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生态伦理智慧及其对我国生态伦理学本土化的意义

2017-04-14 14:33彭立威
关键词:伦理思想伦理学道家

○毛 婷, 彭立威,2

(1.湖南师范大学 道德文化研究所, 湖南 长沙 410081; 2.湖南科技学院, 湖南 永州 425100)

老子生态伦理智慧及其对我国生态伦理学本土化的意义

○毛 婷1, 彭立威1,2

(1.湖南师范大学 道德文化研究所, 湖南 长沙 410081; 2.湖南科技学院, 湖南 永州 425100)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伦理学体系是当前我国生态伦理学发展的重要目标。老子思想中有大量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其道生万物自然观、衣养万物发展观和知足知止消费观与现代生态伦理和我国提倡的绿色理念有极高的契合度,老子思想对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伦理学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它不但是我国现有自然观的重要本原,是中西自然观融合的重要依托,而且是我国生态伦理学走向世界的重要环节。

老子; 生态伦理; 本土化

生态伦理学是研究人与自然道德关系的学说,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充满了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说,这些论说与当今的生态伦理学不谋而合。道家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自然主义特征,为了更好地建立我国的生态伦理思想体系,我们应当将道家的有关思想纳入到我们的研究视野。

一、老子的生态伦理智慧

尽管生态伦理是一个现代社会才提出的话题,但中国传统文化中却包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尤其以道家最为突出。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资源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有必要对其生态伦理进行爬梳。

(一)道生万物自然观

老子以“道”为出发点,建立了其宇宙论图式,认为人与自然万物都是平等的,人类属于自然,同万物一样在道的支配下生存和发展,以自己的方式维护道的运行,这种道生万物自然观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解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根源,万物由道产生,依道而行,道对万物没有任何偏私。“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老子》第二十五章)道、天、地、人这“域中四大”平等地存在,同时这四大又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维持天网的运行。“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第七十三章)天网的运行需要万物各自发挥其本性来维持,鱼儿有鱼儿的江河湖海,鸟儿有鸟儿的广阔天空,天网虽然广大无边,却没有一点漏失,万物都按照自己的方式生存和发展,人也一样。在天网中,所有的存在都有其不可取代的、独立的价值,依其本性,发挥各自的作用,这才是人与自然万物所应有的归属。

(二)衣养万物发展观

老子认为,“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老子》第三十四章)是道的品性,万物的发展都要遵循于道,人类的发展也不例外。“衣”即保护,“衣养万物”便是要保护蓄养万物,关于这个思想,在《老子》中可以看到老子的相关论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十章)冯友兰先生说:“一物生,是一有;万物生,是万有。万有生,涵蕴着首先是‘有’。‘首先’二字在这里不是指时间上的‘先’,而是指逻辑上的‘先’。”[1](P226)一物之所以成为一物是因为其中蕴含着成为该物的“有”,万物因为这个“有”的差别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在日常生活中,人类根据自身实践的需要依照万物的“有”来给万物进行价值评判,认为能够为自身所用的事物即为有用,不能被采用或用处很少的便是无用。在老子看来,这种以功利的角度看待万物的方式恰恰使人忽略了隐藏于“有”之后的“无”,而“无”才是万物的大用之处。在面对自然时,我们不应只从人类的角度出发去评价万物,要着眼于道,关注整个天下。荷兰有本书《小约翰》,说两个蘑菇在那儿说话,一个小孩过来插嘴说:“你们是有毒的。”蘑菇听得莫名其妙。因为人类想吃它们,才会出现“有毒”的看法,而对于蘑菇来说,就没有这个问题。好坏是人们功利的问题,而纯粹人的本性是没有这个问题的。[2](P207)

