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2017-06-09 14:22杨慧珍
教师·下 2017年4期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杨慧珍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能力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发展影响非常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非常重要。有了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学生的阅读效率才能得到提升,这已成为相关部门十分关注的话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应该是老师、学生与课本之间的互动交流过程,学生通过阅读,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扩展思维并有一定的审美体验。在新课程教育改革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是重要改革内容之一,好的阅读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探析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首先,语言文字的认知能力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通过阅读教学则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文字,提高语言文字的认知能力和扩展思维。其次,学生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可以增长见识、提高智力。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纳入教材的内容都是比较经典的文章,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学生能够直观地学到内容中包含的思维与写作方法,丰富知识。最后,有效的阅读教学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阅读观与人生观,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思想品德。

二、新课改背景下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学生对阅读没有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死板,缺乏开放、民主性的阅读氛围,导致学生内心产生恐惧或者偷懒的心态,害怕因为读错遭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讥讽。此外,有些学生学习自律性比较差,在阅读过程中能不读就不读,能少读就少读,应付差事;有的学生感觉阅读活动枯燥无味。这些情况都造成了学生不喜欢阅读,阅读积极性比较低。另一方面,教师没有正确地引导学生阅读,教师按照所谓的高标准,往往只是把阅读的重点放在深度分析内容上,不重视阅读内容的扩展,在阅读中学生感受不到情感体验,抑制了学生阅读能动性的发展,使得学生养成了一些不良阅读习惯。

三、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最好的老师,它可以转变为志趣,志趣又能够转变为理想,最终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各种科学合理的手段,比如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校外参观活动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增长知识,让学生在真实经历中体验语文阅读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学习动力。

2.采用丰富多样的阅读形式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讲究方式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新课改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富有感情,才能深入理解文章。但实际上,教师缺乏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意识,导致学生阅读兴趣比较低。因此教师要做好课堂表率,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阅读形式,比如长篇的文章就选择泛读,辞藻优美的段落就选择默读。比如,教学《北大荒的秋天》,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够让学生不自主地沉浸在优美动听的语言环境中,提高思维能力,集中课堂注意力,也为学生日后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采用互动交流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

通过沟通交流,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并能与其他同学共同分享,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积极性。教师充分利用班级建设的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看的书带到学校与同学们分享,在节约资源的同时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经过一段时间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阅读交流会,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感受,教师也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流某一话题,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这种互动交流的阅读教学手段,不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语言的总结、归纳、分析能力,还能够延伸知识面,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4.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提高想象力,学习文章内容主动思考时,与文章融为一体。教师可以适时地为学生增设阅读悬念,让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思考,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但是想象力是以课本内容为基础的,而不是天马行空的乱想。教师还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性的动画以及图文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文章内容。

综上所述,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造开放式的、有吸引力的学习氛围,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与阅读的积极能动性,帮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陈永旭.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2016(2).

[2]周 妍.淺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J].中华少年,2016(6):114-115.

(作者单位:甘肃省榆中县来紫堡学区)

猜你喜欢
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探究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功利性问题
阅读反思: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