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说客及其游说艺术

2017-04-13 08:14罗晓芳
关键词:东吴游说孙权

罗晓芳, 雷 勇

(陕西理工大学 文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三国演义》中的说客及其游说艺术

罗晓芳, 雷 勇

(陕西理工大学 文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在《三国演义》中,说客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群体,作者生动地塑造了一大批说客形象,其中既有机智善辩的成功者,也有一些失败者,甚至还塑造了一些异于传统说客的另类形象。小说通过对游说过程的详细描述,展示了不同的游说技巧,这既表现在逻辑方面,也体现在语言方面。

三国演义; 说客; 游说艺术

《三国演义》之所以经久不衰,离不开其塑造的众多典型人物形象,鲁迅先生对此曾有过精彩的解释:“盖当时多英雄,武勇智术,瑰伟动人。”[1]109在《三国演义》众多人物中,“说客”是一个比较活跃的群体,全书有名有姓的“说客”就多达48人,他们凭借伶俐的口舌,奔走游说,搅动时局,是各大政治集团不可或缺的人才。本文拟将作品中的这类说客形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并通过对他们游说活动的考察,略窥小说中的游说艺术之一斑。

一、 形形色色的说客形象

何谓“说”?《说文解字·言部》训曰:“说,释也,从言,兑声。一曰谈说。”[2]53清段玉裁注云:“说释者,开解之意,故为喜悦。采部曰,释,解也。”[3]98《说文解字句读》亦云:“说,说释也,一引作说解也。案说释即悦怿也,心部不收悦怿。”[4]82由此可见,所谓的“说”最初指的是一种言说行为。但随着社会和语言的发展,“说”也逐渐变成为一种固定的言说方式,到春秋战国时代,还产生了大批以此为生的人——说客。如战国时期的苏秦和张仪等,他们“谈锋犀利,巧舌如簧,口若悬河,摇唇鼓舌,飞短流长,翻云覆雨,运筹帷幄,左右时局。”[5]1三国时期,各个政治、军事集团争斗不休,各式各样的说客也应运而生,他们在三国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三国演义》中就塑造了一批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说客形象,如邓芝、李恢、满宠、阚泽、诸葛瑾、赵咨等,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胆识过人、不辱使命的说客

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说:“舌辩则李恢、阚泽,不辱君命则赵咨、邓芝。”[6]这几个人的共同特点就是口舌伶俐,胆识过人,他们能凭借自己的才智说服对手,完成使命。

邓芝奉命使吴,任务是让吴蜀重修旧好。孙权对此持观望态度,因为曹丕此时也约东吴攻蜀。江东谋臣知道邓芝是来做说客,便陈兵设鼎,欲以强大的气势震慑他。邓芝一看便晓其意,不仅没被吓倒,反而态度倨傲,他昂然穿行于威风凛凛的武士之间,对热油大鼎“微微而笑”,见了孙权更是长揖不拜,被孙权呵斥时他理直气壮地说:“上国天使不拜小邦之主”,引得孙权大怒道:“汝不自料欲掉三寸之舌,效郦生说齐乎?可速入油鼎。”面对死的威胁他依然毫无惧色。自知不能坦承是来游说,又不能自绝后路地否认,于是便机智地以大笑反激孙权:“人皆言东吴多贤,谁想惧一儒生”,“即不惧邓伯苗,何愁来说汝等也?”婉言表示自己是“特为吴国利害而来”,还大胆指责了东吴君臣阻拒来使的行为。

邓芝镇定自若的态度,应对自如的机智才辩,令孙权惶愧地叱退武士,为邓芝赐座,称呼也从“匹夫”改为“先生”。孙权说:“欲与蜀讲和,但恐蜀主年轻识浅,不能全始全终耳!”邓芝立即回答:“大王乃命世之英豪,诸葛亮亦一时之俊杰。”孙权觉得刘禅不可靠,他就拿诸葛亮来应对。随后分析了东吴和西蜀的地理优势,指出“蜀有山川之险,吴有三江之固”,吴蜀联合“进则可以兼吞天下,退则可以鼎足而立”。不同于战国时期说客的“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7]410,他分析了东吴委质称臣于魏的弊端,还不忘坦诚相告:如果曹魏兴兵攻吴,蜀汉也势必会顺流进攻。给孙权施加了足够的心理压力。最后又欲擒故纵地反将一军:如果孙权不信其言,便立刻就死,以绝说客之名。说完就要往油鼎中跳,把孙权唬得急忙命人制止,更以上宾之礼相待。当孙权低声下气,请求邓芝为他说和时,邓芝并没有轻易应允,为坚定孙权与蜀汉结盟的决心,他故意刁难道:“适欲烹小臣者,乃大王也;今欲使小臣者,亦大王也。大王犹自狐疑未定,安能取信于人?”终于换得孙权一锤定音:“孤意已决,先生勿疑。”

