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教育思想对学前课程的启示

2017-06-09 10:07张洁
教师·下 2017年4期
关键词:杜威课程目标烟花

张洁

近年来,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学前课程的改革被推到风口浪尖。家长们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以及广大专家学者的重视,让学前教育改革的任务异常艰巨。然而,学前教育课程中存在的不足也逐步显现,让广大学者和家长困扰。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或改造”的教育思想,给目前学前课程中忽视儿童需求、忽视儿童主体性、忽视儿童生活等现象带来巨大冲击,对深化学前教育改革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一、学前课程目标设置应关注儿童的需要和现实生活的需要

在研究中发现,学前课程目标忽视了儿童的需求和现实生活的需要,如当社会中频频发生诱拐儿童的案件时,学前课程中仍然大量存在教育儿童和陌生人没有甄别的友好交往,培养儿童认识社会生活的和谐美好,忽视了社会中存在的阴暗面。如此一来,致使儿童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所接受的教育发生了严重脱节,让儿童难以构建可能的生活。

杜威认为,学前课程目标应该注意儿童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结合。因此,学前课程目标设计必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和生存状态,还必须关注儿童可能存在的生活,并积极构建并实现可能的生活,这应是学前课程目标设置的根本。如在小班社会领域《不跟陌生人走》中,通过给儿童观看陌生人带走儿童的视频、儿童的恐惧哭泣和亲人的巨大痛苦,使幼儿感受到身边潜在的危险,从而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不跟随陌生人走;培养自我保护的能力,学会求助警察等自我保护的方法。

二、学前课程的设计应重视儿童的主体性

儿童的主体性,一方面是儿童本性的驱使,才使得儿童生来就有一个自然的愿望,即要贡献、要做事、要服务。传统的学前课程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儿童的主体性。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学习方式,提倡儿童在活动中操作,在操作中体验,形成感知。因此,在课程设计时,不把课程设计得太满,留下教师们和学生们对课程的创生空间。在学前课程的设计和开发中,我们应当考虑到儿童的游戏和作业,在游戏和作业中,儿童以自身为主体,并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体作用。如在开展《三只蝴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儿童表达对同伴的看法,并通过对话、模仿、仿编等形式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在结束环节,有的幼儿则好奇地提问:“三只蝴蝶成了好朋友,一起又做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呢?”教师再次引导儿童在区角中、家园共育中以及生活活动中去创编故事。儿童们带着情感体验故事,带着疑问结束活动,而又衍生出新的故事。儿童用自己的思想理解和体验课程,通过大胆想象创生课程,从而重新建构自己的经验。

三、学前课程内容选择应回归儿童的生活

杜威指出经验课程内容要回归儿童的生活,就是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为儿童所熟悉的生活或感兴趣的事情。家庭中的亲人、身边的马路、变换的季节、可爱的小动物等,均可成为儿童课程的来源。如在《每天都在长大》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述种子是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从而激发儿童对植物的探究欲望。由于内容来自儿童喜爱的大自然,是儿童身边熟悉且感兴趣的事物, 在听、看、想、说的过程中自然地达成课程目标。因此,越来越多的学前教育专家和一线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教育应回归儿童生活,儿童的生活世界是学前课程内容设计的源泉。

四、学前课程的实施应转变教师角色地位

杜威认为教师的作用必须从一个向导和指挥者变成观察者和帮手。因此,教师应当从儿童的发展角度来实施课程,让儿童充分体验感受,积極探索,形成自己的经验。如在中班《美丽的烟花》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儿童们观察千姿百态的烟花,当儿童们对烟花有了充分的感知后,让儿童们用拓印、撕纸、线描等形式表达并创造自己心中烟花的样子。通过感知和体验,让儿童从自己的已有经验再次形成新的经验,在体验中去感知、去表达。可见,在发挥教师主体性的同时,必须尊重儿童的主体性。

杜威的教育思想关注了儿童的兴趣、关注了儿童的生活、关注了儿童的经验,提倡教师转变角色观念,其对今天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目前的学前教育改革中,有选择地借鉴其核心思想,将会使我们的学前教育课程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周 彩,杨汉麟.外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李文青.杜威对“经验”的改造及其影响下的课程观[J].教育研究,2009(3).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第二实验幼儿园)

猜你喜欢
杜威课程目标烟花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放烟花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烟花
烟花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
杜威归来
知情人话杜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