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影像化表达

2017-04-13 07:20刘新业
关键词:美学符号传统

刘新业,孙 辉

(1.沈阳大学 音乐与传媒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4;2.辽宁广播电视台 经济广播,辽宁 沈阳 110016)



电影艺术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影像化表达

刘新业1,孙 辉2

(1.沈阳大学 音乐与传媒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4;2.辽宁广播电视台 经济广播,辽宁 沈阳 110016)

电影作为典型的文化产品,不仅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以其生动形象的影像表达和传播内容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民族特征进行研究,不仅阐释了电影艺术中传统文化元素的美学符号表现,而且从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的角度,解读通过电影的具象化诠释传统文化元素的符号表达,从而总结出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国电影也能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为观众呈现出绚丽多彩的视觉盛宴。

传统文化;电影;影像化;美学符号

电影艺术自诞生起,就以其独特的视听觉效果,成为人们重要的文化消费,也逐渐成为影响人们思想意识、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文化载体。自1905年我国第一部戏剧纪录电影《定军山》开始,电影艺术就成为传统文化元素再现和重构的最好载体,同时借助画面形象、声音效果、语言艺术等镜像化表达,成为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的综合体。因此,电影艺术形式的镜像化属性就决定其与传统文化元素之间的实质性必然关联,而对电影艺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理论性研究,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一、电影艺术中传统文化元素的美学符号表现

德国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语言与神话》一书中指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切艺术都是语言,但它们又只是特定意义上的语言。它们不是文字符号的语言,而是直觉符号的语言[1]167。电影艺术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借助其高科技的力量,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中的不同美学符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性。作为一种艺术形态,电影不仅具有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也具有视觉的逼真性和内容的假定性,更是形象造型性和运动节奏性的综合。而通过这些电影的美学特性,镜像化地表现传统文化元素符号,不仅只是通过高科技的手段以二维或者三维的光影形式转变为可以近距离观看的“实体”,更重要的是通过电影的传播,提升人们对电影艺术的审美感悟能力。

1.时代元素的美学符号表现

优秀的电影作品都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迹,遵循着电影美学的创作原则,将矛盾冲突、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动作语言等围绕时代主题的电影符号元素发挥到极致,反映了国家利益、民族命运和时代变革的叙事主题。因此,时代元素在电影艺术中的符号表现,可以以小见大地观察时代风云的变幻,建立起电影艺术独有的视听觉审美感受模式。比如影片《钢的琴》中,导演在鞍山市铁西区遗留的老工厂取景,影片中萧条的工人村背景、空旷的车间、废弃的烟囱、密集的钢管、厂区内的火车轨道、外墙上的楼梯,逼真地记录了东北老工厂昔日辉煌的状态,这种老照片式的表现形式不仅重现了工人失业后的现实生活,而且赋予老东北工业区一种苍凉的美感,同时也带给观众一种岁月流失的时代感觉,这种以“再现性空间”的美学表现形式使影片的视觉效果更臻完美。

2.有形文化元素的美学符号表现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底蕴,建筑园林、中医中药、衣冠服饰、美食名饮、古玩器皿、民俗典故、武术气功、琴棋书画等这些有形文化为电影艺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因此,通过电影美学对这些本民族有形文化符号的具象化镜像,不仅能够立足传统、传承主流,而且能够在电影艺术中展示独特的民族特色和符号,吸引世界各地观众的眼球,实现我们传统文化的回归,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比如长春电影制片厂创作的电影《五朵金花》,不仅展现了云南大理的苍山、洱海、蝴蝶泉、山茶花这些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奇山丽水的自然美,更有白族服饰风情习俗的画面呈现和描绘,富有浓烈的抒情色彩和时代气息。而影片中的电影插曲《蝴蝶泉边》则以其浓郁的民歌韵味、欢快的曲风、悠远的曲调,一直传唱至今,成为我国民歌中的代表性歌曲。因此,这些传统有形文化符号元素通过电影美学的逼真性表现形式,形成电影独有的空间感和视效感,带给观众视觉上的审美体验。

3.文化象征元素的美学符号表现

传统文化元素除了有形文化符号的表象外,更重要的是体现民族底蕴、氛围和内涵的文化象征元素。如自然界的松竹梅兰,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人们的品格和品德,是华夏民族典型的文化象征,而这种特有的文化象征是中国独特的、个性化的审美观表现,这种托物言志的方式是国外文化所没有的,是能够深深烙上中国印的文化特色。

