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产业化模式研究

2017-05-30 14:25刘超胡宝贵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30期
关键词:合作社模式特点

刘超 胡宝贵

摘要以北京市昌平区红泥乐农场为案例,介绍了部分农产品,分析了农场的模式、产品、渠道特点。将红泥乐农场的不足总结为餐饮和住宿配套设施不足、整体环境有待完善、红泥乐农场有待进一步挖掘。提出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强调扩大宣传,加强配套设施,突出园区设计特色,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休闲农业产业化;合作社;模式;特点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30-0236-02

AbstractTaking Hongnile Farm in

Changping District of Beijing as a case, some agricultural products was introduced, the model features, product features and channe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rm were analyzed.The deficiencies in Hongnile Farm were summarized as inadequate catering and accommodation facilities, the overall environment needs to be improved, Hongnile Farm needs further mining.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were put forward, which emphasizing expanding publicity, strengthening supporting facilities, highlighting the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rk, and strengthening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echnical support.

Key wordsLeisure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Cooperative; Pattern; Characteristics

休閑农业也称观光农业、农业旅游等,是以传统农业为基础,融合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依托农村当地资源、特色文化,集旅游、采摘、科普、住宿、教育、农事体验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1]。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加快休闲农业产业化,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市场化休闲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村经济增长、实现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合作社+农户”是目前我国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化模式的主要类型之一。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下,合作社将企业的技术、资金、信息、管理等优势延伸到农户生产过程,提高了休闲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实现了企业和合作社的双赢[2]。而北京市的红泥乐农场是“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休闲农业的典型代表,分析其优势和不足,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合作社更好地进行休闲农业产业化。笔者以北京市昌平区红泥乐农场为案例,通过总结特点和发现不足,进而对“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下进一步加快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对策建议。

1红泥乐农场的整体概况

红泥乐农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红泥沟村,红泥乐农场所在的土壤为红色,红泥沟村村名和红泥乐农场名字由此而来。红泥乐农场远离工厂和城区,紧邻八达岭长城、十三陵和虎峪等景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红泥乐农场以绿色、生态、循环为经营理念,把农场中的农事体验、养殖、果蔬采摘、加工、销售、休闲农业DIY等产业构建成一套相互依存、资源循环利用的系统,是集儿童科普教育、社会大讲堂、农事体验、果蔬采摘等为一体的特色农场,充分体现了休闲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和特色化。先后被评为北京市模型培训示范基地、最受网友欢迎的草莓采摘园、昌平区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蔬菜病虫全程绿色防控示范基地等。

红泥乐农场由退伍军人崔全胜2014年开始承包土地7.5 hm2进行开发,拥有温室大棚32栋,主要种植红颜草莓、圣女果、灵芝、黄瓜、菠菜、辣椒、各种食用菌等30多种果蔬。

红泥乐农场的收入结构中蔬果采摘、蔬果配送、培训教育比例大约各占1/3,这与调研中其他很多专业合作社蔬果采摘收入占比最高的情况略有不同。

2 红泥乐农场的特点

2.1模式特点:企业+合作社+农户红泥乐农场成立北京圣泉农业专业合作社,采取“企业(北京红泥乐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合作社(北京圣泉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营[3]。

北京红泥乐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是2014年3月成立的以蔬菜种植为主营业务的农业企业,崔全胜为企业的法人代表和执行董事,朱靖宇为公司监事,注册资金200万元。发展到2015年1月14日,由公司牵头注册了北京圣泉农业专业合作社,由企业法人代表崔全胜担任合作社法人代表。合作社注册资金2万元,组织机构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和社员大会。合作社现有社员100多人,长期为当地提供20多个就业岗位,解决了当地部分农民的就业,增加了当地村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益[4]。

农户通过加入农业合作社参与投资,集生产者和投资者为一体,使得农户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全面体现,公司市场资源和合作社社会资源的联动作用大大提高了红泥乐农场的市场化水平和效益。

2.2产品特点:高质果蔬和少儿科普教育高质高价的果蔬: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特点,红泥沟村地下的红土富含多种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使得生长出的果蔬口感和营养俱佳。另外,红泥乐农场地下深层水与奥特莱斯地下温泉水同属一条龙脉,高品质的水源也成为红泥乐农场种植绿色、无公害蔬果和肉类的可靠保障。

农事体验、果蔬采摘、社会大讲堂、少儿DIY等都是红泥乐农场的产品,但是红泥乐农场最大的特色产品就是少儿科普教育,这点可以从红泥乐农场的收入结构中看出。红泥乐农场老板崔全胜与其妻子共同开发了一系列少儿农业科普课程,在温室大棚中让学生观摩学习草莓等果蔬的种植技巧,体验农事的乐趣;在露营区独立搭帐篷,夜晚透过望远镜观星,培养学生的天文爱好;在科普场馆的工作床上,学习认识各种植物,进行红泥和植物DIY工艺品制作,锻炼动手能力,还有一系列船模、车模等实践课程,这些休闲科普农业,将学科知识从课堂搬入田间,融入自然,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更加贴近生活和自然,将自然科普打造成为红泥乐农场的特色产品。目前,红泥乐农场已经和北京市中关村第二小学等学校建立了长期合作,也成为北京市教委的农业实践基地。

