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立印第安博物馆与印第安文化保护的关系

2017-04-15 06:21劳杨帆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 2017年0期
关键词:印第安印第安人藏品

劳杨帆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上海 200241)

近几年来,我国的博物馆业发展迅速,官办博物馆已超过3800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体的博物馆建设也火热开展。虽然博物馆的发展势头良好,但博物馆应具有的建构公民文化认同的功能较弱。因此,本文主要从具体案例出发,分析美国著名博物馆——国立印第安博物馆在保护印第安文化、建构种族认同中所采取的措施。从整体上看,国立印第安博物馆的地位、建设成果都比较成功,因此以它作为案例切入。

一、北美印第安人文化概说

(一)历史起源

美洲印第安人是指除了阿拉斯加的因纽特人,生活在美洲的原住民群体。学界关于印第安人的起源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美洲印第安人从非洲迁徙而来,也有研究者认为印第安人是由美洲大陆上的猿类进化而来。随着考古技术和科学研究的发展,学术界最新的结论是印第安人的祖先来自亚欧大陆。在大约二万五千多年前的冰川时代,海平面下降,印第安人的祖先们从西伯利亚地区,穿越连接亚欧大陆和美洲大陆的白令海峡,最终到达阿拉斯加,然后逐步向南部迁徙,一直到达美洲最南部地区,散布于整个美洲。关于印第安人的起源属于体质人类学的研究范畴,笔者在本文不再赘述。

印第安人在美洲安定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很久。1492年,欧洲殖民者进入美洲大陆,残忍地屠杀及奴役了无数的印第安人,并且掠夺了他们的土地。从16世纪到19世纪,印第安人的人口数量锐减。美国大革命后,原本属于印第安人的土地被瓜分,并将他们驱赶至西部贫瘠荒漠和“保留地”内。

(二)生活现状

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4月1日,印第安人或阿拉斯加土著(因纽特人)共有2900万人,占美国总人口数的0.9%。美国的印第安人生活比较分散,纯血统的印第安人更偏向于居住在保留地内。根据美国国务院的资料统计,目前在美国约有253万的印第安人,分属于560多个不同的部落,居住在全美200多处的印第安保留区内。他们的收入远低于全美的人均收入,受教育率低,失业率高。截至2012年,约有70%的印第安人居住在城镇,跟1940年的8%和1970的45%相比,人数有极大的增长。其中,有很高的比例分布在明尼阿波利斯、丹佛、菲尼克斯、芝加哥、俄克拉何马城、休斯敦、纽约、图森、拉皮德城等城市。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已经有超过20多万的印第安人离开了保留地,辗转到大城市谋生。随着民权、话语权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印第安人选择在逆境中进行抗争。他们开始组织自己的政治文化团体,争取生存权利,反对种族歧视,保存印第安人的文化传统,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

(三)文化及其价值

土著印第安人是美洲大陆上最早的原住民,他们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但是由于美洲的印第安人是分批次迁徙到美洲的,因此他们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并且不同的部落群体进入美洲的时间也有很大的差异。由于生活的背景、地理环境和气候等各方面的不同,不同地区的印第安人产生了区域性的语言、习俗和文化,形成了多元的部落团体。

长期以来印第安群体对于美国白人而言,是“未开化的民族”。白人对印第安群体有很强的排斥情绪,并且力图通过同化政策甚至是强硬手段将印第安人纳入现代经济发展的轨道,使之也与主流文化相融合。部分的印第安部落不得已开始逐渐学习白人的生产技术,接受白人的教育,从而改变艰难的生存现状,但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依然对自己的文化有很高的认同和渴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护并了解印第安文化的地位有助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作为美洲土生土长的文化形态,印第安文明是一股力量和刻在美洲大地上根深蒂固的印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纵观美国社会,印第安文化的保存情况较为良好,这和博物馆的积极参与密不可分,尤其是美国国立印第安博物馆在保护和传承印第安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国立印第安博物馆兴建与架构