比如竹子虽为植物,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却象征着人们的品格和品德,竹子的轻盈、锐利、韧性,使得自古至今的文人墨客对其赋予了很多的象征意义。而电影艺术对竹子的呈现与设计也情有独钟,从麦当杰执导的电影《新流星蝴蝶剑》中快活林中经典的竹林打斗,凌厉凶险而又不失唯美的武打风格,让观众赞叹不已。张艺谋的电影《十面埋伏》中竹林武打场面的设计,竹子由内而外呈现出绵绵不息的柔韧使得武打场面富有诗意和美感的张力,画面的构图、色彩、造型以及剪辑的节奏,给观众传达出一种极富美感的传统意境之美。而李安的电影《卧虎藏龙》更是将翠竹山水所蕴含的传统美学意境传递到世界各地,竹林中的武打设计为观众制造了一场具有浓郁“中国风”的传统武侠视觉盛宴。因此,电影艺术中形象的造型性与运动的节奏性,一方面将写实美学与写意美学融为一体,将中国传统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通过电影艺术的独特表现形式,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2]8。

4.文化理念元素的美学符号表现

优秀的电影艺术作品不仅能够使人们感受到艺术的视听觉魅力,更能够引起人们思想、感情、理想发生深刻的变化,有助于人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尤其是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影视艺术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其渗透力、包容性和覆盖面是其他教育或娱乐形式所无可比拟的,已经成为传播价值观念及文化理念的重要工具。比如电影艺术可以通过塑造观众认可的英雄或偶像形象,通过剧中人物传递正确的主流文化,在不知不觉中使观众受到感染,心灵得到净化,从而达到提升审美素养的功能。

无论是电影《红色娘子军》中有着执着共产主义信念的洪常青,还是《喜剧之王》中醉心戏剧想成为演员的小人物尹天仇,这些假定的典型人物形象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借助电影美学中内容的逼真性与形象的假定性,通过电影影像化呈现本民族传统文化理念的美学符号,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吸引、感召和同化不同的观众,达到传递本民族文化理念和价值观的最终目的。

二、电影艺术的镜像再现和重构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写实表达

电影以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作为艺术形式呈现,很容易被观众接受,可以超越国家、民族,甚至超越不同文化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是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传承的,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符号和特征,包括书画、戏曲、文学、建筑、饮食等有形文化。电影中的写实表达是一种特定的审美风格,力求真实客观地再现现实世界,而传统文化中的有形元素通过电影,以直观形象的符号镜像方式进行再现和重构,给观众带来感官的美学刺激。

1.融入时代元素的叙事结构

电影对传统文化元素符号的艺术呈现,并不能完全脱离叙事而独立存在,基本都融合到人物与故事的叙述中,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电影光影幻化的视觉符号感受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喜怒哀乐,另一方面通过屏幕上传统文化元素的电影美学符号呈现,感知时代、地域的生活印迹,让观众真正理解时代观念的更迭、民族文化心理的嬗变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如以中国传统京剧艺术为创作元素的《霸王别姬》,通过传统的京剧艺术在时代变迁中的起起落落,展现电影所传达的时代背景和深刻思想内涵。在叙事结构上,影片中京剧《霸王别姬》表演的不同唱段与段小楼及程蝶衣的现实生活相重叠对照,巧妙地以套层结构将作为“外戏”的电影与作为“内戏”的京剧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戏中戏”的互动,将几个主人公的命运与传统京剧艺术的命运关联起来,阐释戏与人生的深刻主题。除了以传统的京剧艺术作为故事叙事的主要元素外,北京胡同里的鸽哨声,糖葫芦的叫卖声,这些极具北方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穿插其中,广播、歌曲、样板戏、标语等典型时代元素影片也让影片成为一部中国现当代史的再现和重构[3]10。影片通过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具象化表达,彰显了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看似讲述的是故事,其实传递的是情感,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的时代变迁。

2.屏幕具象化的民族文化符号

电影借助大量的电影美学艺术手法,通过传统文化元素的银幕具象化,不仅为观众营造出中国特有的文化意境,而且通过影像的传递可以极大地影响电影的思想性和文化性,赋予电影作品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因此,电影艺术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符号镜像,不仅能够展示独特的民族文化符号,更是通过强烈的电影视觉和美学冲击,吸引世界各地观众的眼球,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比如《白鹿原》中反复出现的秦腔就是一种地域文化符号,《百鸟朝凤》中的唢呐也成为影片的叙事线索,《红高粱》中的陕北民歌印着陕北文化的痕迹,《刘三姐》的山歌对唱、对歌等表现形式,诠释了少数民族文化中的音乐元素,这些具有典型民族风格的戏曲音乐展现了传统文化元素的独特魅力,无论是参与叙事还是渲染气氛,都具有丰富的审美特征,增加了电影的艺术感染力。

