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建国后的三次现代戏运动

2017-05-31 11:34邢恩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15期

【摘要】1949年后,现代戏因具有时效性强、普及面广和编演便易等特点而倍受重视。“十七年”间,我国先后三次掀起群众性的现代戏运动。以建国初期地方上“写政策”、“唱中心”的“时装戏”热潮为肇始,开启了政治全面介入戏剧艺术的先河。1958年后,由国家层面主导自上而下发动起来的现代戏运动,已经发展为政治运动的组成部分之一。至1960年代中期,则把是否编演现代戏径直上升到政治本身的高度。现代戏逐渐排斥了其它戏剧类别独据舞台。

【关键词】建国后 现代戏运动 文艺政策 为政治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2

新中国成立后,因为现代戏具有快速反映时代主题的特点而受到关注。1955年之前,为配合各项中心工作的开展,全国各地出现了一场编演现代戏(时称“时装戏”)的热潮。

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11日,文化部召开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主要议题是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戏改方针。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在开幕词中,号召全国35万戏曲工作者团结起来,负起“艺术为人民服务,启发人民的政治觉悟,鼓励人民的劳动热情这一光辉的任务”。

1951年5月5日,政务院发布《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要求:“戏曲应以发扬人民新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人民在革命斗争与生产劳动中的英雄主义为首要任务。”同时强调:“地方戏尤其是民间小戏,形式较简单,容易反映现代生活,并且也容易为群众接受,应特别加以重视。”

同一时期,毛泽东“百花齐放,推陈出新”题词的发表,以及关于戏曲改革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三并举”方针的提出,更为戏曲发展指明了方向。

上述文艺方针的出台,对创作演出现代戏剧目起了直接促进作用。配合各种政治运动的现代戏创作数量相当庞大。剧目大都围绕着“写政策”、“写重大题材”来反映时事、宣传政策,同时表达了对党和政府的热爱。

抗美援朝运动掀起后戏剧界立即行动起来,用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全国文联制定了征集以抗美援朝鼓舞战斗意志为中心的戏剧、歌曲的工作方案。各地作协、文联等文艺团体立即响应,制定了各自的创作计划。很快,一大批“反美”剧目被赶制出来,并进行实地演出。如北京市戏曲界在市文艺处和文联领导下,到市区及郊区自编自演了《美帝现形记》、《戳穿纸老虎》、《如此美国》等反美新戏,吸引观众2万多人。

各地剧团积极创作、改编相关剧目,并响应党的号召深入农村进行演出。如江苏省文化局组织了省锡剧团、省扬剧团,和7个民营公助剧团、23个民间职业剧团,携带了《走上新路》、《光明大道》、《海上渔歌》等现代戏,有领导地深入农村、工厂巡演。演出的面遍及52个县、市,在500多个点共演出了2049场,观众190多万人次。 福建省晋江专区泉州大众剧社等7个戏曲团体,先后深入农村和沿海地区,演出了《合作好》、《工农联盟》、《走互助合作道路》等现代戏。 此外,为配合土改、镇反、婚姻法颁布、三反五反等政治运动,各地剧团都创作出大批现代戏剧目并进行实地演出。此类活动对各项中心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建国初期,文艺政策虽然鼓励创演现代戏,但它更多的是地方上的行政干部借助戏剧形式来宣传党的政策,以及推动各项中心工作开展的结果。

在发挥宣传优势的同时,现代戏运动也出现一些问题。突出地表现为内容雷同、形式单一,缺乏必要的艺术性。地方领导干部和戏曲工作干部在每一个政治运动都会要求剧团配合。而这个“配合”,大部分是简单地、机械地要求在戏里宣传政策,背条文。创作的过程中,在领导上,不考虑戏剧工作者的生活基础和创作兴趣,只是简单地“出题作文”,“限期交卷”。甚至出现人物、故事和对话等都规定好了的现象。

1958年“大跃进”运动全面展开后,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呼声再次高涨。在“现代剧目为纲”的方针指引下,“人人动手”搞创作,全国再次掀起现代戏运动。

1957年底,毛泽东在《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一文上批改道:“我国人民正以排山倒海的气势从事改造世界、改变历史面貌的伟大工作,他们的高度劳动热情和革命干劲在一切方面不可遏制地表现出来,也必然要在文学艺术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上得到它应有的反映。”

一方面为了跟上火热的形势,戏剧界自身急需表态;另一方面,为了能够及时地、迅速地表现当前“大跃进”的现实生活、新人新事,起到鼓舞群众生产热情的作用,文艺政策开始大力宣扬创作现代戏。

1958年2月1日至11日举行的全国人大一届五次会议上,文化部副部长钱俊瑞在《鼓足革命干劲,促进文化高潮》的发言中,要求:“全国一切文化机关、团体和文化工作者,紧紧跟上今年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面向工厂、面向农村,大量创作为群众所喜爱的促进大跃进的新作品和新电影,大大地加强对工农业群众业余文化活动的辅导,大量供应他们各项文娱资料。”