邓芝劝说孙权放弃投魏,转而与蜀结盟,这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因为此时曹丕正组织五路大军攻蜀,声势浩大,要想说服孙权倒向即将被围攻的蜀汉,确实不易。邓芝把握住了“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8]315的游说要诀,凭借过人的胆色和临危不乱的智慧,在气势上震慑住对方,再用态度坚决、口气强硬的反问,使对方服服帖帖地听他陈说利害。为加深说辞的可信度,他还以身犯险,置之死地而后生,最终不仅说服了孙权连蜀,还使“有求于人”变为“人求于己”,确实是不辱使命,不负众望。

(二)公而忘私、虽败犹荣的说客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瑾有三次当说客的经历。虽然劝说诸葛亮降吴失败,说和关羽与孙权结亲被拒,游说刘备罢兵险些被斩,但作为说客,他表现出了最高的忠诚和大无畏的精神。

游说诸葛亮时,他欲对其动之以情,不料诸葛亮棋高一着,以君臣大义反将一军,以情义两全为名,要求诸葛瑾弃孙事刘。虽然是同胞兄弟,但诸葛瑾不为亲情而背恩,由于和孙权“有生死不易之盟”,他始终义无反顾,尽心侍奉吴主。

游说其弟尴尬收场,但当东吴需要人探听关羽动静时他仍是主动请命。孙刘结亲,这对蜀吴双方来说都有益处,诸葛亮在留关羽镇守荆州时就嘱咐他“北拒曹操,南和孙权”,但关羽骄傲自大,不顾大局,既没留意诸葛亮的八字方针,也拒绝采纳诸葛瑾合情合理的建议,甚至不留情面地将他直接逐出。

尽管有前两次游说的失败,在刘备大军压境、东吴百官尽皆失色之时,诸葛瑾却再次挺身而出,“愿舍残生,去见蜀主,以利害说之”。知道刘备是为关羽报仇而来,他就先解释荆州之事,说明袭取荆州的原因,表示吴候追悔,且“吕蒙已死,冤仇已熄”,想借此消减孙权对关羽之死的责任。然后,表明东吴欲送归孙夫人,缚还降将,交还荆州,希望能与蜀汉“永结盟好,共灭曹丕,以正篡逆之罪”。一番话动之以情,晓之以“义”,但失去理智的刘备却不为所动。尽管如此,他还是积极改变策略,以“义之大小,利之轻重”来劝说,指出刘备不该舍大义而就小义,身为大汉皇叔,不思剿除汉贼曹丕,只顾为异姓之亲报仇;不应弃重取轻,不谋划收取中原两都,但争荆州之地,指出其既即帝位,就该“恢复河山,兴复汉室”,“置魏不问,反欲伐吴”便不是明智之举。有理有据,在情在理,可惜刘备已被仇恨蒙蔽了双眼,完全不去权衡利弊,只要发泄胸中之气,“欲朕罢兵,除死方休”。虽然游说再次失败,但从中不难看出,他也能巧用典故,巧言利害,且不避艰险,累败累战,虽败犹荣。

(三)为臣不忠、名不副实的说客

春秋战国时期的说客对时局影响巨大,甚至达到“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9]95的地步,与他们相比,三国时期的有些说客则颇为逊色,他们为臣不忠,不仅不为自己的主子分忧,反而假公济私,借出使之便为自己谋私利。袁谭的谋士辛毗就是这种典型。

