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技术的“全”新视野*
——《劳特里奇翻译技术百科全书》评介

2017-04-15 06:04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
翻译界 2017年1期
关键词:语料库

吕 奇 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

王树槐 华中科技大学

翻译技术的“全”新视野*
——《劳特里奇翻译技术百科全书》评介

吕 奇 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

王树槐 华中科技大学

《劳特里奇翻译技术百科全书》荟萃翻译技术领域最为前沿的成果,是首部就翻译技术的一般性问题,分区域、分专题全面呈现该领域概貌的著作。该书时空纵横罗列,传递中国声音,兼顾学术科普,力求学研结合,为读者展现翻译技术的“全”新视野,帮助他们“走近”并“走进”翻译技术的世界。

翻译技术;百科全书;机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

近几十年来,随着计算机科学、计算语言学、术语研究等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翻译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翻译实践;它改变了翻译流程,拓展了翻译领域的维度,引领语言服务行业的主流发展趋势,并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翻译教学的新范式。2015年,泰勒弗朗西斯(Taylor & Francis)出版集团旗下劳特里奇(Routledge)出版社推出了《劳特里奇翻译技术百科全书》(The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Technology)。该书由陈善伟教授编著,荟萃计算机辅助翻译领域最为前沿的成果,对计算机辅助翻译和机器翻译发展的时代脉络进行了系统梳理,对其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判与前瞻,是首部就翻译技术的一般性问题,分区域、分专题全面呈现该领域概貌的参考书。

1.翻译技术的一般性问题

翻译技术是该书的核心主题与关键概念。它指人工翻译、机器翻译及计算机辅助翻译时可能使用的各种技术,包括使用计算机时的一般工具(诸如文字处理系统及电子资源等)和翻译过程中运用到的具体工具(例如语料分析工具及术语管理系统)(Bowker, 2002)。从学术角度讲,翻译技术是翻译研究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与翻译的计算机化所涉及的问题与技巧。

该书第一部分由13篇文章组成,主要讲述翻译技术的一般性问题,分为计算机辅助翻译(第1–4章)和机器翻译(第5–13章)两个版块。

翻译技术发展演进史可分为四个阶段(见第1、2章):第一阶段为萌芽期(1967–1983),这一时期翻译技术尚在初创与探索阶段,并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商用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第二阶段为稳定发展期(1984–1992),这一时期伴随着公司运作,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逐步走向商业化,其发展规模也日趋庞大;第三阶段为迅速发展期(1993–2003),翻译技术发展特点体现在六个方面:商用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越来越多、开发的系统内置功能越来越多、窗口操作系统越来越居于主导地位、支持的文件格式越来越多、支持翻译的语言数目越来越大、塔多思(Trados)市场领导地位越来越稳固;第四阶段为全球发展期(2004–至今),这一阶段有四个趋势值得关注:注重Windows和Microsoft Of fi ce的系统兼容性、将工作流程控制嵌入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中、可用的网络或在线系统、业界采用的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新格式。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计算机辅助翻译商用软件塔多思面世以来,翻译技术取得快速发展,目前全世界共有相关软件100多种。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功能很多,其主要特点包括模仿性(simulativity,即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如何通过其功能去模仿译者行为的方式及能力,例如在文本分析中利用语料检索来模仿译者的理解、在检查译文时模仿译者行为并利用翻译质检工具对译文进行检查等)、超越性(emulativity,即计算机辅助翻译与机器翻译二者结合的混合模式较之人工翻译的优势,例如替代标签翻译、聊天室翻译、剪贴板翻译、公英制与货币转换、邮件翻译、主旨翻译、标识翻译、实时音译等)、高效性(productivity,即利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提高生产力,包括使用科技、集体翻译、循环译文、专业能力、追求利润、节省劳动力和成本等)、可定制性(customizability,即定制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以适应用户个性需要,包括编辑定制、语言定制、词典定制、资源定制等)、兼容性(compatibility,即不同系统的文件格式、操作系统、数据库和语言支持等方面的兼容)、可控性(controllability,即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通过使用受控语言实现对源语言书写内容和编写方式的编辑与控制)和协作性(collaborativity,即与翻译项目相关的各方,从客户到审稿人,都能在一个共享的平台持续交流实现互动,以产生团队的最佳效果)(见第2章)。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正是有效利用上述功能,在辅助提高人工翻译效率、保证术语一致性、提升翻译质量、降低翻译项目运作成本、保障翻译公司的收益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见第3章)。因此,为了适应当下翻译市场和翻译行业需求,培养具备翻译技术综合运用能力的翻译人才也愈发凸显其必要性。例如,自2009年以来,欧洲的54所大学陆续设立了“欧盟翻译硕士”项目(EMT),加拿大也设立了“翻译技术电子资源群”项目(CERTT)和“翻译生态系统”项目,在课程模块设置上突出翻译技术的重要性,着力培养学生有效利用搜索引擎、语料库分析以及术语提取等信息挖掘方面的能力,以及对翻译文档格式转换、预处理的能力,以保证不同技术媒介的兼容性;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使用多种CAT工具(包括不断出现的最新工具)以及在机器翻译操作中扬长避短的能力(见第4章)。

