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孝文化与青少年的道德内化
——以辽宁省为例

2017-04-13 07:20王星月
关键词:内化弘扬道德

王星月

(沈阳工程学院 辽宁省团校,辽宁 沈阳 110136)



浅谈传统孝文化与青少年的道德内化
——以辽宁省为例

王星月

(沈阳工程学院 辽宁省团校,辽宁 沈阳 110136)

从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界定入手,引出青少年孝文化的具体内容。并从青少年道德内化的概念界定出发,与辽宁省青少年道德内化现状的调查问卷相结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分析青少年道德内化的程度与对“孝文化”认知相关度。提出积极弘扬传统孝文化,是加强青少年道德内化的重要途径,对青少年道德内化起着积极促进的作用。

孝文化;道德内化;辽宁青少年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孝文化的阐述及主要内容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古语云“百善孝为先”。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孝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诸德之本”,是一切道德心、责任心、感恩心、善心、爱心的源头,是伦理道德的基础,是人格塑造的起点。青少年无论是在接受家庭教育上,还是在感受社会舆论的导向上,无时无刻不感受着孝德在维护家庭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巨大影响力和强大功能。孝文化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孝,是青少年必须具备的一种品质。

概括来讲,“孝”主要包含如下内容:

1.善事父母

《说文解字》最早从字形上对“孝”字做出了解释。孝就是“善事父母也。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也就是说,孝的基本内涵是善事父母。人人都是父母所生,为父母所养,孝的最初含义是非常朴素自然的,出自于人的天性的。

在儒家经典之中对“孝”的认识、论述也很多,并且产生了孝的专门性论述——《孝经》。“孝”也由最初的奉养父母之义,推及至尊敬长辈,追念祖先之情。《大雅》中说:“无食尔祖,事修厥德,孝之根基也。”“孝子之事亲之,居则至其敬,养则至其乐,疾则至其忧,丧则至其哀,祭则至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其亲。”这就是说,善事父母为孝,孝必须要做到这五个方面,缺一不可。孝不仅要在物质生活上满足父母的生活需求,对父母赡养、照顾,而且还要在感情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父母、亲近父母,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让他们心情舒畅,得以安养天年。

善事父母是指在生活中竭尽全力地赡养父母,保证对父母物质的保障,保证他们吃饱穿暖,衣食无忧。同时也指在精神上敬重他们,使他们心情愉快、颐养天年。青少年的孝则更多地表现为孝敬父母,尊重父母,不让父母过多地操心,使他们心情愉快。

2.爱惜自己身体

孝的另外含义是认为自己是父母的一部分,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唐松波在《孝经》中写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也就是说要把自己的身体和精神都视为父母生命的延续,爱护身体,不敢有毁伤。同时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扬名于世,以光大门楣,给父母以荣耀。

《大雅》中说,“人子爱亲必自爱身始,该一身之四肢发达,皆父母于我者。父母全而生子,当全而归之。朝乾夕惕,不敢毁伤,是为孝之根基也。”

爱惜自己的身体,是孝行的起码要求,是孝文化的初始要求。孝敬父母以爱惜身体为前提,孟子对此有如下论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这里的意思是若是毁伤身体,自身残疾,就不能尽到敬奉父母的责任。

因此,爱惜保全身体是事亲的前提,是为了更好地敬养父母,实现孝道。更深层的意思,就是不要让自己生病,要爱惜保护自己的身体,不能有丝毫损害,不让父母担惊受怕,不增加父母的精神负担,这才是孝敬父母。

当代青少年普遍存在情感脆弱、承受挫折能力差等问题,这与许多青少年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娇生惯养,少受锻炼有很大关系。一旦他们出现生活没有目标、了无情趣、恋爱失败等情况,他们就有可能会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因此,强化对青少年孝文化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会让他们全面、透彻地了解孝的内涵,在现实生活中培养自爱精神,并能在实践中践行孝道。在生活中,青少年要保护自己的身体,不让父母担心,努力学习、建功立业为父母争光。全面正确理解孝文化,有助于青少年培养自爱精神,在实践中践行孝道。

二、对于“孝文化”认知的现状和分析

道德内化,就是个体在外部环境影响下,将社会的道德要求、道德规则转化为自身动机系统的一部分,从而在无外界压力的情境中完成道德行为。即通过一定的道德理论、道德规范或道德观念等作用于人们,使人们产生身心的某种影响和需要,使人们不仅真诚地信服、接受和遵守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而且自觉地将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纳入自身品德结构之中,变为自己的观点和信念,成为支配、控制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内在力量的过程。

通过对辽宁省青少年道德内化现状进行问卷调查显示:在483份有效问卷中,道德内化程度较好的347份,占总数的71.84%,道德内化程度一般的136份,占总数的28.15%。参加问卷调查的青少年中,知道父母生日的占97.4%,主动帮父母做家务的占95.38%,发生误会时候向父母发脾气的占33.71%,认同“百善孝为先”的占69.16%。由此可见,青少年道德内化程度与其对“孝文化”的认知密切相关,那些道德内化程度较好的,更多选择“原则型”选项的青少年,也更倾向于孝顺父母,关心父母,主动帮助父母分担家务,表达对父母的爱。两者之间呈正相关。

404 优化选择性动脉灌注策略在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全弓置换术中的应用 于 浩,童 光,颜 涛,王晓莉,王晓武,马 涛,董文鹏,吴路加,张卫达

