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生态课堂构建策略的研究

2017-05-31 11:34王岸芬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15期
关键词:品德生态生活

王岸芬

【摘要】传统的品德课堂,以说教为主,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个性受到压抑。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重新审视和建构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师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课堂。本文从让课堂充满情感、让生活化教学充满课堂、让开放性教学充盈课堂三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构建品德生态课堂进行了策略探讨。

【关键词】品德生态课堂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5-0048-02

新课程改革,迎来了品德课教学的春天,它促使我们从生态学视角重新审视并建构、创设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师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课堂。“生态的课堂”是人本主义的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人的个性发展为第一任务的教学情境,是一种珍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教育氛围。它是从生态学的视角看课堂,是课堂构成的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之间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生态的课堂由认知领域扩展到生命领域,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多维的对话过程,是师生点燃灵感、激发创新、集聚智慧的平台。因此,如何构建生态课堂,提高教学实效就成为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

一、让课堂充满情感

营造氛围,激发情感,是构建品德生态课堂的基本要素。要让孩子在品德课堂上真情投入,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以真情感染孩子,让他们在课堂上全情投入,使道德的种子植入学生的心间,并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之中。

一位老师在执教《永远的朋友》一课时,首先展示了一个课本剧:唐唐,浑身肉嘟嘟的;杨杨,瘦瘦的,爱取笑人。体育课上,胖胖的唐唐跑过来摇摇晃晃,阳阳取笑道:“大家看,唐老鸭来了,嘎嘎嘎。”唐唐气得咬牙切齿。跑得飞快的杨杨一不小心摔了一跤,疼得爬不起来,唐唐十二分得意:“疼不疼呀?摔死你!”

孩子们看了都忍不住偷偷地笑——这样的场景他们见得太多了!在唤醒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后,老师走到他们的中间,用聊天的方式和他们交流起来。大家的话题不约而同地集中在了两个刚闹过别扭的同学身上。老师立即请出两位孩子,让他们试着从对方的角度想想该怎么做。当他们难为情时,老师话锋一转,讲起自己小时候的故事:那时候老师也曾和同学闹别扭,后来,她妈妈送了一条锦囊妙计——多为别人想想,解决了不少烦恼。老师的真情叙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让孩子放松了心情,开始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反思自己的行为,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关爱氛围。这样,用自己的心灵呼唤孩子的心灵,用自己的胸怀感召孩子的胸怀,在润物无声、春风化雨中孩子们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

以上事例告诉我们,孩子只有动了真情,教育才会取得实效。上课开始,孩子们伴着舒缓的音乐回忆起与伙伴们相处的美好时光,真情犹如涓涓细流淌在孩子的心田;在课堂中,老师在倾听孩子发言时,既肯定孩子的独特感受,又抓住细节引领孩子深入思考,激发孩子的积极情感。在课结束之时,伴随着音乐《永远的朋友》,孩子们护送“友情阳光卡”,他们的情感被推向了高潮。看着孩子们噙着泪花真诚地拥抱在一起的情景,在场听课的老师们禁不住纷纷举起相机,记录下了这珍贵的一刻。可见,真情感染是德育的源头,只有打开了孩子的心扉,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在动态中生成。

二、让课堂充满生活

课程标准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对学生而言,品德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生活是品德教学唯一的源头活水。如果我们的课堂脱离了现实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生态课堂”呼唤让生活走进课堂。

在教学《我爱我家》一课时,老师首先用课件展示了一片小树林,接着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小树林,每一棵树后都藏着一个美丽的故事,大家想听听吗?”然后老师用鼠标点击一棵小树,马上出现了一位同学的全家福,老师随即邀请这位同学讲述照片中的故事。活动中,大家除了欣赏到同学的全家福,还能听到珍藏在照片里的故事,如:周岁生日会,父母结婚纪念日趣事,家庭趣味运动会……“家庭”这个概念,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很抽象,而这位老师通过截取每个学生的生活片段并将其串联起来,给了学生形象的“家”的概念,再通过照片的欣赏、介绍,全体学生都沉浸在与家庭成员交往的美好回忆中。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老师要善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生活。”教育只有立足学生丰富的生活现实,学生才能获得真实、动态和正确的认识,才能实现道德认知的内化和道德情感的升华。

三、让课堂充盈开放

在新课程理念下提倡生态系统的开放性,要求教师从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师生关系上开放,要求教学必须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大课堂,从课堂向课前、课后、课外开放,从生活中提取源泉丰富课堂,同时要解放学生的心理,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让学生带着知识走出课堂,用科学思维方式来观察社会。书本知识只有走进现实生活世界,才能实现其价值。

一位老师在执教六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垃圾》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走进大自然,捕捉大自然最美的一面(可以拍摄、绘画、描写等方式)。课堂上,各小组热烈交流感受并展示作品,教师表现出异常的羡慕之情,然后他通过一则小故事引入课堂——一位中国游客在国外一座环境非常优美的城市公园参观(教师放映优美的图片),公园内大树参天,绿草茵茵,花香怡人,到处显得那么干净舒适,没有一点垃圾与灰尘。正当这位游客陶醉在这优美的环境中时,他发现当地一位小朋友悄悄地将吃完的香蕉皮扔到了大树底下,他觉得很不应该,于是上前阻止,而孩子的父母很有礼貌地向这位中国朋友作出了解释。原来在他们国家,孩子们在幼儿园就知道香蕉皮是有机垃圾,可以作为大树的肥料,帮助它更健康地成长,而像塑料袋这样的垃圾则是植物的杀手,环境的破坏者,必须扔到指定的垃圾桶内……通过这则故事,教师带领着学生一起区分出对大自然有害或有益的垃圾,接着还简单地了解垃圾分类的有关知识。学生虽然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不多,但学生们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親身去认识自然、感受自然,欣赏到自然的美,奠定了学习与应用环保知识的心理需求,将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行动。通过这些适度的开放问题,既注重了科学世界和书本世界,又注重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课堂教学获得了应有的生命意义和生活活力。

“顺目之天,以致其性”,让师生的主体性充分地、自由地、和谐地发展,我们必将构建起一种新的教育情境,一种保持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且生动活泼的教育生态。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小学德育》2009年第15期,华南师范大学《小学德育》杂志社.

猜你喜欢
品德生态生活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好学者贤
生活感悟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无厘头生活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品德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