辛毗受袁谭之命去向曹操请降,欲借曹操之力夹击袁尚,再收其军以拒曹,然后据冀北以图进取。计策也还算高明,然而,袁谭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小觑了曹操的智慧,更可笑的是,他用错了说客。曹操清楚辛毗的来意,分析形势后就决定将计就计,要先除袁尚,并灭袁谭。于是一见辛毗曹操就明知故问道:“袁谭之降,真耶诈耶?”作为袁谭的说客,辛毗的回答却出人意料:“明公勿问真与诈也,只论其势可耳。”他不急于回答问题,却转而为曹操分析天下大势,指出“此乃天灭袁氏之时也”,并一一道出袁氏的内忧外患,又给曹操分析说:此时进攻袁尚有利,而伐荆州乃不智之举。最后还总结道:“四方之患,莫大于河北;河北既平,则霸业成矣。”他不为袁谭辩护,反倒替曹操谋划了一番。“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10]3924眼见袁氏颓败将灭,辛毗审时度势,借游说之机为自己谋出路,既劝曹操接受袁谭投降,从表面上完成了使命,也为自己另择主子预留了后路。在徐庶身上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他受曹操之命招降刘备,但见面后就直接告诉刘备曹操招降的真意乃假买民心,又向他透露了曹操的军事行动,嘱咐他尽早谋划对策。身为说客,他本就无意让这次游说成功,和辛毗不同的是,徐庶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他答应曹操前去劝降的本来目的就是为了故主。

二、 游说的逻辑技巧

逻辑就是思维的规律,虽说语言是游说的主要工具,但说客也需要抛开语言的具体内容,纯粹从语言形式方面,依靠紧张的思维活动来组织语言。说客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技巧,才足以应对未知的复杂情况,使别人接受劝说。

(一)洞察心理,因势利导

如《韩非子·说难》所说:“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11]86擅长游说之人,在游说之前,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对方的性格品行、所处境况;在游说过程中,懂得察言观色,把握对方的心理状态;抓住对方言语、行为中不经意间表露出的细微态度,从而因势利导,以心理战术控制整个游说过程。

李恢投刘备后主动请缨前往劝降马超,马超知其来意,命埋伏刀斧手,要将这个“辩士”砍为肉酱。李恢心知肚明,却依旧毫不畏惧,昂然而入。马超开口就“叱”,想给他来个下马威。但他洞察到马超的虚张声势,就淡定自若、毫不避讳地直言是来做说客。在被威胁“试剑”时,李恢看准时机,接过话题,巧妙地联系马超境况指出马超祸患不远,将会自试其剑,自然地将谈论的重点聚焦到马超身上。再引用典故详尽地为马超分析利害,指出他“四海难容,一身无主”的处境,联系他近来战败的事例,明言再败将“何面目见天下人乎?”李恢一语中的,使马超一改趾高气扬的姿态,立马顿首称谢,表明自己进退不得,无计可施。这时,李恢就因势利导,由自己因刘备礼贤下士而归降带入,再叙说马超之父曾与刘备相约讨贼一事,用马腾与刘备的情谊拉近马超与刘备的关系,使马超心理上感到亲近,然后才劝导他投降刘备,“以图上报父仇、下立功名”。正因为了解马超“与曹操有杀父之仇,而陇西又有切齿之恨,前不能救刘璋而退荆州之兵,后不能制杨松而见张鲁之面”的艰难处境,在游说过程中,敏锐地透视对方的心理,才能直击要害,使一开始气焰嚣张的马超心悦诚服。

游说是一场暗流汹涌的心理战,也有由于未能把握、摸透对方的心理而游说惨败的反例。陈宫劝说曹操不要攻打徐州失败,就是因为他对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极端自私心态还缺乏深入了解。王朗敢大言不惭地宣称“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自退”,也是因为他根本就不了解诸葛亮的为人和舌战群儒的机智才辩,在两军阵前自以为是地妄图用“天命”“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来劝降诸葛亮,不料诸葛亮一番“正逆”之辩,就使王朗羞愧交加,当即气绝而亡。王朗不了解诸葛亮忠于汉室的心理,贸然游说长于智辩的对手,不但游说失败,自己也因此丧命。

(二)归纳反驳,公理论证

“归纳推理是由个别事物推出一般原理的过程。而归纳反驳,是指运用归纳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或反驳。”[12]150一般都把公理作为论据,这使得整个论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游说属于论辩的一种,说客善于挖掘包含在复杂事物中的公理,利用公理进行游说,更容易做到以理服人。

