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是什么

2017-07-17 06:16杨瑛
人民教育 2017年11期
关键词:校训叶圣陶学校

杨瑛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教育如何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而不是把教育窄化为一味地追求分数?我认为,有必要依托校训加强相应的“德目”。

校训是德目,不是科目

著名出版家、教育家舒新城主编的《中华百科辞典》(1930年版)对“校训”的解释是:“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

2009年8月,我来到建校于1906年的江苏省苏州市草桥实验小学担任校长。面对学校创始人王同愈先生提出的“宣礼、尚德、发悟、肃志”八字校训,我沉思良久:校训到底是什么?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有必要作出深人解读和实践回应。

在校训的指引下,作为苏州城内第一所公立小学,自建校起就开设历史、地理、博物等课程,在苏州开风气之先。当年,就是在这所小学,历史学家顾颉刚觉得“真是踏进了一个新的世界”,他和另一位我们的校友叶圣陶一样,在学校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修学旅行”……

宣礼,宣扬礼仪。将“宣礼”置于首位,突出了文明礼仪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首要地位。“礼”是一种社会规则和人际秩序,熟悉公民应该遵守的社会道德和行为规则就是“宣礼”。基础教育首先是让一个“自然人”成为一个“社会人”百年前的小学堂校训就已经如此明白陈述了这样一个理念,这是一种关注教育原点、回归教育本色的描述。

尚德,崇尚道德。劝勉学生应该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无论哪个时代,尚德都应该是教育的基本要义,基础教育更应该在学生的内心标树对高尚道德的追求。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所特有的道德要求,这是小学必须完成的教育任务。尚德应该成为所有学校的教育目标!

发悟,启发智慧。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把孩子教得聪明起来”!这主要是对智育的要求,但又不同于时下校训中常常出现的“勤奋”“踏实”“努力”等词语。学校教育重“导”而非“牵”,强调教育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立足于孩子自身素养,挖掘潜能,激发兴趣,推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这是“发悟”的要求。

肃志,端正志向。重点在“肃”,对“志”有敬!这是一个严肃的人生选择的引导。学生的未来是色彩斑斓的,学校无法提前预设学生将来的人生何去何从,但是学生对未来对自己的人生应有一种庄肃恭敬的态度,应对自己的人生选择有责任感,这是一百年前的草桥教育目标。

校训不仅仅是口号,更需要践行

前些年,我在《关于上海部分学校校训的调查报告》(刘亚军等)中看到,关于“你学校的校训是什么”的电话调查,需要查找宣传资料或询问他人才能回答的占93%。我相信这样的情况已经有了改变,但将校训转换成可操作的制度,进而落实到学校的行为规范上,并渗透到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尚没有引起普遍的重视。

過去的草桥,校有校训,班有班名,如1949年秋的各年级班名为:一年级一勤信忠、二年级一智仁勇、三年级一真善美、四年级一庄敬诚、五年级一和平义、六年级一文明礼。这些班级命名的方式在当年的草桥是一种传统。在这里,每一个汉字已物化为一种行为准则,每一个名称正演变成一次日常的教育。18字班名,每一个字都是对校训的解读,这样的班名体现了办学者的教育理想,这些汉字成了学校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德育要求。

如今,学校一直保持着3轨18个班的教学规模,18个班级的名称全部“复古”,不再单单是“某年级某班'一年级1班就成了“勤”班,一年级2班则是“信”班……在六年中让每个学生说在嘴上、记在心里,以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美好的内心世界。班名凝结了草桥悠久的文化,涉及做人和做学问的各个方面。学校还提出各班以班名为特色,辐射到其他17个字的品行要求,希望孩子全面发展,这与我们今天倡导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学校恢复这18字班名,让孩子们对这些优秀的人格品质耳熟能详,也是对草桥百年文化底蕴的最好传承。

如何让有着丰富内涵的校训产生更大的教育功效?融人课程是校训体现教育价值的最终归宿。课程是育人的核心,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对学校文化的传承。为此,学校将名人文化转化为教育资源,从设置名人特色课程和编制名人校本教材两方面人手,逐步形成学校的名人课程体系。

校训课程就依托了我校的名人教育资源“范小青文学课堂”“陈艳青运动课堂”“费之雄国学课堂”“顾健人健康课堂”等开展。比如,国学课堂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感受国学经典,传承文化精髓。我们编制了国学读本《草桥蒙学》,收录礼、义、仁、孝等与校训内涵密切相关的经典篇目与故事,分低、中、高三册供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阅读学习。每天7点50分的早读铃声设置为《草桥蒙学》朗诵片段,组织学生每周每班进行《草桥蒙学》的朗诵学习,让经典国学的朗读声传遍校园的每个角落。通过诵读和学习,使学生的内涵得到升华,形成国学修养的一种积淀,使学生的心性变得纯洁。

