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平安灯会的民俗特色及社会功能研究

2017-04-15 06:21周增辉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 2017年0期
关键词:灯会安吉信仰

周增辉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非遗中心 浙江安吉 313300)

安吉县西部山区独有的大型群众性祭祀活动平安灯会,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独特的地域特征,悠久的历史传承,广泛的群众基础。安吉平安灯会对安吉西部山区生活产生深远影响,是安吉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吉属于江南地区古越国重要活动地。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记载:“是时,(汉武帝)既灭两越,越人勇之乃言:越人俗(信)鬼,而其祠皆见鬼,数有效。”南宋范成大《吴郡志》中有言:“江南之俗……,信鬼神、好淫祀。”古人将江南地区那时信鬼好祀的社会风气和文化特征说得相当明确。上古时期,江南土地上居住的主要是越族人,历史上称之为“于越”,于越民族的鬼神观念深刻,祭祀活动频繁,从两汉到南北朝这段历史时期,是江南地区信神敬鬼风气最为盛行,淫祀滥祭最为风靡的年代。2007年良朋上马山出土的东汉酱釉瓷五管瓶,1993年高禹天子岗出土的三国晚西晋初青瓷“魂瓶”①魂瓶又称“谷仓罐”“堆塑罐”。它由汉代的五联罐演变而来,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三国两晋时期墓葬中特有的随葬品。魂瓶是一种“冥器”。“冥”是古代社会认为的人们死后进入的世界,比如“冥币”就很贴近我们现代人生活。以魂瓶这种冥器为例,上面所塑之物,往往象征着死者生前的社会待遇和家庭状况,并且希望死后到达所谓的“冥界”依然能够享用。及舞蹈形象的陶俑等陪葬品是那个时期安吉人对于鬼神信仰的见证。

古人在祭祀中都用舞蹈来祈拜,这种风俗一直延续至今,并在传承过程中增添了丰富的信仰内容,很多地方依旧凭借传统舞蹈的形式用以祈福禳灾。本文的考察对象安吉磻溪村平安灯会便是其典型的个案。平安灯会最早的形式是青苗会,后来结合上元节(元宵)灯会,上巳节临水祓禊,中元节祭三官、家祭作飨保平安,逐步发展成平安灯会。此俗自明清以来(除“文革”时期)未曾中断。作为民间信仰活动的平安灯会拥有大量的民俗事象及丰富的仪式过程。

一、磻溪村村落语境

平安灯会活动范围主要在磻溪村,磻溪村属杭垓地区,位于浙皖交界处。磻溪村位于杭垓镇西部,东南接松坑村,西南接吴村,西与杭河村接壤,北与文岱村毗邻。2007年安吉县在全县范围内进行行政村撤并工作,11月,磻溪、兴旺、石壁三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村委会驻磻溪。村域面积扩展为19.5平方千米,辖14个自然村,27个村民小组,850户,2686人。太平天国兵乱以后,除原居民倪氏、潘氏外,有来自台州、江西、河南、湖南的移民。磻溪村属山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多田少。全村共有土地面积348公顷,山林面积2236公顷。西河水从西边兴旺村流下来,在双桥接桐坑水,流至太平桥接西北石壁村流来的霅溪水,经磻溪村村口汇霅河流入西苕溪。同治版《孝丰县志·卷一·方舆志·山水》载“蟠溪水出霅口会西溪、桐坑、霅川、西河、蟠溪五处水洞旋而下,渊深不测”。以五水回旋,状如龙蟠,所以得名蟠溪。《孝丰县志·卷三·建置志乡区》载“太平乡角图庄五·蟠溪庄:蟠一作磻,张家坞,高路山,距城五十里”。因磻溪村内有山状如磨盘,且磻溪村庄处于山口,所以磻溪村也叫“磨盘口”,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磨盘口”的称呼超过“磻溪”村名。

