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非通用语种“3+1”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2017-05-30 09:13杨晓强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7年5期
关键词:本科设置课程

杨晓强

【摘 要】越来越多的国内院校因应社会需求开设了非通用语种专业,并实行“3+1”的中外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印尼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结构不合理、因人设课、实践教学薄弱等问题。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应基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学生素质发展的需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高质量、重实践的原则,并应特别重视国内外课程教学的对接。

【关键词】印尼语;本科;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7)05-0221-03

中国与东盟各国合作的持续深化,是推动国内高校开设非通用语种专业的强大动力。就印尼语专业而言,现开设该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已从20世纪初的6所增加到了16所,每年的培养规模达数百人。除了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少数院校外,多数采用由广西、云南高校率先探索形成的非通用语种专业“3+1”联合培养模式,即在学生三年级时成建制地送往印尼合作院校学习一年。这一模式之下,如何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及做好国内外课程的对接等问题,非常值得探讨。

1 “3+1”培养模式下印尼语专业课程设置问题

作为非通用语人才“3+1”培养模式的核心,课程设置是指在特定教学目标和大纲指导下,根据专业对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安排合理的课程和教学内容。由于专业建设的时间不长,国内各高校印尼语专业课程设置大多参考其他非通用语种模板,或移植自国内个别“老牌”印尼语专业。因此,不同高校的这一专业的课程门类和名称有所差异,实际上基本构架非常接近:在一定数量的通识课之外,语言类主干课程聚焦听、说、读、写“四会”能力和译的技能培养,相应开设印尼语基础、印尼语口语、印尼语视听说、印尼语阅读、印尼语写作、印尼语翻译等课程;国情文化背景知识类课程包括报刊选读、印尼文化、印尼概况、印尼的对外关系;专业语言技能课程多为选修课,有经贸印尼语、旅游印尼语等。

从表面上看,上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為目标指向,体系完整,面面俱到,但在教学实践当中已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课程结构不合理。首先,对汉语和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以汉语写作水平为标志的母语素质已成为我国非通用语专业学生的短板之一。英语在印尼的普及程度,以及印尼语与英语的语言联系,都对印尼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该专业的汉语和英语课程作为通识课开设,教学资源投入有限。其次,需要科学论证专业基础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的课时占比。一些院校中,印尼语基础课程多达每周10节,在总学时和学分大致固定的前提下,国情、文化知识的教学学时相对受限。再次,国内外课程没有实现有机衔接。例如,国内基础课程已经系统讲授印尼语法,但国外留学院校大多又专门开设了词法、句法课。

(2)存在因人设课的问题。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简称中印尼)有长达23年的断交历史,造成国内印尼语师资严重断层。当前,各地纷纷成立印尼语新专业,师资不足的矛盾格外突出,1~2位年轻教师加1名外教的师资队伍结构成为不少学校的“标配”。青年教师学历偏低,知识结构相对单一,教学经验积累不足,有的学校因此被迫放弃写作和翻译这2门重要但对教师专业积累要求较高的选修课;有的根据教师的学术研究加设专业方向课程但缺少必要的论证,显示出一定的随意性。

(3)实践环节教学薄弱。实践教学是落实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语言学习尤其需要重视实践,教学重点在“学”而不在“教”,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语料分析和语法传授的目的是构建学生的认知框架,让后者通过自主的或有引导的实践掌握外语表达能力。以外语习得的规律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无疑需要调适。而目前印尼语专业大部分课堂学时仍用于理论环节教学,实践课时占比仅10%左右。即便如此,理论教学占用实践教学学时的情况还很常见。

衡量课程设置的效果,最终要看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切合程度。笔者在对广西一些高校的印尼语毕业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调研结果发现,学生的专业素质不适应工作岗位和个人发展要求的问题有一定普遍性,例如语言功力欠深厚,不少学生在书写应用文章或向专业翻译转型升级时遇到较大困难;对印尼国情,特别是政治、文化的了解不深;学生不具备基础的学术研究素质,等等。诸此种种,足见印尼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必要性。

2 对印尼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考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才市场对印尼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国内特别是广西高校印尼语专业就业率连续多年接近100%。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与印尼“全球海洋支点”战略的加速对接,将使中印尼经贸商旅和文化交流合作迎来更大机遇。从人才需求角度看,国内印尼语专业和印尼高校汉语专业人才培养规模的急速扩张,较短时间内满足两国交流中一般性的外语交际需求并不存在大的障碍。但电子电商、矿业、基建投资、科学技术等中印尼经贸合作的重点行业,已对印尼语翻译人才、管理人才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国内教学、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印尼语专门人才缺口大已经是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与此相联动的是,考生报考印尼语专业的热情高涨,高分学生增加,其成长需求日益多元化。因此,对以课程设置为核心的培养计划改革应有紧迫意识。