电影《少林寺》是一部在武打电影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片中一招一式朴素真实的功夫展现,精彩绝伦的武术对打,让观众第一次真正欣赏到了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影片也由此成为武打片中的经典之作。而电影《黄土地》中那场动感十足的陕北腰鼓段落,则让观众在压抑的影片氛围中感受到一种酣畅淋漓、大气磅礴的生命活力。这些极具民族文化符号的传统文化元素在电影中的具象化展现,将我国传统美学中的那种朴素含蓄之美,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让影片所蕴含的传统美学内涵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融入到每个观众的心理。

3.时空画面重构传统意境之美

意境是通过客观影像的实与主观联想的虚结合起来的典型艺术形式,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种审美理论,其实质是通过虚实的有机结合产生来源于影像而高于影像的理想境界,是影像传达艺术氛围和审美情趣的综合反映[4]11。比如台湾导演侯孝贤的电影《刺客聂隐娘》,从人物的服饰妆容、孩童玩的蹴鞠游戏,武当山、内蒙古、台湾等地的实地取景,精彩绝伦的武术打斗等,通过摄影机运动和剪辑师操作,最大限度地实现电影画面的表现时空,营造出诗意的唐代水墨画卷,让观众享受到一种时空穿越的传统美学境界。因此,一方面电影艺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发现和挖掘独特的民族文化元素符号,另一方面传统文化通过电影艺术的具象化表达进行传承和创新,这两者是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共同繁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则利用电影的色彩基调引发观众的心理效应,来反映个体的审美感觉和内心体验。影片回忆部分的拍摄景色优美、色彩鲜艳,片中大量的红色、金黄色等暖色调色彩,大景别所营造的视觉美感,构图不仅表现了自然环境的优美,也为影片的爱情增添了温暖唯美的感情色彩,在人物塑造和环境渲染上都呈现出一种传统的意境之美。而回忆中这些鲜明亮丽的暖色,与现实中父亲故去后的黑白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因此,电影流动时空画面中的影像呈现,不仅展现了一个融唯美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体的诗一般的爱情故事,而且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意境的丰富内涵,升华了观众的视听感官享受。

三、电影的象征性镜像表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传递

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不仅有书画、戏曲、文学、技艺等有形文化,更多地是在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伦理道德等无形文化,这些无形文化也是我们要继承和弘扬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量。这种无形力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它已经深深地根植到我们民族的骨血之中,成为维系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5]426。而电影艺术则可以通过影像表达,达到反映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象征意义,体现爱国主义和传统的民族文化精神。

1.具有传统象征意义的典型人物塑造

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的民族主义,而电影对民族主义的象征性艺术呈现,则增强了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力量。电影艺术发掘和传播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性元素,将他们进行高科技的电影语言符号化处理,转换为银幕上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和一段段曲折感人的故事情节,这种民族主义的文化立场,通过电影象征性的影像符号表达则可以重构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理念,自由地连接起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生动再现并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魅力。

无论是《任长霞》《焦裕禄》《潘作良》等影片中重现的普通基层干部,还是《湄公河行动》的高刚,《智取威虎山》的杨子荣等经过艺术加工的人物形象,都被赋予了勇于担当、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象征,这些具有民族精神的电影美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从另一个层面诠释了家和国的紧密关联,不仅是国家精神的缩影,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而《青春之歌》中主人公林道静,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人物形象塑造,从反抗封建、自我觉醒到成长为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通过这种简单纯粹的美学思想在影片中的展露,却诠释了个人、家庭和国家三位一体的家国情怀。