(一)建馆背景

多年来,美国印第安人群体对建立一个关于印第安文化机构的呼声愈发地高涨。同时,自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影响范围大至全美的民权运动,越来越多的印第安人积极投身到文化教育、学术研究和传媒业甚至是博物馆业等社会各个领域分支。他们成了美国社会的一部分,这也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所得到的优秀成果,为之后国立印第安博物馆的成功建立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国立印第安博物馆的成立也离不开美国著名的机构“史密森学会”的积极帮助。该机构一直致力于构建博物馆体系,其如今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联合体。印第安文化是美国历史文化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为了完善博物馆体系,史密森学会也在国立印第安博物馆的建立上积极参与,促使其成功建成。

关于博物馆的选址,起初存在较大的争议。就华盛顿的国家广场目前所建设的情况来看,只留有最后一处空间可以用来建设一座博物馆。而许多其他主题的博物馆也纷纷希望能够得到最后这个黄金选址。如果美国国会将该处用于印第安博物馆的选址,则意味着和那段白人奴役印第安人的历史相比,这些主题类的博物馆则只能建设于一些不太起眼,声望较低的地方。面对众多的社会争议,美国国会最终还是决定将最后的黄金位置用于印第安博物馆的建设。

1989年12月,经由印第安国会议员坎伯贝尔(Ben Nighthorse Campbell)与夏威夷日裔议员井上健(Daniel Inouye)提交,美国国会通过了筹建美国国立印第安博物馆的法案“National Museum of the American Indian Act”, 其中的内容十分丰富,从创建宗旨、法律依据到集资分配和分工管理,几乎全部涵盖。随后,国立印第安博物馆兴建,前后历时15年,总投资2.19亿美元。其中,联邦政府出资1.19亿美元,民间募资1亿美元,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民间募资来自各印第安部落的捐赠。①徐新建:《博物馆的人类学——华盛顿“国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考察报告》,《文化遗产研究》2012年第2期,第83页。参加设计和修建博物馆的人员中,也有不少来自美洲各地的印第安人。设计师是加拿大的原住民道格拉斯·卡迪纳尔,在他的强调下,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充分地体现了印第安文化及传统特色。一直以来,新时代的美国人对印第安人这个群体存在着很大的排斥情绪。国立印第安博物馆的建立是印第安人团体为争取自己的话语权进行斗争的结果,同时也是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政策改变的证明物。

(二)博物馆构成

美国国立印第安博物馆(The National Museum of the American Indian,简称NMAI)的主馆坐落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国家广场,外层建筑是由产于美国中北部州明尼苏达州的浅黄色的石灰岩构成,造型呈波浪状。博物馆内部由四块人工的栖息地——“森林”“湿地”“草场”和“传统种植区”组成。外部的石灰岩经历着自然风霜的洗礼,和内部的自然景观一起为博物馆营造了自然沧桑之感。博物馆由印第安裔建筑师杜安·布鲁·斯普劳斯设计,他的设计理念便是为博物馆营造一种独有的印第安风情。落成的国立印第安博馆和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十分契合,在百里外游客就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印第安文化扑面而来。美国国立印第安博物馆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展示在西半球的美国印第安人的生活、语言、文学、历史和艺术。美国国立印第安博物馆于2004年9月21日正式开馆,是展示印第安人生活及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位于华盛顿的主馆有着世界规模内数一数二的文化艺术品收藏量,并且收藏品种广泛。馆内约有80万件各式藏品,每件藏品都展示了一万年多年来数千种曾存在于西半球的本土文化。藏品包括绘画、音乐、编织纺织技术、制陶技术、茶艺、珠宝、巫术等,绝大部分的藏品来源于24个不同的印第安部落的捐赠。同时馆内拥有约12.5万幅影像作品档案。①景晓萌:《印第安文化在美国》,《中国文化报》,2012年12月26日,第3版。

美国国立印第安博物馆在纽约市曼哈顿下城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美国海关大厦设有一处分馆——海伊中心(George Gustav Heye Center),该馆主要负责拍摄、播出由印第安人创作的,或者是展现了印第安文化的影视作品,并且还通过专门性的网站“native networks”举办以印第安文明为题材的影像节(Native American Film+Video Festival)。位于华盛顿的主馆则负责讲座、研讨会的开设,舞台剧演出,文化专题展览,馆刊《美洲印第安人》的出版和公共教育的安排。另在马里兰州休特兰市设有一处用于研究和收藏的文化资源中心,游客可以通过预约来访问该资源中心。因为位于华盛顿的国立印第安博物馆在规模上、活动丰富性上、陈列展示内容上都相对较好,因此,此乃本文讨论的焦点。

