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全民科学健身的实然与应然

2017-06-22 12:19龙佳怀
体育科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全民运动体育

龙佳怀,刘 玉

LONG Jia-huai1,LIU Yu2

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全民科学健身的实然与应然

龙佳怀1,刘 玉2

LONG Jia-huai1,LIU Yu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康中国建设是实现人力资本强国,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必然要求。习近平主席提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表明全民健身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时间发展的维度来看,我国全民健身的发展要早于健康中国理念的提出,但全民健身战略促进健康中国战略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我国全民健身的发展从最初的场地设施建设,到《全民健身条例》等制度文化的建设,目前,全民健身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到了发展的“深水区”。因为,国民体质机能下降(特别是青少年体质下降),代谢性健康问题(三高、冠心病等慢性病),未富先老的急速人口老龄化形成人们生活质量下降、健康寿命受限、看病难、看病贵等经济和社会问题,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健身、合理运动是提高人们健康水平、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的重要措施。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健康战略发展,我国全民健身战略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全民健身下的科学健身及合理运动促进全民健康实然现状展开论述,探讨如何把科学健身理念、运动康复实践运用到健康中国建设中去,让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建设深度融合,促进健康中国发展。

1 健康中国战略发展由来

1.1 国际健康促进发展背景

国际健康促进发展最早可追溯到1978年颁布的《阿拉木图宣言》,其指出“健康是人类的基本权利……获得最高质量的健康状况是全世界共同追求的目标”。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渥太华宣言》中详细阐述了“健康促进”,并指出“健康促进”不仅是国民的健康素养促进,应是“国家层面”的公共健康促进。2007年,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推出“运动是良医”项目,鼓励医生开运动处方治疗慢性病[13]。到了21世纪,随着人类对健康的认识逐步深入,“全方位健康”观达成共识。美国、日本等国都对国民健康给予高度重视,并制定国民健康发展战略。美国自20世70年代起每10年修定健康计划,目前是《健康公民2020》(Health peaple 2020),该计划包括一系列体力活动促健康发展。

1.2 健康中国建设的发展历程

健康中国建设起始于2008年原卫生部启动“健康中国”战略研究,组织相关专家历经3年多,于2012年研制出《“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该研究报告内容包括总报告、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研究、药物政策研究、公共卫生研究、科技支撑与领域前言研究、医疗模式转换与医疗体系完善研究、中医学研究。报告提出今后的工作重点之一:针对健康危险因素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计划,这是与全民健身最为接近的内容。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打造“健康中国”,“健康中国”被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同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会议公报,公报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标志着“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

“健康中国”战略早在2008年提出,当时未充分考虑到我国发展的新常态[2]。另外,“健康中国2020”的工作开展还局限于卫生部门,缺失跨部门的联合合作,与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相差甚远。有学者认为,健康中国建设应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建立完善整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主体,以建立有利于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为根本[8]。

2016年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习近平主席在会上提出了“把人们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大健康、大卫生理念。2016年10月下旬,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包括序言及总体战略、普及健康生活等,共8篇29章内容,第6章“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中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普及科学健身知识与健身方法。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建立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国外的健康促进研究较早,大多是由卫生部门提出,多部门联合工作的机制。我国在借鉴国际健康促进的基础上,自2008年启动健康中国建设以来,健康中国的研究逐步成为热点,研究聚焦于健康中国建设的内涵及其发展对策研究、医药学促进健康中国发展研究、国外健康发展的对比研究等。健康中国建设的工作大都由卫生计生部门完成,相关的研究也多是集中在卫生计生系统,有关体力活动、运动处方、全民科学健身促进健康中国研究较少,这也是触动本文写作的主要原因。

2 我国全民健身发展的实然历程

2.1 1949—1976年,从新中国成立时百废待兴到“文化大革命”曲折发展阶段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经历多年的战争创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百废待兴,国民生活水平低,体质健康差。1952年,毛泽东提出国民体育发展的指导方针——“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了提高国民体质,特别是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国家体委于1954年借鉴苏联模式,制定了《标准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国民体质健康不断提高,也为生产建设、卫国建设做出了贡献。1958年的“大跃进”以劳动代替体育健身,使兴盛一时的群众体育处于停滞状态。1960年,中共中央进行了政策调整,各项事业逐步走向正规,群众体育向着业余、小型多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可喜的发展势头。然而,自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群众体育受到极大的破坏,群众体育陷入瘫痪状态。

