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开放教育的发展思路

2017-04-13 07:20王育欣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供给改革

王育欣,唐 玉

(沈阳广播电视大学 理工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3)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开放教育的发展思路

王育欣,唐 玉

(沈阳广播电视大学 理工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3)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布局的快速变化,我国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供给侧改革应运而生。现阶段,供给侧改革正在铺天盖地涌入教育领域,开放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自然成为了供给侧改革中的一个主体部分,承担着为市场供应公共产品的责任。同时,经济的供给侧改革也为正在扎实推进的开放教育加速转型提供了机遇与挑战。

供给侧改革;开放教育;发展思路;高等教育

一、“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开放教育发展的理论依据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际,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即提出了“鼓励内供远胜鼓励内需”的著名观点,这与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不谋而合。至此,全国各行业有关供给侧改革的呼声广泛铺开。纵观西方经济学史可以发现,在凯恩斯主义学派中就已经提出了“需求侧”改革。他们认为,经济增长要扩大需求量、刺激消费。但是在西方几次经济危机过后,人们开始反思:只重视扩大需求量,其结果会导致供不应求、通货膨胀。就此结症,供给学派的鼻祖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了“供给创造需求”的理论,经济学界开始注意到要通过提高生产能力促进经济增长,而不是一味地刺激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这即为“供给侧改革”。

国家开放大学的前身——“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在全国电大教育系统开展了“面向21世纪远程开放教育试点”,各普通高校也同时建立了网络学院,至此开放教育开始大量涌入人们的视野。开放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以及服务社会的供给方,与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密不可分。人力资本是一种新型能源的代表,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先提出了“人的才能与其他任何种类的资本同样是重要的生产手段”,并指出人的经验、知识、能力是财富和可生产财富,以及为获得才能资本而受教育是一种投资的观点[1]。1960年,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演讲《人力资本投资》。随后丹尼森通过公式计算分析论证了,在美国1929年到1957年间的经济增长中,有23%的份额要归于美国教育的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把人力资本划入经济增长的模型中,以此来阐述人力资本理论。如在1986年,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在《收益递增和经济增长》一文中,搭建了两个增长模型,即为简单的两起模型和简单的两部门模型[2]。1988年,卢卡斯发表了著名的《论经济发展机制》一文,提出了两个经济增长的模型,即为两资本模型和两商品模型,这些理论的提出都将人力资本纳入经济增长的模型中,以经济增长理论的视角,来阐述人力资本,使得人力资本的研究更加具象化、数量化,极大地推动了人力资本相关理论的发展。

普通大学虽然拥有知识资源和人才优势,但其培养人才的数量有限、教育成本居高不下,没有办法去打造平等的教育渠道及廉价的学习资源。所以开放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生产的一个重要部门,比普通高等教育的优势更加突出,它可以弥补“教育产品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这一短板。具体来说,开放教育是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彼此融合的产物,以学生和学习的内容为中心,通过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依托网络学习和多种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其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学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开放教育不能算作是一项产业,但它本身却具有了市场供求的属性,所以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研究开放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大众对于优质教育这项产品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多。从经济的供给侧改革方面来看,劳动、资本、技术作为供给侧改革的“三驾马车”,开放教育同样可以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高端技术。而开放教育服务是准公共产品,其需求方是学员和社会。学员需要开放教育为他提供学习资源,相对应的,社会需要开放教育提供高水准的科研成果、高素质人才和一切先进的文化产品,等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经济领域的改革在供给侧中如火如荼地推进着,以此为参照,开放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就是要遵循以学术为导向,紧跟市场的步伐,关注社会的需求。

二、“供给侧改革”对开放教育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国家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从扩大需求以及提升供给两个方面来推进的,在过去十几年,是以扩大总需求为主,总需求就是所谓的“三架马车”(出口、国内消费和投资),最典型的就是上届政府在2008年推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以此拉动国内需求,这在当时是避免了经济大幅下滑、中国的经济衰退,以及可能出现的大面积失业等极端情况,但也带来了后遗症,把本来应该调整的产能进一步扩大了,同时货币超发也带来通货膨胀等一系列潜在的经济风险。政府提出的城镇化改革也是从扩大总需求的角度来展开的,扩大总需求会导致产能不断扩大,可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却没有相应地提升,只是单方面地扩大总需求并不能保证经济质量的提升。

由此可见,开放教育体系内也存在着与经济发展方式匹配不合理的情况。开放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开放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过硬的专业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但这个目标并不能等同于能够培养出合格的优质劳动力,劳动力市场中依旧存在着开放教育学员“专业”与“就业”不相符的状况。虽然开放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尴尬局面,但是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已然很低,归根结底是因为人们认为开放教育的质量有待提升。开放教育的开放性,不仅仅只是针对所学知识的教育资源,还有那些支持开放教育资源的开放渠道,即平台之间的通信技术等方面的开放。但从目前来看,这方面的技术在我国开放教育中还是需要补齐的短板。所以,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为了达到开放教育领域中供与需结构的匹配,仍然需要对开放教育进行全系统的改革,提高教育质量、鼓励科研创新、促进学员素质的内涵式发展,使得开放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开放教育发展思路

