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玉米材料的选育及产业化研究进展

2017-07-05 13:05崔宁波张正岩张曲薇
河南农业科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抗虫转基因产业化

崔宁波,张正岩,张曲薇

(东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转基因玉米材料的选育及产业化研究进展

崔宁波,张正岩,张曲薇

(东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来源。利用转基因技术能够改良玉米性状,有效提高玉米的抗性和单产水平,转基因玉米产业化对我国玉米产业发展意义重大。主要从转基因玉米材料的选育及产业化发展方面,对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我国转基因玉米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以期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玉米; 转基因; 技术; 产业化

玉米作为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在世界粮食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近些年来,我国大众生活品质不断提升,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减玉米、去库存”同时又是当下玉米产业发展政策调整的主旋律,这些都将刺激畜牧业继续膨胀和工业用粮的持续扩张。2015年10月,饲料加工企业数量增长至4 113家,与2000年同期相比,数量翻了一番,且在玉米消费结构组成中,工业消费和饲用消费已超过90%。我国虽有六大玉米产区,但表现为品种杂乱、适宜机械化的品种少,玉米品质也不尽人意,再加上国外玉米的价格优势,我国于2010年开始选择大量进口国外玉米。2015年,我国玉米进口量达473万t,如果未来我国续行现有的粮食进口机制,在2024年玉米进口量将达2 200万t[1]。刚性的消费需求、高品质需要及玉米进口的冲击对我国玉米传统育种及生产方式提出了挑战。

转基因技术是一种能够按照人的意愿定向改造或改变生物体遗传性状的技术,在缓解资源压力、保护生态、改善产品品质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现已普遍应用于各种农作物。目前,全球共有28个国家批准了29种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其中种植转基因玉米的国家有17个。2015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为1.797亿hm2,是1996年的108倍,年均增长率为27.94%,转基因玉米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比重也从1996年的10%增长到2015年的30%。因此,转基因玉米生产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拟通过综述国内外转基因玉米材料的选育及其应用等方面的发展概况,尝试挖掘影响我国转基因玉米产业化的主要因素,旨在为全面探讨实施转基因玉米产业化的可行性及如何更好地推进转基因玉米的产业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转基因玉米材料的选育概况

1.1 转基因玉米的主要遗传转化技术

遗传转化技术即一种将目标性状的外源基因导入植物受体细胞或组织,经组织培养获得转基因植株的技术。转基因玉米的遗传转化技术主要为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和微粒轰击法,电穿孔法及化学介导原生质体转化法等其他方法也逐步得到应用。美国孟山都公司主要采用微粒轰击法和农杆菌介导转化法,瑞士先正达公司和杜邦先锋公司主要采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法。遗传转化技术实现了基因在不同物种之间的定向转移,目的性强、操作高效,后代性状表现可以实现准确预期。

1.2 转基因玉米材料的选育概况

1.2.1 国外转基因玉米材料的选育 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外批准的转基因玉米转化品种为148个,占全球转基因作物转化品种的36.5%,其中独立转化品种47个,通过杂种优势利用得到的转化品种101个。在148个转基因玉米品种中,瑞士先正达公司和美国孟山都公司份额占据明显优势,占有量分别为53个和31个;其次为杜邦先锋公司,拥有24个转化品种。以2015年8月为时间基准,借助Innography专利检索分析数据库,检索到杜邦先锋公司、美国孟山都公司、瑞士先正达公司同时也是转基因玉米专利申请数量排在前3位的研发机构,申请数量分别为788、681、455件[3]。遗传转化技术是应用最为广泛和成熟的技术,同时国外一些公司利用不同形式的遗传转化技术已培育出诸多具有商业价值的玉米品种。从表1可以看出,国外种子公司通过功能性基因挖掘并借助遗传转化技术已培育出抗除草剂、抗虫、抗旱及其他营养类玉米品种。除此之外,通过配合使用常规杂交育种技术又培育出众多复合性状的转基因玉米品系。由于国外开发的转基因玉米品种较多,在此简单介绍一些主要的玉米品种。