历史上在杭垓地区原磻溪乡、杭垓乡、缫舍乡、姚村乡的各村经常有家庭在家人有难、家道不顺的情况下,请道士诵念平安经,做平安法会,驱赶作祟恶鬼,以佑平安。磻溪村一百多年以来,一直是倪氏家族主持召集办青苗会和做平安法会,逐渐形成并发展为村级平安灯会活动。磻溪逐渐成为杭垓地区做平安灯会的核心区域。

二、平安灯会民俗事象解读及仪式过程

(一)平安灯会历史沿革

在明清时期磻溪地区常以村为单位办青苗会活动,结社祈愿丰收。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当地村民按照传统习惯进行祭祖作飨,祭祀时燃烛焚香,烧化冥钱,并准备一桌丰盛的酒宴,请祖先喝酒、吃饭。①董仲国:《安吉民间风俗》,黄河出版社2014年版,第430页。祭三官,即有庙宇的地方备三牲供奉在庙宇中祭祀,无庙者一般在田野、路边祭祀。②董仲国:《安吉民间风俗》,黄河出版社2014年版,第431页。农村家庭遭遇天灾人祸,家神不安则延请道士做平安,作法驱鬼,保家人安康。

青苗会是流行于安吉西部山区的一种农业神信仰,是当地村民为祈求风调雨顺,护佑青苗生长而举办的一项祭祀农业神的活动。青苗神又称禾神,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余乡青苗被野时,每夜田陇间有物,不辨头足,倒掷而行,筑地登登如杵声。农家习见不怪,谓之青苗神。云常为田家驱鬼,此神出,则诸鬼各归其所,不敢散游于野矣。此神不载于古书,然确非邪魅。”

青苗会一般在七月中旬举行,以村落为单位,村中尊者负责主持举行,事先请道士择定吉日,并告知村民。届时全村备好敬神物品,齐聚村庙献祭给青苗神及山神土地,并在田间地头插小纸旗,上书“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以祈求丰收。在遭受虫灾时,则“耍双狮”驱虫。

在农业生产力、科学技术落后的年代,农民靠天吃饭。为了农业丰收,农民没有其他办法,只能祈求神明来护祐田地五谷丰登,就逐渐形成这种民间信仰。此节,实为保护农业生产的一项活动。

流行于安吉地区的“作飨”祭祀祖先是家祭活动的重要表现方式。“祖先信仰是家族社会的精神核心,它是中国传统社会民众最主要的信仰之一。祖先信仰起源于人们对亡故尊长的崇拜,人们从血亲意识出发,认为故去的祖先,并没有离开他的子孙,他一直在关注着后辈的生活。因此在世的子孙也祈求着祖先灵魂的眷顾保佑。”③参见萧放:《明清时期祖先信仰与家族祭祀》,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NewsID=6293,2012-9-25。祖先信仰作为一种精神因素,它的外在表现就是人们在日常与特定的时间中对祖先的虔诚祭祀。七月半作飨是磻溪村民重要的祭祖活动,与过年一样隆重、虔诚。祭祀时全家要向祖先叩拜行礼,祭奠后燃放炮竹送祖先归位。

祭三官,磻溪村旧时有三官庙。三官,是以道教的上元、中元、下元合为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中元节时,磻溪村民各自备三牲在三官庙中祭祀祈求平安。

自明末至民国,有经商、教学、匠作、务工等各类人,从外地来到磻溪地区,因种种原因,最终客死他乡,成为无主祭祀的孤魂野鬼。清同治初,战乱、瘟疫导致本地人口锐减,“万户萧疏鬼唱歌”。同治中期后,地区人口虽在缓慢恢复中,但丧亲之痛长存于心,阴风鬼气弥散在村庄山野之间。如何除阴气,静鬼魅,保平安,是存活之人的大心愿。到清同治末年,人口慢慢增加,社会渐趋稳定,磻溪村大户倪氏族人,取青苗会的结社和做平安法会,揉合成平安会。举办时间为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平安会是家祭之外的社会祭祀,祭祀对象是本族、本村或外地客死异乡的无主饿鬼游魂。

