虚拟、程式的共性。同时,各个不同剧种又有各自的个性特征,如文本的昆曲、流派的京剧、行当的汉剧等等。而地方性较强的楚剧深知个性是剧种发展的方向,和成熟的大戏比较起来,楚剧是由民间的小戏发展起来的,它的剧种底蕴较薄,发展时间不长,但作为年轻的剧种融合性极强。楚剧大师沈云陔先生曾说:“张开两手,立足本土。你的是我的,我的你拿不走”,很形象地概括了楚剧发展的精髓,并体现在楚剧声腔的形成和创新上,楚剧声腔来源于湖北地域的民歌、小调和其它有地域文化血缘的戏曲音乐元素,歌唱性较强,甚至它的有些曲牌就是地方民歌的原型,即使是外来血统的高腔,也融于楚剧,在楚剧声腔中焕发新的魅力。为了让楚剧声腔更具时代感并跟上现代审美情趣,楚剧院邀请湖北高校师生演唱楚剧声腔,希望听到用不同的歌唱手段来诠释楚剧声腔的美,希望借此活动让声腔艺术成为楚剧的剧种特色。

高校师生与楚剧的碰撞,必将为楚剧在新时代的发展留下火种!“关注历史的延续性和未来的能力”是每个湖北人的责任!很庆幸在湖北有坚守本土艺术的楚剧人,更有一批爱它的高校师生。是他们共同培植楚剧文化的土壤,才使楚剧之树根深叶茂。

(责任编辑 刘保昌)

湖北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指导性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楚剧的迓腔润腔演唱艺术探究”(项目编号:17G043)

G20

A

(2017)09-0093-03

赵静,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湖北武汉,430074;赵洁玮,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湖北武汉,430074;周希正,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湖北武汉,430079。

猜你喜欢
楚剧声腔剧种
浅谈楚剧历史及发展
——以武汉和孝感为例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楚剧”的传承发展研究
《黄梅戏声腔研究》出版发行
湖北楚剧在高等院校的传承
戏曲声腔研究70年回顾与反思
豫剧俚谚中的声腔表演艺术初探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
乱谭小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