表1 玉米外源基因独立遗传转化情况

续表1 玉米外源基因独立遗传转化情况

1.2.1.1 抗除草剂玉米品种 美国孟山都公司在抗除草剂玉米品种研发方面侧重于抗草甘膦除草剂系列。mepsps是一种用来编码EPSPS的基因,孟山都公司研究人员通过微粒轰击法将其导入到玉米受体,得到抗草甘膦除草剂的品种GA21[4],我国于2014年8月通过了对该转基因玉米品种的进口批准。随后,美国孟山都公司相继推出NK603[5]及MON87427[6]转基因玉米品种。MON87419[7]是一种既抗草铵膦又抗麦草畏除草剂的双抗玉米品种,2016年3月美国放开了对该品种的监管,允许其上市。目前,MON87419已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3个国家用作食品或饲料加工原料,并在美国及加拿大展开了商业化种植。瑞士先正达公司同样推出了一个抗草甘膦和草铵膦除草剂的双抗转基因玉米品种MZHG0JG[8],2015年12月美国取消了对该品种的监管措施,允许在美国用于食品、饲料加工和商业化种植。杜邦先锋推出的抗草甘膦和磺酰脲类除草剂玉米品种98140[9]于2008年最早在美国和墨西哥用于食品加工,2009年分别在美国和加拿大得到商业化种植推广,2011年在阿根廷开始商业化种植。美国陶氏益农公司则推出了抗2,4-D除草剂的玉米品种DAS40278[10],目前在澳大利亚、巴西等11个国家用作食品或饲料加工原料。

1.2.1.2 抗虫玉米品种 MON863×MON810[11]和NK603×MON810[12]是美国孟山都公司推出的2个双抗系列的抗虫玉米品种,能抵御鳞翅目昆虫和鞘翅目昆虫。随后,美国孟山都公司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法获得了专门抗鳞翅目昆虫的转基因玉米MON89034[13],我国于2013年12月31日批准了对该品种的进口。2011年,杜邦先锋公司的2个抗虫转基因玉米品种Optimum® AcreMax®[14]和Optimum® AcreMax® Xtra[15]得到了美国环保局EPA的批准。瑞士先正达公司通过ecry3.1Ab外源基因的引入,同样获得了抗鳞翅目和鞘翅目昆虫的转基因玉米品种5307[16],2016年马来西亚和越南纷纷加入到了此品种的进口行列。

1.2.1.3 复合性状玉米品种 美国孟山都公司研发了诸多抗虫和抗除草剂的组合品种,如MON88017[17]、MON810[18]、MON89034×MON88017[19]、MON89034×NK603[20]等,其中MON88017转基因玉米品种的进口安全证书有效期在我国面临失效。MON810自上市以来先后在26个国家得到推广,是推广最为广泛的品种之一。瑞士先正达公司推出的Bt系列玉米品种Bt10[21]、Bt11[22]、Bt176[23]都表现出抗草甘膦和鳞翅目昆虫的性状,其中,Bt10目前只在韩国用作食品加工,Bt11和Bt176在2002年均已获得了我国进口许可。美国陶氏益农公司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得到的TC6275[24]目前在加拿大、日本及美国3个国家得到了商业化推广。巴西南部地区气候条件特殊,土壤条件差,2015年,陶氏益农公司在Morgan品牌下又相继推出了MG300和MG580 两个转基因玉米品种,能抗草甘膦、草铵膦及小玉米茎蛀虫、小地老虎等多种害虫。

1.2.2 我国转基因玉米材料的选育 2008年,我国启动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通过技术的不断拓展和深化,现已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转基因育种技术体系。“十二五”期间,我国获得具有重大育种价值的关键基因137个,挖掘出包含抗虫、耐除草剂、耐盐抗旱、品质改善等体现多种功能性的玉米基因[25]。其中抗虫基因包括cry1Ah、cry1AcM、cry1Ie、cry1Ac3-cpti、cry1Ia8、gna等,耐除草剂基因包括deoA、2mG2-epsps、maroAcc、sxglr-11等,高赖氨酸基因包括SBgLR、SB401等,抗逆基因包括mZmDEP、ABP9等。目前,我国已经培育和积累了大批转基因玉米材料,为将来转基因玉米产业化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必要的种质资源。

1.2.2.1 抗虫玉米材料 李慧芬等[26]构建了cry1Ac3-cpti融合基因表达载体,并利用基因枪转化法将该融合基因导入玉米愈伤组织中,得到了对玉米螟有较强抗性的可育再生植株。葛敏等[27]借助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将抗虫基因Cry1Ab、Cry1Ac的表达载体转入到由玉米幼胚诱导出的愈伤组织中,培养出8株抗性稳定的阳性植株,转化率达7%。cry1Ah基因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人员在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课题中,从苏云金芽胞杆菌中克隆得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虫基因,该课题组成员成功构建了含cry1Ah基因的植株表达载体,并用基因枪法对Q31×Z31的愈伤组织进行转化,后经系列筛选得到能稳定表达该基因的高抗转基因玉米植株[28]。窦黎明等[29]将扩增的cry1Ia8基因导入大肠杆菌表达载体中,转化诱导出Cry1Ia8蛋白,结果表明,该蛋白质对亚洲玉米螟具有较强的抗性;随后,张军[30]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法转化玉米胚性愈伤组织,最终获得含该基因的稳定遗传的抗虫转化植株。

