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教化之法树健全之人

2017-06-09 19:36王海波
教师·下 2017年4期
关键词:教化培育学校

王海波

一、校园欺凌事件的心智因素

近一段时间,青少年校园欺凌事件不断涌现,相关视频在网络上被广泛传播。这些事件中的涉事人员都有年龄小、群体殴打个体、手段残忍并以之为乐的特征,令人震惊!这些事件引起了社会的震怒和忧虑,也引发人们对教育的反思——教育究竟漏掉了什么?

分析这些青少年的行为,不难发现他们思想和行为上都存在种种缺陷:自私、张狂,不尊重他人权利,法律意识淡漠,厌学、逃学以及一些其他不良嗜好。处于学龄阶段、本该昂扬进取的少年,误入歧途,是令人悲哀的!如果仅是偶发个案,人们是会对教育谅解的,毕竟影响人成长的因素很多,学校、家庭、社会以及个体身心因素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和性格,我们不必苛责教育去承担所有的责任。但是,多地频发类似案件,就不能解释为某个偶然因素造成的了。

就整个教育而言,长期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长时间无休止地练习考试,严重挤压了学生思想成长的时间和空间;就学校管理而言,管理缺位,出现思想教育形式化、简单化、空洞化的倾向,甚至在一些学校,强迫性的灌输大行其道,并能引得他人纷纷效仿,令人十分担忧。其实这种强迫性灌输所营造出来的“勤奋刻苦”,只是表面现象,是虚假的繁荣,它反映的只是人们对名次分数的痴迷。

人们也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尤其当美国法庭判决某中国留学生残害同学案之后,网络上加强刑罚的呼声日渐高涨。这样的情绪可以理解和接受,加强对残害行为施加者的惩罚,也是在伸张正义,帮助社会建立健全保护人权益的机制和体系。充分发挥法律的惩戒作用是十分必要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其他角度寻求解决办法。如果能从根源上解决学生片面成长的问题,引导更多的人成为心理健康、心智健全之人,又何乐而不为呢?

归根结底,青少年在人生初始阶段就误入歧途,说明我们在其初始阶段的引导和干预是失败的。如何才能在满足人们对考试的需求的同时,又能保证正确的、足够的、全面的思想和人格教育呢?在教育管理中,不妨借鉴一下古已有之的教化思想。

二、教化之法对心智的塑造

一般说,教化是古代文化建设及社会治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主要以文化为媒介,运用教育、行政管理等多种手段,化民成俗,以形成社会文明共识,进而达到社会治理的目的,也即“美教化、移风俗”。教化之法的作用机制是用文化来培育人、培育文明。这种机制具有普遍性,可以概括一切社会形态下的文化作用于人的基本机制。通俗地讲,就是古人主要运用儒家文化来培育人、培育文明,而我们今天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培育人、培育文明,当然优秀传统文化也会被继承下来,继续发挥其培育人的作用。只要我们坚持了正确的文化方向,完全可以大胆地借鉴古人创造的教化之法。