平安灯会以拜忏和施孤为主,兼及祈祷丰收。拜忏和施孤主要是安抚游魂孤鬼,不要作祟招难,务保一方平安。做平安会分“文会”和“武会”。“武会”较血腥,只在村子里有严重的非正常死亡情况下才举办。武会在诵经放灯外,还需找一只僵猪或羊,在牲畜身上戳一刀,然后拖着在全村主要道路上奔走,血洒一路,镇妖驱魔。

(二)平安灯会祭祀仪式的民俗质描述

民俗质是“构成民俗事项的最原初、最基本的质料”①乌丙安:《民俗学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平安灯会”祭祀仪式中所用的每件仪式器具及表演道具均传达着一定的民俗信息,都应算是一个民俗质。所有这些民俗质组合起来构成了“平安灯会”祭祀仪式中的物质民俗部分。

“平安灯会”祭祀仪式中的物质民俗部分,笔者将其分为仪式器具与表演道具两种。所谓仪式器具,是指直接用于祭祀仪式部分的器具,一般用于祭神环节;表演道具指的是用于舞蹈表演的道具,一般用于娱神环节。由于仪式器具与表演道具共同呈现在灯会活动过程中,因此某些器具的功能并非是截然分开的。

仪式器具有三牲模型及水果、大鼓、镇邪宝剑、平安灯会会旗、旗幡、牌头灯、田旗、净水、香炉香烛、漂流灯、纸船、纸龙。

摆香案:摆放香炉、祭品的桌子。将香炉、祭品置于香案桌上,案上置猪头、牛头、羊头三牲。随着时间变迁,摆香案所用的三牲由原先的猪头、牛头和羊头,换成如今的猪头、牛头、羊头三牲模型。三牲前放桂圆、桔子、苹果等四季水果。另有一盅净水,举办仪式时,用柳枝洒向天地人。

大鼓:最宽处直径约1米,圆柱体,木桶状,因面较大故称大鼓。巡境时作为引导,由两个男壮年抬大鼓,一人走后面用木槌敲击。

镇邪宝剑:道士用的一柄镇邪宝剑,剑鞘为桃木,剑身为不锈钢,剑鞘上刻有桃剑镇邪四字。

平安会会旗:会旗置于整个祭坛正中,红色布面,上书金黄色繁体字“磻溪平安灯会”,绣金色祥云于红色丝绸底料上。

幡(两面):金黄底色,绣荷花及瓶子。

大旗(四面):上书人口清吉①这是清朝乾隆时期的一种钱币上的铸字,一面是“清吉平安”,一面是“天下太平”,清吉意思是清平、吉祥,也寓意大清平安无事,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平安如意。

牌头灯(四面):由竹竿撑起的纸糊牌头灯四面。

田旗:青黄两色,纸质,插于巡境道路两侧及田间地头,上书“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纸元宝:施孤时,用于烧化。

漂流灯:以纸做成荷花及船样子,内置蜡烛,用于仪式结束时,临水漂流。以示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良好的祝福。

大纸船:长1.5米,高1米,内置蜡烛,河灯漂流时做引航用。

大纸龙:以纸扎成龙形,放河灯时紧随大纸船后。

表演道具有双狮、财神、生肖灯、花瓶灯、五谷、荷花灯、杨桃灯、虾蟹乌龟灯。

双狮:祭文诵毕,双狮舞于祭坛。舞毕,舞狮人喊吉祥语,群众应以“嗬嗬”声。

财神:由村民扮成戏曲人物财神状,手持金元宝道具,舞于广场。

生肖灯:十二生肖灯十二盏,寓意人人平安。

花瓶灯:十二月份花卉插于花瓶中,由村姑舞于广场,寓意四季平安。

五谷:五位村姑手持五谷道具,舞于广场,以祈祷五谷丰登。

荷花灯:寓意着和谐美满,同时代表着阖家团圆。此灯不烧化,不漂流。

杨桃灯:以杨桃木为料,外糊以纸,扎制而成的灯。与荷花灯一起舞于广场。

虾蟹乌龟灯:两人分别持虾、蟹道具,艺人扮演乌龟,舞于广场。

(三)平安灯会仪式过程描述

信仰是仪式发生的前提条件,仪式是信仰的行为展演,信仰与仪式不可分割。因为“仪式是用以表达,实践,以至于肯定信仰的活动,但是信仰又反过来加强仪式,使行动更富有意义”①李亦园:《宗教与神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