机器翻译版块重点介绍了机器翻译的定义与分类、机器翻译研究与应用发展简史、机器翻译系统、评价标准等内容(见第5、6章),并分别对基于实例的机器翻译、开源机器翻译、基于语用的机器翻译、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和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进行了述评(见第7–11章),尤其是详细论述了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SMT)这一机器翻译领域最为流行的方式,该方式生成译文的原理是基于翻译过程的概率模型,模型中的不同参数从平行文本中估算。历经过去几十年的逐步发展,近年来已由基于单词演变为基于短语和句法的处理方式;作为一项以数据为驱动的技术,在当今大数据时代昭示了机器翻译的发展方向。此外,本部分还论及了机器翻译和计算机辅助翻译的评估,包括基本原则、历史演变、依托上下文的多维属性及手动和自动这两种现有评估方法的利弊(见第12章),并且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个案介绍了硕士阶段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多门必修与选修课程的教学设计(见第13章)。

2. 翻译技术区域发展概况

英国斯旺西大学翻译技术研究领域专家安德鲁·罗斯维尔(Andrew Rothwell)认为“该书是对翻译技术在过去70年发展史、技术更新和全球范围分布等方面一个非常有用的汇编,也是首次大规模地将翻译技术专业知识汇集成著。书中章节几乎无一例外地呈现前沿知识……特别是第二部分将翻译科技至于世界各地不同社会与政治语境下考量,尤为体现其创新与价值。”(Chan, 2015)

