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体验中感悟认知 反思强化中生成提升

2017-05-31 11:34严利文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15期
关键词:实施途径综合实践传统文化

严利文

【摘要】 学校是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主渠道。在教育事业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应当明确改进的方向,敢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德育活动、拓展课程、社会实践等各环节,使学校成为有效普及传统文化的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素质。

【关键词】综合实践 传统文化 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5-0254-02

杨贤江说过:“学校教育之目的就是造就完全之人格。”健全的人格主要包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较强的独立做人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意志力;具有较好的个性特征,这是做人的最基本条件。

当今社会,“国学热”兴起,映照出当代学校教育的一大明显缺失,即缺少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从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到教育行政部门都说了很多,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也将传统文化教育列入其中。因此, 在教育事业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应当明确改进的方向,敢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推动学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推进戏曲、书法、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建设传统文化展馆,使学校成为有效普及传统文化的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素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带来的很大问题是利益观念深入人心,受到这种不良社会现状的影响,优秀传统文化逐渐被人遗忘,取而代之的是利益至上。传统文化教育很难在小学教育中普遍开展,青少年也很难受到优秀文化熏陶。如何更好地让小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传承弘扬好中华传统文化?本文以贤江小学为例,浅析关于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为加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更多借鉴。

杨贤江先生曾言:“教育是要适应时代、环境和需要的,要与实际上发生关系;换句话说,就是要使得人生的意义更完满,更幸福。”因此,作为杨贤江先生家乡的贤江小学——全国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实践的实验基地,我们一直在对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探索,使得优秀传统文化在新一代青少年身上落地生根,使古人思想品质的结晶得以巩固,并对学生全人生乃至整个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一、在小学教育中实施传统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确定一个远大目标并努力实现。随着当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在不断变化着,因此需要各行各业的紧追步伐,但从目前现状来说,小学教育却很难适应这种社会现状,没有明确的目标方向。而传统文化中始终强调着育人的重要性,只有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才能为社会提供良性发展,如果能把优秀传统文化中优良美德灌输进小学教育中,更好地将育人这一观念落实到具体工作,明确这一重要目标,使教师深入了解自己的责任并努力实现,促进教育事业体制改革。

其次,传统文化的多样性能很大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正是一生中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段,他们在这一时期好奇心极强,对各种未知事物充满疑问,若能将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在课堂中,改变以往单调乏味的课堂教育模式,便能唤醒他们的求知心,对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最后,传统文化中优秀品德能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礼”自从儒学起便在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凡事讲究礼仪,这在当代社会中也是可圈可点的,让小学生不断学习传统文化,体味礼仪在不同时段的不同作用,有助于小学生改正自身缺点,自我反省,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素质。正如杨贤江所言:“新知识、新能力、新理想、新事业,都要不断的领会,不断的获得,不断的创造。这样,个人才有进步,世界也才有进步。这便是进步的人生。”

二、当前小学教育中实施传统文化教学的问题

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匮乏是我国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小学阶段,教师在学生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他们对教师的话言听计从,很少有反驳的现象,使我国小学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这就很利于教师的工作顺利进行。但另一方面,小学教师并不能完全驾驭传统文化知识,有的甚至只了解部分不良传统文化,这就脱离了原本的意愿,严重阻碍小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吸收。杨贤江指出:没有“指导全人生”的观念存在,可以说是畸形的或弊脚的教育。下面从以下几点分析:

1.教材选材单一且忽略学生的身心特点

小学生本身年龄小,知识的理解吸收存在很大局限性,日常的对书本的学习已经能够消耗学生的大部分精力,教师要带领小学生不断对书本的知识进行阅读和理解,学生很难支配多余的精力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另外必背古诗文、必读篇目等等,过度的学习大大地加重学生的压力,学生在这种枯燥无味的教材中很难找到学习的兴趣,慢慢对知识的学习丧失积极性,学生的好奇心也被慢慢剥夺。