1.2.2.2 抗除草剂玉米材料 马云霞等[31]借助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将抗草甘膦基因sxglr-11转入到玉米再生体系HiⅡ的幼胚组织,最终获得13株均具有草甘膦抗性的阳性植株。基因G10是李京[32]所在课题组从微生物细菌中发现的,该课题组以玉米泛素启动子启动该基因的表达,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获得转基因抗草甘膦玉米株系,且农艺性状与非转基因玉米相比并无差异。孙传波等[33]同样使用农杆菌介导法将耐草甘膦基因epsps导入郑58的茎尖分生组织,经过筛选获得7株阳性转化苗,且通过试验对比发现,以茎尖作为受体的转化效率更高。余桂容等[34]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从G2菌株中克隆出的2mG2-epsps为外源基因,通过基因枪法将其转入到玉米自交系X2211和78599的胚性愈伤组织中,最终获得65株对除草剂抗性良好的再生植株。

1.2.2.3 高营养类玉米材料 铁双贵等[35]通过农杆菌介导方法将从马铃薯中获得的sb401基因导入到玉米基因组中,获得了高赖氨酸含量的转基因阳性苗。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人员从黑曲霉菌株963中克隆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hyA2基因,通过受体表达产生植酸酶,可将动物饲料中的植酸磷水解为无机磷酸盐,促进动物对其的吸收[36]。转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是目前我国唯一获得商业化批准的转基因玉米品种。

1.2.2.4 其他复合性状的玉米材料 孙越等[37]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的方法,将cry1AcM、epsps、GAT、ZmPIS转入玉米,培育出了抗玉米螟、抗草甘膦和抗旱的转基因植株。赫福霞等[38]构建了含有抗虫基因cry1Ah和抗除草剂基因2mG2-epsps的双价载体,并用基因枪转化法对愈伤组织进行轰击,得到了既抗虫又抗除草剂的双抗转基因玉米品系。

1.3 转基因玉米的检测技术

当前转基因检测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核酸检测技术,包括PCR技术、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基因芯片法等;二是蛋白质检测技术,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试纸条法。而用于转基因玉米检测的技术主要为核酸检测技术, ELISA也有所应用。陈颖等[39]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转基因玉米MON810、176中的外源基因进行了定量检测,检测误差小于0.01%,能满足对转基因玉米产品的检测需要。尹全等[40]以Bt11、Bt176、MON810和MON863等4种转基因玉米为试验材料,设计引物序列并根据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对多重PCR的退火温度和引物浓度进行合理优化,最终建立起能同时检测4种转基因玉米的多重PCR方法。甄贞等[41]凭借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建立了高效快速检测转基因玉米品系NK603的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和稳定性良好。蔡颖等[42]通过设计基因芯片的引物和探针,用非荧光标记基因芯片法检测转基因玉米MON810、Bt11,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检测限在0.1%以下,且检测成本远低于荧光标记基因芯片法。刘光明等[43]根据转基因玉米材料制备了Bt1晶体蛋白碱溶解液及Bt1抗体,应用ELISA对Bt1蛋白进行了定量检测,操作简便、准确且经济,适用于大批量检测。

2 转基因玉米产业化研究概况

2.1 国外转基因玉米产业化进展情况

2.1.1 国外转基因玉米应用发展现状 转基因玉米是世界上种植面积仅次于大豆的第二大转基因作物。2015年,全球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达到5 390万hm2,占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30%。自1996年转基因玉米首次在美国商业化种植以来,其种植面积增长迅速,19 a间增长了300倍,在转基因作物中的比重也增加了20%。

从产品性状来看,转基因玉米包含抗除草剂玉米、抗虫玉米及复合性状的双抗转基因玉米。截止2014年,全球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为5 430万hm2,占玉米总种植面积的30%,其中,耐除草剂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在1 630万hm2左右[44]。欧盟五国现种植的转基因玉米全部表现为抗虫性状,种植面积达116 870 hm2,其中以西班牙种植面积最大,为107 749 hm2。

