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全面完善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

2017-05-02 14:00于淼
新校园·上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于淼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急需高质量的人才。高等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程中培养优秀人才的第一线,在高校四大职能中,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是重中之重。辅导员工作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他直接与大学生接触,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上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能够积极引导学生追求自己的目标,树立和坚定自己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高校教育中,对于学生思想引导处于一线地位的辅导员,应面对日益更新变化的社会形态与思维模式进行思政教育的全面化完善。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学习、工作都进入空前的爆棚期。在这样的环境下,人才更替得快,社会急需各种专业化人才,高等院校首先承担起培养人才的重任。在高校转型发展的今天,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每个高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大学生肩负着振兴国家、建设社会的重要责任,随着信息化和全球一体化影响日益加深,尤其是网络快速发展产生的网络文化已经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价值观产生影响。在高校教育中,与大学生接触最直接的辅导员承担起思政教育工作。但面对网络时代成长的大学生,忽略网络时代给人们带来的负面作用,会直接导致高等教育的整体失败。

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紧随时代变化,不断完善工作体系,保证高等教育质量。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是负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思想进行管理和指导,是最了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能够迅速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的人。如何更好地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完善辅导员思政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辅导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

应该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工作的指导方针,注重个体的发展,以小及面,推进高校思政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高等教育学校实质是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前的教育,这一时间段是大学生形成对社会认知、对自我认知的关键时期。辅导员面对大学生,应该因材施教。辅导员要坚持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任务,在大学生中间发挥带头作用,完善工作方法,注重沟通与交流,切实保证大学生健康发展。

二、借用多媒体整合思政教育内容,多渠道掌握和了解大学生思想意识特点

在网络盛行的现今,更好地掌握和了解大学生思想至关重要,也是辅导员思政工作的前提。利用新媒体等各种手段,紧密结合辅导员工作的具体任务,针对网络时代大学生成长特点,预防问题、发现问题,并能够迅速解决问题,是现今辅导员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辅导员要利用各种新媒体方式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调整工作方法,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并将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使学生在大学四年的过程中,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正确认识自我,树立理想和信念。

三、掌握思政教育方法,增强互动性

1.学会在工作中划分难点和重点

对品德兼备的学生要进行表扬和教育;而对于后进生,做到及时沟通交流,发现其思想上的问题并给予解决。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学生教育是趋于专业化的教育,有着自身的特点。应结合大学生特点以及思政教育特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会更好地表达自我、沟通和交流,这样有益于学生的成长以及思想教育的开展。

3.努力争取学校各项工作的支持

辅导员对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是极其细腻和多元的。辅导员的思政教育工作的整体策划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和社会的充分肯定。努力争取学校的各种支持,是进行辅导员思政教育建设的有力保障。

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职责,高等教育面对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群体,承担着将其培养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的重任。辅导员是这项重任实施的关键,在市场化运作的今天,辅导员应站在時代发展的高度,时刻关注大学生个体的发展,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做合格的社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传中.辅导员工作指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6).

[2]李忠军.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研究方法与实证[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10(10).

猜你喜欢
高校辅导员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