值得注意的是,在回答“您的父母不理解甚至不认同您的时候,您会向他们发脾气吗”一题时,有53.31%的道德内化程度较好的群体成员选择了“因事而定,不涉及原则问题基本不会发多大的脾气”,这意味着在新的社会背景下,青少年自我独立意识正在逐渐成长,对于父母并不会百依百顺,而是有他们自己的判断和原则。不同于传统孝文化中的父母说的是权威,不容置疑,不能改变。而在回答“您是否认同‘百善孝为先’这一说法”一题时,同一群体也有30.83%的人选择了“部分认同,时代变了,不能一味强调孝顺,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说明,“一味顺应父母”并不是“孝”的唯一衡量标准,对于“孝”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的认知,必须与现实相结合,不断发展和丰富其现实意义。

以沈阳工程学院的优秀学生代表于川为例,他并没有完全“顺”着他的母亲,为了能够更好地照顾瘫痪的母亲,他放弃了保送天津大学和去外企工作的机会,从传统意义上来说,这都是违逆母亲心愿的行为,但恰恰是这种“逆”,成全了他对母亲的“大孝”,这种超乎寻常意义上的孝才是今天我们应该弘扬和称颂的道德典范。

值得欣慰的是,在191份青年调查问卷中,有84.81%的人了解于川的事迹并认同他的所作所为。这说明由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沈阳市委组织部和宣传部、团沈阳市委等多个部门联动协作组织的在辽宁省高校巡回演讲的“于川同学事迹报告团”确实收到了实效。而在144份少年调查问卷中,这一数字是65.27%,这显示出在少年群体中对这一典型的宣传和学习尚待加强。

三、促进青少年道德内化的重要途径

孝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弘扬和加强青少年的传统孝文化,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多方面共同努力,营造整个社会“孝”的风气和氛围,重视传统中华品德教育,让他们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情,对父母有孝心,赡养父母,并从精神上关心和体贴父母,让父母开心、快乐、健康。传统孝文化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形成合力,从小做起,以孝德带动思想品德,促进青少年的道德内化。

1.社会氛围

社会要重视对传统孝文化的宣传,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弘扬正确的孝行和精神,摒弃错误的孝行和精神,把孝固定化为道德规范,整个国家要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现今的中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信息爆炸、道德信仰缺失的时代,这更需要在青少年中提倡传统孝文化,树立孝德榜样,以教育和感染青少年,将传统孝德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外化到实际行动中。青少年要养成孝老、敬老、爱老的良好品质。国家社会也可以通过清明节、重阳节等固定节日,定期学习和传承孝文化,推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

弘扬青少年孝文化,提高青少年道德内化,学校起着必不可少的主导作用。学校要把孝道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以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感。首先,可以开设专门的“孝文化”相关课程,进行课堂教学,普及孝的典型人物和事迹,提高青少年对孝文化的认知。其次,组织与“孝”相关的实践活动。比如给父母洗一次头,青少年们亲力亲为,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感知父母不易,学会感恩,做好父母的“小棉袄”和“军大衣”。再次,利用新媒体的各级平台和官微,多引用经典,发布古今孝行人物和事迹,定时推送。最后,利用校园文化,宣传和引导弘扬孝文化,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和氛围,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质。

3.家庭教育

弘扬青少年孝文化,提高青少年道德内化,家庭起着必不可少的基础作用。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的具体孝行非常重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示范,对他们具有潜移默化的持久的影响力,它将有利于青少年孝德的养成,有利于青少年增强家庭责任感,敬爱父母和长辈。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尽量满足老人物质需要,还要多关心和照顾老人,节假日常带孩子回家和老人团聚。同时,父母要多花时间和孩子沟通,学习典型的孝行人物和事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父母不仅要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思想品德的培养。父母要让青少年认识到孝的重要性,孝敬父母是一种责任,进而外延到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实现良好的德育作用,促进道德内化作用。

4.个人因素

弘扬青少年孝文化,提高青少年道德内化,个人起着必不可少的决定作用。当今的大数据和新媒体时代,青少年特点鲜明,优点突出,缺点也明显。广大青少年对传统孝文化了解少,不够重视。因此,在青少年中传承传统孝文化尤为重要。弘扬传统孝文化,有利于青少年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文化认同感,激发爱国热情,促进国家的兴旺发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

四、结 语

孝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广泛的文化综合意义,它不仅是一种亲子间的伦理价值观念与规范,而且包含着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法律的、教育的、民俗的、艺术的诸多文化意蕴,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将其精华道德内化为青少年的自觉意识,外化到青少年实际行动,使他们形成“孝”的传统观念,对于加强与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巨大的作用。

[1]肖忠群.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宁业高.中国孝文化漫谈[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

[3]谢宝耿.中国孝道精华[M].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0.

[4]万本根.中国孝道文化[M].成都:巴蜀书社,2001.

[5]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6]韩 伟,刘庆宇.辽宁青运史红色资源现状和对策[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科版,2017(2):266-271.

[7]翟 春,宋 成.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反思及其对策分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科版,2017(2):272-278.

(责任编辑 祁 刚 校对 伯 灵)

Discussion of the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Culture and Teenagers′ Moral Internalization ——Taking Liaoni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WANG Xing-yue

(Liaoning Provincial Communist Youth League school,Shenya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Shenyang,110136,China)

The paper starts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ilial culture,and brings out the specific contents of filial piety culture.Starting from the definition of juvenile moral internalization,and the situation of adolescents′ moral internalization questionnaire in Liaoning province,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relevant knowledge of pedagogy,psychology and statistics,the analysis of moral internalization degree of teenagers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cognition of “filial piety culture”.The paper also analyzes promoting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trengthen the moral internalization of young people and play an active role in the moral internalization of youth.

Filial piety culture;moral internalization;LiaoNing teenagers

2017-03-15

王星月(1984-),女(满族),辽宁开原人,助理研究员,硕士。

10.13888/j.cnki.jsie(ss).2017.03.029

G641

A

1672-9617(2017)03-0429-04

猜你喜欢
内化弘扬道德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