平安灯会在安吉西部山区广大农村中是一项意义重大、规模隆盛的大型民间活动。其活动过程须认真策划与精心组织。平安灯会活动有明显的民间信仰特征,表现在活动过程中并始终伴有一定的宗教仪式。其具体程式是:灯会活动前进行一套宗教仪式,接着舞灯巡境,巡境后再进行一套宗教仪式,如此便构成了仪式—舞灯—仪式的模式。平安灯会的仪式过程可分为庙中请神、设坛祭神、巡境娱神、祭后送神四个环节。并将驱祟、施孤过程置于这四个环节之中。

为了请到各路神灵前来看舞受飨,并将与民共乐的意图明白地转告神灵,村民会举行请神仪式。活动前,村民与法师(道士)带上供品、香烛等物到庙中祭拜,念观音忏、壬申忏、梁王忏等。而后将神像或牌位请到村社广场的祭坛上。在神像前设立香案,焚香点烛,供奉三牲,以示诚意。请神时,为显隆重,沿路鸣炮放铳,敲锣打鼓,焚香点烛。

设坛祭神是仪式活动的第二道程序。祭神时,在祭坛的香案上焚香点烛、供上三牲,让神一边受飨一边观看表演。随后举行驱魔逐祟仪式。旧俗认为,农历七月十三阎王放众鬼,七月十五时,家鬼由于有家祭,所以有吃有喝。而孤魂野鬼无人祭烧,到七月三十阎王收鬼时,因无着落仍滞留在外。于是它们在外撒野,混乱人间。为了禳灾逐疫,祓除不详,道士会将茶、米撒向四方,以飨孤魂野鬼,并以烧冥纸、念经、舞桃木剑的方式辅佐镇邪。此俗即为施孤,其作用是将危害村社的各种鬼魅邪祟驱除出境。有时村中并未发生灾害,但为了消弭灾祸,防患于未然,这一仪式成了整个仪式过程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接着地方乡绅或德高望重者宣读祭文。这种祭文又叫“文牒”,并非简单随口说出,而是将其内容写于黄纸上,贴于竹简中。其目的是表示人们对神的态度是虔诚、慎重的。2015年祭文内容为:

惟公元2015年8月28日,农历七月十五日,羊年大吉,玉宇澄清。磻溪村全体村民,共鲜至诚,共祭于安定山下,磨盘溪旁。敬备鲜花雅乐,雍雍穆穆,钟鼓和鸣,追远抚今,竭其虔诚。百姓元祖,开基创业,涂施后世,永播芳馨。绵绵瓜瓞,秉此懿德。岂无险阻,终获夷平。岂无离乱,终复康宁,根之深矣,枝叶纷披,平安为本。

追溯磻溪一村,先民垦荒于汉唐,人丁繁盛于两宋。谱籍碑记,可以为证。经千百年,乡风淳朴,村民勤俭,安居乐业。岁余禳祝,人寿年丰;中元普度,鬼静人安,人人平安,家家平安,村村平安。

回顾壬辰,华夏龙腾。十八大凝心聚力。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为我们指明方向,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建小康深化改革,树崇俭之民风,尚务实之美德,科学发展,厚养民生。蒙初袒之德佑,赖中华之栋梁。平安吉祥,可期可待。平安功德,保佑村民,大礼告成。

伏惟 尚飨

祭神后即是娱神环节,相对于祭神的庄重严肃,娱神显得活泼热闹且富有喜庆意味。然而灯会不只是艺术表演,娱神是其主要作用。鬼神更希望看到人们的实际行动而非口头祭祀愿望。因此人们必须在仪式过程中加入各种娱神活动,迎合鬼神口味,讨得鬼神欢欣,并达到人与神进行沟通、交接、互动的目的。