2.体现传统文化理念的叙事手法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说:“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以家庭、家教、家风的形式,一代代传承下来,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家和万事兴,治国先齐家”,这句话就是对家国情怀的诠释。而电影则是通过塑造和重现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物和普通家庭,从小家到大家,从大家到国家,以鲜活的人物和丰满的故事为影像表达内容,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无论从我国解放前的《小城之春》《一江春水向东流》,还是到解放后的《城南旧事》《冰山上的来客》,改革开放后的《小花》《高山下的花环》,现在的《南京!南京!》《集结号》,无论是哪种类型和题材的电影都深入发掘我们的传统文化精神,以写意的电影叙事结构,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中的家国精神和民族情怀。80年代的电影《喜盈门》描写的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家务事,但却通过家庭里几个典型人物的塑造,以及婆媳之间、妯娌之间、姑嫂之间矛盾关系的深度刻画,映射出中国传统家庭的社会伦理道德,大大超越了普通家庭的范围,传达出“家和万事兴”的普适性价值观和淳朴孝道的传统美德。

3.传统文化理念的与时俱进

“仁、义、礼、智、信” 这5个字历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后,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准则和伦理原则,也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根源。虽然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但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从来不曾缺少主导主流文化价值观,弘扬主旋律表现积极向上,体现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优秀电影作品。这些优秀电影作品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象征意义,能够与时代同步,激励年轻一代人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2006年上映的《云水谣》不仅在镜头画面中再现40年代中国台湾的市井风情,更是通过陈秋水、王碧云和王金娣三个人物之间的感情纠葛,谱写了一曲守候一生,生死不渝的爱情绝唱。2010年上映的《山楂树之恋》则是通过干净的画面和精巧的构图,给观众呈现出一种诗情画意的东方美学意境,演绎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纯真爱情。

2011年上映的台湾电影《赛德克巴莱》则是一部令人荡气回肠的史诗级电影,从影片开头莫那鲁道成为勇士的段落开始,在台湾原生态的森林里,镜头画面中原住民狩猎山猪,两个部落之间的猎场之争,莫那的割头仪式,水中的逃离,这一系列的动作配合摄像机的摇、移、跟等镜头运动,同时配以原住民的民族音乐,营造出了紧张的狩猎节奏,迅速让观众进入到一种置身其中的画面紧张感中。而电影从原住民的角度去再现一个民族的悲情抗争,揭开了我国人民不惧压迫勇敢反抗殖民统治的英雄篇章。正是这样英雄主义的悲剧,通过悲情的故事叙述和悲剧的结局,才成就了电影所传递出的民族生存意识、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才能展现埋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的人性美,从而深深打动世界各地的观众。

四、结 语

电影中摄影机运动所形成的视觉艺术,在美学意义上是丰富复杂、深刻而微妙的,它不仅让观众享受到影片所营造的时空感、节奏感和韵律感,更起到塑造人物、叙事抒情或传递价值理念的作用。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电影艺术形式的创新进行融合,不仅可以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元素符号进行影像化表达,而且让传统与时代同行,以影像化的创新形式接力传统文化的传承,向世界传播优秀的、有影响力和感召力的中国传统文化。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因此,即使是在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之下,我国的电影艺术尽可以从传统民族文化中寻求有价值的文化符号元素,通过典型的人物塑造和优秀的故事创意,充分展示和重现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名片,只有这样才能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体现民族认同感和价值观,同时减少影响电影艺术在传播中“文化折扣”,提高我国电影艺术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1]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M].北京:三联书店.1988.

[2]席 格.传统文化精神的电影影像转化与重构[J].新闻爱好者,2012(19):8-9.

[3]段艳红.浅析中国电影民族文化的传播[J].电影文学,2016(23):9-11.

[4]于丽伟.浅谈电影中我国传统美学内蕴的渗透[J].电影文学,2013(7):10-11.

[5]姜怀智,刘君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3):426.

(责任编辑 伯 灵 校对 伊人凤)

The Image Express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Film Art

LIU Xin-ye1,SUN Hui2

(1.College of Music and Media,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110044,China;2.Economic Radio,Liaoning Radio and Television Station,Shenyang 110016,China)

As a typical cultural product,film can not only bring huge economic benefits,but also affect people′s values with its vivid image exp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 content.Studying from the uniqu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it explains the aesthetic symbol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lements in the movie art performance,and interprets movie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symbols from the tangible cultural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perspective.It summarizes movies of China can also learn the inspira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diversity,and shows a bright and colorful visual feast for the audience.

traditional culture;film;image;aesthetic symbol;symbol

2017-04-26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6BXW008);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JG16DB298)

刘新业(1971-),女,山东烟台人,副教授,硕士。

10.13888/j.cnki.jsie(ss).2017.03.017

J905

A

1672-9617(2017)03-0372-06

猜你喜欢
美学符号传统
盘中的意式美学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学符号,比多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外婆的美学
“+”“-”符号的由来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纯白美学
变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