从国别来看,ISAAA 2015年度转基因报告显示,全球共有28个国家批准了29种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其中种植转基因玉米的国家上升到17个。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玉米种植国,2016年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达到3 505万hm2,占美国玉米总播种面积的92%,其中76%为复合性状转基因玉米(表2)。2003年,菲律宾引入了转基因抗虫玉米,成为亚洲第一个批准种植转基因主粮的国家;2014年,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达83.1万hm2,目前,转基因玉米在玉米中的占有率已超过25%。2015年,越南首次加入转基因作物种植行列,种植作物为复合性状的转基因抗虫/抗除草剂玉米,到2020年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有望占总作物种植面积的30%~50%[45]。

表2 美国2000—2016年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及占有率

注:根据美国农业部网站http://www.ers.usda.gov/data-products/oil-crops-yearbook.aspx相关数据整理。

2.1.2 国外转基因玉米产业化评价 转基因玉米产业化能带来多少经济效益、对生态环境的安全性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国外学者分别进行了评估。首先,在经济效益上,研究结果显示,种植转基因玉米能节约成本,增加产量。Brookes[46]对欧盟国家在1998—2006年种植转基因抗虫玉米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种植转基因玉米的农户平均收益率比种植常规品种的农户高出10%,有时会更高。2006年,种植转基因抗虫玉米的农户获得了65~141欧元/hm2的额外收益,相当于盈利能力提高了12%~21%。Andersen等[47]于2002—2005年在法国南部玉米螟种群数量庞大的比利牛斯山地区进行了大量田间试验,最终试验结果表明,转基因抗虫玉米无论是产量还是玉米籽粒大小都高于非转基因品种。转基因抗虫玉米在西班牙地区的应用有效地控制了害虫,大大降低了由害虫所造成的经济损失。Gouse等[48]研究了南非种植转基因抗虫白玉米的小农户在过去3个生长季节的收益情况,结果发现,在高茎螟或是玉米螟危害严重且生产条件不理想的情况下,转基因抗虫玉米的产量高于常规品种,但在干旱季节,两者之间相差并不大。Demont等[49]通过构建生物经济模型估计出,1998—2003年因采用转基因抗虫玉米带来的福利效益为1 550万欧元,其中2/3为种植农户享有,其余部分被种子企业占有。

2.2 我国转基因玉米产业化发展概况

我国目前并未展开转基因玉米的商业化种植,只是选择部分进口转基因玉米品种加工饲料。截至2014年12月31日,有效期内中国批准进口的转基因作物产品共涉及33个转基因品种或品种组合,其中转基因玉米品种为14个,包括10个抗虫类、2个抗除草剂类、2个复合性状类品种[55]。值得指出的是,我国虽未实施转基因玉米产业化,但国内学者围绕转基因作物要不要产业化的问题,分别从伦理、经济、法律、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评价性研究,并开始细致地探讨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政策定位和路径选择。

针对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伦理问题,邢睿[56]、杨通进[57]分别从环境伦理和人际伦理的的角度,阐释了转基因技术的伦理争论,提出转基因技术风险的不确定性需要有伦理(预防)原则作指导;杨通进[57]同时也表明,在制定与转基因技术有关的决策时,公众参与是重要且必要的。经济方面,赵芝俊等[58]对转基因抗虫玉米在中国商业化的经济收益进行事先评估,结果显示,抗虫玉米能够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2008—2012年累计产生经济收益可达22.79亿元,其中生产者剩余占1/4,其余为消费者剩余。法律规制方面,余桢等[59]针对我国在转基因作物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制度缺乏和执法不严的问题,指出我国要实现转基因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应建立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安全评价制度、公众参与制度和救济赔偿制度。刘旭霞等[60]也提出,对于转基因种子市场,要强化种子市场执法,做好《种子法》的法律宣传等工作。环境安全评估方面,崔红娟[61]以转cry1Ah基因玉米为试验材料,通过DGGE图谱和平板计数法分别研究了其对蜜蜂中肠细菌群落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玉米并未对蜜蜂和土壤微生物产生不良影响,对生态环境是安全的。

在产业化政策定位与路径选择上,张银定等[62]分别就公共研究投资政策、生物安全管理政策、食品安全政策、国际贸易政策、知识产权政策对美国、欧盟、印度的农业生物技术政策取向进行了研究,建议我国在农业生物技术的总体发展上应采取积极的促进型政策。张晋铭等[63]也认为,中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发展政策过于保守,建议把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上升为科技政策。黄大昉[64]更是明确提出,我国应下决心推进转基因粮食作物,特别是高植酸酶玉米和抗虫水稻的产业化,政府主管部门要改进决策程序,不失时机地批准相关成果的推广应用。