教化之法是多途径、全方位的文化熏陶之法,具体而言大致有四个主要原则:第一,教化借助文化来推行,崇尚文化的奠基作用。无论乐教、诗教还是礼教,都认为文化对人的道德修养、心智成长有基础性的影响作用。舜说诗、歌、声、律能达到“神人以和”的目的,所以命夔教胄子;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所以他让鲤学诗、学礼。后世更是不断延伸,以经史选拔人才,并非考查学生记诵能力,而是期望用文化典籍所蕴藏的文化精神启发人、引领人。便览历代流行启蒙课本,除了识字,还选择经史的文化精髓集中开展思想人格教育。这些做法,其意图就是用文化来奠定人的道德修养基础,培育人格。第二,以文化价值为核心构建舆论,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国家政策、政务、乡约风俗等,共同构成强大的舆论场,用有态度的现实活动引导人对现实行为的判定与选择。除了教育领域对文化的弘扬,汉代以后,一直延续了依据突出道德修行荐举人才的科目和制度,这样的政策无疑对社会风尚有极大的导向作用。古代各级政府还有旌表制度,大张旗鼓地表彰一些古代文化背景下所认可的德行。在文化推广的过程中,各种乡约风俗建立了起来,并慢慢向文化精髓靠近。这样的舆论导向,会激发人效仿的欲望,进而将文化价值标准深入人心,同时也起到约束人的作用。第三,强调上下一致,知行统一。司马迁说:“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这句话概括了古代圣王推行教化的动机和制度,文化作为上层建筑,被纳入国家治理的范畴。“教明于上,化行于下”,教化的施行,由圣贤、君子倡导力行,就是一个由上而下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治”的理想,其目的不仅要构建人必备的文化精神,还要规范人的社会行为,“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也即知行合一。第四,重“化”,而不重“罚”。孔子说:“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他认为礼乐刑政不可偏废,且以礼乐为上,肯定文化对人的感化和塑造作用,并以刑政相辅。这样的主张,是十分仁厚的,也是十分明智的。试想,若人们缺乏文化精神,一味刑罚又有何用呢?当然,文化对人的感化塑造要求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做足够的努力,这样做,我们也会慢慢靠近古人的仁厚之心了。

三、借鉴教化之法,健全心智和人格

当前,学校作为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理應承担教化之责。由于古代学校教育的阶级属性以及生产力落后的状况,绝大多数的教化任务是通过行政行为或社会活动来开展的。但是,当前的教育属性较古代教育有根本的区别,当前生产力水平也较古代发达很多。就学制而言,如今一个人的成长要经历三年的学前教育、九年的义务教育、三年的高中或职业教育、更久的高等教育,等等。可以说,当前一个人成长的最关键阶段,都在学校生活中度过,学校没有理由不承担除知识教育之外的更多的促进人全面成长的教化任务。原本由政府主导、社会实施的教化任务,也理应由学校承担更多的责任。

当前学校要承担的教化任务,就是用先进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来塑造人,健全学生的人格。为此,学校除了做好师资、课程等一些教育资源的准备工作,更重要的是树立以文化塑造人的教育理念,并在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体现先进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要求,这势必要进行巨大的变革。

(1)遵循文化育人的原则。学校教育要充分重视文化教育,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和社会,抛弃唯升学率的单一人才论调。学生只要具备健全人格,一定会成就自身的价值,也一定会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2)遵循舆论引导的原则。学校的教化任务,就是将文化精神细化、具体化,为学生的精神成长和行为约束提供更为细致的指导。比如,可以将2015修订版《中小学生守则》的精神内涵和行为要求转变成若干单元或若干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动,长期坚持形成制度,用长久而充分的文化活动引领学生对先进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体悟和实践。

(3)遵循上下一致、知行合一的原则。一方面,要明确所有教师必须具备充分的文化涵养才能胜任教师职务,以便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并能成为文化精神实践的表率。当然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他一切行政部门也应发挥表率作用;另一面要将行为考查纳入考试等人才选拔系统。目前,社会上有人担忧将人的行为考察纳入人才选拔会破坏考试公平,其实这种担忧是偏颇的。你如果不敢对优秀行为做出大胆而明确的表彰,人们就永远不会相信文化精神会真正促进人的成长,也就都以圆滑处世,何谈知行合一!

(4)遵循重“化”轻“罚”的原则。学校管理中不可将处罚条例视为管理的法宝,要知道口服未必心服。青少年本来懵懂无知,如果教师又不去教育引导,犯了错就处罚,岂不是有“弃民”之嫌?诲人不倦,才是真正继承仁爱之德!

今天,传统文化教育为教育改革深化营造了良好契机,正在引领教育理念的革新。为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学校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都需要进行深刻变革,借鉴教化之法,用文化熏陶学生,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此乃教育之幸,民族复兴之幸!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教化培育学校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孔雀东南飞》女德教化主题探析
学校推介
古希腊悲剧的教化旨归探析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
文艺育人 教化入心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