三、国立印第安博物馆与美洲印第安文化保护与传承

(一)保护措施

1.实物收藏与展览

美国国立印第安博物馆对美国印第安人的艺术、工艺品的收藏在世界范围内是数一数二的,大约有266000件的藏品纪录,代表着超过12000年的历史和超过1200种的美洲印第安文化形态。从古印第安文明到如今的当代艺术、美学、宗教和文章。博物馆现所拥有的藏品包括西半球的所有主流文化,代表所有在美国的部落,大多数在加拿大的部落以及大量的存在于中美洲、南美洲与加勒比地区的部落文化。大约68%的藏品来自美国,3.5%的藏品来自加拿大,10%的藏品来自墨西哥和中美洲,11%的藏品来自南美洲,6%的藏品来自加勒比海。总体来看,55%的藏品属于考古类,43%的藏品属于人种学类,2%的藏品属于现代和当代艺术。就藏品的增长而言,国立印第安博物馆会继续积极关注现代和当代艺术,并且继续增加有关于早期人类学、人种学的藏品。鉴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来自拉丁美洲的文物出口的限制和规定,以及北美印第安人对考古类文物的矛盾心态,博物馆对于考古方面的藏品的增加报以较小的希望。

除了这几类文物藏品,博物馆还有许多图片存档。从19世纪60年代至今约有324000件的图像档案,大约12000件的媒体档案,包括电影和视听藏品,如蜡缸、留声机、电影胶片,各式各样地记录了从17世纪末到现在的磁性媒体、光学和数字媒体。还有纸质档案,记录了从19世纪60年代到现在关于博物馆的历史和前身,HEYE基金会和他们的藏品,以及其他纪录片和档案材料。国立印第安博物馆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藏品,如教育教学类的藏品和非原著民创作但却以绘美国印第安为主题的艺术品,以及一些正在研究其价值或潜在价值的材料。根据制订的收藏计划,博物馆希望扩大藏品的规模,并且继续其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对印第安人生活进行研究。通过不同的研究个体,不同的媒体和其他方式,逐步完成对藏品的整合,使其更适用于博物馆项目和外部用户访问。

国立印第安博物馆是印第安文化的首要宣传机构。博物馆会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展览。如2015年5月16、17日,博物馆举办了2015夏威夷文化节。文化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展示夏威夷传统的棉纺、花环和羽毛饰品的制作,分别由三位印第安人Dalani Tanahy、William Bill Char和Taryn Lelea'e Wong教授。第二部分是铁树叶花环编制、棉纺冲压和传统夏威夷游戏。这一部分的活动是专门为5岁及以上的儿童设计的。由此可以看出,博物馆对印第安文化的宣传做到了对幼儿群体的宣传教育。除了这两部分的主要活动,博物馆还设有“讲故事”环节,主要针对青少年群体,还有印第安人食物展示、音乐表演、乐器鉴赏等活动,为广大参观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群众在参观文物,获得知识,了解历史的同时,还可以一起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活动营造了自由的文化氛围。

博物馆有多处用于展示印第安人戏剧、舞蹈、表演以及用于示范活动、阅读、专题讨论和研讨会等特色活动的场所,如位于一层的拉斯穆松剧场和波托马克中庭,位于三层的学习工作坊,位于四层的会议中心和雷拉瓦剧场。此外,还有一个室外剧场可以用于研究和展示。

2.文化体验教育

位于博物馆三层的创意活动中心是为充满好奇心的12岁及以下的小朋友们提供各种互动游戏和实践学习的绝佳场所。孩童们可以探索印第安人帐篷,玩小测验游戏,也可以亲手编织一个大篮筐。这里定期举行学习项目,也提供团体参访。有许多华盛顿的中小学会组织学生们来此处进行文化的体验与教育。博物馆还经常举行一些家庭活动日,鼓励父母带着孩子来参观游览。如2015年9月13日,博物馆举行了庆祝伟大的印加之路系列家庭访问日活动。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观赏安第斯山脉的音乐、舞蹈,参加与印加文化相关的活动,观赏独一无二的印加文化的收藏品。这次展览还由美国国家宇航博物馆支持,因此还会有部分的对太空、宇宙、星座方面的知识普及。

