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问题设计之我见

2017-05-31 11:34朱宇航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15期
关键词:以生为本小组合作问题

朱宇航

【摘要】本文通过抓“文眼”、点“文穴”、理“文脉”、补“文白”四个方面,寻找可供小组合作的“牛鼻式”问题,来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关键词】“牛鼻式”问题 小组合作 以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5-0240-01

说起好课,大家便能想到苏格拉底的《最大的麦穗》,他让弟子们经过麦地,只准往前不能回头,寻找最大的麦穗。弟子们在麦间形走,挑挑拣拣,最终错失良机的过程。在苏格拉底的引导下,弟子们悟出了把握时机的道理。这堂课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却依然闪烁着教育的智慧光芒。究其原因便是这堂课是典型的“以生为本”、“少教多学”的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也是通过教师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以生为本,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少教多学”的课堂。但我们不难发现,现在还存在着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为了合作而合作。其原因在于教师的问题设计“碎片化”,问题分散,难度系数不高,学生无需讨论或无内容可论。

我尝试在小学合作的教学过程中,也去发现、掌握一些讨论“点”,只要抓住了它,便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我将它称之为“牛鼻式“问题,那么,我们如何来寻找可供小组合作的“牛鼻式”问题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设计。

一、抓“文眼”——分析课文题目

课题是一篇文章的文眼。这是教师们最容易寻找的“牛鼻式”问题。教师也习惯在课前对课题进行所谓的“释题”、“破题”。问问学生“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或者问问学生“看到课题你明白了什么?”。其时这样的问题并不適用现在的教学。都忽视了学生的学情。现在的孩子往往一发下语文书,便翻出课文看了几遍,在上课之前,大部分的孩子都已明白课文主要说了些什么。设计这样的零基础问题,显然不适应现在的教学。

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重视对课题的问题设计,将课题进行巧妙设计,拎起全文内容的讨论点,供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花钟》一课。孩子们对“花”,对“钟”都是极为熟悉的。可极为熟悉的两个事物关联在了一起,就让孩子兴趣萌发。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题目进行教学:让孩子们补充课题( )的花钟。请他们在花钟前面加一个修饰词,当然还需要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为添加的修饰词进行佐证、解说。

再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燕子专列》一课。我抓住“专”,这一个字眼,绕过孩子们进行小组讨论:

1.这个“专”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写出了这个“专”字?

3.从这个“专”你感受到了什么?

从课题入手,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孩子能以最快最直接的方式进入到文本的合作学习中。

二、点“文穴”——解读重点词句

除了课题之外,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不少的文本中有蕴含深意的词语或句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对这样的句子慎重以待,将它称之为“重点词”或“重点句”。对它进行反复的分析讲解。这样的词、句往往就是我们可以用来进行小组合作的“牛鼻式”问题。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爬天都峰》一文。课文的最后一句“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这便是挈领全文的重点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这句话进行组织教学:

1.“一老一少”是谁?课文中是如何描写他们的?

2.“真有意思”有意思在哪?

3.“汲取力量”是什么力量?

再如《詹天佑》一文,我抓住课文的开头介绍詹天佑的那句话来进行教学:“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1.为什么要强调“我国”?

2.从哪里看出他是“杰出的工程师”?

3.从哪里看出他的“爱国”?

拎出对这类重点词句,设计层层递进的“牛鼻式”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从文本中寻找问题的原因,既能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又使文本学习变得多元、立体。

三、理“文脉”——借助思维导图

一篇课文,发现可分析、讲解的内容颇多,训练点更是不计其数。而在我们平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习惯根据考点,肢解文本,进行碎片化教学。一堂原本应该是含韵悠长的阅读课就变成了索然无味的应试技巧课。而这样的长期以往,更会造成高段的学生无法领会作者的取材用意,更谈不上学生对文本的谋篇布局的理解。

所以我通过画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理清文本脉络,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站在作者的角度,关注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取材、谋篇布局、表达方式、写作特点等。

如教学《将相和》一文。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看似独立,其实这中间有着因果关系。学生在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也便会发现故事的情节是从“不和”到“和”的矛盾是怎么来的?也从中看到了作者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了人物性格。

在完成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孩子很容易对全文进行整理理解。如:有一个小组在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发现了蔺相如和廉颇之间并没有正面的冲突,激发他们矛盾的原因在于对赵王的赏罚的不满,因为他们提出了这样的看法:《将相和》一文中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都没有过错,承担此事的责任人应是赵王。正是他的顾此失彼,赏罚不均,才会让自己的两位大臣关系紧张。如果廉颇遇到的不是蔺相如,那么两人相斗,赵国必败。但赵国灭亡是迟早之事,因为蔺相如也好,廉颇也好,他们都自己承担了责任,没有一个人对“罪魁祸首”赵王进行指责或规劝。那么赵王这样的不公平做法肯定不会这么一件,大臣之间的积怨多了,自然就难以一条心地为国出力,亡国也便为期不远。

学生完成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梳理文本脉络的过程,不同的孩子就能发现文本中所蕴含的一些小细节,这样的合作交流,能拓宽孩子的视野,也使孩子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有事可言,有话可听。

我始终认为,高质量的教不在于讲多讲少,而在于教师对课堂“点”的把握到位与否,时机准确与否。正如苏格拉底的这堂课之所以取得这样好的效果,关键在于苏格拉底准确把握了教学难点,教在了“点”上,设计了一个“牛鼻式”问题:“你们去麦地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准确定位“牛鼻式”问题,将使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期刊,上海《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2015年第3期.

[2][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2005年重印.

[3]成尚荣:《课堂教学:静悄悄的革命》,《江苏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

猜你喜欢
以生为本小组合作问题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论强化基础 突出能力 塑造品格的职教语文教学新模式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以生为本”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作文评改“五步曲”
论构建英语高效互动课堂的策略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