3月5日,文化部发出《关于大力繁荣艺术创作的通知》,急切地指令:“现在急需创作反映我国当前和最近十年来的伟大变革、歌颂我国伟大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英雄业绩的艺术作品。”

4月2日和4月29日,文化部又相继下发《关于今年在全国民间职业剧团开展整风运动的通知》和《关于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应在城市街头进行演出活动的通知》。要求“在所有的民间职业剧团中开展一次整风运动,使民间职业剧团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艺术上、经济上都能来个大跃进”。“多多创作排演一些短小精悍、多种多样,为人民所喜爱的反映现实斗爭的新节目”。

经过自上而下的鼓动,各地的戏曲剧团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创作出众多“反映现实斗争”的剧目。如浙江嘉兴专区23个剧团,人人动手,在1958年5月短短的十多天时间里,突击创作了越剧、京剧、湖剧等700多个现代剧和演唱作品。这些节目“都强烈地反映了生产大跃进的生活面貌”。 湖南省在6月5日的“创作跃进日”里,一天就创作出大小剧本一百多个。 比较有名的豫剧《比比看》、湖南花鼓戏《张四快》、沪剧《星期七》、闽剧《劝导员》等,都是在“几天就写出一个大戏”,“两个晚上就创作或排出许多节目”的激进氛围里创作出来的。 除专业剧本创作外,业余创作更是数不胜数。如1958年6月,河南省柘城县在一个月时间内组织了业余创作组381个,共8500人,创作剧本68188件,全部为现代戏剧目。

从内容看,这些剧目都密切地配合着各地的政治运动和热火朝天的生产斗争,很多是“就地取材,边写边排,边演边改”。如浙江省杭州市越剧团演出的《十分钟》、《一日千里》,反映了“每日、每时、每刻都出现新的指标、新的记录”的跃进景象。湖南省花鼓戏剧团演出的《战鼓催春》描绘了“社与社、队与队在挑战,组与组、人与人在争先”的沸腾场面。 江苏省盐城京剧团自编自演的《红色卫星闹天宫》,更是发挥了“敢想、敢说、敢做”精神的极致。

现代戏运动中一味地追求“量”,而忽视了“质”。尤其是宣传“大跃进”的作品随演随丢,大都成了废品。

1962年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重新把社会主义时期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阶级斗争”理念的再次提出,必然影响到整个意识形态领域。文艺界迎来了规模空前的第三次现代戏运动。

1962年12月21日,毛泽东巡视华东各省以后,就文艺问题发表意见说:“对资本主义要有一些人专门研究,宣传部门应多读点书,也包括看戏,有害的戏少,好戏也少,两头小中间大。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多起来,有点西风压倒东风,东风要占优势。”

1963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反对修正主义要包括意识形态方面,除了文学之外,还有艺术,比如歌舞、戏劇、电影等等,都应该抓一下。现在各省都在抓,多数地方都注意了,也有一些地方还没有大注意。要推陈出新。”

12月12日,毛泽东在一则《柯庆施同志谈抓曲艺工作》的材料上批示:“各种艺术形式——戏剧、曲艺、音乐、美术、舞蹈、电影、诗和文学等等,问题不少,人数很多,社会主义改造在许多部门中,至今收效甚微。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他认为:“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岂非咄咄怪事。”

毛泽东表达了对文艺界的严重不满,文艺政策从此不得不发生重大转变。

华东首先紧跟,率先提出了“大写十三年”的激进口号。1963年1月4日,华东局第一书记、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在上海文艺界元旦联欢会上的讲话中号召:“今后在创作上,作为领导思想,一定要提倡和坚持‘厚今薄古,要着重提倡写解放十三年,要写活人,不要写古人、死人。我们要大力提倡写十三年。” 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柯庆施又反复强调编演现代戏的重大意义。

华东的做法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整个文艺界不得不紧紧跟上。 华东继续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1963年上半年,上海的话剧、沪剧、越剧等14个剧种的60多个剧团,共上演了150多个现代题材剧目。其中,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剧目近一百个。数百个业余剧团也演出了大量反映现代生活的短剧。 9月,上海市总工会发出通知,要求工会各级组织在广泛开展文艺宣传活动的基础上举办戏剧、曲艺会演。此后,全市各区、县以及铁路、公路、建筑等产业工会相继举行会演。共演出了263场,1168个现代戏剧、曲艺节目,演职人员达10700余人。

从1963年秋开始,福建省地方戏曲各剧种的近百个专业剧团,轻装简载,带着“反映当前大好形势、阶级斗争和新人新事等现代题材”的剧目,上山下乡积极演出。 浙江省举办了全省越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参加演出的有省、专区和部分县的14个剧团,共演出了20个现代剧。 1964年里,华东六省戏曲舞台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各个地方剧种创作和演出了大量现代戏。各省陆续举行了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演出剧目题材多是反映“轰轰烈烈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并且塑造了许多工农兵的先进人物和英雄人物形象。”