满宠说徐晃降曹操时就熟练运用了这一逻辑技巧。他开门见山地表明自己的来意,夸赞徐晃“公之勇略,世所罕见”,盛称曹操“当世英雄,好贤礼士”;又特意强调曹操对徐晃的敬爱之意,邀请徐晃“弃暗投明,共成大业”。在徐晃说出“吾固知奉、暹非立业之人,奈从之久矣,不忍相舍”后,立马反问“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徐晃听完,立马表示愿意归降。回顾二人的对话可以发现,满宠赞美二人一是“良禽”、“贤臣”,一是“佳木”、“英雄”,对比杨奉等无能之人,恰到好处地推出“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这一公理,以理服人,轻而易举地达到目的。

“有理不在声高”,有时候声嘶力竭的高呼未必就能起到作用,而心平气和、娓娓道来的常情说理,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依据常人的判断来看,一般人都能接受社会中长期发展积淀下来的普遍性道理准则,这就是所谓的“人之常情”。利用这样的公理游说,可以极大地增强说辞的可信度。

(三)欲擒故纵,扭转乾坤

阚泽密献诈降书,是赤壁之战取胜的大前提。因为阚泽成功游说曹操,黄盖的火船才得以接近曹营,最终烧得曹操险些丧命,百万大军丢盔弃甲。毛氏评价:“阚泽献书,宜其必死于书。而卒能不死而成功者,以得说奸雄之法也。”[6]282

阚泽“口才辨给,少有胆气”,他猜出黄盖的苦肉计,又料到黄盖欲令自己献诈降书,对这一危及性命的任务他却欣然应诺。面对曹操的疑问,他没有费尽心思去解释,而是机智地以反语相激。曹操详查密书,将其苦肉计、诈降书等机谋一一道破,要立刻杀他。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阚泽没有因计策被识破而慌乱,也没有被曹操的威胁吓倒,反而“面不改容,仰天大笑”。他用“大笑”这一非同寻常之举引起曹操的疑惑,为自己赢得一个辩解的机会。然后以退为进,不紧不慢地展开游说:故意贬低曹操“不识人”,诱使曹操说出看破计谋的原因,然后嘲笑曹操乃“无学之辈”,“不识机谋,不明道理”。当曹操想知道他具体何意时,愈问他愈不说,以“杀便杀,何必多问”“但有死而已”作答,欲擒故纵,吊足了曹操胃口,然后才不疾不徐地编出理由,并趁机巧妙地奉承曹操一番,表现的就像真要归降一般,终于让曹操由怒转喜,还向阚泽表示歉意,许诺爵禄。如毛氏父子所说,“奸雄所负者智耳,阚泽之说曹操,妙在笑其料事之不明,所谓用逆不用顺者也。”“若使泽而伏地陈乞,则泽之死愈速矣。”[6]282

曹操想要阚泽再回东吴,与黄盖互通消息。原本阚泽就欲借此脱身,但为了不让狡诈的曹操起疑,他偏偏假装不应允,还以“某已离江东,不可复还”为由,劝曹操让别人去。这样欲迎还拒,推辞再三后才表示“若去则不敢久停,便当行矣”。不但成功完成了诈降,还全身而退。阚泽了解曹操奸雄的本性,从始至终都小心谨慎,步步为营,在危急时刻机智果敢;为取得曹操信任,多次欲擒故纵,以反语相激。正所谓“善说者,察颜观色,深谋远虑,有的放矢。”[13]

三、 游说的语言技巧

游说是语言的艺术,“是运用语言作为工具并以语言达到目的的一种论辩活动”[14],游说最终必然表现为语言上的一种较量。从表面上看,语言技巧只是游说的形式,但它却直接影响了内容的表达。所以,掌握高超的语言技巧,是说客取得游说成功的必备条件。

(一)随机应变,巧问制敌

发问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对敌语言技巧,可以说,问答过程其实就是游说过程。通过认真分析对手的观点,找到其自相矛盾之处,针对致命点发问,能轻松地使对手受到牵制。而且灵活运用“问”的语言技巧,会比陈述式反驳更加有力。因此,“问”本身就是游说的一种重要形式。