2.2 1977—2008年,从改革开放快速发展到走向法制化道路

1976年,中共中央召开了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和政府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国民经济快速发展。1979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确定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前提下,侧重抓提高”的奥运战略方针,1980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进一步确定奥运战略,标志着中国以竞技体育为中心、“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的体育体制的正式形成[11]。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当时的体育体制很难适应发展需求,1993年,国家体委制定了《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及配套文件,改革现有体育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体育体制转变。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采取分步实施的步骤,有效的带动了群众健身的激情,行业、协会的健身活动频繁开展,全民健身的组织机构得到建设,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越来越壮大,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化。同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正式颁布实施,全民健身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此阶段,虽然体育工作、全民健身工作进入了法制化时代,但体育行政部门依法工作的环境依然没有保障,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普遍存在[18]。自2001年起,国家体育总局用体育彩票公益金针对“老、少、边、贫”地区开展“雪炭工程”——援建综合性公共体育设施。截止2010年,共投入5亿多元,援建400多个“雪炭工程”,有效解决“老、少、边、贫”地区健身设施的短缺。

这期间,在理论研究方面,有学者提出全民健身存在地区间、参与人群、体育经费3个方面不平衡问题并给出解决途径[7]。肖林鹏[17]对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概念及其9个子系统进行了研究。王广虎等[16]对弱势群体的全民健身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具体的措施,实现真正的“全民”健身。赵保丽[20]的雪炭工程和学校体育场地实施“资源共享”案例研究,“资源共享”既整合了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的资源,又提高了场馆的利用效率。

2.3 2009年至今,从全民健身日的设立到上升为国家战略

2009年9月6日,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条例》,是全民健身进一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重要标志。《全民健身条例》批准自2009年开始,每年的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2011年,国务院下发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大力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体系。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为根本。

面对体育发展新形式、新任务,2016年5月5日,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了《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其主要目标之一是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推进,群众体育发展达到新水平,到2020年,体育人口达到4.35亿[12]。紧接着,国务院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计划“使全民健身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有力支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名片”,到2020年将有7亿人参与全民健身,这将是宏大的健康工程。

有课题组对江苏省的全民健身路径进行调研,分析了取得的成绩,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22]。汪波等[14]提出由政府部门主导的“公益性”服务体系、由私营部门主导的“主体性市场”服务体系、由“第三部门”主导的“非营利性”服务体系及其子系统构成的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周学荣[21]对《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新思想、新内涵、新特征、新变化进行解读。有学者通过对中美两国的全民健身对比研究,从中学习好的经验[15]。《运动是良医——运动促进健康的新理念》一文,将体力活动水平作为人的基本生命体征,并将运动作为基本的治疗手段纳入医生诊疗体系[13]。郑家鲲[19]分析“十三五”时期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五大理念引领下“十三五”群众体育发展思路。“体医结合”概念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被提出[6],建议把对健康至关重要的运动和医疗结合起来,服务大众健康。

全民健身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体育部门的主导下全民健身硬件设施、公共服务体系、科研等都取得了一定成绩。全民健身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卫生、教育等部门互补共融发展,共同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3 健康中国建设下全民科学健身实然现状