3.特色化经营

为了凸显博物馆希望展现活态的印第安文化的目标,博物馆内部的运作颇具特色。馆内一层设有获萨加特评级的米食通原住民风味餐厅,为游客们提供美洲原住民食物的正餐和简餐。餐厅内的饮品咖啡均用仿制印第安陶罐的容器盛装,让人在就餐时也深深地融入印第安文化。同时,博物馆对美国和全美洲的印第安族裔成员提供特别优待。在这里,印第安各部落不仅可以接触到三个藏馆的展品与文物,而且还可根据自身需要借走其中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参观者有权向博物馆提出租借展览品的申请。曾有这样的一个案例,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位印第安人在博物馆发现了一件极为罕见,并且失传已久,曾用于祭祀活动的鹿皮罩衫。秉着发扬和传承的理念,他向博物馆提出了租赁申请,博物馆负责人在了解情况后,十分乐意地和这位印第安游客签订了租借协议。①景晓萌:《印第安文化在美国》,《中国文化报》,2012年12月26日,第3版。

博物馆还向参与合作的数十个印第安部族成员承诺,同意他们定期来向本族的圣物致祭或献礼。比如说,新墨西哥的圣克拉拉部落就可以按照部落“滋养圣物”的传统,在本族的物品周围“抛洒玉米粉”。②伊丽莎白·奥尔森、秦苑文:《印第安人自己的博物馆》,《中国美术馆》2005年第1期,第86页。

4.纪录片展播

为了突出才华横溢的印第安人在电影事业方面的建树,并且把当代印第安人社区所存在的问题和生活方式展现给大众,使得大众能够更多地关注印第安文明,美国国立印第安博物馆主馆和在纽约的分馆将印第安人的故事、纪录片、实验电影和由印第安人自己制作的微电影搬到了荧幕。由博物馆播出的电影代表了多个电影制作的风格,并向群众诉说了多种多样的印第安人故事。纪录片有很多重要的主题,如气候变化,土地权利和国家主权,印第安人的语言和文化传统的保护。在电影放映结束之后,该片的导演、演员,或社区成员会经常出现在博物馆,和观众们讨论电影及观影感想。

博物馆正在举办两个系列的优秀长篇电影项目,在华盛顿地区的主馆进行的主题是“晚餐和电影”,在纽约分馆举办的电影项目的主题是“在电影中”。两个分馆在白天会定期放映一些符合一般游客喜好的特别节目。在华盛顿的主馆,博物馆每周会提供几次特别适合于家庭、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电影节目。在纽约的分馆,每天所放映的电影都是与当前的展览和当代美国原住民生活的重要主题内容相关的话题。纽约分馆也会为儿童、青少年提供每日早晨节目。由纽约电影视频制作中心举办的两年一度的美洲印第安人电影节,从1979年开办到2011年,为媒体讨论和研究印第安文化提供了绝佳的场所,也为博物馆的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

博物馆的本土电影展创办于2000年,与当代艺术中心一起合作,目前已与西南协会印第安艺术(SWAIA)联手创办。电影视频中心每年冬天都会在华盛顿和纽约两地举行年度庆典,博物馆都会发行或参与电影节及电影节相关的活动,展示一些新的、重要的电影成果。如一年一度在美国首都举行的环境保护电影节。同时,博物馆也对其他的电影节和文化机构给予一些帮助和鼓励。

博物馆一直都在寻找与美洲印第安人相关的电影。博物馆期望能够找到一些具有挑战性,有意义,有激情的关于印第安人的观点,并且欢迎对当前相关主题的新作品进行评价。博物馆为电影征集提供了专用的途径,有意向者可以下载并填写完成一份电子表格,把表格和电影DVD的拷贝一起邮寄给博物馆;人们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fvc@si.edu进行相关信息的咨询。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为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电影制片人、电影程序员提供信息服务,公众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咨询相关情况。在纽约的分馆中,人们可以自由地将馆内的电影、视频和广播作品用于研究和学习。

