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与网络友谊的关系:社会支持和互联网社交的中介作用*

2017-04-21 01:44涂小莲苏玉洁张国华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7年3期
关键词:友谊人格社交

涂小莲 苏玉洁 张国华△

①中国.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②温州医科大学心理学系 △通讯作者 E-mail:zghcnu@wmu.edu.cn

人格与网络友谊的关系:社会支持和互联网社交的中介作用*

涂小莲①苏玉洁②张国华②△

①中国.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②温州医科大学心理学系 △通讯作者 E-mail:zghcnu@wmu.edu.cn

目的:探讨人格对大学生网络友谊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1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研究,数据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结果:①大部分大学生网民都在网络交往中结识了网友(χ2=7.720,P<0.01),并认为网络交友不会影响其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χ2=285.742,P<0.001);②神经质、外倾性和开放性与网络友谊相关显著,社会支持和互联网社交与网络友谊显著正相关;③外倾性对网络友谊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12,P<0.05),外倾性还通过主观支持(β=0.11,P<0.05)、客观支持(β=0.16,P<0.01)、支持利用(β=0.15,P<0.01)和互联网社交(β=0.15,P<0.01)间接地正向预测网络友谊。结论:人格对大学生网络友谊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社会支持和互联网社交在两者之间起中介作用。

大学生;网络友谊;人格;社会支持;互联网社交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1月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951万人。其中,20~29岁的青年网民占29.9%,约为2.06亿,是互联网的主要使用群体。该调查还表明,网民中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到6.24亿,较2014年底增长了3632万,占网民总体的90.7%。此外,以QQ空间、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应用也进入到新的阶段,用户规模稳步增长,使用率不断攀升[1]。

网络交往是指人们以互联网为载体,利用图像、文字和声音进行信息交流,沟通思想、联络感情的过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交往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网络友谊是网络时代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和结果,有其内在的产生和发展机制。Parks和Floyd调查了网上新闻组中友谊关系的形成。结果表明,线上友谊与那些线下形成的友谊非常相似,比如说在友谊的广度、深度和质量方面[3]。Mc Kenna等人调查了近600名随机选择的流行新闻组成员,大部分被试都报告他们与那些最初在网上认识的人形成了亲密的关系,其中超过50%的被试进一步将网上人际关系变成了现实的或面对面的人际关系[4]。与此相似,Park和Roberts对235名网络游戏用户的调查发现, 94%的游戏玩家与其他玩家形成了持续性的人际关系[5]。另外,对754名年龄在12~17岁的互联网用户的电话调查表明,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流已经成为青少年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部分取代了面对面的人际互动[6]。网络亲密关系形成的关键在于,互联网的相对匿名性能减少自我表露的危险,使得网络空间中的自我表露更加容易,个体更容易与陌生人坦诚交流,因而能有效促进亲密关系的形成[7]。对远距离人际关系的研究发现,与那些地理位置相近的亲密关系相比,将远在外地的伙伴进行理想化的倾向使得远距离伙伴报告更高的对人际关系的满意度[8]。

相关研究表明,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互联网社交有密切的关系。外向性、神经质对互联网社交服务使用偏好有直接而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外向性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地预测互联网社交服务使用偏好[9]。已经拥有大量社会支持的个体可以运用互联网来加强他们与网络中他人的联系。互联网使用者以计算机为媒介彼此进行交流可以形成网上的社会支持,经常访问某个聊天室、新闻组、BBS能够建立亲密感和归属感[10]。研究者认为,外向、善于交际的个体比内向的个体更可能使用互联网来保持与家人和朋友的联系,或者频繁地使用网络聊天室结识新朋友,扩展社会关系,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11]。Peter,Valkenburg和Schouten从内/外向人格特征的角度建构了青少年网络友谊形成的理论模型[12]。在该模型中,外向型青少年在互联网上的自我表露更多、网络交流更加频繁,其结果是促进了网络友谊的形成;与此相反,内向型青少年为了补偿社交技能的缺乏,也更倾向于进行网络交流。他们具有更强的社交补偿动机,导致更频繁的网上交流和更多的自我表露,网络友谊也因此更多。该研究表明,青少年的人格特征并非影响网络友谊形成的唯一变量,相反,人格特征与上网动机和互联网使用模式的交互作用对网络友谊形成具有更直接的影响。因此,网络友谊的形成机制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研究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和互联网社交与网络友谊的关系,深化对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的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方便整群取样的方法,在安徽省某高校选取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40份,回收有效问卷315份(92.7%)。其中,大一83人,大二125人,大三107人;文科生176人,理科生139人;男生106人,女生209人。被试年龄为18~24岁,平均(21.21±1.19)岁。

1.2 方法

1.2.1 “大五”人格量表 采用Costa和McCrae编制的大五人格量表(NEO-PI-R),其理论基础是当前人格领域广泛认同的“大五”人格理论,包括神经质(N),外倾性(E),开放性(O),宜人性(A),责任心(C)5种具有文化普遍性的人格特质[13]。问卷共60题,从“1=完全不同意”到“5=完全同意”按5等级计分。已有研究表明,该量表同样适合作为中国大学生的人格测量工具,具有较高的测量信效度。本研究中其Cronbachα系数为0.78。