3.1 大健康理念有待推进

3.1.1 卫生医疗部门的大健康观

资料显示,在我国人群死亡前10位疾病的病因和疾病危险因素中,人类生物学因素占31.43%,行为生活方式因素占37,73%,环境因素占20.04%,医疗卫生保健因素占10.08%[8]。可见,制约健康的是多因素、复杂的系统,这些不但需要个人的努力,更需要国家从“健康中国建设”需要来营造卫生计生、体育、文化、教育、旅游等多部门联合工作机制。由原卫生部制定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重点有21项行动计划,其中之一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计划。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的体育锻炼,说明卫生部门已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健康、对治疗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早在20世纪中期,国外就开始研究体力活动与疾病风险关联的研究,Morris[24]对伦敦双层巴士售票员与驾驶员的研究显示,缺失体力活动的驾驶员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明显增加。Blair[23]的研究揭示了体力活动水平与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关系。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静坐少动是当今慢性疾病发生的首要独立因素。2007年,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推出“运动是良医”项目,目的是通过增加体力活动促进全民健康、预防慢性疾病,鼓励医生把运动处方作为慢性疾病治疗方案的一部分[13]。Pratt等[25]研究得出,由于缺少身体活动,美国2000年度直接医疗开支是292亿美元。可见,国外关于体育锻炼对健康的促进研究早且较为深入,相关研究主体多是卫生医疗部门,研究成果有利于临床推广。

我国现有慢性病确诊患者2.6亿人,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负担的70%。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今后20年内中国慢性病的发病人数会增加2~3倍[9]。虽然,中国疾病预防中心于2012年6月加入美国倡导的“运动是良医项目”,但由卫生部门主导的健康中国建设基本上是卫生一家单打独斗,医生对慢性病人通过体育锻炼方式进行治疗,还停留在设想中、口头上。临床医生面对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患者缺乏相应的体育知识,小到正确的跑步动作,大到运动处方的开设。医科大学的学习尚未开设相关运动康复专业课程。可以看出,跨部门的联合攻关、大健康理念在卫生部门还有待推进和提高。

3.1.2 体育系统的大健康观

体育系统关于健康中国建设最早是在《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不久,我国就在政府组织下开展全社会参与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针对重点疾病开展预防控制行动,在增强人民体质方面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1950—1980年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之前的35岁提高到66.86岁,增长了31.84岁,远高于世界同期增幅水平(13.57岁),我们用30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130年才完成的第1次卫生革命[8]。当前,在全民亚健康的状态下,国家、个人对体育健身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迫切,但关于全民健身如何有效、深度融合健康中国建设的工作开展较少。健康素养、体育素养、体育健身科普知识与国人健康息息相关,可以说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塔基”,而我们缺少的恰恰是这种“塔基”建设。健康体适能、运动处方虽不陌生,但很大程度上是借鉴国外研究成果,针对国人的不同人群、病情的精准运动处方还有待研制。

我国体育系统当前拥有较成熟、完善、高效的运动康复及医疗服务,国家体育总局下设运动医学研究所,各项目国家队、省队都配备专业医疗保障,如何把这一有效资源充分利用和有效拓展,服务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建设事业,是有待探讨的问题之一。此外,体育系统的体质测试指导与卫生系统的体检治疗相结合的、跨部门的运动处方治疗还处于试点阶段,两年前,国家体育总局与广安门医院、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开展针对呼吸病患者的联合治疗,取得本人病情好转、医药费下降60%的成效[6]。2016年“全民健身日”的全民健身成果展示活动中,上海市组织了专业的EXOS康复团队,华山医院的运动康复专家为市民进行了咨询服务、体质测试、运动处方开设等服务,深受群众好评。但是,类似这样的“体医融合”还处于活动展示阶段,开展活动少、力度小、步子迈的小。

3.2 健康中国建设的国家公共政策完善

国家政策是上层建筑,是国家的顶层设计。只有完善顶层设计,再加上好的政策执行力,才能实现国家政策意志。卫生部发布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中的21项行动计划超过半数是医疗卫生保健内容,弱化了行为生活方式及生物学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共有11章52条,提出“发挥体育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作用”,但未见“运动处方”等细化措施。健康教育对促进国人健康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但健康教育在教育一线严重缺失。“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是国家制定法律、法规的指南,健康中国建设的跨部门联合机制的建立,除了宏观的政策的引领,更需要精细、实用的公共政策(税收、补贴)调控。在德国,市民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就能得到更低的保费,德国政府通过对垃圾食品征收重税补贴有机食品,使有机食品的价格更低。因过度饮用含糖饮料导致肥胖,英国等国家对生产含糖饮料企业征收“肥胖税”;鼓励企业捐赠体育服装、器材,对该企业给予法律规定的纳税减免。这都是通过实用而有效的政策促进大众健康。目前,这样的政策还是我们的短板。苏州个人医保卡用于健身消费的举措还缺乏进一步的完善和推广。先进个人、文明城市等的评选应把健康、主动健身等条款纳入评选指标,充分调动个人、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此类能产生实际效益的公共政策是撬动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建设的有效杠杠,同时,也能有效的促进健康关口前移。

