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北京旅游发展路径选择

2017-06-21 22:18王丽娟高丽敏
时代经贸 2017年1期
关键词:旅游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路径选择

王丽娟 高丽敏

摘要:北京旅游发展已进入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的快车道,如何在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背景和北京旅游发展现状基础上,推进北京旅游与京津冀旅游的协同发展,是北京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期内需要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本文基于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背景与北京旅游发展现状,提出加强区域旅游合作、积极主动地推动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北京旅游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 北京 旅游发展 路径选择

一、研究背景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北京旅游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北京旅游的先导作用,实现北京旅游产业及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是北京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期内需要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最早可追溯到1982年。从1982年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首次提出“首都圈”,到“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和“京津冀都市圈”,再升级到现在国家重大战略层面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变迁,京津冀协同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强力推动。

京津冀三地地域相接、人缘相亲、文化相近,拥有丰富多样且特色互补的旅游资源,具有旅游协同发展的良好基础。2014年,“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座谈会”召开,京津冀旅游協同发展被提到国家战略层面,协同发展进程明显加快,京津冀旅游已进入协同发展的快车道X。

二、北京旅游发展现状

(一)北京旅游稳步发展

北京旅游业经过30余年的发展,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现已成为北京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呈现出持续稳步的良好发展势头。近10年来,北京旅游业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持续稳步发展(见图1和图2)。2004-2014年,北京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均呈快速增加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0.3%和18.5%。

2014年,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定位,为北京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4年北京市旅游总人数达2.61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280.1亿元。

北京旅游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增强,2014年旅游餐饮和购物额2142亿元,同比增长4.8%,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23.5%,旅游特征产业完成投资额614.9亿元,同比增长1.2%,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8.1%。

(二)北京旅游接待服务能力日益提升

旅游接待服务能力是一个地区主题研究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证。为强化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北京市近年来不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加强旅游市场监管,促进服务向优质高效提升。截止到2014年底,北京市共有星级饭店554家,星级饭店营业收入255.9亿元;旅行社1602家,导游人员39083人;评A的旅游景区(点)227个,A级及其他重点景区(点)共接待游客2.87亿人次,同比增长7.3%,营业收入6 5.7亿元,同比增长5.7%。乡村旅游接待户1.7万户,同比增加652户:有旅游咨询中心347家,当年接待旅游咨询人数1025万人次;全市住宿业、旅行社、旅游景点和乡村旅游接待等四大行业直接从业人员35.9万人。

(三)北京旅游正在加速转型升级

近年来,北京旅游在创新发展理念中正在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推动从发展旅游事业向开拓旅游产业的转变、从社会发展配角向战略产业主角的转变、从单一部门推动向部门综合联动转变,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目前,北京正处于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强化首都核心功能和调整疏解非核心功能的新阶段,根据这一有利契机,北京旅游进一步推进转型升级,努力把现代旅游打造成首都经济升级版的主导产业。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北京旅游发展路径选择

北京旅游要做大做强,不可能脱离京津冀独立发展。因此,加强区域旅游合作,积极主动地推动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北京旅游发展应选择的路径。在此路径下,北京旅游要围绕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战略,率先推进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加快实现三地旅游的组织管理一体化、服务一体化和市场一体化。

(一)健全协同发展工作机制,实现组织管理一体化

2014年,京津冀建立“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大力推动了区域旅游协同发展。但新的协调机制仍需进一步健全并发挥积极作用,为区域旅游协同发展进行有效的政策引领和宏观指导。进行顶层设计并制定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战略目标及发展规划,力求在旅游项目开发、旅游营销、旅游管理等方面规避矛盾和冲突,实现协调统一;协调三地旅游发展政策,完善区域旅游发展制度,整合区域旅游要素,消除限制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根源;做好区域旅游市场建设、区域旅游服务、区域旅游投资等方面的协调工作;明确工作任务,督察工作进度,及时了解和掌握协同发展中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

(二)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加强服务一体化建设

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是京津冀旅游合作的重要基础,将对京津冀整合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资源无缝对接起到积极的保障作用,因此,加快京津冀旅游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十分紧迫。

首先,科学规划区域交通网络,完善旅游交通线路布局,缩短区域时间距离。目前,北京市内交通拥挤状况十分严重,北京到河北省各城市间的交通亦不够完善,因此,应积极建设区域立体交通网络,实现游客在京津冀的自由、便利流动,促进区域旅游业协同发展。在京津冀已开通的10多条跨区域、班线化旅游直通车和西柏坡号、正定号等多趟旅游专列的基础上,应继续增加旅游直通车线路和班次,建设便捷的旅游公共交通网络。

其次,加强旅游景区的旅游交通网络建设,要求“进得去、出得来、游得开”。解决“断头路”、“瓶颈路”问题,建设进入景区的高等公路,构建“快旅慢游、便捷安全、无缝换乘”的旅游立体交通体系。对于旅游资源集中的地区,按照“景随路转,路为景开”的要求,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倾斜。

第三,加快旅游网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信息化助推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大力推动旅游信息服务合作平台建设,探索建立京津冀旅游网络平台,搭建京津冀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开发京津冀旅游APP软件等。

(三)整合市场,联合营销,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

京津冀协调发展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的藩篱,整合三地旅游资源,联合开发系列化、精品化、特色化的互补性区域旅游产品,提升区域旅游产品的整体吸引力和影响力。整合旅游资源是实现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的基础。一方面,北京作为京津冀区域旅游核心城市,要充分发挥其得天独厚的旅游品牌效应,带动津冀的旅游协同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旅游资源的整合,用津冀的旅游资源丰富自身的旅游资源,增强竞争优势,实现共赢。

在旅游资源整合过程中,北京应带动主动联合津冀,找准本区域的旅游资源整合方式及旅游产品定位,突出各地资源特色,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的最佳配置。在具体的联合产品开发中,要根据细分游客市场,开发有针对性的产品,满足各种旅游市场的需求。针对入境旅游者主要设计能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旅游线路,如世界遗产游(北京、承德、唐山)、长城游(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等。针对区域外的国内游客,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可以增加现代文化元素,比如奥运场馆考察旅游(北京、天津、张家口、秦皇岛)。针对京津冀游客,可以设计“一日游旅游圈”和“周末游旅游圈”,大力发展京郊、津冀的休闲游和京津冀三地之间的交互游,如周末自驾游、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京津冀历史文化游等。

在区域旅游产品的市场推介中,京津冀三地应进行联合营销,共同携手做差异化的市场推广,达到“1+1+1>3”的市场合力效应。例如,积极打造具有区域整体特色和发展潜力的新的旅游项目:整合目前已经形成的皇家园林游、长城游、滨海休闲游、红色文化游等系列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三地共享的区域旅游品牌:联合开展旅游宣传推广活动:联合编制涵盖三地主要精品线路和景区的京津冀旅游指南及京津冀旅游地图:在三地旅游部门的官方网站设置京津冀旅游板块,实现旅游信息的互联互通,共同开展网络营销等。通过区域旅游市场互联互通,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推动三地旅游协同发展,共创京津冀旅游的美好未来。

猜你喜欢
旅游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路径选择
全域旅游视角下朝阳市旅游发展探索
新常态思维下黔东南村寨旅游改革发展的SWOT
区域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时间序列分析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基于SWOT分析的黄公望景区发展研究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