一直以来,关于道家对科学技术的态度,一般认为道家是反对科学技术的,因为科学技术使得人有了“机心”,失去了原初的质朴品质。在我看来,道家并不是反对科技的发展,而是对科技抱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老子提倡自然无为,即顺应本性,不妄为。为学与用技是人的本性之一,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第四十八章),为学的要旨在于每天都增长见识,为道则重点在于每日减损执着,减损再减损,直到无所执着的境地。老子认为随着人们对外物的知识越来越丰富,人的情欲也会随之变得多而复杂,这时就要回归于道,减少因知识增长而增多的欲望与干扰,排除杂念,将知识与技巧融入道,使之顺应道而达到“无为”的境地。所以,老子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应该是要发展,要增长科学知识,但是要减损执着,顺应天道,从而保护万物。

衣养万物的发展观立足于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发展的原则是要保护万物,保持自然与社会的协调统一。

(三)知足知止消费观

老子认为,人存在于天地间,尊道是生存发展的必要法则,落到实处就是对于万物不仅要“知常”“知和”,更要“知足”“知止”。“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老子》第三十二章)万物自产生之日起各自的名称就已经决定了,相应的也有各自的限度。要认清事物本身固有的限度,适可而止,就能避免危险。老子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第四十四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第四十六章)。当过多的喜爱某样东西时必然会导致重大的耗损,过多的收集和贮藏某种东西时必然会招致重大的损失,没有比不知足和贪得无厌更大的祸患了。老子又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第四十四章)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带来危险,这样就可以保持长久了。在老子看来,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知足”“知止”两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因为知道万物是有所限度的,所以在行为上要有所控制,要使人在行为上有所控制,根本上是要人控制自身的欲望,知道满足。“知足者富”(《老子》第三十三章),只有知道满足的人才是真正的富有。关于要如何学会知足,老子认为“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第十九章)。人要有所归属,保持质朴,减少私欲,只有回归质朴才能阻挡物欲的洪流而不被吞没,从而减少对自然的伤害,维护天地万物的和谐。

知足知止的消费观适用于国家的发展。国家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支撑,发展成果的取得都是以自然资源的消耗为代价的,当在发展过程中对某种资源过于执着时,就要考虑到这种资源的限度,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以维护生态平衡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现代社会已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在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人们的消费欲望极度膨胀。“大量生产→ 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已然成为一种社会生活的选择,致使资源不堪重负,环境不堪重负,引发一系列全球性严重问题。毫无疑问,要改变这一状态,抑制人们的消费欲望,确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是生态伦理学一项不可或缺的任务。于是老子上述思想的现实意义便凸现了出来。

二、生态伦理学本土化在我国的提出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立者,道家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的生态伦理思想也可圈可点,例如庄子寄情山水、物我为一等的生态伦理思想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除此以外,同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儒、佛两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也得到了学者的广泛探讨,如儒家的“天人合一”“参赞化育”,佛家的“众生平等”“惜福布施”等。总之,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伦理有诸多契合之处,使得生态伦理学在我国有实现本土化的可能。同时,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也使得我国有进行生态伦理学本土化的必要。