3 我国转基因玉米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知识产权的缺失性与复杂性

在转基因玉米方面,我国虽开发出一定数量的功能基因,但实质授权的基因少,而且基因的研发会涉及标记基因、启动子、终止子等多种类型的基因,如启动子Ubiquitin、终止子Nos、标记基因Bar等。同样,目的基因的导入离不开转化方法,我国目前使用最多的转化方法为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和基因枪法。国外在申请专利时往往采取“转化体”式的捆绑式申请方式[65],即我国开发出的转基因玉米育种材料,其使用的基因序列与转化方法都可能会不同程度地涉及到国外专利,无法实现完全知识产权。

3.2 安全性评价体系不健全

首先,复合性状转基因玉米的研发已呈现出明显的趋势性,由于复合性状类植物会引入多个外源基因,基因之间若存在关联性可能会相互作用而引起毒害等反应。国外一些国家对此已实施了不同类型的管理评价政策。我国目前虽颁布实施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指南》等规章制度,但还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复合性状转基因植物的安全评价体系[66];其次,我国转基因生物评价原则中的“比较分析原则”实质上是一种宽泛和带有模糊性的原则,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转基因产物很可能找不到恰当的传统比较物,其安全性评价就缺乏可操作性。

3.3 消费者对转基因玉米的接受程度模糊

当前,国内外学者围绕消费者对转基因的认知、接受度等各方面展开了诸多研究,但对象针对的主要是转基因食品,且结果显示,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程度较低,影响因素也大多涉及产品品质、价格[67]、地理位置、收入水平[68]及人的个体特征等。我国进口的转基因玉米主要充当饲料产品,并未涉及到食品,转基因玉米一旦开始产业化,对尤其作为养殖类的消费群体来讲,其接受程度是否有所提高,上面所述的影响因素是否也是主要影响因素都是未知的。鉴于消费者的接受程度会牵连到种植者的利益,也关系到推广的力度,今后还有待对其加以细致考究。

3.4 产业化审批程序繁琐

美国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由农业部动植物卫生检验局负责监管审批,从图1可以看出,进行试验的种子公司在完成田间释放且作物的性状及安全性均满足相关要求后,便可以向卫生检验局申请商业化的批准文件,即要求取消转基因安全法规的监管。检验局审核通过,对种子公司发出解除监管的通知,转基因作物品种就同普通品种一样自由用于杂交育种作亲本,自由进行种植。我国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审批程序相对繁琐,首先,国家对田间释放的申请时间严格限制,一年只审批一次;其次,转基因育种材料取得安全证书后往往进行杂交选育获得转基因衍生品种,衍生品种也须通过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并获得安全证书;常规作物品种审定与转基因作物品种审定不能实现有效对接,致使转基因作物区域化试验受到相关法规的制约;转基因作物即使能够通过品种审定,但真正实现商业化,还要拿到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科教司与种子管理局工作协调困难,两部门在种子安全方面的意见难以统一[69];农业部修订的最新《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依然没有给出除转基因棉花外其他转基因作物的品种审定制度,转基因玉米缺乏流程细则,便无法取得品种审定证书,难以实施产业化。

图1 中、美两国转基因产品商业化种植的批准程序比较

4 转基因玉米产业化发展对策

4.1 建立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的技术研发体系

在我国,转基因技术的研发大都由科教单位承担,政府在人员及经费分配上缺乏顶层设计。众多研究单位以课题申请方式“一锅式”参与研究,经费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研究工作存在“兼业化”。国家相关部门应严格把控科教单位的项目申请,专家更要从市场价值角度认真评审,使各单位间的转基因技术研发真正实现合理分工,提高工作效率。体系上游要做好基因的挖掘与克隆,特别是国外失去专利保护的基因,如以MON810为基础的Cry1Ab系列;中游单位负责提供种质材料并完成基因转化工作;下游负责专业育种。研发单位要谨遵项目研究方向,对随意填补、扭曲研究内容的单位要予以问责。

4.2 完善转基因作物监管与安全评价机制

转基因作物监管涉及到研发、试验、生产、加工等诸多环节,而且参与部门众多,如农业部、科技部、卫生部和质检部门等,部门之间往往各自为政,出现安全事故又会互相推诿,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联合监管机制。另外,法律方面,以《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为重要基础的监管式法规,自身也存在一些漏洞,亟待完善。如该条例只是将转基因农产品的直接加工品纳入了管辖范围,但对转基因农产品的后续加工及加工产品的管理职权均未作出明确规定。同时,该条例对试验主体的资质、试验流程也未作出明确说明[70]。转基因产品的标识也是监管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对转基因产品仍旧实行严格的定性标识制度,然而这种标识实际会增加企业成本,最终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国家可尝试改定性标识为定量标识,尤其对转基因玉米这种不以直接食用为用途的产品,应设置合理的标识阈值。

