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课促进学生的有效预习”案例分析

2017-05-10 19:40姚毅锋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先学黎明本课

姚毅锋

一、背景

梅沙小学实行“先学后教、问题导学”课改已一年半,在总结“先学后教、问题导学”中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先学”:学什么?如何学?没有学生的“先学”,课堂上的“后教”以及“问题导学”就无法人手。

2013年12月,非常荣幸获得学校派往山东杜郎口中学学习一周,杜郎口的教学模式为“5+35”,5为课堂中教师占用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35为课堂中学生的发言、讨论、动手时间不少于35分钟。杜郎口的教学模式跟我校的“先学后教、问题导学”极为相似,最终的目的就是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杜郎口模式的成功,本人认为除了学校特有优势外,还有两大主要因素:第一是学生为中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已初步具有;第二是学生住宿,教师可以利用晚自习为学生画出重难点。对于杜郎口模式,我校不能照搬,如何能让学生较好地进行课前预习,我们科组也尝试实行下课前画出下一节课的重难点、布置预习单等方式,但是从效果上看还是不明显,离我们的目标还是有很大的距离。

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本人认识了“微课”。“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本人再结合自身特长,提出了“以微课促进学生的有效预习之科学”的微课预习。

二、分析教材,拍摄《谁先迎来黎明》微课

本课的学习目标为“地球上的不同地区,谁先迎来黎明”,这实际上涉及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问题。本课要求学生认识地球自转的基础上,重点探究有关地球自转方向的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拍微课之前就要写好脚本,所以,拍微课有助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更加透彻。《谁先迎来黎明》的重点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析太阳等天体运动;难点是看懂时区图,所以,在拍摄的过程中要注意围绕本课的重难点,而且在脚本的设计上要留有足够的思考的空间来让学生思考,这样才不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拍好了的微課《谁先迎来黎明》挂在学校的校园网上以便学生点击。

三、学生预习情况

课前的学生调查中,基本有网络条件的学生都看了3遍以上,大部分学生都是第一遍为预览,知道预习的大概内容;第二遍为精看,边看视频边对着课本画出重要的知识点;第三遍为实验,有条件学生在家里开始动手实验。学生把预习的情况写在书本上,还有大部分学生做了《谁先迎来黎明》的手抄预习报(详见附件)。这样的预习效果,在以前的常规教学中是不敢想象的。反思学生的预习,让我觉得微课真的是一个不错的预习手段。客观地说,科学课在小学课程体系中,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在心里认为是边缘学科,只是一门兴趣学科而已,让学生在课外花大量的时间来进行预习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为了扭转这种尴尬的局面,本人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收效甚微,随着微课的推出,可以高兴地说这个尴尬的局面被打破了,因为微课时间短,针对性强,能成为学生课外预习的有效抓手,这样学生的预习就更有目的性,兴趣性。

四、上课情况

1.教师上课情况

微课有助于教师“跳出”课堂,更好地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谁先迎来黎明》上课的过程中,本人在课堂上就说了以下几句话:“请愿意出来分享的同学来分享您的预习内容。”“实验开始。”“请同学们停下来,小组长汇报。”真的非常舒服!从来没这样能不怎么说话就能把课给上好!本人在听学生汇报的时候,主要观察学生的分享内容是否跟课本有关系、学生是否认真在听同学的汇报以及巡视学生的实验并帮助有困难的小组。在《谁先迎来黎明》的教学中,本人觉得教师已经“跳出”了课堂,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组织者和参与者。

2.学生上课情况

(1)微课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分享

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必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其中让学生的嘴巴动起来是一项重要的参数指标。在以往的常规教学中,基本是教师问学生答的一问一答的模式,问题是老师设计提出,学生根据问题来回答,这种提问方式是非常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回答的举手,不能回答的同学可能就不愿意动脑思考了,老师正常情况下会让举手的同学来回答问题,这样学生的参与率、回答率都会比较低。从《谁先迎来黎明》一课的教学情况来看,完全摆脱了这种局面,本人效仿杜郎口的分享模式:第一个到讲台来分享学生由教师随机点,之后分享的学生要靠自己的努力来“抢”。从课堂的统计来看,每当上一个学生分享完了之后会有好几个学生抢着发言,让学生懂得机会是自己抢来的,而且学生发言的内容不能重复。没抢到发言机会的同学则在座位上安静地听,看看自己预习的内容是否跟分享的同学有重复,如果不重复,觉得同学分享的内容自己有兴趣则动笔记下来,这样“抢”式发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微课有助于保证学生动手实验的时间

在以往的常规教学中,教师需要把实验的注意事项以及主要内容讲几次,让学生都懂之后才开始实验,这样学生的动手时间有时很难得到保证。从《谁先迎来黎明》的教学情况来说,由于教师已经把本课的重难点通过微课的形式让学生在家里进行了预习,在课堂上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口表述出本课的重要事项,学生分享的时间大概15分钟,留下有25分钟的时间给学生动手实验。有了时间的保障,学生能通过小组假设、思考、讨论、实验的方式来解决“地球自转和时区”的有关问题。

五、课堂评价

在以往常规的教学中,学生的表述以及实验结论的产生都有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从《谁先迎来黎明》的教学情况来说,我觉得学生更加自信了,因为学生上课之前就知道本课主要内容,而且大部分知识点都是通过自己的方式(查找资料、调查、实验等)总结出来的,所以能积极抢机会来分享,分享时腰杆挺直、声音洪亮,十足一个小老师。整个年级共18个小组,全都参与讨论、实验中来,而且得出的结论也让我满意,这些都感谢学校教学理念的转变。

微课,现在虽然是一种新兴的事情,而且主要用在教学的主要内容上,本人根据学校的课改把它用在课外预习上,从《谁先迎来黎明》一课的效果看真的让自己满意,能从根本上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也能从常规的教学模式上脱离出来,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也能让梅沙小学的学生更喜欢科学,更喜欢探究!

猜你喜欢
先学黎明本课
发挥先学先行作用 凝聚青年担当作为
黎明之光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黎明之子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美若黎明
A double inequality for the modulus of the Grötzsch ring in Rn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复习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