2.师资力量匮乏

小学教师存在的问题有:(1)教师兼职多项工作,专业水平低;(2)没有专项工作的老师对传统优秀文化进行讲解,缺乏深入性探讨;(3)教师的工作存在着很大压力,平日里上课和管理工作繁忙,除了基本教育工作还承担着其他各项工作,难以有精力进行传统文化教育;(4)师范学校很少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这一专业,师资相当匮乏。

3.教学方法单一

我国小学教育从古延续下来的始终是以朗诵为主,长篇大论的阅读要是没有教师的适当的解释并不能增加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缺乏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大部分是机械的会读会写会背。从这种现象来看,小学教育体制上存在着很大表象,实际上小学生并没有相对应的文化素养,这就要求小学教育体质改革,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

三、小學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杨贤江认为“教育为国家最重要之事”。贤江小学一直以来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稳步推进教育改革,并且在此基础上也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学校开发的拓展性课程首先应该注意挖掘非遗资源点、组成传习目标线、扩展整体育人面,构建点线面非遗课程架构。同时应该注意与地区的民俗文化资源相结合,形成“专题化聚焦”,亮点凸显区域的民俗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其次应该将教育立足于课堂,深入探究适合的教育材料资源。这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还体现在了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上,因此,不管是学校还是老师应该充分明确学校发展的方向以及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1.营造氛围,润物无声

环境浸润,大象无形。走进贤江小学,无论是在教室里、楼道中,还是在过道旁、橱窗里,都在明显的位置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贤文化”教育,《贤江爷爷》文化廊、草帽之乡文化廊、书法文化长廊,营造了“墙壁文化”“廊道文化”“专题文化”“班级文化”,让学生视线所及的地方,都带有学校文化的标识,真正做到了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让一草一木都育人。

特别是在书法特色教育的带动下,校园内翰墨飘香。教室、过道、长廊,均突显书法特色和文化底蕴。老师们在布置教室时都会留出一块书法专栏,展示本班学生的书法习作,有的班级甚至以书法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特色。校园内,教室、办公室、功能厅、走廊、楼梯、过道都展示了历届学生的优秀书法作品。“书法长廊”是学校“小书法家”们利用书法拓展课时间,用环保材料现场书写而成的,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课间,孩子们流连其间,既能领略大自然的清逸、静谧,又感悟到校园厚重的文化积淀,受到美的熏陶。

