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弭校园欺凌关键在于培养学生道德情感

2017-04-22 22:38朱海龙
中国德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暴力道德校园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校园欺凌的存在都是个老问题,只是时至今日,欺凌的形式、伤害程度、频度都在不断“刷爆”社会的容忍底线。面对日益严峻的校园欺凌,各国政府纷纷出手,如美国一些州多次修订严打校园暴力的相关法律,挪威2002年通过了《反欺凌宣言》,英国2003年发布了《反欺凌行动宪章》,日本2013年制定了《欺凌政策推进基本法案》,韩国2014年开通了24小时举报校园暴力的117电话热线,等等。我国政府也于2016年发布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迈出了国家层面规范化治理校园欺凌的里程碑式的一步,着实令人欣慰。蹊跷的是,一方面是校园欺凌日益受到关注,另一方面却是欺凌现象的有增无减。究其缘由,问题并非是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抑或处理不及时,而在于忽略了隐匿于现象背后道德情感的养成,没有触摸到欺凌行为幕后道德冷漠的情感根系。

纵览对于校园欺凌的成因解读,不难发现,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从动因、导向、制度等时髦的元素入手侃侃而谈,似乎抓到了诸如“升学指挥棒”、泛化的成功意识、防治管理制度缺失之类的“命门”,发生在校园的暴力现象就能迎刃而解,实则不然。学生道德情感的养成相比以上元素,是一个常常被忽视、甚至无视,却又是必须面对的教育议题,它才是最终消弭校园欺凌的“金钥匙”。毋庸置疑,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产生的心理基础,也是最有“人情味儿”的地方。正如孔子所言“人者,仁也”。显然,先贤晓谕我们,人之所以为人,仁爱之心、恻隐之情便是根本,没有这份仁爱、恻隐之心,人就成了禽兽。所以很难想象,富有仁爱心的学生会成为道德情感冷漠的校园施暴者,或冷眼旁观的看客。

如此一来,不难发现,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应为中小学当务之急。遗憾的是,作为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关键施教者,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着实差强人意,德育方法缺乏创新尤被诟病。情感教育既需要在时间上日积月累、步骤上层层递进,还需要在方法上审时度势、推陈出新,创设道德思考的心理场域,模拟道德两难的现实困境,激发学生的“共情”意识,方能有所成效。从教材内容上审视,无论是原先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的《思想品德》,还是不久前统一修订更名的《道德与法治》,均不乏饱含深情、充盈价值判断的德育个案,如若方法再能创新,完全可以取得不俗的实效,而非当下教师讲、学生听,看似一切安好、实则并无多少成效的伪成果。如此德育方法,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轨迹就像两条道路上行驶的车辆,学生道德情感的唤醒、驱动、培养会在静得可怕的课堂中化为泡影,又当如何堪用于消弭校园欺凌的发生?

研究发现,应对校园欺凌的成功经验最大的共同点莫过于从心理上剔除欺凌的主观意识。学校重点进行道德情感培养,在方法上力主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共同剖析道德两难案例,通过层层深入的道德分析,学生完全把自我融入案例中所设定的道德困境,通过不断体验案例人物的内心痛苦,达到培养、升华自我道德情感的最终目的,取得了防范校园欺凌的良好预期。对比我国中小学的德育课堂,道德情感的培育方法并没有得到同步开发,先进的教学设备和犹如“穿越”而来的落伍的德育方法凑合在一起,形成颇有讽刺意味的教育场景。反之,如果学校能够更多地关注学生道德情感对遏制校园欺凌的实际价值,教师能够更多地投入于师生互动,诸如道德两难情境方法的创新运用,想必会得到学生真诚的回应,道德情感的萌生也就多了一分,而可能发生的校园欺凌自然也就少了一分。这是客观存在的心理涟漪现象带来的教育实效,有必要花心思去研究。

当然,说学校是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关键施教者,并非意指它是唯一元素。道德情感的培育既无法、也不可能局限在学校里,还需要把培育方法延伸到学校以外的大环境中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言“社会即学校”,此言不虚。学生所在的家庭、社会是道德情感养成的“点”和“线”,无数点线相交才能织就一幅维系、塑造学生情感培养的大网,只是我国的这张大网尚未完成,漏洞还很多,这张大网织不好,校园欺凌便无法遏制。《关于防治中小学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开始意识到治理需要形成合力,不仅要“推进校园及周边地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全覆盖”,还要“依法追究其监护人的法律责任”,这无疑是与国际治理校园欺凌思路高度契合。但若要最大程度地扼制、消弭校园欺凌,织紧、织密学生道德情感养成的大网,就不能只在治理的“形”上下功夫,还要在全面覆盖、上下连结、里应外合的系统化执行的这个“神”上多用些心思;不能只关注校园周边的社会环境,需延伸到社会的全部肌體,形成向学生传输道德情感正能量的场域;不能只在子女成为校园施暴者后才追究父母监护人的责任,而是要让父母也成为家庭环境中子女道德情感培育的关键施教者。如此形成的合力会给学生提供道德情感教育的持久动力,对减少校园欺凌自然是大有裨益。

毋庸置疑,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大网必不可少,且是投入时间长、收效慢的良心活,但它却是持续化解学生之间欺凌的心灵良方。所以,我们期待把这份良心活做好、做踏实。

【朱海龙,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

责任编辑︱赵 庭

猜你喜欢
暴力道德校园
反性别暴力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暴力的班长
道德
暴力和痛苦
“疆独”暴力袭击我驻外使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