安全评价方面,政府相关部门一方面应加大对转基因检测机构、评价审理机构的监督力度,另一方面应尽快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复合性状转基因植物的安全评价体系,努力提高评价效率,评价对象也要逐渐做到由品种向转化事件转移。

4.3 强化转基因科普工作

转基因玉米不同于转基因大豆,产业化后主要用作饲用产品。近些年,我国也不断从国外大量进口转基因玉米进行饲料加工,而且转基因玉米在国外已有较长的食用历史,安全性有保障,理论上易被消费者接受,但科普工作仍需强化与推广。首先,有关部门要对转基因知识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借助网络平台、专家答疑、会议讲座、刊物印发等方式引导大众更加理性、科学地看待转基因;其次,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门要加大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等方面信息的公开透明力度,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最后,国家要加大科普经费投入,吸引高素质、高专业水平的人才加入到科普队伍。

[1] 赵明正.玉米国际市场可依赖程度研究——基于四种粮食作物的对比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5(9):109-121.

[2] 崔宁波,张正岩.转基因大豆研究及应用进展[J].西北农业学报,2016,25(8):1111-1124.

[3] 单美玉,王戴尊,李彩霞,等.基于专利分析的转基因玉米发展态势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27(12):5-10.

[4] Hernández M,Esteve T,Prat S,etal.Development of real-time PCR systems based on SYBR® Green Ⅰ,AmplifluorTMand TaqMan® technologies for specific 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the transgenic maize event GA21[J].Journal of Cereal Science,2004,39(1):99-107.

[5] Heck G R,Armstrong C L,Astwood J D,etal.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CP4 EPSPS-based,glyphosate-tolerant corn event[J].Crop Science,2005,45(1):329-339.

[6] Feng P C C,Fonseca A E,Garnaat C W,etal.Transgenic maize event MON87427 and the relative development scale:US8618358[P].2013-12-31.

[7] Burns W C,Goley M E,Huang J,etal.Transgenic maize event MON87419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US14643650[P].2015-03-10.

[8] Karen G.Monsanto’s GMO seeds have led to creation of ‘superweeds’[EB/OL].(2015-10-25)[2016-11-23].http://www.digitaljournal.com/news/environment/monsanto-s-gmo-seeds-have-led-to-creation-of-superweeds/article/447560.

[9] Green J M.Evolution of glyphosate-resistant crop techno-logy[J].Weed Science,2009,57(1):108-117.

[10] Herman R A,Phillips A M,Lepping M D,etal.Compositional safety of event DAS-40278-9(AAD-1) herbicide-tolerant maize[J].GM Crops,2010,1(5):294-311.

[11] De Schrijver A,Devos Y,Van den Bulcke M,etal.Risk assessment of GM stacked events obtained from crosses between GM events[J].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2007,18(2):101-109.

[13] Anderson H M,Allen J R,Groat J R,etal.Corn plant and seed corresponding to transgenic event MON89034 and methods for detection and use thereof:US8581047[P].2013-11-12.

[14] Cullen E M,Gray M E,Gassmann A J,etal.Resistance to Bt corn by western corn rootworm(Coleoptera:Chrysomelidae) in the US corn belt[J].Journal of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2013,4(3):1-6.

[15] McManus B L,Fuller B W,Giddings L G.Evaluation of rootworm management options using different corn hybrids with insecticides and without,2015[J].Arthropod Management Tests,2016,41(1):tsw071.

[16] Burns A,Raybould A.Nontarget organism effects tests on eCry3.1Ab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the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for cultivation of Event 5307 maize[J].Transgenic Research,2014,23(6):985-994.

[17] Nguyen H T,Jehle J A.Expression of Cry3Bb1 in transgenic corn MON88017[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09,57(21):9990-9996.

[18] Baumgarte S,Tebbe C C.Field studies on the environmental fate of the Cry1Ab Bt-toxin produced by transgenic maize(MON810) and its effect on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the maize rhizosphere[J].Molecular Ecology,2005,14(8):2539-2551.

[19] Hendriksma H P,Härtel S,Babendreier D,etal.Effects of multiple Bt proteins and GNA lectin oninvitro-reared honey bee larvae[J].Apidologie,2012,43(5):549-560.

[20] Dinon A Z,Prins T W,van Dijk J P,etal.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real-time PCR screening methods for detection ofcry1A.105 andcry2Ab2 genes in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J].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2011,400(5):1433-1442.