2.拓展课程,融入生活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拓展课程的开发与教学中。开发《贤江爷爷》拓展性课程,结合学校周边的杨贤江故居、贤江大道、贤江图书馆、贤江文化广场等资源,安排了参观、访问、调查、考察等活动,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传承先烈的革命精神。通过开展讲故事、演小品、诗朗诵、开展杨贤江知识竞赛等活动,“寻贤江足迹”“讲贤江故事”“评贤江中队”等,学习杨贤江小时候刻苦勤奋、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以及坚持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开发《书法短课》拓展性课程,使孩子静心养气,提高审美情趣,可以陶冶性情,锻炼意志。杨贤江先生指出:“我们正当富于生气、丰于热血的时期,该当有艺术的修养,来发皇扩大我们的心情呵!我们倘若要保持活泼泼的生机,必需有艺术的栽培呵!”通过学习书法作为一门高雅的艺术,促进学生养成细致、专注、沉着、持久的学习品质,还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力、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近三年来,学生中近200人次在慈溪市级以上获奖,近30人次在宁波市级获奖,10多人在省级获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进德、知书达礼,是求学的首要任务,无人可以例外。而贴近生活的传统文化教育更易被青少年接受。在家庭中,传统文化教育应重视情感与传承。《知心姐姐》杂志曾对此开展过调查,认为青少年更期待符合其趣味的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在问到“你希望接受什么样的传统文化教育”时,排名前三的选项分别是“更新鲜更时尚,符合我们的趣味”“互动性强,可以亲身体验”“生活中用得上,对我们的生活有帮助”。这一发现让调查组意识到,传统文化不仅是可以学习的、有形的知识和技艺,更是浸透在生活方方面面的习惯和信念中,而发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真正力量正是深植于民间生活的沃土之中。寒假里学校开发了《元宵》课程,全校学生人人参与体验、动手实践类做花灯,赏花灯,猜灯谜,搓元宵……“有趣味、记得住、用得上、好体验、听得懂、便参与”,是真正受到孩子们欢迎的传统文化教育,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3.实践活动,内外融合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载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良好形式。杨贤江提倡课外活动,认为这“足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及,足以完成自己教育的使命。”贤江小学努力实践杨贤江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自然界里,延伸到社会实践中。尝试把杨贤江先生罗列出来的“关于体育的、关于学艺的、关于欣赏的、关于旅行考察的、关于社会服务的、关于问题讨论的”课外活动进行深度融合,开发与建设“全人生”节日课程。比如,开发的清明节日课程,内容包括全校参与的体验课程和分年段实施的活动课程:一年级参观杨贤江故居(了解学校周边环境,知道杨贤江);二年级参观杨贤江纪念馆(熟悉学校周边环境、深入学习杨贤江事迹);三年级参观长河草帽业小学纪念馆、草编博物馆(了解学校历史);四、五年级拜访草编传承人——陆荷花奶奶,参观长河蓝天帽业(感受家乡发展变化),包艾青团子和艾青饺(邀请家长共同参与),放风筝(了解风筝的历史、体会放风筝的乐趣),五年级学生代表祭扫杨肖康烈士墓;六年级收集关于清明的诗和谚语,在少先队活动课中举行清明诗会等等。

让孩子自己做主,“制造”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特色鲜明的主题文化节是个不错的选择。这些“校园节日”是由学生自主开发、自主设计、自主实施的。教师经过与学科整合,进行校本化规划、课程化实施、多元化评价,提高校园主题文化节的品位和效率。

如本学期开发的“风筝节”校园主题文化节,内容包括通过系列宣传活动了解风筝历史、制作工艺、发展过程、艺术价值;聘请非物质文化风筝传人担任辅导老师,指导学生开展风筝制作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舉办风筝展览,选择晴好天气,在校园内悬挂风筝,让学生感受风筝文化带来的魅力;风筝放飞活动,在学生制作的基础上开展放飞比赛,展示学生放飞的竞技水平,体会放飞风筝带来的乐趣;在风筝上创作美术作品,并举行全校评比展览;在三至六年级中开展关于风筝课程相关习作的评比活动。

再如,学校拟开发“草编文化节”校园主题文化节,延承了80年的学校史——学校前身为创办于1937年的长河草帽业小学。组织参观了草帽业小学纪念馆、长河草编博物馆,参观长河蓝天帽业等草帽加工厂,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草帽传承人陆荷花奶奶与学生互动,低段学生从编辫子入门,创编各类简单的小工艺品;中段学生开始学习编草帽,并创编稍复杂的工艺品;高段学生学习完整编草帽,并创作各类编织艺术作品。学校现正在筹划举行草编艺术展,向学生呈现前辈草编制作和加工的工具(如磨石、套筒等),展示家里爷爷奶奶还保存的原来编织的草帽以及编草帽的材料,展示学生的草编作品,还让爷爷奶奶们现场展示他们的草编技艺等等,以进一步丰富学校的草编文化。

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生活,融入社会,融入教育,互通互动、多向交融,让传统文化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感悟认知,在反思强化中生成提升,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田立君.小学阶段国学教育及其研究的现状、问题与成因[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2]刘海艳.浅析小学国学教育的意义[J].课程教育研究,2014(7).

[3]姚海蓉试论如何在小学阶段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J].新课程(小学),2014(10):89-90.

猜你喜欢
实施途径综合实践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初探
创新教育督导方式 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落实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