张辽游说关羽归降曹操,虽然此时关羽被逼得进退无路,但一开始,张辽却是处于被动的。一见面关羽就率先发难,连珠炮似地不断发问:“欲来相敌耶?”“莫非说关某乎?”“将欲助我乎?”“既不助我,来此何干?”展现了他耿直落拓的凌厉气势,达到了以气夺人的效果。对于这些问题,张辽都难以作出正面回答,因为他既非相敌亦非相助,如果承认是来劝降,以关羽的脾气秉性又必会断然拒绝,于是,他便采用了巧言闪答、避实就虚的战术,即:先闪避答问,转而与其叙说故旧之情。这样既能缓和关羽的防备心理,又可以拉近二人的心理距离,为后面的说辞做好铺垫。

果然不出所料,当察觉张辽是来说降时关羽立刻怒发冲冠,“虽处绝地,视死如归”。至此,劝说本会陷入僵局,但张辽巧妙地利用“说英雄之法,不当用顺而当用逆”[6]282,故意大笑反问:“兄此言,岂不为天下笑乎?”由此引发关羽的疑问:“吾仗忠义而死,安得为天下笑?”再分析此时双方形势,为关羽指陈利害,归结出关羽此时即死,其罪有三:即假使刘备复出,欲求相助而不得的负盟之罪;失陷二嫂,有负兄长重托之罪;欲逞匹夫之勇,不思共扶汉室的不义之罪。“张辽之说关公,妙在责其轻死之非义。”[6]282这样,就将其宁死不屈的大义凛然变为不义,打破关羽的心理防线。

在游说中要无疑而问,明知故问,通过“问”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面对“三罪”之说,关羽明知故问:“欲我如何?”张辽就此展开劝说,指出“徒死无益,不若且降曹公”。为了争取关羽,体贴地为其出谋划策“却打听刘使君音信,知在何处,即往投之”,又指出这样具有的“三便”:保夫人、不背桃园之约和留有用之身。而关公也立即想出“三约”,即: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以皇叔俸禄养赡二嫂,严禁内外;但知刘备去向,虽远必往。并表示“三者缺一,断不肯降”。毛氏赞赏此为“辨君臣之分、严男女之义和明兄弟之义”[6]145,由此可见,关公对游说之术也颇具心得。

张、关二人都表现出了高超的论辩技巧,问答之间展现出二人皆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巧于周旋的聪明才智。张辽成功地说服关公归降曹操,关公也顺利地摆脱了困境,保全自身道义而不丧失原则。在你来我往的唇枪舌战之间,不仅是智慧的激烈碰撞,也是语言的精彩交锋。

(二)隐约含糊,以退为进

鲁肃只身到江夏,目的是劝说刘备与东吴联合破曹。诸葛亮也欲联结东吴,但相比鲁肃单纯地想结刘伐曹,诸葛亮则计多一筹,不仅预料到东吴会来探听曹操虚实,还谋划将于孙曹两军相持之际从中取利,“若南军胜,共诛曹操,以取荆州之地;若北军胜,则我乘胜以取江南可也”。所以,当鲁肃打探曹操军情时,刘备就按照诸葛亮嘱咐佯推不知,诸葛亮正要借与鲁肃对话,得到游说东吴的机会。

鲁肃见到诸葛亮,开口就说“愿闻目今安危之事”,诸葛亮不便直接应答,就含糊其辞地说:“曹操奸计,亮已尽知。但恨力未及,故且避之。”既不说曹军情况,也不明说自己的打算。鲁肃只得反问:“皇叔今将止于此乎?”想用激将法逼他说实话。但诸葛亮偏不说要投奔孙权,故意荡开一笔,反说要依附苍梧太守吴臣。鲁肃便指出吴臣“粮少兵微,自不能保,焉能容人?”诸葛亮继续装腔作势地说:“虽不足久居,今且暂依之,别有良图。”依旧不明说自己的计划,但从头到尾都是气定神闲、胸有成竹。鲁肃这时却急不可耐,立即展开游说,直接表明希望孙刘结盟。诸葛亮欲擒故纵,推说与孙权自来无旧,怕虚废词说,又说无人可使,使鲁肃极力邀请他过江东。毛氏评点此为“求人之意甚急,故作不屑求人之态;胸中十分要紧,口内十分迟疑。”[6]251确实十分妥帖。

可以发现,自始至终,鲁肃都在诸葛亮的掌控之中,虽然明了彼此目的相同,但为了使自己之后的游说更有气势,诸葛亮便一直语焉不详,诱使对方主动透露情况。不表明欲连结江东,诱使鲁肃主动发出邀请,做到了“不用我去求人,偏使人来求我”[6]251。