从理论角度看,生态伦理学本土化是指将西方的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成果结合一国文化传统、具体发展状况形成具有自身特色、适用于一国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学。我国的生态伦理学本土化是指将西方生态伦理的理论成果既融入我国文化传统,契合我国民众的价值心理,又使之在协调我国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产生实际效用。[3]生态伦理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前后的西方,当时的西方,由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哲学与伦理学纷纷发生生态学转向,形成了生态伦理学这门新兴学科。西方生态伦理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并随着生态问题在全球关注度的提高迅速向世界传播。我国的生态伦理学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展之初,主要是翻译和介绍西方的生态伦理思想,并没有专著性成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生态伦理学进入了创立与繁荣阶段。1992年刘湘溶教授出版的《生态伦理学》是我国第一本自主完成的生态伦理学著作,打破了只是译介西方生态伦理思想而没有自主作品的僵局。以此为起点,众多学者也开始陆续发表相关著作。至今,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生态伦理学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然而其中问题也较多。总体来看,我国的生态伦理学是在西方生态伦理学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产生于西方经济社会状况下的生态伦理学明显有诸多内容不适用于中国国情,对建立中国特色的生态伦理学而言,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智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国也深受环境负面效应的困扰。且不论雾霾、酸雨、沙尘暴等,单纯由于工业废弃物的处理不当而引发的生态破坏就一直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一些重工业企业将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流,致使河流重金属超标,流域内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同时沿岸城市的供水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不仅对该河流域造成了危害,还对沿岸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2016年上半年,引发社会热议的,发生在江苏常州的常州外国语学校污染事件*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由于新校址土壤被此前所在的三家化工厂严重污染,自2015年9月开学以来陆续有学生出现不适症状,截止到2016年3月累计有493人身体出现异常,个别还被查出淋巴癌、白血病等恶性疾病。也是由于工业废弃物处理不当所引起的。层出不穷、形式各异的环境公害事件无不在提醒我们,我们需要形成一套适用于本国现实的生态伦理理论,这套理论不仅要有利于缓解我国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缓解我国生态危机,化解突破资源与环境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还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天蓝、地绿、水清”之美丽中国的期待。

从党的重大战略部署看,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将“生态文明建设”明确为我国战略发展的重要主题之一。十八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并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其他四大建设的突出地位,融入到其他四大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十八届五中全会则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理念”体现了当今世界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绿色乃生态文明的象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表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已是一个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问题。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更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构建中国特色的生态伦理学则是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不可缺少的价值与信念支撑。

伦理源于实践,一定的生态伦理思想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土壤。日益突显的生态危机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扼制生态危机、追求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便成为了我国生态伦理学成长的不竭动力。

三、老子生态伦理智慧对我国生态伦理学本土化的意义

任何理论要在全球得到传播与发展,必定要经过一个本土化的过程。要建立中国特色生态伦理必须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老子的思想延传至今,在中国的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思想中不仅具有与西方生态伦理高度契合的内容,还包含了诸多“绿色”因子,研究老子的生态伦理智慧对实现生态伦理中国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伦理思想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现有自然观的重要本源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在流传的过程中从未间断过,老子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来源,要建立中国特色的生态伦理思想可以从这里溯源。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南怀瑾先生常用这样一个比喻来形容儒、道、佛三家:儒家像粮食店,没有了儒家就没有精神粮食;佛家像百货店,日用品俱全,可去选购也可供参观,但里面都是日常所需;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理会,但一生病便要自动找上门去。[4](P3)中国正处在上升的大好时期,各项事业都取得长足的进步,但随之而来的各种“生态病”对我国的发展造成了困境、瓶颈。“反者道之动”,对于这些“生态病”只要应对得当,反而能促进我国更好地发展。从世界范围看,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已然被列入全球性问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方式的长期粗放,生态危机日渐严重,面对“生态病”的种种压力,此时便要“找上门去”。老子提倡人与自然万物平等,因为人与自然万物都起源于道,世间万物皆有自己的定数,人要想长久的发展就要顺应自然之道,对自然界的利用有理有度有节,不违背万物发展的规律,不超越万物生长的限度。这些观点对于现时代的中国也同样适用。老子关于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摆正人在自然界之位置等观点和时下倡导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相统一”的理念,“自然资本与自然价值”的理念等绿色理念一脉相承,完全可以古为今用。