在广场上娱神表演时其次序为:舞大旗—走生肖灯—乌龟虾蟹灯—五谷—荷花灯—花瓶灯—宫灯—杨桃灯—财神—大小牌灯—大小旗。

而后是巡境,巡境队伍次序为:锣鼓开道—香烛、田旗引路—财神—双狮—生肖灯—花瓶灯—五谷—荷花灯—乌龟虾蟹灯。沿路家家户户燃放烟花以示迎接。

巡境过后便是送神环节。此时各路灯队来到村中太平桥。鼓乐至此达到高潮而后渐渐停息。桥下早已放置等待漂流的纸船河灯,及送耗的大纸船、大纸龙。放灯时,大纸船“引路”,纸龙随后,小纸船,荷灯从之。不多时,河面上灯火闪闪,浩浩荡荡。遇有湍急水流,船灯随即覆灭。于是村民便以为瘟疫灾耗随浪覆灭,地方太平无事。“旧俗认为,水灯顺流而下,远浮漂散,灯熄灭后,它就完成了把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就能保得一方太平。”①方仁英:《富春江渔文化记忆》,浙江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168页。

三、平安灯会活动特色及功能

(一)平安灯会的特色

1.丰富的民间信仰特征

如前文所述,平安灯会民间信仰色彩浓郁,集青苗会的农业神崇拜,祭三官的自然神崇拜,作飨的祖先崇拜,做平安的鬼神崇拜,庙中请神的佛道信仰,具有丰富的民间信仰特色。且在整个祭礼活动过程中,始终有神秘而详备的仪式,宗教性非常明显。

在安吉广大农村地区,至今仍活跃着大量的灯会活动。如梅溪镇上舍村的化龙灯,山川乡山川村的鳌鱼灯,报福镇统里村的三十六行灯,天荒坪镇大溪村的马灯,孝丰镇潴口溪的孝子灯。它们或以舞蹈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或以故事教化民众行孝向善,但唯独平安灯会,突出平安主题,有着诸多祭祀仪式和浓厚的民间信仰氛围。

2.独特的地域性

平安灯会流行在安吉西部山区,有着它独特的地域特征。首先在时间上有别于其他诸多灯会活动活跃在正月时节。旧时,平安灯会仅在中元节举办。其次,在主题上,它表达的是“驱邪禳灾,祈求平安”。最后,也是最为独特的是其对孤魂野鬼的态度是软硬兼施,安抚与镇压并举。旧时人们对鬼魅的态度是具有两面性的,一是驱避,驱鬼逐妖;另是祈求,祈禳求吉。前者如盛行在浙南地区的“南游大传”及其宗教仪式,即采取降妖伏魔的方式对鬼魅进行镇压,是强硬的一面,后者如流行在安吉地区的劈山仪式,就有以三荤三素为供品祭祀山神鬼魅的习俗,此为安抚、讨好的一面。

平安灯会一方面诵经念咒,用桃木剑举行驱鬼逐祟仪式,对鬼怪进行镇压;另一方面举行超度祭祀仪式,用米、茶等物洒向四方以飨鬼魅,对鬼怪进行安抚。这样的意图很明显,就是利用这些仪式与舞蹈相结合的形式,来表明人们对鬼灵的虔诚态度和笃厚感情。如此,鬼魅们可能会因此受到感动,从而放弃加害人类的念头,甚至服从人类支配。总之,整个活动将纳祥与祓除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答神明、祛鬼魅、保平安、除邪祟”的目的。

3.悠久的历史性

江南地区是一个祭祀歌舞极其发达的地方。早在明清年间,此地就有平安会的雏形初现。清朝的咸丰、同治之乱,导致万户萧疏鬼夜哭,丧亲之痛为平安灯会的发展与盛行提供了土壤。清末至民国,外来经商、教育、务工的人,因故客死此地,平安灯会为他们祭祀安魂,这也体现了磻溪村村民高尚的道德。