3.3 体育健康素养、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匮乏

马拉松比赛井喷式发展背后的屡见不鲜的猝死事件,高校大学生体质测试猝死事件,《朋友圈拼步数,她差点失去双脚》(《扬子晚报》2015年10月22日报道)等,从一个侧面表明大众科学健身知识的匮乏。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各个方面[10]。人的素养包括文化素养、政治素养、身心素养等。素养能够通过后天的学习活动获得和提高,是可以培养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研究认为,素养=(知识+能力)态度,能够看出态度在素养提升中占有重要作用,而态度、情感、动机等内隐特质不易观察、培养。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如果把健康中国建设比作一座大厦,国人的健康素养就是大厦坚实的地基。国家卫计委统计显示,2014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9.79%,2015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上升到10.25%,略有提高,总体水平偏低。体育健康素养指个人通过掌握的体育情感、运动能力、健康知识及运动习惯,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体育健康素养也是科学运动的基础。科学运动理念的普遍缺失、健身知识教育集体缺失与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低有较强关联,体育课堂教学,教师习惯于传授运动技能,鲜有运动损伤、科学健身的教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懂得科学健身的家长也是少之又少。多数社会体育指导员在一线指导,也像体育教师一样重技能传授,轻预防损伤的传授,这些都导致健身健康素养的短缺。事实上,体育系统也是缺少自主的、全面的运动处方的研制、使用。

运动康复学是体育、康复、医学交叉学科,培养初步掌握体育学、康复医学、临床医学基础知识,系统掌握运动康复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运动康复治疗师。运动康复专业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医科大学和体育院校招生,截止2016年,全国有36所高校开设运动康复专业,年招生人数不到2 000人,近年来,年毕业生1 000多人,很大程度上满足不了社会需求。懂运动医学、运动康复,能根据具体病人、病情开运动处方的医生、运动康复师、运动防护师极为匮乏。

3.4 主动健康的缺失

主动健康是相对于被动健康而提出来的,是人们因患病,采用临床医疗手段干预健康而提出来的。也就是在人们没有患病或将达到亚健康状态前,把体育运动及健康教育前置,把其作为非医疗手段干预健康、促进健康,让人们不得病。黄帝内经第77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古人的“治未病”,也就是“未病防治”、“已病防乱”的思想,体现了先人先进而朴素的健康理念。有研究显示,4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诊断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样本量的56.2%、48.5%、19.2%,意味着33%的高血压患者没有进行好的控制。这是大众缺乏主动健康、体育运动前置理念的鲜明写照。最新数据显示,6~19儿童青少年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百分比)前3位分别是影响学习(44.2%)、没兴趣、不喜欢(21.4%)、不知道(5.4%),20岁以上年龄组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是没时间(30.6%)、没兴趣(13.0%)、缺乏场地(12.3%)[5]。从上述数据能看出,主动健康的缺失一方面与个人的健康理念、生活方式相关;另一方面,主动健康与家庭健康观念、国家社会对全民健身重视程度息息相关。“1美元健身步道的投入相对于2.94美元的医疗投入”[4],表明把体育运动前置的重要性。

4 健康中国建设下全民科学健身应然构建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健康中国建设不可能仅依靠国家的高投入下的数量扩张式的发展,而是注重内部体系和结构调整,促进健康中国发展方式转变。健康中国建设下全民健身发展要围绕“4个全面”战略布局,与5大发展理念相融合。

