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危药品管理文献分析

2017-07-19 13:23赵向德
中国卫生产业 2017年15期
关键词:医疗机构药品文献

赵向德

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河南郑州 450000

国内高危药品管理文献分析

赵向德

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河南郑州 450000

目的了解国内高危药品相关文献的现状及主要问题,为更好地管理高危药品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建库至2016年12月31日高危药品相关文献348篇,进行统计、分析、归纳、综合。结果2009年以前发表文献仅占0.57%,2009年以后迅速增长,2012—2014年3年达162篇;管理类文献占64.65%;北京、上海、广州及江浙地区发表文献占49.22%。结论国内医疗机构对高危药品的管理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并取得一定成果,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改善。

医院;高危药品;管理;文献分析

依照美国医疗安全协会(The Institute for Safe Medication Practices,ISMP)定义,高危药品是指那些在使用错误时,很容易对患者造成明显的伤害或危险的药品[1]。美国ISMP于1995—1996年间进行相关研究,并首次提出高危药品(High-alert Medications)概念,之后该类药品的管理逐渐受到全球各国医疗机构的重视[2]。此类药品的治疗窗往往很窄,但药理作用显著且迅速,易危害人体。据文献报道[3],全球每年有约150万人因药品风险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其中高危药品占很大比例。国内许多医疗机构很早就关注到此类药品的使用和管理,但由于概念不统一等问题,针对高危药品管理的文献报道在2009年才出现。该文通过对近年的文献的研究,期望为高危药品的管理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以“高危药物”或含“高危药品”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CNKI)中进行检索,发表时间自建库至2016年12月。检索到原始文献资料384篇,查看文献题目、作者及摘要等信息,去除重复发表及与研究对象无关等的文献36篇。分别对文献的数量、发表年份、文献类型、第一作者单位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将发表年份分成4个时间段,依次为2009年以前、2009—2011年、2012—2014年、2015—2016年;文献类型按照其内容分为宏观管理类、部门管理类、管理方法探索、典型案例、报道叙述。宏观管理类指医疗机构宏观管理制度研究文献,如医院高危药品管理制度的理论与实践探讨[4];部门管理类指医疗机构具体科室管理制度研究文献,如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高危药品管理[5];管理方法探索指探索优化管理方法的文献,如信息技术在高危药物管理中的应用[6];典型案例如1例静脉泵入高浓度钾致组织坏死的分析[7];报道叙述如FDA禁止部分高危药品进口[8],该类资料只是叙述有关高危药品的信息。

图1 不同年度高危药品管理文献情况

图2 各时间段文献所占比例

2 结果

2.1 文献数量及发表年份

检索共得到研究资料348篇,根据文献数量,4个时间段统计结果见图1、图2。

2009年以前,只有3篇,仅占文献总量的0.57%,说明高危药品的管理并未受到医护人员的关注。2009年,卫生部发布的《医院药事管理检查标准》(征求意见稿)和进行的“质量万里行”活动中均明确提出医疗机构要加强高危药品的管理[9],促使医疗机构将高危药品纳入管理,从2009—2011年,相关的文献数量也增至43篇。2011年达到29篇,经过不断地发展细化,2012—2014年,各种有关高危药品管理的文献达162篇,占46.55%,2015年、2016年两年时间达到141篇(图1、图2),由此看出,高危药品的研究已经逐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2.2 文献类型

按照文献内容统计5个分类的文献数量,结果见表1。

统计结果显示,自2009年卫生部加强对高危药品的管理后,一线工作人员结合各自实际,从管理制度的制定(33.33%)、人员的培训到方法的探索(31.32%和20.69%),逐渐关注、完善并优化此类药品的管理。部分学者结合2008年美国ISMP公布的高危药品目录,从宏观管理逐步深入到管理方法的优化及软件系统的开发,如崔杰等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依托,开发出实用的管理和预警系统;戴慧珊等结合护理工作切身经验,摸索出一套简单易行的三元色标志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不错的效果;韩成林等管理学工具PDCA循环方法,运用到高危药品管理中,促进了临床高危药品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及多部门协作能力。从文献类型看,高危药品的管理正趋于多元化、合理化、正规化,为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持。

表1 4个时间段文献类型分布(n=篇)

2.3 作者单位分布

按照第一作者所在省份进行统计,见表2。

表2 文献第一作者所在省份分布

北京、上海、广州及江浙等较发达地区明显比其他地区数量多,占发表文献总量的49.22%,由此可见对高危药品管理的认识与经济生活水平有一定关系。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升,医疗保健意识也会逐渐增强,势必会更加注重医护服务的安全和质量。因此,加强高危药品的管理迫在眉睫。

3 讨论

国内对高危药品管理的关注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许多医疗机构已成功的探索出管理高危药品的办法,通过该文的分析也可以发现一些问题,有待继续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文献的自然属性:2009年是高危药品管理的转折点,2009年以前文献数量只有2篇,2009年以后迅速增长,2012—2014年3年达162篇,作者分布在全国23个省市,文献来源多样化,这些充分说明高危药品的管理受到了普遍关注。在使用层面上高危药品也已引起重视,加强全过程的管理需要护理和药学部门的共同配合。值得注意的是,还缺乏系统性研究文献,欠发达地区的管理有待提高,尤其是服务于广大农村的基层医疗机构。

②文献的内容:文献内容涉及制度管理、方法探索等,然而有关高危药品的整个流通过程的报道较少,该类药品的管理应从采购、储存、处方、发药到用药以及用药后的监测等多个环节入手,多管齐下。

③对高危药品管理的建议:由于各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不同,对高危药品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也各不相同,而且随着新形势的变化不断更新调整。可以参考美国ISMP目录,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专门针对高危药品管理的规章制度,将一些高危的中药注射剂、中药材等纳入高危药品目录加强监管。增加资金和人员投入,对其进行系统性研究,开发出一套切实有效、易行的管理系统,并逐步向包括基层医疗机构在内的地区推广。

[1]赵阿娜.医院药品的风险管理[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9(S1):83.

[2]孙世光,李秀敏,闫荟,等.高危药品管理方法探讨[J].中国基层医药,2009,16(9):1705.

[3]The Joint commission.High-Alert Medications and Patient Safety[EB/OL].1999/11/19[2017/2/17].https://www.jointcommission.org/sentinel_event_alert_issue_11_high-alert_medications_and_pati ent_safety/.

[4]邰韧辉.医院高危药品管理制度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6(30):150-152.

[5]祝培友,路俊华,张敬毅,等.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高危药品管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1(11):130-131.

[6]华旭东,方红梅,马珂,等.信息技术在高危药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药学杂志,2011(4):313-314.

[7]郑仁香.1例静脉泵入高浓度钾致组织坏死的分析[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1):174-175.

[8]齐继成.FDA禁止部分高危药品进口[N].医药经济报,2003/01/22(014).

[9]何全.医院高危药品的管理[J].新疆医学,2011(8):127-128.

R95

A

1672-5654(2017)05(c)-0167-02

10.16659/j.cnki.1672-5654.2017.15.167

2017-02-21)

赵向德(1985-),男,河南郑州人,硕士,药师,研究方向:临床药学。

猜你喜欢
医疗机构药品文献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湖南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评审与分析
FMEA法应用于现代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中的体会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关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水果药品
公立医疗机构国有资产管理研究
药品侵权的性质认定
医疗机构在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探求