4.广泛的群众性

平安灯会之所以在安吉西部山区如此流行,并且能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保持这种经久不衰的状态,主要还是得益于江南民族广泛的群众基础。历史上,磻溪村原为磻溪乡。2007年以前,其活动区域在磻溪村的五个自然村里,参与人口达700余人。2007年11月后,磻溪村域扩大,活动区域增至14个自然村,直接参与人数增至2600多人,辐射影响3.5万余人。

每逢平安会活动举办,家家户户清洁卫生,打扫除秽。在巡境过路时,挨家挨户鸣炮以示迎接,民众对活动的参与度与积极性非常高。

(二)平安灯会的功能

1.心理慰藉功能

平安灯会举办的原意是祈祷丰收,祈福纳祥,保境平安。平安灯会虽以“平安”为名,实际上恰恰是不平安的社会环境的产物。在生活中,村民们经常遇到不尽如人意的事情,不时遇到困难、挫折与不幸。天旱水涝,庄稼颗粒无收;兵灾焚祸,人命朝不保夕。在种种困难与灾害面前,人们祈求幸福,呼唤平安。于是便有了这种以祈鬼为形式的祓除性质的民俗活动。历史上,安吉的西部山区经常发生台风、洪水、干旱、虫灾等自然灾害。尤其是在清朝晚期,人民饱受战争、瘟疫带来的痛苦。在这种天灾人祸的背景下,人们不可避免地产生焦虑、不安、恐慌的情绪。通过平安灯会的举办,祈福禳灾仪式的举行,对长期以来的心理压力有所调节,抚慰了村民恐慌的心理。

平安灯会不是一种随意表演的娱乐活动,它担负着严肃的宗教使命。灯会的举办是因为村中出现了灾害,即使没有发生灾害,也是为了杜绝灾害的发生。村民希望通过这种活动,战胜魑魅魍魉,消灭灾病邪祟。透过平安灯会禳灾仪式的表象,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渴求平安,祈求幸福的社会心理。

首先,现实中,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快速转型,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工作的压力,社会关系的紧张,造成了人们心理的失衡。社会需要一种调节心理,缓解压力的机制。而作为民间信仰的平安灯会恰能扮演这种角色。其次,当今社会老龄化日益普遍,截至2016年1月,在磻溪村60岁以上老人674位,其中许多子女外出务工。孤独寂寞、无所事事成了老人们晚年无可奈何的事。他们其实想找人聊聊天,叙叙情,而参加平安灯会活动则使这些孤独的老人找到了同伴,有了共同语言和精神寄托。并且,随着活动的举办,年轻人不时有请教他们的地方,又可使老人们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感与自尊感。最后,村里妇女们的社会活动空间相对来说小一些,忙完家里家外的活,也寻求自己的活动空间。平安灯会便成了她们的重要活动。参加灯会舞蹈的人员中,妇女占了近五分之四。集体活动的参与增加了村民彼此的互动,加深了邻里间的认同感与亲密感。

2.村落整合功能

民俗活动是一种生活实践活动,之所以拥有顽强的生命力,是因为它在村落生活中发挥着实际的作用。人类学家涂尔干认为,仪式活动不断地将社会制度规范灌输给个人,从而强化整个社会的凝聚力。一些现代学者注意到:仪式作为社会认同与社会动员的方式之一,即具有一定的整合、强固的功能。①张士闪:《乡民艺术的文化解读:鲁中四村考察》,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民间信仰在增强群体凝聚力,维系社会团结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社会成员共同的信仰、情感、价值观是社会团结的必要因素。平安灯会能增加群体的认同感与凝聚力。突出表现在遇到突发性的天灾人祸时,村民们会团结在一起做驱瘟逐疫、祈福禳灾的活动。如上文所述,明清期间,磻溪即有以村为单位做祭祀的青苗会,而后又将单家独户的作飨整合为集体参与的平安灯会。这种整合,使集体祭祀活动的范围更大,参与度更高,功能更全。咸丰战乱以来,太平天国兵祸以后,外地移民陆续迁入磻溪,在本地居民与外地居民融合的过程中,平安灯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清末至“文化大革命”以来,由台州移民带来的传统舞蹈板凳龙即参与其中。这种民俗活动的参与,使土著居民与外来移民都加深了对彼此的认可。2007年,磻溪村在行政区划上又进行了整合,磻溪村由原来的五个自然村,扩展为现今的19个自然村。尽管有村委领导下的会议及行政工作,但这只是政治上的整合。平安灯会承担了自然村间由区域规划的认同到文化共同体认同的任务。平安灯会表现出来的特有的凝聚力将各自然村不同的个人、群体、社团联系起来,并在共同信仰、共同价值、共同组织形式、共同礼仪规范的基础上凝聚了村落的向心力。

