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警惕过度“技术化”风险

2017-07-17 06:16曹培杰
人民教育 2017年11期
关键词:信息化学校课堂

曹培杰

近年来,教育信息化以迅猛之势快速崛起,成为教育领域的焦点话题。微课程、翻转课堂和慕课都曾一时轰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教育的形态,为课堂教学变革提供了许多新的可能。在这个大背景下,“平板电脑”“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纷纷进人学校。与此同时,较早一批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学校却遭遇困境,一些新技术应用停留于表面,难以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的产出效益受到质疑。

学校不能成为新技术的试验场

在教育发展历程中,投影、电脑、互联网等技术对推动教育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多媒体教室、无纸化办公、数字资源平台等都已成为学校运行不可或缺的条件保障。但是,在一片火热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有些学校变得心浮气躁、急于求成,片面追求信息化的规模和速度。尤其这几年,在市场力量的推波助澜下,教育领域活跃着各种各样的新技术产品,增强现实、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等新概念迭出,相关技术产品更是让人眼花缭乱。有些学校唯恐在新技术浪潮中失去先机,纷纷引人各种前卫高端的设备产品。

新媒体联盟的《地平线报告》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风向标,每年都会对教育领域的热点技术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近五年的报告就能看出,有的技术随着时间推演在不断发展,而另有约一半的技术却没有走向更广范围的应用,有的甚至消失了。

在某项新技术的前景尚不明朗时,如果学校购买了看似“最先进”“最前沿”的技术设备,可生产厂商倒闭了,谁来为你提供技术维护、软件更新、相关培训等配套服务?于是,新技术成了一堆废铜烂铁。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但不是所有的技术都可以对教育产生重要作用,这种盲目跟风、过度消费的现象应该引起教育的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可以适度超前,但一定不能盲目跃进,尤其是在软硬件建设上要保持足够的定力,始终把满足教育需求,特别是教学需求放在第一位。学校的信息化水平不是靠“面子工程”、豪华设备能够体现出来的,靠的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水平、融合程度。教育信息化的前提一定是为了教与学的信息化,脱离了教与学,单纯的“信息化”只会让学校变成新技术的试验场。

技术的简单堆砌是一种粗暴的“逆教育”

近年来,教育领域兴起了“自带设备”运动(Bring Your Own Device,简称BYOD),它是指学生把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带到学习环境的做法。调查表明,2014年美国学校BYOD的使用率比2013年增长30%以上,有56%的学区正在实施BYOD方案[2]。英国有68%的小学和69%的中学正在使用平板电脑辅助教学,更有9%的学校为每个学生配有一台平板电脑[3]。在中国,北京、上海、深圳、青岛、重庆等地有一批学校开设了数字化实验班,采用电子书包、iPad、笔记本电脑、智能本等移动设备开展教学。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进人课堂,教学面临被技术“绑架”的风险。比如,有一节小学语文课《葡萄沟》,学生在平板电脑上一会儿欣赏葡萄沟的风光,一会儿听少数民族歌曲,一会儿查询葡萄干生产工艺,教师还设计了孩子画葡萄、品尝葡萄干的环节,忙活了半天,唯独忽略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理解和感悟,整节课因技术应用的不合理而显得支离破碎,有意无意间将语文课变成了活动课。

有些学校在使用电子书包时,只重新技术,不改旧观念,课堂仍然是老师讲学生听,电子书包最终沦为一种展示的工具。殊不知,世界领先的数字阅读器Kmdle,一直致力于研究新的屏幕显示技术,千方百计为用户提供更加接近真实纸张的阅读体验。如果把电子书包仅仅当作教材的电子版,不仅忽视了技术的优势(作为认知工具能够更好地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而且人为放大了技术的劣势(如过久使用电脑会对学生视力带来负面影响等),结果肯定是得不偿失。

包括很多学校都在开展的翻转课堂,实践中也存在过于“技术化”的现象。比如,翻转课堂一般需要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微课程,供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所用,这些微课往往是教师费了相当大的心血制作出来的,是针对某个知识点的精彩讲解。为了体现翻转课堂的“特点”教师刻意抽出时间在课堂上播放微课。于是,有限的课堂时间变成了视频联播,教师则当起了“甩手掌柜”。实践证明,用微课代替教师授课,代替充满活力的教与学的对话,无异于舍本逐末。

这些现象都说明,技术的简单堆砌无助于改进教学,不仅没有实现教学创新,而且还会强化传统教育的弊端,把原来的“人灌”变成了现在的“电灌”。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粗暴的“逆教育”。

“新技术”与“新教育”貌合神离

我曾到一所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调研,课间与一位十岁左右的小男孩聊天,我问他平时作业多不多,学习压力会不会很大?他的眼睛里闪出一丝慧黯之光,说道:“压力一点不大呀,老师布置的作业到网上搜一下,答案就全都出来了。”当时我还大吃一惊,以为是一个特例,心想现在的小孩真是太“聪明”了。后来,我用同样的问题又问其他几所学校的学生,结果却得到了类似答案。