1.2.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该量表由肖水源编制,共10个项目,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以及对社会支持的利用[14]。根据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对原量表中的一些条目进行了改动。如,将第4题的“同事”改为“同学”,第5题的“夫妻”改为“恋人”,“儿女”一项去除,第6、7题中的“配偶”改为“恋人”,“工作单位”改为“学校”。本研究中其Cronbachα系数为0.68。

1.2.3 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问卷 采用雷雳和柳铭心编制的“青少年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问卷”中的互联网社交服务项目,主要包括QQ/MSN、论坛/ BBS/讨论组、网络聊天室等[9]。问卷共6题,从“1 -很不喜欢”到“5-十分喜欢”分5等级记分。本研究中其Cronbachα系数为0.64。

1.2.4 网络友谊的评定 本研究参照Peter等人[12]的测量方法,调查被试“通过上网聊天结识网友的数量”,以此作为网络友谊的测量指标,回答项分别为:1=“没有”,2=“1~2个”,3=“3个及以上”。同时,为了考察网络交往是否影响其现实人际关系,设置“上网聊天是否影响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1项,回答项依次为:①是;②否;③不确定。

本研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由研究者在各班任课教师的协助下进行。被试在调查中还需填写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如年级、性别、年龄等。所需时间大约30分钟。

1.3 统计处理

数据处理使用SPSS 11.5和AMOS 4.0。

2 结 果

2.1 各研究变量的基本情况

对大学生网络交友的分析表明,通过上网聊天认识的网友数量,131人(41.6%)没有认识网友,认识1~2个网友的为91人(28.9%),认识3个及以上网友的为93人(29.5%)。将认识1~2个和3个及以上网友两项合并为“认识网友”,然后对没有认识网友和认识网友进行卡方检验。在315名有效被试中,卡方检验表明差异显著(χ2=7.720,df=1,P<0.01),表明大部分学生通过网络结交了网友。在“上网聊天是否会影响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问题上,239人(79.1%)认为不会影响,认为会影响的37人(12.3%),不确定26人(8.6%)。卡方检验表明差异显著(χ2=285.742,P<0.001),说明大学生普遍认为上网聊天不会影响现实中的人际关系。

2.2 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和互联网社交与网络友谊的相关

见表1。神经质与网络友谊显著负相关;外倾性、开放性、社会支持和互联网社交与网络友谊显著正相关。

表1 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互联网社交与网络友谊的相关(r)

2.3 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和互联网社交与网络友谊的结构模型

为进一步深入揭示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和互联网社交与网络友谊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提出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和互联网社交与网络友谊之间均存在相关的饱和模型,即假设人格特征对网络友谊有直接预测作用,人格特征还通过社会支持和互联网社交间接预测网络友谊。首先对研究变量做中心化处理,然后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与假设模型的拟合程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假设模型各项指标并不理想。然后,根据模型拟合输出结果中给出的两两变量之间路径系数的临界比率值,删除CR值小于1.96(P>0.05)的路径系数,每删除一条重新运行一次程序,经过若干次修订后,得到最终模型(见图1)。该模型拟合良好,χ2/df=1.19,P=0.30, CFI=1.00,TLI=0.99,NFI=1.00,RMSEA=0.03。

图1 大学生网络友谊形成的结构模型

从图1可以看出:①外倾性对网络友谊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具有高外倾性特质的大学生更为外向和活跃,具有更为娴熟的社交技能,能够更好地与人交流,包括网上的人际交流,易于形成网络友谊;②外倾性分别通过社会支持和互联网社交间接地正向预测网络友谊。高外倾性特质的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把互联网当作一种社会支持力量,在网络社交活动过程中,不断增强其网络人际关系,形成亲密的网络友谊。

3 讨 论

3.1 大学生的网络友谊

网络友谊是互联网用户在网络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友谊形式。与现实生活中的友谊相比,网络友谊有其独特性,但两者也存在共同点。比如说,以互联网为基础而形成的在线友谊和传统的友谊都具有一定的情感基础、共享性和社交性,能给个体带来亲密感、安全感和心理社会支持,扩展社交机会并增添生活的乐趣[15]。目前,对青少年互联网社交及网络交友的最大担忧,就是可能会影响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本次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网民都通过上网聊天结识了网友,并普遍认为上网聊天不会影响其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因此,要澄清网络社交及网络交友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和长期考察。

3.2 人格、社会支持和互联网社交与网络友谊的关系

外向、善于交际的个体可以通过互联网结识他人,并且特别愿意通过互联网进行人际交流。外向性既可能直接影响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社交服务,又可以通过现实中青少年的社会支持情况对他们使用互联网社交服务产生间接的影响[9]。本研究发现,外倾性、社会支持与互联网社交对大学生的网络友谊具有显著而正向的预测作用。身处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们,摆脱了中学时代繁重的课业负担,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各种人际交往,从群体交往中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互联网社交的兴起正好可以满足大学生进一步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