首先,立足新的教育思想和人才素质观,基于专业发展和人才成长实际,构建开放务实的课程体系,其前提是科学定位培养目标与规格。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印尼语教研室经过讨论,认为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是“培养具备扎实的印度尼西亚语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掌握对象国语言文化及其他国情相关知识,并具备初步研究能力,能从事外交、商贸、文教、科研等工作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笔者认为,这基本符合当前中印尼合作对人才的需求。新的定位增加了对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关注,强调人才的应用性但又与高职高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所区别。联合国内开设印尼语的高校,在全国非通用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科学确定培养规格中的各个学习阶段词汇量掌握程度等量化目标,应当成为该专业建设的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其次,印尼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路是厚基础、宽口径、高质量。所谓厚基础,指扎实的印尼语基本功;宽口径指宽阔的人文知识和印尼国情文化知识面,以及对行业外语知识的了解,这样才能实现高质量的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语言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结合,是印尼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具体的课程设置改革至少可以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在保障教学进度和知识结构完整性前提下适度压缩语言基础课、文学类课程的课堂教学课时比重,引导学生通过课下自主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二是重视经贸印尼语、旅游印尼语等专业方向课程和国情文化类课程的建设,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跨文化交际所必需的心态与素质。印尼语向专业方向教学的外延程度,取决于各校的教学资源特色。现有的学分分配框架内,大幅度增加学生学术能力培养及国情、文化、经济等领域知识的课时并不现实,可行路径是结合语言课堂教学开展。三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印尼语专业的汉语、中国文化、英语课程教学宜以小班形式进行。鉴于英语的重要性,部分高校印尼语专业已开始探索优先录取英语水平较高考生的可行性,并尝试推行双外语制,借得借鉴。

再次,要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教学实践环节所占课时比重整体应提高到20%以上,对听力、视听说、口语等实践性强的课程,实践学时还可进一步增加并贯彻整个教学过程。高年级阶段写作和翻译课程不可或缺,且需要大量的技能实践,毕竟听、说、读属于语言基础能力,写和译是语言应用水平的真正体现。语言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出国期间合作院校安排的語言实习、中印尼官方交流和企业经贸合作中的专业翻译、大型展会中语言服务,以及校园内外的外语角、外语文艺展演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最后,应特别重视国内外教学阶级的课程衔接。事实证明,中外合作的“3+1”培养模式是相关高校利用地缘和语源优势,以国际化手段培养国际性人才的有效措施,借助这一模式还能有效地缓解国内师资和教材建设不足问题。非通用语种三年级本科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报刊选读、写作、高级专业语言、语法、文学史和文学作品选读,有的学校还开设了翻译理论与实践课及国情类课程。其目的在于将国内所学语言知识的引入深入,拓展学生的语言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理想的状态是经国内系统设计的课程在国外能全部落实,但就仍在探索完善的印尼语专业“3+1”培养模式而言,教学计划受到了一些因素的牵制。

笔者调研数所高校发现,多数印尼语专业学生需要2~3个月以上才能跟上国外授课进度。过于突出语言知识的掌握且课堂教学内容浅显,课程知识面不够宽,缺乏固定教材等也是印尼高校教学中较突出的问题,以致此阶段教学总体上还未能与二年级、四年级的课程教学形成较好的递进关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听力和口语能力欠缺,另一方面印尼合作高校对中国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了解有限,准备不足,难以做到因人施教。中印尼教育管理体制存在差异、印尼多数高校国际化程度比较低也是一个原因。为了使国内外课程形成彼此联系、相互呼应、符合培养要求的体系,需要在二年级相应强化对学生的口语和听力能力训练,包括充分发挥外教的作用,提前提供纯外语教学环境,缩短学生出国后的适应期。此外,与印尼合作院校的沟通需要加强,争取对方最大限度地配合,使课程的安排更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例如第一学期可以语言课程为主,第二学期再过渡到写作、文学作品选读。还应充分挖掘印尼高校的教学资源优势,实践证明印尼高校的一些演讲课、地方文化课、方言课等特色课程,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能力及提高学习兴趣发挥了显著的作用,这些创新性的课程可以选修课方式进入教学计划。

3 结语

21世纪的非通用语人才应当具备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在这个总的要求下,高校印尼语专业应根据时代要求和学生内在需求的发展,及时完善“3+1”培养模式,摸索兼具灵活性、科学性及实用性的课程设置是其中重心。当然,课程设置只是人才培养的一个环节,对于建设时间不长的非通用语种而言,培养具备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需要与师资队伍、教材等方面的专业建设工作协同推进。

参 考 文 献

[1]张晓勤.彰显特色,提升优势,精心打造非通用语种专业品牌[J].高教论坛,2005(1).

[2]范靓,孙大满.高校非通用语种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21).

[3]陆经生.大学非通用语种专业人才培养策略和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11).

[责任编辑:高海明]

猜你喜欢
本科设置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浅谈表演本科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论中国画本科学习
浅谈慕课在高校的发展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