(三)铺陈排比,气势磅礴

刘备欲为关羽报仇,亲率大军伐吴,东吴危在旦夕,赵咨奉命游说曹丕连吴攻蜀。曹丕明知东吴此举乃欲退蜀兵,就想借机刁难。见面后不问赵咨此行所谓何事,反倒问他:“吴侯乃何如主也?”赵咨毫不迟疑地称赞孙权“聪明仁智雄略之主”。曹丕笑他褒奖过甚,他立即反驳道:“吴侯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江虎视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以此论之,岂不为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乎?”见他回答有理有据,曹丕就换个角度问难:“吴主颇知学乎?”曹丕自恃在文学上颇有成就,欲以此贬低孙权,不料赵咨应对自如:“吴主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少有余闲,博览书传,历观史籍,采其大旨,不效书生寻章摘句而已。”赵咨机智地扬长避短,将孙权的武勇智略大加称赞,最后还顺口嘲讽曹丕,只有书生才寻章摘句,不动声色地给予有力回击。

曹丕眼见问难不成,就直白地挑衅道:“朕欲伐吴,可乎?”“吴畏魏乎?”赵咨昂然辩驳道:“大国有征伐之兵,小国有御备之策”,江东“带甲百万,江汉为池,何畏之有?”虽是有求于人,却能不卑不亢,据理力争,丝毫不输气势。这样的智慧和胆略,令曹丕也对他心生赞赏,情不自禁地问:“东吴如大夫者几人?”赵咨自信地夸赞“聪明特达者八九十人;如臣之辈,车载斗量,不可胜数。”曹丕由衷地赞叹他“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当即命令下招降文诏,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只身使魏,却应对自如,赵咨充分展现了一国使臣的雄辩口才,丝毫没有辜负使命。

赵咨出色的舌辩口才,深具鼓动性和诱惑力。“其辞敷张而扬厉,变其本而加恢奇焉”[15]58。面对强大对手的戏谑,他口若悬河,论辩滔滔,出口成章。巧妙运用铺陈排比,使游说言辞气势凌然。在强权面前豪不胆怯,始终对答流利、进退有据。不仅机智地维护了君主的尊严,还成功促成吴魏结盟,解除东吴的危局。可以说,东吴最终能保全江东,赵咨功不可没。

古人云:“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16]220将舌辩的作用夸张到了极致。不可否认的是,《三国演义》中的说客大都深谙游说之道,能熟练掌握游说规律和技巧,随机应变地运用到实践中,他们以惊人口才,蹈厉宏辩,对三国时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展示的出众的游说技巧,丰富了作品的内涵,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许慎.说文解字[M].徐铉,校定.北京:中华书局,1963.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1.

[4]王筠.说文解字句读[M].北京:中华书局,1988.

[5]白玉婕.《战国策》说辞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6]罗贯中.四大名著名家点评:三国演义[M].毛纶,毛宗岗,点评.北京:中华书局,2009.

[7]繆文远,繆伟,罗永莲,译注.战国策[M].北京:中华书局,2010.

[8]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9]鲁国尧,马智强.孟子全译[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0]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1]王先慎,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2]袁方.跟我学:论辩口才[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13]刘贵华.试论纵横家的游说艺术[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2(5).

[14]张利群.刘勰文体论“论说”中的文艺学和批评学蕴义[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3(6).

[15]叶英.文史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

[16]刘勰.文心雕龙[M].王志彬,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

[责任编辑:王建科 责任校对:王建科 陈 曦]

2016-12-11

2017-01-05

罗晓芳(1993-),女,陕西安康人,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雷勇(1964-),陕西洛南人,文学博士,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三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小说史教学与研究。

陕西省教育厅省级重点研究基地计划项目(09JZ015);陕西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SLGYCX1603)阶段性成果。

I207.413

A

2096-4005(2017)02-0052-06

猜你喜欢
东吴游说孙权
东吴·名家
Fraud detection on payment transaction networks via graph computing and visualization①
美国科技巨头游说政府费用大增
Flocking control of a fleet of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孙权:“包邮”好有说服力
东吴为何没有五虎将
PHOTO FINISH
任用拆台的人
当涂县“天子坟”东吴墓考古发掘取得阶段性成果
未来面临的挑战:语言学与中国——在常熟理工学院“东吴讲堂”上的讲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