本研究结果表明,外倾性对大学生的网络友谊具有促进作用。高外倾性的大学生更为外向和活跃,具有更为娴熟的社交技能,能够更好地与人交流,在使用QQ、网络聊天室等互联网社交服务的过程中,更容易找到具有共同话题和兴趣爱好的网友,彼此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往往能得到共同的观点和结论。通过一定次数的网上交流后,有的甚至相互交换照片、电话号码和通讯地址等,这种诚恳的自我表露使得彼此的心理距离进一步拉近,熟悉感和亲切感不断加深,直至形成亲密而稳定的网络友谊或“网恋”,有的甚至将这种线上的友谊发展成为现实中的友谊和爱情,从而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更大的影响。

3.3 大学生网络社交与网络友谊形成的理论分析

互联网社交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即时通讯(QQ/MSN)、电子邮件、微信等互联网服务项目为大学生信息沟通和思想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发展和维持密切的人际关系、建立深厚的友谊是大学阶段一项重要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任务。而且,大学期间个体必须面对学业、人际关系及情感等问题,这一切都使大学生难以单独应对,需要从外界寻求社会的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互联网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在网上人们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伪装,而且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可以消除各种社会暗示和物质表象的干扰,平等地与对方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以求得对方最大的理解和帮助[16]。总的来说,网络虚拟空间提供了相对宽松的交往环境,使其成为大学生加强情感联系、寻求社会支持的有效途径。

本研究表明,互联网社交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大学生的交际面,增强了他们的人际联系。而且,外倾性的大学生更可能利用互联网提供的支持条件,通过互联网社交形成新的人际关系和友谊。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生应该正确健康使用网络,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动机,将其作为网下生活的重要补充,在使用网络的同时注重提高个体自身的现实交往水平,使网络成为个体人际关系的助推器[17]。社会、学校、家长有责任帮助大学生们创建一个和谐、互助、宽容的网络交往环境,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18]。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2016

[2]辛妙菲,陈俊.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的差异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9):975-978

[3]Parks M R,Floyd K.Making friends in Cyberspace[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95,46(1):80-97

[4]Mckenna K A,Green A S,Gleason M J.Relationship 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What’s the big attraction?[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002,58(1):9-31

[5]Parks M R,Roberts L D.Making moosic: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s online and a comparison to their off-line counterparts[J].Journal of Social&Personal Relationships, 1998,15(4):517-537

[6]Lenhart A,Rainie L,Lewis O.Teenage life online:The rise of the instant message generation and the Internet’s impact on friendships and family relationships[EB].http://www.pewinternet. org/~/media//Files/Reports/2001/PIP_Teens_Report.pdf.pdf, 2001:16-23

[7]Bargh J A,Mc Kenna K A,Fitzsimons G M.Can you see the real me?Activation and expression of the true-self on the Internet [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002,58(1):33-48

[8]Stafford L,Reske R.Idealiz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 long-distance premarital relationships[J].Family Relations,1990,39(2): 274-279

[9]雷雳,柳铭心.青少年的人格特征与互联网社交服务使用偏好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5,37(6):797-802

[10]Young K S.What makes the Internet addictive:Potential explanations for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EB].The 105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nnual Convention,Chicago,1997. http://www.netaddiction.com/addictive.html

[11]Kraut R,Kiesler S,Boneva B,et al.Internet paradox revisited [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002,58(1):49-74

[12]Peter J,Valkenburg P,Schouten A.Developing a model of adolescent friendship 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J].Cyber Psychology&Behavior,2005,5(4):423-430

[13]Costa P T,McCrae R R.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nd its relevance to personality disorder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1992,6(4):343-359

[1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7-131

[15]雷雳.发展心理学[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68-269

[16]刘海涌.互联网对大学生交往方式的影响[D].长春:吉林大学, 2004

[17]林施,李伟强,陈朝阳.害羞大学生的网络社会支持及其对人际交往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0):1544-1546

[18]万晓霞,黄丽春,徐思师,等.人格特征与网络使用动机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7):867-869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llege Students’Personality and Online Friendship: The Mediating Rol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Networking

TU Xiaolian,SU Yujie,ZHANG Guohua
Renji College,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Wenzhou 325035,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online friendship,personality traits and social support.Methods:There were 315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Results:①Many college students met friends online(χ2=7.720,P<0.01),and they thought that talking online will not affect their relationship in real life(χ2= 285.742,P<0.001);②Neuroticism,openness and extraversion had significant relations with online friendship;social support ha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relations with internet social service preference and online friendship;③Extraversion predicted online friendship directly(β=0.12,P<0.05),and extraversion had an indirect influence on online friendship through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networking(β=.15,P<0.01).Conclusion:Personality traits has an important effect on online friendship,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networking play partial mediating role in the link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online friendship.

College students;Online friendship;Personality traits;Social support;Internet social service preference

R395.6,B844.2

A

1005-1252(2017)03-0375-05

10.13342/j.cnki.cjhp.2017.03.016

2016-11-27)

http://www.cjhp.com.cn/

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项目攻关计划青年重点项目(编号:2014QN001)

猜你喜欢
友谊人格社交
以城为“媒”话友谊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美好的友谊
风记得我们的友谊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社交距离
友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