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乱反正的壮举

2017-07-17 06:16于漪
人民教育 2017年11期
关键词:学科学校文化

于漪

40年前,国家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消息传到学校,我们77届年级组老师那种兴奋雀跃的情景历历如在眼前,既奔走相告,又有点将信将疑:怎么可能呢?这么大的事怎么说恢复就恢复了呢?

将信将疑本不足怪。1966年高考前夕,我教高三,从高一年级教到高三年级,师生正兴冲冲地复习迎考时,一纸令下,停止高考,师生不解、无奈、茫然,紧接着是大混乱、大动荡,是非混淆,黑白颠倒,教育几乎遭受到灭顶之灾。此时,“文革”灾难刚结束,就传来如此喜讯,一下子有不能承受之重的感觉。很快,教师、家长进人状态,激动地认识到这是善举、壮举,是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无限希望的战略之举。这项重大决策后面支撑的是决策者的胆量、魄力,是对国家前途命运、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挚爱深情,令人敬佩。

认识指导行动。我们77届30多位老师连续开会3天,研究如何迎接恢复高校招生考试的机遇,如何做到对学生真正负责,因材施教,各得其所,如何根据学生实际学业水平,把11个班级打乱,重新编班;研究开设哪些课程,强化哪些训练,弥补哪些短板,等等。开展讨论,摆出困难,思想交锋,最后取得共识。特别是达成两点共同的认识:一是放下不敢抓知识、抓科学文化学习的思想包楸,明确在一个文盲、半文盲充斥的国家是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如果真出问题,我这个年级组长担当。二是教程度不同的快、中、慢班,使不同学业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都是为落实恢复高考这一重大举措作贡献。由于老师们齐心协力,认认真真培养学生,两个快班学生百分之百考人高校,考取复旦大学数学系的就有2人,其中一个以100分满分被录取。上海计14万考生,录取1万;全国570多万考生,录取21万。从66届毕业的高中生到77届应届毕业生,年龄差距十多岁,同在高校学习,共创学习生涯,真是蔚为大观。那时,考取大专的分数有些不比本科低,因为有的学生父母问题尚无结论或尚未平反,在那个“极左”年代还来不及彻底平反时,给考生进大专以人生的希望,还是极不容易的。我就曾为一名学生专门写在校表现,考分很高,背残疾妹妹上学5年,单这一点就够优秀的。父母顶着一个罪名(是莫须有,后平反),他只得进大专。而今,回顾往事,有时有隔世之感,但当时就是那么艰难。恢复高考要顶着多大的压力,每前进一步都需要勇气和毅力。

恢复高考招生的重大之举给当时带来了令人振奋的巨大影响,主要有:

一是学校迅速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学制、课程设置等按照高考科目要求在较短时间内做了调整。“文革”中的初中、高中已取消学段区分,统称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取消,改为工业基础知识和农业基础知识课,有一阶段语文课与政治课合并为政文课,或与音乐课合并为革命文艺课;学业考核、评价等制度也化为乌有,基础教育质量遭到极大的破坏。高考制度一恢复,教育工作者蕴藏的对教育事业受到尊重、获得发展的期盼实现,因而,克服种种困难使高初中学段正常化,开设的基础教育学科正常化,使学校像学校,恢复成为读书育人的场所。

二是弥漫了10年的“读书无用论”受到沉重打击,“知识就是力量”被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所信奉。“文革”期间,“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荒唐思想笼罩了学校10年之久,教师不敢谈文化、不敢教文化,不敢抓学生的学业。为了抓学生的文化学习,就得变着法子,避免挨批挨斗的危险。我做班主任也好,当年级组长也好,把学理论与学文化结合起来,学《共产党宣言》《青年团的任务》《实践论》,带领学生一节一节学,讲观点,讲文字运用,让学生双受益。因为我坚信,人的生存是需要与科学文化相伴的,作为教师应该为学生将来能否发展考虑。有老师规劝我:“你怎么斗不怕呢?还用那么大的劲抓文化。”“读书无用论”蒙蔽了多少人,坑害了多少人,清除是极难的事。没想到高考恢复,能如此横扫阴霾,无论是学校、家庭、社会都很快形成了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的风气。青少年必须求学读书,学习科学文化,学习做人本领的认识与行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教育价值的信赖与期望也随之攀升。

三是改变了众多普通人的命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发展、大进步打下了人力资源的基础。参加恢复高考的首届考生多达570多万,除77届应届毕业生外,其他考生可以说是来自各行各业,尤以在农村、在边疆务农和种大田的数量最多。这些青年人经历过风霜雪雨,目睹了百姓的艰难疾苦,体悟到人生酸甜苦辣的况味,珍惜机遇,学习上顽强拼搏;有幸考人高校的,更是释放改变命运的能量,为医治社会的千疮百孔、为建设强盛的祖国刻苦攻读,如饥似渴地吮吸精神养料,自觉地塑造自己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高校学习风气浓厚,精神振奋,积极向上,一片生机蓬勃景象。仅图书馆座无虚席、实验室夜晚灯火通明就是令人心醉的美丽风景线。劫后余生,新生力量,交织成早出人才、多出人才的动听交响曲。77届毕业生是当时高校里年龄最小的,17岁左右,对其中蕴含的深意只能体会一二,而今有的来看望我时,感慨万千地说:“真是改变命运啊!那时还稀里糊涂,不知老师为什么抓我们抓得那么紧。”对恢复高考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四是唤醒了沉睡多年的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在动力,学科教学改革风起云涌,教师智慧大喷发。教学秩序正常化已获保障,摆在面前亟待攻克的难题是学科建设,政府领导教学大纲的制定与教材的编写,广大教师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号召激励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学科中教书育人的规律。那种积极向上、互相学习交流的做法遍及全国,蔚然成风。各学科不少教师从各自区域特点、学科状况、学生差异出发,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开展教学改革,从教材编写到课堂教学改革,各具特色,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美景。盡管这些改革不一定都合乎科学、完美,但那种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科教学的痴情,对提高教育质量的责任担当,那种破解所面临的难题的勇气与开拓精神,还是值得点赞、发扬的。那种改革之热情、思维之腾飞、精力之充沛、取得进步之欢乐,均留下不尽的怀念和美好的记忆。

高考恢复影响之巨大远不止上述这些,只不过是自己亲见亲历而已,由一斑可窥全貌。

而今,高考从恢复以来已经历了40个春秋,为国家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艰辛难以言表。家庭、社会、莘莘学子对教育的期望值都极高,如何发挥高考对立德树人的正能量,对青少年学生乃至全社会价值取向的选择与引领,是篇极其复杂的大文章。祝愿凝聚智慧、攻克难题,创造有中国特色的公平公正的高考选拔机制、选拔标准,为培育有用之才、优秀之才铸就辉煌。

猜你喜欢
学科学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谁远谁近?
“超学科”来啦
学校推介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