从1964年夏开始,在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的带动下,又有华东的榜样,现代戏运动向全国蔓延开去。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现代戏剧观摩会演在乌鲁木齐市举行。15个文艺团体,演出了话剧、歌剧、秦剧、评剧、曲剧等7个剧种的29个节目。 7月,河南现代戏剧观摩演出大会在郑州举行,共演出包括豫剧、曲剧、越调、话剧、四平等剧种的24个观摩节目和3个展览剧目。 截止到10月,已经有北京、山西、陕西、甘肃、辽宁、吉林、山东、江苏、安徽、福建、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等在内的省、市、自治区先后举行了现代戏会演或观摩演出。

进入1965年,全国各地出现了戏曲现代戏会演的热潮。东北、华东、华北、中南、西南、西北等各大区先后于5月至7月举办了京剧现代戏会演或戏曲现代戏会演。

客观看待历次现代戏运动,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鼓舞人民群众革命和生产热情等方面,确实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受时代的局限,运动中也产生了很多缺点和错误。

建国初期几年,各项群众运动中农村剧团大量上演的时装戏,大大提高了地方行政干部的工作效能。现代戏运动在普及戏曲艺术、丰富各地文化生活等方面也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随着阶级斗争之弦的日益紧绷,现代戏固有的“艺术性”逐渐被“政治性”所替代。现代戏运动的政治参与越来越深,由地方主导渐次上升为国家意识支配。特别是“文革”前夕的现代戏运动,不再作为配合其他政治运动的附属和配角,而是以主体意义存在,并径直把艺术与政治等同起来。在上海的榜样作用下,全国形成了各大区、省、自治区、市委第一书记亲自抓现代戏的风气。

此外,现代戏运动对传统戏和新编历史剧逐步排斥,由“三并举”到“一枝独秀”。戏剧界中被大肆强调的“有破有立”、“先破后立”理论,只是机械地“破”一些传统、新编历史剧目,批一些戏曲界“资产阶级思想权威”;“立”所谓的马列主义、无产阶级戏剧作品和文艺理论。

为了保存和发展民族优秀遗产,就需要对传统进行改造,传统不发展就不易保存。传统戏曲进行自身改革,创作反映时代精神的剧目是正确的。但以政治标准来衡量与“革新”,对传统戏曲技巧和思想内涵不加分析地解肢和重构,就是对传统的彻底否定。

参考文献:

[1]《全国戏曲工作者大会师》,《人民日报》1950年12月1日.

[2] 《文化工作文件资料汇编》(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办公厅1982年版,第176—177頁.

[3]《京津等城市戏曲界艺人 创演新戏曲参加抗美宣传》,《人民日报》1950年12月11日.

[4]《江苏省文化局组织地方戏剧团至农村巡回演出工作总结》,《戏剧报》1955年第12期,第6页.

[5]《各剧团纷纷到农村中去演出》,《戏剧报》1955年第12期,第6页.

[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96页.

[7] 钱俊瑞.《鼓足革命干劲 促进文化高潮》,《新华半月刊》1958年6月号,第33页.

[8]《文化工作文件资料汇编》(一),第220—221页.

[9]《文化部关于今年在全国民间职业剧团开展整风运动的通知》;《文化部关于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应在城市街头进行演出活动的通知》,《文化工作文件资料汇编》(一),第232页和第236页.

[10]钱法成.《人人齐动手 歌唱大跃进》,《戏剧报》1958年第11期,第15页.

[11] 《戏曲表现现代生活形成主流》,《人民日报》1958年6月28日.

[12]周巍峙.《把目前戏曲演出现代剧目的高潮推向更新更高的阶段》,《戏剧报》1958年第14期,第8页.

[13] 《柘城县群众文化艺术工作在新形势下的开展情况与今后意见》(1958年8月18日),河南省档案馆:J135—6—758.

[14] 《文化部组织戏曲剧团在京联合公演》,《人民日报》1958年6月11日.

[15]梁冰.《江南江北鲜花争开——记江苏省戏曲工作大跃进》,第8页.

[16] 罗平汉,何篷.《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56—1965)》,第413页.

[1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330页.

[18]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36—437页.

[19] 《柯老在上海文艺界元旦联欢会上的讲话》(1963年1月4日),上海市档案馆:A73—1—505.

[20]参见邢恩源:《“文革”前夕的华东现代戏高潮》,《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第200—206页.

[21]《上海戏剧舞台光华夺目百余现代剧目争放异彩》,《文汇报》1963年8月18日.

[22] 《本市职工业余戏剧曲艺春节会演开幕》,《文汇报》1964年1月31日.

[23]《福建近百个剧团送现代戏下乡》,《解放日报》1964年2月24日.

[24] 《浙江举办越剧现代戏观摩演出》,《解放日报》1963年10月27日.

[25]《展示华东六省戏曲革命的巨大成就》,《文汇报》1964年12月28日.

[26]《新疆举行现代戏剧观摩会演》,《人民日报》1964年7月3日.

[27]《在传统戏曲艺术基础上大胆革新》,《人民日报》1964年7月25日.

[28]《戏剧舞台成为社会主义教育有力阵地》,《人民日报》1964年10月15日.

本文为笔者主持的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共党史人物柯庆施研究”(编号:15YJC770038)阶段性成果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5-02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