开放教育是我国推动远程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开放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的开放教育观念是从传统教育观念中发展而来的,其教育的理念和教育的技术还不完善。另外,由于社会激烈的竞争、就业门槛的提高,一纸文凭成为了人们的至上追求,忽视了教育目标的实现。一方面,各个开放教育学校都非常重视教育技术硬件设施建设,甚至一些人把教育技术设施建设摆到开放教育的首要决定性位置上;另一方面,大力提倡学员学习的自主性,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与教育目的本身划上“等号”,从而忽略了开放教育本身应有的内涵;而开放教育相关院校的硬件技术设备和大量教学资源难以在实际教学中发挥预期的效果,开放教育的学员都是从应试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学员对于面授课的惯性并不能随我们的主观设想而改变,这种矛盾尤其是在省市级电大中表现得更加凸出。上述问题都与教育供给侧改革所要求的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等不相符合。因此,开放教育层面上的供给侧改革首先要重视教育教学质量,从教学质量入手,主动破解难题,注重内涵式发展,极力提升科技创新的能力、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并以自身的发展引领社会发展。

(1)结合开放教育的办学优势和特点,探索适于自身发展的生态位。生态位理论是现代生态学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指的是自然界中最适合物种生存的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位置。1966年,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曾任剑桥大学副校长的埃里克·阿什比(Ashby,E.)首次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在他的《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一书中,阿什比将高校拟化为生物,提出了“任何类型的大学,同所有生物一样,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3]。开放教育的产生、发展当然也是生态位选择后的结果。开放教育的生态基因是开放,其中包括教育理念开放、学生的开放、时间地点的开放、学分学制的开放、教学方法的开放等。开放教育要明确其定位的基础在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升国民素质的大众化教育。

开放教育是最适合运用科学信息技术进行运作的教育形态。近几年,MOOCs触动了开放教育改革的神经,成为了当今教育领域中的最强音。MOOCs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简称。最早是由戴维·科米尔提出,此后便成为媒体、教育业、企业的新宠儿。例如,果壳网旗下的MOOC学院,作为最大的中文MOOC学习社区,1 500多门课程可以随意搜到,50多万的学员随时随地在这个平台上观看课程、分享听课笔记、讨论课程重点。以开放教育为主的各级电大深受影响,纷纷加入“微课”制作的行列,从中找寻出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适合于开放教育发展的生态位。

(2)开放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承担起服务经济社会的职能。开放教育要主动适应供给侧改革,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树立起协同创新发展意识。一是要创新专业和培训的项目,主动与产业发展相接轨。积极迎合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设置学科以及相关专业,形成开放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的新格局。同时学校还要严控专业和项目的设置质量、程序。二是创新开放教育的办学机制。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要与行业企业联合办学、联合培养。第三,创新开放教育的办学模式。打破开放教育以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为主的旧局面,建立、落实学习成果可以转换、累加的学分银行制度,把学习课程内容、工作经验累积、自主学习成果、社团活动等与学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满足在职学员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3)培养开放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深入开展内涵式建设。所谓开放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指的是开放教育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独特竞争优势。首先,开放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一味地注重招生数量,片面追求学历文凭,而是必须以开放教育品牌建设塑造其形象,注重内涵式发展,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增长。其次,要把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作为主要内容,创新学习资源的开发模式,使得资源开发与资源共享同步进行;不断更新资源,使资源内容与社会时事、科技发展同步。再次,创新师资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合开放教育特点的专有教师队伍。这些教师能够熟练掌握个人学习的基本理论、熟悉开放教育的普遍规律,带领学员进行知识更新,培养其技术创新能力。最后,开放教育要始终把教学质量作为生命线。建立一套科学、有效、严谨的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开放教育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前提下,才能启动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满足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人才需要。

[1]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杨春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22-123.

[2]Romer,Paul M.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500-521.

[3] E Ashby.Universities:British,Indian,African:a Study in Ecology of Higher Education[J].Science,1966(2):138-139.

(责任编辑 祁 刚 校对 伯 灵)

On the Development of Open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WANG Yu-xin,TANG Yu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enyang University of Radio and Television,Shenyang 110003,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economic development,China′s posi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gradually improving.The supply- side reform emerges at the right moment and becomes extremely urgent.At present,the supply- side reform is overwhelming into the field of education.Open education,a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has naturally become a main part in the reform of the supply side,bear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supply public products to the market;at the same time,the supply-side reform of economic also provid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open education which is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solidly in great strides.

supply-side reform;open education;development ideas;innovation

2017-03-25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JG14EB237);辽宁省职业教育技术学会科研规划课题(LZY15073)

王育欣(1976-),男,山东招远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研究。

10.13888/j.cnki.jsie(ss).2017.03.023

G642.4

A

1672-9617(2017)03-0401-04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供给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二)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