尤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一些专门针对作业的手机应用软件在中小学生之间悄然流传,只要下载这样的手机软件,所有作业就可以在网上迅速解决,堪称“解题神器”。这时我才发现,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用这种方法对付令他们感到“压力山大”的作业。或许,我们并没有充足的理由指责技术,毕竟技术只是在提供信息服务,如何使用信息则是个人的事情。但这种情况的出现,还是让我陷人了深深的忧虑之中。

毫无疑问,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最近两年,教育信息化受到空前关注,教育科技已经成为互联网经济的“风口”,一些互联网巨头紛纷进军教育。应该说,资本力量和市场资源进人教育是一件好事,有助于改变学校“单打独斗”的局面,为教育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但是,当硅谷的工程师利用信息技术打造Alt School教育理想国的时候,当哈佛大学的教育家在创办Minerva创新大学的时候,一些教育信息化从业者却在研究基于应试教育的搜题、题库、考试分析……新技术不仅没有成为“新教育”的催化剂,反倒成了“旧教育”的帮凶。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教育的弊端可能会被技术无限放大,有些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反倒成了难解之题。面对“解题神器”,我们不能再按传统思维一禁了之,而是要重新思考传统作业的价值与方式。如果教师只会布置一些让学生可以在网上搜到固定答案的题目,那么长期重复地做这种习题到底有多大意义?为此,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教育,用“新教育”化解“新技术”带来的风险。有些具有前瞻眼光的学校已经开始探索,将传统的课后习题作业变成面向真实生活的“绿色作业”,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正确使用新技术的方法,而且有效完成了知识的巩固和内化。

教育该如何化解“技术化”风险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核心力量创造了显著成就,但由于技术的异化和不断扩张让教育面临危机。这促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教育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更新教育观念,用新举措化解“技术化”带来的风险,促进教育与技术的协调发展。

一是永远把课堂放在第一位。课堂是教育改革的主渠道,一切教育改革必须发生在课堂,才能彰显价值和生命力。有学者指出,学习是人的活动,教育技术应该关注教学活动本身[4]。无论现代教育技术如何发展,我们要始终把课堂放在第一位,教育信息化绝不能成为脱离教育的“技术化”。不能过分夸大新技术的变革作用,技术的先进与否并不能衡量教育信息化的水平高低,不太先进的技术同样可以实现较高水平的教育信息化。学校信息化建设要从教育的真实需求出发,尤其要高度关注师生发展的核心诉求,彻底解决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两张皮”现象,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新常态。

二是推动教学的结构性创新。众所周知,我们今天普遍实施的班级授课制,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有着密切联系,它是为了满足工业社会的人才需求,强调通过整齐划一的教学流程批量化生产人才,其特点是统一、标准、追求效率。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才培养目标、学习内容来源、教学组织形态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理论上讲,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能学习任何知识,教室不再是学习发生的唯一场所。所以,教育信息化不能停留于对传统教学方式的缝缝补补,而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促进教育流程再造,创设一种富有活力、充满生机、灵活创新的个性化教育,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充分自主的发展。比如,打破40或45分钟的固定课时安排,跨越学科之间界限整合课程,探索面向真实的主题教学,利用技术开展个性化教育,这才是技术背后蕴含的真正力量也是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的根本体现。

三是探索新的學校形态。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技术手段,而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互联网+教育”的本质是用互联网思维对教育系统进行改造,改造结果是新的学校形态的出现。传统的学校有着明确界限,课程、师资以及各种设施设备都是私有的,不能被外部共享。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学校的围墙已经打开缺口,微课程和慕课让课程实现跨校共享;同步课堂和在线教育让偏远山区的孩子也可以听到名校教师讲课。未来,学校将变成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汇聚点,吸收外部社会一切有利的教育资源,与社区、家庭形成良性互动,构建开放多元的办学格局,通过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加适合的教育。学生的学习地点不再固定,随着课程的不同,既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社区、科技馆和企业,甚至可以去不同城市游学。学校将突破校园的界限,任何可以实现深度学习的地方都是学校。

相对于其他领域,技术给教育带来的每一个变化,既让人惊喜又会引来争议,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新问题。但是,历史告诉我们,趋势总会取代优势,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尽管学校在推动信息化时遇到了诸多问题,但机遇大于风险,我们要做的是重新调整视角,把关注点从技术本身转向探寻教育本质,用“新教育”化解“新技术”带来的风险,把技术应用真正落实到人的发展上,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加适合的教育。

注释:

[1]王珠珠.教育不能迷失在技术浪潮中[N].光明日报,2013-12-25.

[2]Report: Most Schools Delivering BYOD Programs, Training Teachers in Mobile Devices Usage [DB/OL].

[3]人民网.英国七成学校使用平板电脑[DB/OL].

[4]李芒.教育技术的“工具理性”批判[J].教育研究,2008,5): 56-61.

猜你喜欢
信息化学校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学校推介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