4.1 加强“大健康观”的顶层设计及多部门协同合作能力

健康中国建设由国家卫生部门提出,但仅从看病和就医方面来解决健康问题,是不科学的,也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一个人的健康受生活方式、社会环境、遗传、医疗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医疗卫生保健只占很小部分,健康中国建设应以健康需求为导向,以改善健康为目标,不局限于卫生部门,应站在国家层面,融合人类生物学、行为生活方式、环境、医疗卫生等因素,以大健康的高度,形成国家层面的健康中国建设协同发展机制。2016年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及中央审议通过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都为健康中国建设规划了目标和方向。

4.2 体医融合促进全民健康

4.2.1 体医融合符合中外历史发展潮流

我国古代哲学家荀子提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也就是说,一个人丰衣足食,加上适时的劳动(运动),那么上天也不能使你生病。这说明营养和运动对人的健康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古人的先进的健康理念。我国历代的医学家和养生家创编了丰富的健身养生功法,如华佗创编的五禽戏,流传南宋时期的八段锦,陈抟的12月坐功,易筋经等。直到现在,这些优秀的传统养生功法还在国人的健康促进中起到重要作用。这说明运动养生自古以来是卫生保健事业的一部分。

美国的Health Peple 2020计划源于1979年美国外科医生的《国民健康:外科医生关于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的的报告》,报告包括“锻炼和体适能”部分,正是该报告使美国把健康促进上升为国家意志,报告由美国的健康协会、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食品与药品总局、健康资源与服务总署等政府或非政府组织执行。可以看出,运动促进健康多是由医疗系统提出,医体是一家,医体结合共促健康发展。

4.2.2 体医融合符合常人的认知习惯,有效缓解体育系统人员短缺的现状

医生拥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专业技能,病人最信赖的是医生,因此,全民科学健身无论是作为医疗手段,还是非医疗手段,由医生来实施效果是最理想的。另外,体育系统全民健身专职人员短缺及组织机构的不健全,使得全民健身工作开展力不从心,因此,医体结合,应充分利用省级医院-市医院-县医院-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近300万临床医生这一资源,让近300万临床医生针对病人、亚健康人群主动宣讲科学健身知识、开设运动处方,并在运动处方实施的过程中结合社会体育指导员、运动康复师的指导。当然,这还牵涉到医生健身知识、能力储备、人才培养的问题及配套医疗保障等问题。

4.2.3 成功的试点证明了体医融合的可行性

2014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与广安门医院、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开展针对呼吸病患者的联合治疗,由医生对患者进行运动量评估,体育专业人士指导体育锻炼,并借用运动心肺测试仪对患者心肺情况进行跟踪观察。试验证明,医体结合治疗使患者病情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医药费下降60%以上。近两年来,类似的治疗模式已从呼吸病扩展到心脏病等其他慢性疾病,更多的合作已经扩展,“现已推广到社区医院”[6]。另外,国家体育总局已经通过立项,在北京八里庄二社区建立了一个社区体育医疗示范点,国家疾病控制中心也准备设立一个以预防慢性病为目的的运动指导示范点。但目前“大家都在摸索,只是步伐太小了,如果想尽快满足老百姓的需求需要国家给予更多的投入”[6]。应不断完善社区体育组织,健全、配齐社区体育指导员,在社区医院及家庭医生建设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探索体质健康状况检测到健身执行效果评估的一体化健康促进体系(图1)。

4.3 全民健身公共政策还需精细化、可行化

《现行有效的体育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目录》显示,我国出台的现行有效的全民健身的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有70多个,这些政策法规推进了全民健身的有效发展,但是相关的全民健身公共政策精细化、可行化方面还有待加强。所谓的精细化,就是让全民健身真正融入到每个人生活中,更加接地气,江苏省苏州市把医保卡个人账户余额按比例转化到个人阳光健身卡,在指定健身场馆用于健身消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医保门诊支出减少20%~25%的约占70%,医保门诊支出减少15%~20%的约占25%[3]。苏州医保用于健身消费的模式,既促进了消费,又减少了医疗开支。但由于医疗保险属于地级市地方政府统筹管理,不是医疗保险部门说了算,需要地方政府协调下,社会保险部门、体育部门、银行等机构合作开展,管理较为繁琐,因此,这一模式未得到较快推广。在当前“让健康融进所有政策”的时代,更需要地方政府、各部门扛起责任担当,主动协同、创造性开展全民健身工作。目前,除了江苏省部分地区,山东省、重庆市的部分地区也即将推广这种医保卡用于健身消费模式。建议出台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相关企业的低税收政策;制定把全民健身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单位评价体系之中,这些看似小的、细化的政策,也是大健康观的体现。