(二)作用与影响

1.促进印第安文化的保存、展示与传播

博物馆安全的环境和科学的管理条件是文物的保存、收藏和管理的绝佳场所。存放在博物馆内的文化得到的是法律和专业的双重保护,而流落在博物馆外的一些珍贵文物,有着被倒卖,被走私,被废弃,被大材小用的风险。①陈玲、凌振荣:《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第6期,第40页。博物馆工作人员或相关的研究人员可以解读、挖掘出文物更加深层次的历史与内涵。1989年通过的国会法案中所提到的美国国立印第安博物馆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收集、保护和展出有关美国印第安人的藏品。博物馆内的各式藏品,均来自于许多不同的印第安部落的捐赠或收集。在建立国立印第安博物馆之前,这些文物都是分散的,或者是小部分地聚集在一些个人收藏爱好者手中。这样一来无法满足群众想要对这些宝贵的历史藏品进行参观的需求,二来使得这些文物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可能发生意外的破坏与丢失。

2.促进印第安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保护参与

早在博物馆兴建之前,许多印第安人就表示希望博物馆并不仅仅是一个静态地展示部族生活、文化的场所,而更希望可以通过博物馆这个平台,让更多的人接触到印第安文化。由此可见印第安人对博物馆功能的日益重视以及在文化主权意识上的觉醒。

国立印第安博物馆的建立是各个不同的印第安人部落团结呼吁的结果,不同国家、地区的印第安人终于有了一个团结一致的场所。在争取建立有属于自己文化的博物馆的过程中,不同的部落、人群开始相识、了解,建立了友谊甚至联盟。博物馆成为他们共同奋斗的结晶和情感的维系。

博物馆还会定期举办相关印第安文化活动,也为不同印第安部落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的契机。同时,博物馆的成立和发展能够增加印第安人对自我文化的认同,同时也增强了族群的自信心。不仅仅是印第安人,博物馆的建立也可以为有着同样兴趣的陌生人提供一个交流的场所。人们可以通过博物馆的展览和活动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博物馆志愿者项目、实习职位,也能够成为一个有效的、提供基本技能的资源。

3.促进大众对印第安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仅仅是国家或者机构所应履行的职责,而应该是一项全社会都应该广泛、积极地参与的活动。国立印第安博物馆建立的初衷之一便是希望博物馆这个媒介,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印第安文化,能够让文化得到传播和传承。国立印第安博物馆也通过举办多种形式、主题鲜明的展览来让公众了解保护印第安文化的意义、目的和作用,从而剔除文化偏见,提高社会公众对保护印第安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营造全民共同参与保护印第安文化的良好氛围。前文中所提到的“夏威夷文化节”便体现了博物馆为宣传印第安文化所做的努力。另外,在博物馆建成之初,主办方便在国家广场举办了为期六日的“美洲印第安人活动节”(First American Festival),该活动吸引了约60万人参加,成功地激发了美国社会对印第安文化的保护和消费的兴趣,从而引起公众的参与和保护意识,促使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播保护之中,同时也可以赢得公众的资助和支持。

4.促进美国社会的发展

在经济方面,博物馆可以为文化遗产带来更高的关注度,从而利于其产业化的发展,形成传承和发展双管齐下的良性产业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国立印第安博物馆的建设不但吸引了来自美国各地乃至南美洲的印第安人前往参观,而且吸引了众多对印第安文化感兴趣的国际游客前来参观。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一系列其他的服务行业,如餐饮业、酒店业的发展,从而促进附近街区乃至整个华盛顿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博物馆的建立还可以提供众多的岗位,促进社会的就业。根据一组英国的调查数据显示,英国有大约2000个博物馆,为超过27.6万人提供了工作。

在政治方面,美国国会最终同意将国家广场的最后一处地块留给国立印第安博物馆,也是证明了和最初相比,印第安人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