(二)中西自然观融合的重要依托

中国与西方对于自然的理解有很大的区别,在中国历史上农耕文化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而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处理一直都秉持天人合一的观点,要实现生态伦理本土化就要从本国对自然的态度出发。生态伦理学是以人与自然道德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西方所理解的自然即自然界,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上主要认为人与自然是主客二分的,人作为主体,是自然的征服者,人可以利用自然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在中国,自然具有丰富的内涵。就做自然界解释的自然来说,中国倡导天人合一,从来不把人与自然放在一个对立的位置,甚至还存在“天命不可违”的神秘色彩,人对自然是敬畏的;就中国哲学上的用语来说,自然有五种含义:一是指万物非人为的本然状态;二是指无意识、无目的、无为无造;三是指道;四是指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情感;五是指必然。[5](P600)。在老子的思想中,自然并不包含自然界的含义。在《老子》的第十七章、二十三章、二十五章、五十一章和六十四章分别提到了“自然”,除第二十五章以外,其余四处都是指中国哲学上的第一种含义,即万物的本然状态,而第二十五章的“自然”是对道的形容,即第二种含义无意识无目的,可见老子对自然的定义在中国哲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老子强调世间万物要遵循根源于道的自在本性,处无为之事,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理想境地。老子对自然的理解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也是我国传统自然观念形成的重要基石,要实现生态伦理学在我国的本土化必须将西方生态伦理学中自然的概念与老子的自然概念进行融合,这不仅必须,而且可能,同为作为自然界的自然亦是处于本然状态下的自然,是无意识无目的的自然,是无为而又无所不为的自然,是人应当以敬畏之心对待的作为“道”的自然。

(三)我国生态伦理学走向世界的重要环节

本土化作为理论在全球传播中的落实性环节,在落实于本土文化土壤的同时还应从全球中寻求共鸣,即不仅能指导本土的实践活动,还能从人类整体获得认同,从而又返回到全球的传播。老子思想作为中国的本土文化,其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能切合本国实践,促进中国特色生态伦理学的形成。同时,老子思想虽然是中国本土文化,但其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受到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普遍认同,在大多数研究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西方学者眼中,道家所占的比重应该是最大的。美国休斯顿·史密斯认为道家对自然万物的思考可以衍生出一种柔顺的生态伦理精神;美国卡普拉把道家的生态思想称为最完美的生态智慧;美国B·卡利科特把道家的思想称为东亚的深层生态学,认为道家的“顺应自然”和现代“与大自然和谐”的环境观念可以相互照映和补充;英国李约瑟认为道家是中华文明的根,“可能正是这种自然哲学的某些论点推动了中国科学思考的进步”[6](P21)。除此以外,道家的生态伦理智慧还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研究。这充分说明了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不仅在本国受到了广泛认同,还得到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以老子生态伦理智慧作为我国生态伦理学的精神来源,不仅有益于生态伦理学在我国本土化的实现,还有益于形成之后的我国生态伦理学体系在世界获得应有的地位,对世界做出应有的贡献。

[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顾城.顾城哲思录[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

[3]李培超,陈学谦.中国环境伦理学本土化诉求述评[J].思想战线.2009,(3):112-117.

[4]南怀瑾.老子他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5]冯契.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6]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M].李彦,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The Wisdom of Ecological Ethics in Lao Tzu’s Thought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the Localization of Chinese Ecological Ethics

MAO Ting1, PENG Liwei1,2

(1.Academy of Moral Cultur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2.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Yongzhou 425100, China)

The important go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ethics in China is to establish the ecological ethics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re is a great deal of discussion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Lao Tzu’s thought. His natural view of Tao producing all things, development view of protecting and developing all things and consumption view of knowing meet and knowing moderation are very coincident with modern ecological ethics and the Green Idea advocated in China. Lao Tzu’s thought is of great referential significance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thics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ainly because i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origin of the existing view of nature in China, an important support of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view of nature, but also an important link of Chinese ecological ethics to the world.

Lao Tzu; Ecological Ethics; localization

2016-12-1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祛魅、复魅、生命境界——文化反思视野中的环境伦理与人格塑造研究”(08CZX030)

毛 婷(1991—),女,广西全州人,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彭立威(1972—),男,湖南益阳人,湖南科技学院教授,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哲学博士。

D648

A

1672—1012(2017)01—0040—05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伦理学道家
开拓·前沿·创新与学科建设——简评《中医生命伦理学》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漫画道家思想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