2.3渠道特点:社超对接和电子营销

2.3.1社超对接。红泥乐农场通过与奥特莱斯超市合作,与超市进行对接,实现农场农产品的统一销售,减少流通成本,降低流通风险,使农业合作社的农产品在价钱和质量上都得到了保障,不仅提高了农户的收入水平,而且对农业合作社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5]。

2.3.2电子营销。红泥乐农场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生产出的果蔬通过手机微店实行会员制销售,高质高价的优质果蔬精准定位那些家中有小孩的和对生活品质要求较高的高端人群。红泥乐农场微店会员现在大约有200多户,不断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度,从而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已经形成稳定的消费客源。目前,红泥乐农场老板已组建了10多个固定的蔬果采购微信群,客户都是先下订单,然后农场生产配送[6]。合作社每个月要向微店会员配送蔬菜包4次,每次约配送200多个蔬菜包。果蔬配送做到直接从农场田间到市民餐桌,降低了流通成本,也保证了果蔬的新鲜。

3红泥乐农场的不足

3.1餐饮和住宿配套设施不足休闲农业农场应该建设“体验-休闲-餐饮-住宿”一条龙的设施化服务,但是由于北京休闲农业园区土地政策等方面的限制,导致无法新建大规模的餐饮和住宿设施,不能满足市民午餐、休息等基本的服务需求,也无法为一些来自外地团队的长期培训活动等提供基本的住宿条件。市民在结束一天的休闲体验和采摘之后也需要基本的简单淋浴场所,这些都是红泥乐农场所缺少的,不利于农场经营的扩大和休闲农业产业链的发展。

3.2农场园区整体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方面是整个红泥乐农场园区正在进一步重新建设完善当中,土堆杂乱,厂房破败;另一方面是园区缺乏基本的配套服务设施,如厕所和垃圾箱等,导致游客游玩之后在园区内遗留大量的垃圾,造成园区环境的破坏。

3.3红泥市场有待进一步挖掘红泥乐农场因红泥沟村本地的红泥而闻名,可以进一步开拓发展捏红泥泥人、做红泥烧鸡、红泥泡脚等相关领域的产业市场。而红泥乐农场现有的对红泥文化的挖掘和推广力度一般,红泥乐农场应进一步挖掘与红泥相关当地历史文化故事等,注重打造农产品故事,形成朋友圈广泛传播效应。

4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4.1扩大宣传,提升知名度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化既要注重传统媒介电视报纸的宣传,更要借“互联网+农业”的东风,设立自己的农产品品牌、合作社官方网站、产品微店,提升微信等自媒体公众号的产品推广使用技巧,树立农产品和休闲农业体验产品的宣传意识,积极参加各种媒介推广和政府节庆活动[7],凭借高品质的农产品,依托媒体和相关活动的宣传,线上线下、全方位多渠道对合作社及其产品进行宣传和营销,提升农业合作社和农产品的知名度,进一步打开销路。

4.2資金支持建设配套休闲设施农业产业化需要大笔资金投入,另外合作社的农产品一般都需要冷藏和加工等,生产、包装、分级、冷藏和加工设施所需资金量较大,需要政府等相关部门提供相关的资金和配套设施的支持;另外,休闲农业园区的基本厕所和垃圾回收设施需要配套齐全。政府应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休闲农业园区的生产经营条件。

4.3园区设计突出特色休闲农业产业化园区多呈现杂乱无章的随意状态,缺乏统一规划设计,也就没有充分体现每一个农业合作社或是休闲农业园区自身的特色。发展休闲农业应该进行预先的园区整体功能区设置、特色标识设计、配套设施摆放设计等的整体规划,重点要突出特色,打造品牌[8]。

4.4人才培养,技术支持人力资源是发展休闲农业产业的核心,也是当前农业合作社发展休闲农业的软肋,尤其是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成为制约农业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所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要高度重视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强外出培训和学习,引进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和技术条件,多与农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和学习,并逐步培养自己的核心技术人员。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大农业合作社人才的引进和技术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

孙玉存.“能人领办型”和“企业领办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比较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3.

[2] 汤滢,胡宝贵.农业产业化典型企业分析:北京老宋瓜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J].北京农业,2016(5):195-197.

[3] 孙宝玉.“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实践:南阳市社旗县永辉薯业案例评析[J].现代妇女,2013(8):114-115.

[4] 苑鹏.“公司+合作社+农户”下的四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探析:从农户福利改善的视角[J].中国农村经济,2013(4):71-78.

[5] 刘育平.合作社市场营销模式解析[J].农村经营管理,2014(5):24-25.

[6] [谋局]这个模式不错:餐饮+互联网+农业(第845期)[EB/OL].(2016-05-09)[2017-07-05].http://chihe.sohu.com/20160509/n448558130.shtml.

[7] 焦建华.浅析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营销体系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6):157.

[8] 杜兴军,陈曦.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对大陆的启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2):198-201.

猜你喜欢
合作社模式特点
完善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促进家庭农场发展
烟农专业合作社用工管理探析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