在文化方面,博物馆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经常举办展览的博物馆,能够在地区乃至全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使群众对文化遗产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国立印第安博物馆的建立,为部分对印第安文化不熟悉的人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使得他们可以真正了解这一文化,摈弃文化偏见。博物馆所展示的文化成果可以使人们更加热爱生活,反思自我。文化还能够提高生活品质。根据调查显示,有45%的人认为经常去博物馆可以使他们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社会和生活。人们能够通过博物馆了解文化,反思历史,反观生活,形成更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导致工业文明替代传统文化。面对文化的消失,博物馆起到了抢救与保护传统文化的作用。面对印第安文化逐渐消逝的现状,国立印第安博物馆的建立首先吸引了社会对这个濒危文化的注意和兴趣,同时也引起了公众的保护意识。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积淀,美国作为一个较为年轻的国家,更加应该保护土生土长的印第安文化。

博物馆能够成为社会的黏合剂。文化可以吸引人们来到一个地方,就如同学校的作用一样。文化同时也能够为其他的产业、物品和服务提供一个成长的机会。国立印第安博物馆为华盛顿地区乃至美国整个东海岸都带来了全新的文化凝聚力和产业带动力。

四、结语

国立印第安博物馆的成功建立,安置了飘摇不定的印第安文化,建构了印第安人的身份认同,成为美国公民绝佳的寓教于乐的公共场所。其“国立”二字同时也彰显了全美公民身份养成的初衷和目的。国立印第安博物馆表达文化的形式更加具有仪式感和原真性,其空间的排列、藏品的展示乃至文字的说明都展现了印第安文化存在的丰富性、多样性和深度。

然而,这座建造在美国政治权力中心的博物馆,是否能真正成为印第安话语表达的工具呢?博物馆在建设过程中,似乎刻意回避了那段欧洲殖民时期和美国大革命以及后来的西进运动时期白人对印第安人迫害的历史。譬如,博物馆并没有完全公开地展示印第安人悲惨的历史遭遇,在博物馆的任何一处地方都不可能发现有关美国印第安运动或者这场运动的魅力领袖拉塞尔·米恩斯的任何信息。从这个角度出发,国立印第安博物馆似乎是白印矛盾冲突协调下的成果,和以往的暴力手段相比,博物馆的成功建立则成了一种符合西方价值体系的“文明手段”。①此概念由库伯(AmandaJ.Cobb)2005年在《作为文化主权的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一文中提出。

从国立印第安博物馆个案出发,反观西方社会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措施,可以对我国国内博物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产生三点启示:

第一,丰富文化的展示方式,展示地区特色,增强互动性。综观国立印第安博物馆,无论是博物馆的外形设计还是内部设置,都和印第安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细节部分,如餐厅食物的提供,也做到了面面俱到。虽然近年来,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题博物馆在国内开始盛行,如苏州昆剧博物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无锡泥人博物馆,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等等,但总体上而言,国内的博物馆还存在着展馆文化单一,展示方式枯燥陈旧的缺点,无法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去展现文物或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博物馆应该加强与政府或相关组织之间的联系。通过建议和提案来赢得更多的重视和支持,为文化保护取得经费后盾。我国部分博物馆所存在的共同问题之一就是经费短缺。许多博物馆都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因此无法获得直接的经济来源,对博物馆生存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应该主动寻求社会其他组织或政府资源的支持,为文化保护取得经济保障。美国国立印第安博物馆正是因为有史密森学会的大力支持,才能够有充足的资金举办一系列的展览与活动。

第三,博物馆应强调人与物的结合。文化的保护需要活态地传承和生态地保护,强调人与物的结合是因为只有人与物的结合才能演化出种种博物馆的相关活动,展示其社会职能。随着博物馆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博物馆的开发应该反对以物为中心,反对其与世界相割裂,通过相关活动,展示博物馆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体现其社会参与性。反观中国社会,大多数的博物馆只起到了收藏、展出文化藏品的基本功能,并未履行博物馆所拥有的更深层次的职能。

猜你喜欢
印第安印第安人藏品
美国首次统计印第安人寄宿学校死亡人数,但关键问题悬而未决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谭礼藏品
试论早期美国印第安口头文学的特征
美洲印第安人使用的象形文字名称和标志
罗妍妍藏品欣赏
英勇反抗的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的生活
论《痕迹》中的印第安生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