图1 一体化全民科学健身体系Figure1. The Integration of National Science Fitness System

4.4 加强运动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

“体医融合”促进健康中国发展,急需运动健康师及能开运动处方的医学专业人才,这类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高等院校和培训(继续教育)完成。运动康复专业是新兴的专业,医学类和体育类均有招生,但人才培养的方案、口径、出路各有不同。应加大人才培养规模,为提高运动康复专业人才质量,完善运动康复专业培养方案,适当增加运动康复专业运动实践课程比重,提高专业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掌握运动健身作为医疗或非医疗干预的能力。

还可以通过相关健身行业协会、医疗资质机构培训,通过审核,颁发运动康复师从业资格证书。“运动防护师”已确立职业资格,应尽快制定“运动防护师”的考评标准。相关高校学生及体育、医疗人员可以参加继续教育,进行运动康复学习,为国人健康服务。

4.5 弘扬主动健康的理念,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当前,国人亚健康状况普遍存在,疾病导致健康寿命大大短于人均寿命,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国家卫计委发言人毛群安说:“中国人一生的健康投入60%~80%都花在临死前1个月的治疗上。”[1]同样,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显示,达到健康同样标准的预防投入与治疗费、抢救费比例为1:8.5:100,即预防多投入1元钱,治疗减支8.5元,节约抢救费100元。应大力宣传主动健康理念,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把体育运动前置,把健身作为非医疗干预健康的重要手段。体育运动前置首先要做到把全民健身放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活动中的前置地位;其次,要把运动干预放在医生的健康干预和非医疗排序中的前置地位;要把主动健康放在各级教育中的前置地位;最后,把全民健身放在体育系统内部工作的前置地位。加强健康理念培养、健身科普知识传授,提升体育文化传播者、体育教师、家长传授健康理念及科学健身的能力。我国城乡居民获取体育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电视、广播”、“书刊、报纸”,其人数百分比分别是57.4%和13.7%[5],因此,通过广播、电视、书刊、报纸宣传主动健康理念,是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4.6 加大体医融合的资金投入,加强运动处方研制

我国运动处方的研究刚起步,很多是借鉴国外的成果。体医融合相关工作已展开试点,但急需国家及相关部门加大财力、人力的投入。一是用于试点规模的扩大及成果的推广,先在有条件的医院与体育科研院所联合开展运动康复治疗。将省(市)级国民体质测试中心与医院体检中心融合建设,形成集体质和疾病检测、治疗指导为一体的服务平台。二是加强中国运动处方库的建设,针对我国不同人群、不同年龄组、不同慢性病、急性损伤等,分别研制医体结合的运动处方,建立运动处方库。

5 结语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中国建设就是让人人健康。健康中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全民健身是这一系统中的重要部分,体医融合是健康中国建设的一剂良方,然而,健康中国建设下全民科学健身发展还处于大健康顶层设计不完善、卫生计生系统与体育系统有效融合有所缺失、专业人才不足的实然现状,因此,加强健康中国建设下全民健身的应然构建,显得较为迫切,也是早日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关键环节。

[1] 陈刚.全民健身运动为人民健康把好关[J].唯实,2015,(12):19.

[2] 方鹏赛,闵锐.新常态下的健康中国建设[J].中国卫生,2016(3):66.

[3] 胡鞍钢,方旭东.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内涵与发展思路[J].体育科学,2016,36(3):5-6.

[4] 季雪峰.科学健身 全民健康[N].中国体育报,2014-10-21(4).

[5] 蒋亚明.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下)[N].中国体育报,2015-11-18(4).