[21] Watanabe T,Tokishita S,Spiegelhalter F A,etal.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event-specific qualitative PCR methods for genetically modified Bt10 maize[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07,55(4):1274-1279.

[22] Zimmermann A,Lüthy J,Pauli U.Event specific transgene detection in Bt11 corn by quantitative PCR at the integration site[J].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0,33(3):210-216.

[23] Schaafsma A W,Holmes M L,Whistlecraft J,etal.Effectiveness of three Bt corn events against feeding damage by the true armyworm(PseudaletiaunipunctaHaworth)[J].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2007,87(3):599-603.

[24] Herman R A,Phillips A M,Collins R A,etal.Compositional equivalency of Cry1F corn event TC6275 and conventional corn(ZeamaysL.)[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04,52(9):2726-2734.

[25] 王开广.我国转基因专利总数位居世界第二[EB/OL].(2014-06-06)[2016-11-17].http://news.sina.com.cn/o/2016-06-06/doc-ifxsuypf5026252.shtml.

[26] 李慧芬,刘翔,曲强,等.转抗虫融合基因(cry1Ac3-cpti)玉米(ZeamaysL.)植株的获得及其抗虫性分析[J].自然科学进展,2002,12(1):36-40.

[27] 葛敏,张体付,王华,等.农杆菌介导Cry1Ab/Ac抗虫转基因玉米植株的获得[J].江苏农业学报,2012,28(2):28-32.

[28] 岳同卿,郎志宏,王延锋,等.转Btcry1Ah基因抗虫玉米的获得及其遗传稳定性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0,18(4):638-644.

[29] 窦黎明,韩岚岚,张杰,等.苏云金芽胞杆菌cry1Ia基因的克隆、表达与活性研究[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7,15(6):1053-1057.

[30] 张军.crylIa8基因和GsHLP2基因转化玉米自交系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2:23-33.

[31] 马云霞,王秀红,白建荣,等.农杆菌介导的抗草甘膦基因(sxglr-11)的玉米遗传转化[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6):13-16.

[32] 李京.新型转基因抗草甘膦玉米的培育及转基因玉米安全控制技术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27-45.

[33] 孙传波,李海华,郭嘉,等.农杆菌介导法向玉米茎尖导入抗草甘膦EPSPS基因的研究[J].生物技术通报,2011(3):91-93.

[34] 余桂容,杜文平,宋军,等.基因枪介导抗除草剂基因2mG2-epsps转化玉米的初步研究[J].分子植物育种,2010,8(5):885-890.

[35] 铁双贵,孙静,岳润清,等.农杆菌介导法将高赖氨酸蛋白基因sb401导入玉米的研究[J].玉米科学,2012,20(6):49-53.

[36] 姚斌,张春义.产植酸酶的黑曲霉菌株筛选及其植酸酶基因克隆[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998,6(1):1-6.

[37] 孙越,刘秀霞,李丽莉,等.兼抗虫、除草剂、干旱转基因玉米的获得和鉴定[J].中国农业科学,2015,48(2):215-228.

[38] 赫福霞,郎志宏,张杰,等.转Btcry1Ah/2mG2-epsps双价基因抗虫/耐除草剂玉米研究[J].作物杂志,2012(6):29-33.

[39] 陈颖,徐宝梁,苏宁,等.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转基因玉米检测中的应用研究[J].作物学报,2004,30(6):602-607.

[40] 尹全,李忆,宋君,等.四种转基因玉米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6):1540-1544.

[41] 甄贞,张明辉,刘营,等.转基因玉米NK603品系成分LAMP快速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5,20(3):24-29.

[42] 蔡颖,陈其生,相大鹏,等.非荧光标记基因芯片法检测转基因成分的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28(12):115-119.

[43] 刘光明,苏文金,陈向峰.应用ELISA定量检测转基因玉米中Bt1蛋白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2,23(8):217-221.

[44] 李香菊.耐除草剂玉米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前景[C]//中囯植物保护学会杂草学分会.第十二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太原:[出版者不详],2015.

[45] 鄢爱华.越南批准2015年进口四种转基因玉米品种[EB/OL].(2014-12-03)[2016-11-17].http://news.wugu.com.cn/article/408657.html.

[46] Brookes G.The benefits of adopting genetically modified,insect resistant(Bt) maize in the European Union(EU):First results from 1998—2006 plantings[R].Dorset,UK:PG Economics Ltd,2007:1-39.