校训是学生的,也是教师的

叶绍钧是草桥的首届毕业生。他的老师章伯寅为他取字“圣陶”,语从“圣人陶钧万物”,鼓励他以圣人为榜样,为改变世界不懈努力,这个学生就是日后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从草桥的校门走出的还有史学家顾颉刚、画家颜文樑、版本目录学家顾廷龙等。可以说,他们都是在校训影响下成长起来的。

我认为,学生应该是校训的终极受益者。校训中的“发悟”和“肃志”指向学生的多元评价和个性发展。据此,学校设置了“叶圣陶教育奖之学生奖”。这是基于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而为其量身打造的奖项,如文学奖、艺术奖、科技奖、健体奖、习惯奖、进步奖,等等。每年的六一儿童节是草桥学生最为期盼的,因为每年与“六一联欢活动”同步开展的就是“叶圣陶教育奖之学生奖颁奖典礼”活动。每次颁奖,学校管理者和请来的嘉宾、家长都会像奥斯卡颁奖仪式一样走上主席台,宣读颁奖词,宣布颁奖名单,获奖的学生还要发表获奖感言……由点到面,学生学有标杆,发挥明星效应,从而为打造优秀的学生群体奠定基础。

叶圣陶先生的孙女叶小沫也曾受邀来到我校,与师生们互动交流。她感慨地说:“我没有想到叶圣陶教育思想在这所学校这么深人,贯彻得这么认真,而且做得这么出色,孩子们对叶圣陶先生这么了解,这么热爱,这让我很受感动!”正如她在给学校的题词中写道:“学校是所好学校,老师是些好老师,同学是些好学生。我感谢你们,我向你们学习!”

校训不仅是学生的,也应該是教师的。教师是校训精神的传递者与践行者。而校训对教师的成长亦有两层指导含义:一是要严谨治学,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为人师表;二是要探求规律,掌握本领,成长专业,成为行家里手。为此,结合八字校训和我们为之骄傲的校友叶圣陶的教育思想,我们凝练出学校新“三风”:校风一养成良好的习惯”,教风一“教是为了不教”,学风一“自主探究”,更好地指导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校训是传统的,更是现代的

近年来,学校就八字校训进行了二次诠释,将“校训文化”与“名人文化”相结合进行了拓展,将校训与环境建设、教师成长、学生进步融为一体,着力打造学校的文化品牌。

走在草桥的校园,你会发现古朴的园林气质,没有气势恢宏的现代化教学大楼,但有精心构筑、别具风格且优雅厚重的环境文化——学校西南处的花坛里竖立着创办人王同愈和以叶圣陶为首的知名校友的雕像。这组人物雕像栩栩如生,或是身着西装坐在长椅上气定神闲、高谈阔论,或是衣穿马褂伫立凝望、忧国忧民,真实再现了草桥名人当年的风采,学生似乎可以触摸到他们的心跳,感受到術们的呼吸。校门西侧设立“未厌”碑刻,以示学无止境,未曾厌倦的意味,让孩子们有所思、有所悟,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乐善好学的美好品质。

如今,踏进校园,心就沉静下来了,古朴的老校门,勃发新枝的老石榴树,“宣礼、尚德、发悟、肃志”校训楼,积聚了绵长而悠远的书卷之气,让人自然而然地气定神闲;还有那充满了现代元素的教学楼上悬挂着18字班牌,配上古色古香的花窗架子,衬着学校百年灵魂的建筑一名人馆,处处散发着文化的气息。这不仅仅是对草桥百年名人文化底蕴的传承,也是百年老校优秀教育传统融人现代教育的一个基石。

3分32秒!小学校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书店老板说她有张‘诚信名片”,学生任宇锡口中的“她”,是她的同学徐思甜。徐思甜去买书,钱不够想赊账,书店老板就把书递给了她因为书店老板对她印象深刻:上次多找了钱,她主动还了回来。

一个“诚”字,让徐思甜赢得了一张“诚信名片”。而老校友周国忠这样说:“一个‘义字,感召了我一辈子”。

周老已经70多岁了,时常被学校请回来与孩子们分享成长经历。他是苏州首批个体商户,诚信经商,获得过劳模称号,还连续当选6届苏州市人大代表,是名副其实的“群众代言人”。他说,这些都得益于6年的小学生活对他的影响。

以上是2016年6月4日央视《新闻联播》专题报道“校训是什么”中的两则小故事,从在校生到老校友,他们说起的正是苏州市草桥实验小学的八字校训“宣礼、尚德、发悟、肃志”及由此衍生而来的18字班名“勤信忠、智仁勇、真善美、庄敬诚、和平义、文明礼”。

长达3分32秒的报道,令我们备感激动:这充分肯定了我们的坚守和努力,更激励着我们更加深人地研究与实践。

今天,校训既是践行立德树人的直接要求,更是践行立德树人的有效载体。我们草桥人会继续践行八字校训,熔古铸今,打造小而精致的苏式学堂,让百年老校成为新一代学子幸福生长的沃土。

猜你喜欢
校训叶圣陶学校
带着校训走向远方
校训展示墙
霜的工作
燕子,住下吧
学校推介
全国各大院校的绝版幽默校训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学寿星叶圣陶的养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