[6] 李国平.“健康中国”需要一张运动处方[N].中国青年报,2016-03-14(8).

[7] 李宗述,陈伟,李万来,等.当前全民健身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6(2):8-9.

[8] 李滔,王秀峰.健康中国的内涵与实践路径[J].卫生经济研究,2016, (1): 4-6.

[9] 世界银行人类发展部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创建健康和谐生活 遏制中国慢性病流行[R].2011-6-13.

[10] 素养[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20600.htm.

[11] 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01.

[12] 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 [N].中国体育报,2016-5-6(2-3).

[13] 汪波,黄晖明,杨宁.运动是良医(Exercise is Medicine):运动促进健康的新理念[J].体育与科学,2015,36(1):8-11.

[14] 汪波,李慧萌.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概念与结构[J].体育科学,2011,31(2):6-9.

[15] 王郓,李敏.中、美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比较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12):32-35.

[16] 王广虎,张红坚.弱势群体——全民健身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4):11-14.

[17] 肖林鹏,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概念及其结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4):5-8.

[18] 于善旭.论我国全民健身法制环境[J].体育文化导刊,2010(2):1-3.

[19] 郑家鲲.五大理念引领下“十三五”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40(2):19-23.

[20] 赵保丽,刘昕,康健.体彩雪炭工程与学校体育场地实施“资源共享”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6):103-107.

[21] 周学荣,吴明.新起点 新跨越——《全民健身计划》新点解析[J].体育与科学,2012,33(1):92-94.

[22] 周学荣,周建林,江波,等.江苏全民健身路径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6):34-38.

[23] BLAIR SN,HAROLD W,et al.Physical fitness and all-cause mortality:A prospective study of healthy men and women [J]. JAMA,1989,262:2395-2401.

[24] MORRIS JN,HEADY JA,RAFFLE PA,et al.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physical activity of work:Evidence of a national necropsy survey [J].lancet,1953,265(6796):1111-1120.

[25] PRATT M,MACERA CA,WANG GJ.Higher direct medical costs associated with physical inactivity[J]. Physician Sports Med,2000,28(10):63-70.

The Isness and Oughtness of Nation Fitnes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ealthy China

为了促进健康中国建设,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比较等方法,以全民科学健身为研究对象,对健康中国建设战略、全民科学健身战略进行梳理,剖析全民科学健身存在的问题,达求全民健身深度融入健康中国建设。认为全民科学健身存在着“大健康观”下顶层设计的缺失,体医融合力度不够,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匮乏,主动健康养生不强等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的对策:加强“大健康观”的顶层设计;共建多部门协同作战机制,体医融合共促健康发展;加强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建设;弘扬主动健康的理念;加大投入,研制运动处方库。

健康中国;全民健身;体医融合;大健康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Mainly uses the literature material,the method comparison method,Taking national science fi tness as the research object,On the health of China’s construction strategy,the national scientif i c fi tness strategy to sort out,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in the national scientif i c fi tness,Reaching the national fi tness depth into the healthy China construction.The lack of top-level design under the concept of “big health” in the view of the national scientif i c exercise;Body medicine integration is not enough;Lack of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specialists;Initiative health literacy is not strong problem.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the top-level design of the “big health concept”;the collective construction of multi sectoral cooperation mechanism,combination of medicine and physical education promoting healthy development,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of sports recovery; promotion of the idea of desired health;investment increase and development of exercise prescription tank.

healthy china;National Fitness;Medical body combination;big health concept

G80-05

A

1000-677X(2017)06-0091-07

10. 16469/j. css. 201706010

2016-08-01;

2017-04-27

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ASS2016111)。

龙佳怀,男,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社会学,E-mail:2008longjiahuai@163.com;刘玉,男,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社会学,E-mail:fuyangliuyu@126.com。

1.亳州学院 体育系,安徽 亳州 236800;2.阜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阜阳 236000

1.Bozhou University,Bozhou 236800,China;2.Fuyang Normal University,Fuyang 236000,China.

猜你喜欢
全民运动体育
全民·爱·阅读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不正经运动范
我们的“体育梦”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