[47] Andersen M N,Sausse C,Lacroix B,etal.Agricultural studies of GM maize and the field experimental infrastructure of ECOGEN[J].Pedobiologia,2007,51(3):175-184.

[48] Gouse M,Pray C,Schimmelpfennig D,etal.Three seasons of subsistence insect-resistant maize in South Africa:Have smallholders benefited?[J].Agbioforum,2006,9(1):15-22.

[49] Demont M,Tollens E.First impact of biotechnology in the EU:Bt maize adoption in Spain[J].Annals of Applied Biology,2004,145(2):197-207.

[50] Dolezel M,Miklau M,Hilbeck A,etal.Scrutinizing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the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of GM maize applications for cultivation in the EU[J].Environmental Sciences Europe,2011,23(1):33.

[51] Sisterson M S,Carrière Y,Dennehy T J,etal.Nontarget effects of transgenic insecticidal crops:Implications of source-sink population dynamics[J].Environmental Entomology,2007,36(1):121-127.

[52] Geng L L,Cui H J,Dai P L,etal.The influence of Bt-transgenic maize pollen on the bacterial diversity in the midgut ofApismelliferaligustica[J].Apidologie,2012,44(2):198-208.

[53] Mulder C,Wouterse M,Raubuch M,etal.Can transgenic maize affect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J].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2006,2(9):1165-1172.

[55] 刘定富.中国批准进口的转基因作物[EB/OL].(2015-01-08)[2016-11-17].http://www.agrogene.cn/info-2138.shtml.

[56] 邢睿.从转基因技术到环境伦理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20):53-54.

[57] 杨通进.转基因技术的伦理问题[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0,2(2):157-167.

[58] 赵芝俊,孙炜琳,张社梅.转基因抗虫(Bt)玉米商业化的经济效益预评价[J].农业经济问题,2010(9):32-36.

[59] 余桢,刘旭霞,田庚.我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法治管理现状及对策——基于美国转基因稻米污染事件的分析[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14-18.

[60] 刘旭霞,于大伟.经济法视野下我国转基因种子市场规制探究——以转基因抗虫棉种子商业化为切入点[J].种子科技,2009,27(12):1-6.

[61] 崔红娟.转cry1Ah基因玉米对蜜蜂中肠细菌群落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1:19-49.

[62] 张银定,王琴芳,黄季焜.全球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政策取向分析和对我国的借鉴[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3(6):56-60.

[63] 张晋铭,许传新.中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困境与研究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5(2):137-141,147.

[64] 黄大昉.转基因农作物育种发展与思考[J].生物技术通报,2015,31(4):3-6.

[65] 黄季焜,胡瑞法,王晓兵,等.农业转基因技术研发模式与科技改革的政策建议[J].农业技术经济,2014(1):4-10.

[66] 柳晓丹,许文涛,黄昆仑,等.复合性状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16,32(6):1-6.

[67] Huffman W E,Rousu M,Shogren J F,etal.The effects of prior beliefs and learning on consumers’ acceptance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2007,63(1):193-206.

[68] Pinstrup-Andersen P,Cohen M J.Rich and poor country perspectives on biotechnology[M]//Philip G.The future of food:Biotechnology markets and policies in an international setting.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for the 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IFPRI),2001:17-47.

[69] 邵海鹏,任倩.转基因主粮有了安全证书为何仍难商业化?[N].第一财经日报,2014-09-03(B01).

[70] 戴化勇,苗阳,吉小燕.我国转基因作物安全监管面临的重点问题与应对策略[J].农业经济问题,2016(5):51-58.

Research Progress on Breeding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Transgenic Corn

CUI Ningbo,ZHANG Zhengyan,ZHANG Quwe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rbin 150030,China)

Corn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food and feed stuff.Transgenic technology can effectively modify the character of corn,and improve its resistance and yield,thus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ransgenic corn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rn industry in China.This paper review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breeding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transgenic corn,as well as put forward existing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transgenic corn industrialization,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study in related fields.

corn; transgene; technology; industrialization

2016-12-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7130303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交流项目(71511130048);黑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UNPYSCT);东北农业大学“学术骨干”项目;农业部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项目

崔宁波(1980-),女,黑龙江依安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E-mail:82890000@163.com

S513

A

1004-3268(2017)06-0013-10

猜你喜欢
抗虫转基因产业化
探秘转基因
转基因,你吃了吗?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欧黑抗虫杨N12对美国白蛾的抗虫性研究
魔芋产业化,打开致富新大门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陈晓亚院士课题组发现植物抗虫调控新机制
拉萨“抗虫”记
天然的转基因天然的转基因“工程师”及其对转基因食品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