该书第二部分由10篇文章(第14–23章)组成,分别对11个国家和地区的翻译技术发展今昔进行了回顾与介绍,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这些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加拿大、法国、日本、南非、荷兰、比利时、英国、美国等。例如,书中概述了1946年至今我国翻译技术发展历程,涵盖主要参与机构、成就、应用、主流翻译工具和发展前景(见第14章);同时介绍了翻译技术在台湾的翻译产业、大学教育和学术研究领域的应用,而且还提出了一些建议,例如通过在职培训、联合讲座和定期会议等形式解决翻译技术在业界和学界应用不足的问题,并强调有必要将翻译技术元素纳入翻译研究领域,以适应翻译领域的形势变化(见第20章)。在翻译技术发展全球化背景之下,美国较之他国存在一些特殊之处,包括美国军方如何出于军事目的大笔投资机器翻译、分析他国文献,机器翻译研究人员和翻译从业人员之间为何横亘巨大鸿沟,宗教团体如何广泛参与翻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等;此外,对于美国历史上翻译技术发展的重大事件以及每个年代的特色与亮点,作者也以列表的形式进行了梳理(见第23章)。翻译技术发达国家之一的加拿大,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由政府扶植建设了大型计算机术语库,用于规范国家官方层面双语公共服务术语命名。其后,又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前沿的机器翻译研究团队——蒙特利尔大学自动翻译研究团队(TAUM),并为气象预报部门专门提供了气象预报机器翻译系统(TAUM-Météo),该服务长期被视为机器翻译最为成功的典范之一,时至今日,每年仍为加拿大环境部门提供超过五百万单词的气象预报翻译服务。20世纪90年代“统计机器翻译”(SMT)的问世及其后的尝试,又为实现“不限文本类型的全自动高质量机器翻译(FAHQTUT)”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向前推进了一步。作为一个仅占世界人口0.5%的国家,加拿大的翻译产出量占到全球将近10%的比重,着实令人惊讶(见第15章)。该书还以南非为例讲述该国如何发挥其11种官方语言和丰富各异的多语文化优势,以及国家政府如何扶植南非首个国立综合机器翻译研究项目“奥舍马托”(Autshumato)(见第19章),力图帮助人们消除传统印象中“非洲地区是翻译技术的沙漠”这类成见。

3.翻译技术专题

该书第三部分由19篇文章(第24–42篇)组成,相比于前两部分,本部分从较为微观的层面探讨了翻译技术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考虑到读者查阅之便,其关注主题亦是按照字母顺序排序分别加以详述,主要包括:对齐、双语语料、计算机词典学、语料库检索、受控语言、语料库、翻译中的编辑技术、信息检索与文本挖掘、语言代码与语言标签、本地化、自然语言处理、在线翻译、词性标注、分段处理技术、语音翻译、字幕翻译技术、术语管理、翻译记忆和翻译管理系统等。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主题中有7章与语料库技术直接相关,占据三分之一以上比重,重点呈现翻译技术在语料库翻译研究中的作用(见第24–27章、第29章、第36章、第40章),足见该书对当前翻译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之一的语料库翻译研究之重视。此外,除了近年来普遍使用的双语平行语料库用于研究翻译共性、译者(文体)风格等外,该书还专门对语料库技术与翻译实践的结合,尤其是与机器翻译的结合进行了探索。例如建设和运用语料库对词典数据库、计算机辅助词典编写、出版系统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计算机词典学与机器翻译的紧密关联(见第26章),词性标注在机器翻译中的应用(见第36章),利用语料库进行术语一致性检查和术语提取的重要作用(见第40章)。

本部分对当前国际翻译研究另一大热点领域——视听翻译(AVT)也予以了重点关注。例如以云字幕平台最具代表性的ZOOsubs(www.zoosubs.com)为范例,介绍了云字幕(cloud subtitling)技术,包括其字幕翻译流程、归档和内容审查完全可监控的处理模式。与传统的字幕翻译模式相比,云字幕精简和协调管理流程,更为节省时间、成本和工作空间;同时,由于客户有机会积极参与并密切监测工作流程,这就相当于加入了字幕翻译产业链,更能确保字幕云翻译结果质量达到客户所要求的标准。不仅如此,字幕的格式选择更为灵活多样,字幕编辑、后期制作和成品交付也更具显著优势(见第39章)。再如,语音翻译这种基于计算机的先进技术,通过语音识别、机器翻译和语音合成执行口语句子翻译,通过智能手机平台令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群实现无障碍交流,其中列举的个案VoiceTra4U是一款非常新的语音翻译应用程序,该应用程序主要面向2020年东京奥运会研发,在苹果和安卓系统中分别命名为VoiceTra4U和VoiceTra +,覆盖世界上应用较广的27个语种,并能同时支持5人通过手机终端使用不同语种进行对话,可进行17种语言的语音输入,14种语言的语音输出(见第38章),上述内容颇具技术前沿性。

