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跨时空教育法在区域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应用研究q

2017-05-31 11:34李和万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15期
关键词:互联网

【摘要】区域高校的教育教学资源相对短缺,辅导员数量配比明显不足,严重影响了服务学生与思想引领的工作职责。为了解决区域高校辅导员数量与学生数量比例低、教学资源与教育需求比例低、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配合低和互联网利用率低的实际情况,利用互联网创建跨时空教育法,优化了教育教学过程中对辅导员、时间与空间的选择,提高了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降低了辅导员的工作量。

【关键词】互联网 跨时空教育法 区域高校 服务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5-0183-02

一、引言

辅导员是大学生灵魂和思想的塑造者和导师、是大学生在未来航程中的灯塔[1]。而区域高校是直属于所在省的教育厅,服务区域人才培养和经济建设的地方高校。长期以来,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存在着教学内容相对单一,教学方法墨守成规,课堂氛围调动比较困难等现状。虽然国家不断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但在教学实践中却缺乏相应的措施,大部分还是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2]。因此建构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教育方法,对第一课堂进行补充,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理工科学生人文艺术修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区域高校辅导员的重要课题。互联网+跨时空教育法是教育时间和服务场所的优化组合,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重新规划。跨时空教育法就是利用过去或现在时间在某一场所发生过的有积极意义的事件,引用或转移至现有场所为学生进行成长服务方法。为增强时效性,将这种方法与互联网进行匹配,就是互联网+跨时空教育方法。

二、区域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分类

按照学生在高校期间的生活、学习要求,可以将辅导员日常工作分为两个体系,即基础指导课与专项指导课。其中基础指导课要求所有辅导员必须掌握并按照计划开展相应的工作。专项指导课则需要专项辅导员通过团体辅导或个体辅导进行授课。基础指导课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行为引导、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和资助与服务。专项指导课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指导课、学生党建指导课、共青团工作指导课、就业指导课、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课、资助与服务指导课、公寓生活指导课、学风与行为指导课和学生组织建设。

三、区域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短缺

1. 区域高校辅导员数量与学生数量比例低

辅导员与学生数量比例是影响区域高校服务学生和思想引领的重要因素。基础指导课共计170h,如果1h为55min,换算为实际工作时间为156h。专项指导课共计450h,换算为实际工作时间为413h。如果某学院拥有学生不足200名,则该学院按照辅导员配置要求,只能配备一名辅导员,该辅导员则需要完成基础指导课与专项指导课的所有项目,即每学期必须完成569h的工作。如果按照一学期20周工作计算,除去法定节假日,该辅导上班89天,每天8h工作制,共计工作712h,辅导员的基础指导课与专项指导课占据了80%的时间,每天要用6.4h完成既定工作,如果有突发事件需要处理,根本无法完成既定工作。

2.区域高校教学资源与教育需求比例低

教学资源是指教育过程中使用的活动室、图书资料、网络资源等。目前,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存在着结构性短缺和浪费的问题,教学资源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3]。结构性短缺是指生均比不高,甚至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结构性浪费是指由于管理和教学设计方面的不匹配,造成资源的浪费或闲置。

3.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配合低

高校多重视第一课堂,将第二课堂的教育形式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的却很少。所以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有机结合非常脆弱。而较新颖的教育载体却容易被第二课堂引用,如互联网,微信,微博等。

4.区域高校学生互联网利用率低

互联网是新媒体技术的重要载体之一,区域高校学生利用互联网的不足有三点原因[4]:一、学生不能合理利用互联网,调查显示,71%的区域高校学生学生用于聊天、游戏和影视。二、学生可利用的互联网资源有限,如带宽不足。三、正确引导薄弱,不能根据青年实际需要,进行理性引导。

四、互联网+跨时空教育法的形式

互联网+跨时空教育法的形式就是利用其他高校优秀教育团队及个人、其他专业辅导员、成功校友、劳动模范、社会精英和网络正能量传播者聘为跨时空教育辅导员,与教育主体的区域高校共同构建跨时空教育模型。

1.互动引导模式

在不同时间段内,打破年级和班级界限,根据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整理和汇总,对于类似问题进行分级处理,分配适合的跨时空教育辅导员,进行思想引导。或开展素质拓展训练进行实践模拟,为跨时空教育辅导员与学生搭建可以自由提问的载体。

2.团體沟通模式

利用互联网为载体的聊天工具,建立QQ群、微信群、贴吧,与跨时空教育辅导员建立互通的联系平台,使他们成为区域高校服务学生和思想引领的一份子。区域高校学生可以通过关注他们传播的正能量或经验,达到服务高校学生学生的目的。

3. 音频连线模式

在教育活动之前与跨时空教育辅导员取得联系与沟通,在教育活动现场与异地的跨时空教育辅导员通过网络电话进行现场分享成才经验,通过相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互动,让高校学生学生可以第一时间进行沟通和交流,从沟通中获取使自己成才的途径和方法。

4.视频共享模式

区域高校学生不同时期所面临的问题有所不同,跨时空教育辅导员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关系,没有机会到学生中,可以预约跨时空教育辅导员录制具有教育意义且能说明问题的视频,使青年学生能够在视觉和听觉上同时受到感染,从而达到服务的效果。

除了利用跨时空教育辅导员进行成长服务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教育”实现教育的“时、空、人”全覆盖。如“互联网+每名学生+每名教师+每名家长”,实现教育的主体人员要素全覆盖;“互联网+每个班级+每个学校+每个社会教育场所”,实现了教育的空间要素全覆盖;“互联网+学校工作日+在家休息日(5+2)”,实现了教育的时间要素全覆盖。

五、互联网+跨时空教育法在辅导员工作中的优化

1.辅导员选择性优化

从教育的组织者到区域高校学生和跨时空教育辅导员,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进行教育准备。同时跨时空教育辅导员涉及的地域、行业较多,对于教育组织者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同时区域高校学生也同样有学习的选择权,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榜样和典型。

2.时间选择性优化

互联网+跨时空教育法中的服务载体和形式,不受时间的制约,跨时空教育辅导员根据自己的时间与区域高校学生进行互动。同时针对某一问题的预约视频,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学生群体可以循环使用。网络资源可以随时点击查阅和下载,使时间更加充裕和随机。

3.空间选择性优化

跨时空教育辅导员与区域高校学生的交流不受地域限制,只要保证网络与信息的畅通,都能够实现互联互通。同时能将身处异地的跨时空教育辅导员的实际情况及时融入到课堂讲授中,完成远程教育教学的环节,同时还增添了服务的层次性和时效性。

六、结论

1.互联网+跨时空教育法具有时间、空间和人员的选择优势,对于区域高校学生学生的成长服务与思想引领具有较强的实效性。

2.通过互联网,可以创造出一个远近互动、信息交流、知识迁移、问题反馈、教学循环的开放教育教学环境,将高校的教育带入“时空分离”、“教学分离”,更好的为区域高校学生服务学生和思想引领。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07-30( 13-15) .

[2]张彩霞.中外高校教学方法比较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5(1):62-63.

[3]李和万.创新大学生思想引导路径创新体系下开展主题思想教育活动[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2):36-38.

[4] 李和万.跨时空教育法在高校学生成才服务中的应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171(2):191-192.

资助项目:省社科联2017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研究成果:16-1189,跨时空教育法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猜你喜欢
互联网
互联网+背景下数学试验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改革
基于“互联网+”的京东自营物流配送效率分析
互联网+医疗保健网的设计
试论网络大环境下音乐作品的法律保护问题
浅谈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
浅析互联网时代维基百科的生产模式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