3.乡民艺术传承功能

艺术常常打着信仰的旗号,增加自己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合理性与权威性,而宗教信仰往往需要借助于艺术表演以增强自己的感染力。①刘铁梁:《村落生活与文化体系中的乡民艺术》,《民族艺术》2006年第1期。纵看平安灯会整个活动过程,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仪式内容,同时也包含了诸多的乡民艺术。平安灯会的存在为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提供了生存空间。依托平安灯会的民间艺术形式有:各类灯舞、舞狮、竹编、纸扎、剪纸、绘画等。平安灯会中,最主要的表演道具是各类灯具,如荷花灯、宝瓶灯、十二生肖灯。这些灯具基本上以竹子作为骨架,其制作又分别涉及竹编、纸扎、剪纸、绘画等传统技艺与传统美术。在娱神环节,舞狮于祭坛,舞灯于广场都是对传统舞蹈的继承。“传统文化的继承主要依赖三种方式,一种是文学记载,另一种是口头传承,第三种是习俗,包括民间宗教信仰的传承。”②林国平:《闽台民间信仰源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96页。正是在平安灯会这样的氛围中,这些乡民艺术得到了一代一代的传承。

4.乡土文化复兴的重要资源

2008年,安吉县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先行者,率先提出了建设“中国美丽乡村”。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挖掘和继承本土优良传统,培育有时代特点的地域文化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抓手。文化礼堂是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2013年开始,磻溪村以平安灯会为突破口,打造平安文化,突出平安主题,挖掘以平安灯、平安果、平安门、平安桥、平安歌等为内容的十大平安文化。传统文化的继承结合现实社会的需要。磻溪村2013年成功创建省级文化示范村。磻溪村省级文化示范村创建的成功,有赖于其乡土文化建设融入了平安灯会这一村落标志性文化。2015年开始,磻溪村致力于打造舞台版的平安灯会,即十二生肖灯舞。突出祈祷平安、庆祝丰收、歌颂祖先的主题。剥离了驱邪法事等民俗,使之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文化娱乐活动,从而赋予这项古老的民俗新的意义。

在文化礼堂建设上,依托平安灯会民俗,适应时代要求,响应平安安吉建设。宣传展示平安文化,挖掘民间文化中的平安,延伸至消防安全、网络安全、交通安全、治安安全。总之,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磻溪村的平安灯会是其乡土传统复兴的重要资源,对村落文化发展和平安安吉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四、结语

流行在安吉西部山区的平安灯会是当地人对他们生活的感知方式之一。其民俗行为是他们的宗教观、道德观、科学观、娱乐观的外在表现。村民们通过平安灯会的举办,主观上达到祈福、纳祥、逐祟、驱耗、保平安的目的;在客观上增进了村落的融合,增强了村民的向心力,传承了乡民艺术,并为现代化村落建设及精神家园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平安灯会作为安吉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这项悠久的民俗活动必将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必将极大地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在新时代赋予新的内容,为美丽乡村建设做出传统文化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灯会安吉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小丑拉绳
看到了什么
论信仰
春节灯会
铁的信仰
安吉博物志最美不过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