本部分在述介翻译技术在翻译管理系统中应用的同时,还对翻译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例如:翻译行业中软件即服务(SaaS)和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技术的运用在未来数年将会大幅增加,并对传统翻译工作流程造成冲击;众包(crowd sourcing)和社区翻译模式将会在翻译系统中愈加凸显;翻译软件为不同类型的移动设备和操作系统提供专属版本的应用程序将会更为普遍;翻译技术也会令翻译项目管理标准更为规范化等(见第42章)。

4.该书特色与学术贡献

作为首部明确意义上的翻译技术百科全书,该书旨在为从事机器翻译和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学者和学生提供权威参考依据,同时为翻译技术未来的迅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各个章节全面详实,具有前瞻性与文献参考价值。纵览该书,其特色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4.1 时空纵横罗列,呈现“全”新视野

作为一本“百科全书”,该书可谓名副其实,其内容广而不泛,繁而不杂,时空纵横,点面结合,为读者全方位呈现了翻译技术在全球各国和地区的发展。所谓“纵”,体现在该书第一部分以时间为纵轴,对翻译技术的发展史进行了十分细致的回顾与梳理,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了前瞻,这有助于读者了解计算机辅助翻译和机器翻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对其发展脉络以及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形成一个较为完整而系统的认知;所谓“横”,体现在该书第二部分以空间为横轴,分地域介绍了全球范围内翻译技术的发展动态,涵盖亚洲、北美、西欧、北欧、非洲等区域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使读者了解到翻译技术并非千篇一律的大一统模式,而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缤纷世界;所谓“罗列”,体现在该书第三部分在前两部分构建的时空坐标系中,分专题对翻译技术的具体“要点”进行了述介,这有助于读者对翻译技术这一体系形成全面而丰满的认识。

除了“全”,该书内容还体现在“新”。翻译技术是一个日新月异的领域,该书在回顾翻译技术发展史的同时,力求汇集翻译技术的最新成果和动态。此外,该书介绍的软件也尽量选取其最新版,例如讲解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协作性特征时,选取软件版本是成书时的塔多思最新版2014版(见第2章),力图呈现最前沿的翻译技术,此类案例不胜枚举。

4.2 彰显中国元素,传递中国声音

该书另一大特色,在于其蕴含了不少中国元素,这在世界著名出版社推出的翻译学术著作里还不多见。首先,该书作者陈善伟博士就是一位中国学者,作为香港中文大学翻译学教授和翻译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其主要研究方向是计算机辅助翻译和双语词典及汉英翻译。其次,该书介绍中国学者研究成果的章节所占比例达到38.1%。从成果分布来看,第一部分述介中国学者研究成果的章节比例最高(61.5%);从文章来源来看,述介香港地区高校学者的研究成果所占比例最大(23.8%),这些不仅反映了中国学者在翻译技术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同时也有利于在国际范围内翻译技术场域传递中国声音。

4.3 兼顾学术科普,力求学研结合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出版了一些同类学术著作,虽各具特色,但在主题侧重、内容构成、阅读对象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国外学者萨穆埃尔松·布朗(Samuelsson-Brown, 2010)所著的《译者实用指南》(A Practical Guide for Translators)主要针对初涉翻译行业的人员提供入门指导,其内容略微浅显;克罗宁(Cronin, 2013)所著的《数字时代的翻译》(Translation in the Digital Age)重在探讨数字科技对翻译带来的变化及其对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影响,而对翻译技术本身着力不够;而国内同类学术著作,或成书时间距今已久,或内容稍显单薄与单一。相对而言,《百科全书》的优势和特色在于较好地在学术性与科普性之间寻求平衡点。该书适用于从事计算机辅助翻译和机器翻译研究的学者和专家,也同样适用于在翻译实践中有兴趣了解、学习和使用翻译技术新概念和新技能的一般读者,旨在为其提供一个全面的参考。为满足这两类读者群体的愿望,该书所有章节内容根据其主题特征,兼顾学术与一般用途,简短而又自成体系。

5.结语

翻译技术的进步是大势所趋,无法阻挡,无法逃避(崔启亮,2015)。《百科全书》旨在普及人们对翻译技术的认识,因为翻译技术已经成为翻译研究与翻译实践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希望读者从该书中明白:翻译的未来在于翻译技术。1该书共4次提及technological turn(Chan,2015)。如果说翻译技术一度在翻译研究中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处在翻译舞台的角落和边缘,扮演着一个可有可无的“龙套”角色,那么时至今日,是时候轮到翻译技术登台亮相、进入人们的视线了。蓬勃发展的翻译技术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范式,推动、转变了语言服务产业翻译实践的方式,它完全有可能在翻译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近年来国内外对翻译技术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关注度有增无减。在汤森路透旗下WoS核心合集中以translation technology为主题词进行检索,近5年发文量为16篇,分布于SSCI、A&HCI翻译类国际顶级刊物;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翻译技术”为主题词进行检索,近5年发文量为509篇,其中核心期刊和CSSCI收录期刊上发文198篇。实践层面,国内外高校都非常重视建设翻译技术类课程:欧盟、加拿大、美国等高校的翻译院系中,多设有较为系统的翻译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翻译技术能力(王华树,2015);而全国MTI和BTI教指委在近三年年会上也都曾强调:应加强“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建设,重视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化翻译工具的能力,将翻译技术类课程“计算机辅助翻译”列为MTI综合类课程和BTI翻译知识与技能模块(吕奇、杨元刚,2015),并明确要求“BTI学生应初步掌握并运用翻译技术和工具,了解语言服务业的基本情况和翻译行业的运作流程”(仲伟合、赵军峰,2015)。

《百科全书》就翻译技术的一般性问题,分区域、分专题全面呈现了该领域概貌,为从事翻译技术研究与实践的专业读者提供了参考,为对翻译技术怀有兴趣的一般读者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展现了一个“译”彩纷呈的“全”新视野,帮助他们“走近”并“走进”翻译技术的世界。

注释

1. 这段言论是陈善伟接受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Taylor & Francis)采访时发表的观点(参见http://www.taylorandfrancis.com/articles/author_of_the_month_chan_sin-wai/)。

Bowker, L. (2002). 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Technology: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Ottawa: 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

Chan, S-w. (Ed.). (2015). The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Technology.London: Routledge.

Cronin, M. (2013). Translation in the Digital Age. London: Routledge.

Samuelsson-Brown, G. (2010). A Practical Guide for Translators (5th ed.). Bristol: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陈善伟.(2014). 翻译科技新视野.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崔启亮.(2015). 翻译的革命,革翻译的命?——漫谈翻译技术与翻译职业.本地化人网. 检索于2015年2月5日,检索自http://www.igsgroup.com.cn/v.Asp?NewsID=324

吕奇、杨元刚.(2015).计算机辅助翻译入门.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王华树.(2015). 计算机辅助翻译实践.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仲伟合、赵军峰.(2015). 翻译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点解读. 外语教学与研究,(2),289-296.

(责任编辑 孙三军)

* 本文是湖北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CAT平台的MTI课程建设与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研究”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040-150186;主持人:吕奇);同时得到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语料库的汉学家蓝诗玲译者风格研究”资助(项目编号:16Q023;主持人:吕奇)。

吕奇,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译者风格、翻译技术。

王树槐,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批评、翻译教学、文学翻译。

作者电子邮箱:吕奇 richlvq@sina.com

王树槐 wangshh@hust.edu.cn

猜你喜欢
语料库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基于语料库的“はずだ”语义用法分析
基于语料库“隐秘”的词类标注初步探究
基于COCA语料库的近义词辨析 ——以choose和select为例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语篇元功能的语料库支撑范式介入
基于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的无根回译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近义词辨析研究——以suspect和doubt为例
低碳经济英语语料库建设与应用
基于网络语料库的“给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